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时,他是台湾炙手可热的新锐导演,她是屡获大奖的当红演员。他们连续合作了3部影片,凭借默契的配合,双双获奖。
他们最初只是导演与演员的关系,并没有一见钟情。在电影《玉卿嫂》的拍摄中,由于表演观念的一致、工作互补共进的佳境,导致彼此间产生了爱情。尽管他当时是有妇之夫,可他们终究无法压抑感情的冲动。
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台湾,针对演艺圈绯闻的舆论压力异常巨大。尽管他们的成绩有目共睹,殊荣在身,但在大众眼里,他们是不可原谅的一对偷情男女。他们的爱情,被记者描绘成俗艳的故事。社会上所有的同情,都倒向他的结发妻子,而他和她要承受无穷无尽的指责。
整整一年,他们不敢出门,甚至不能做事,如日中天的事业停滞不前。他最终选择听从内心的声音,1986年,他舍弃在台湾的事业,挽着她的手远走美国。
离开了热爱的影视工作,远离了是非缠身的家乡,他们如自由飞翔的鸟儿一样撒了欢地享受爱情。闯荡电影圈多年,他们有些积蓄,可不能坐吃山空。他们谋划以后的日子,想过做房地产,也计划在美国开店。最后,他们觉得做商人与从事艺术事业大相径庭。断断续续三年间,他们搞了一些经营项目,只赔不赚。
一天,两人逛街,她在纽约一家琉璃工艺品艺廊突然驻足不前,一件件精美的琉璃制品抓住了她的眼球,她仿佛看到一条新生的路正在脚下铺展开来。她对他说:“我要学一样东西,像学种稻子一样,像学木匠一样,从现在开始,马上去学习。”看着她认真的表情,他笑着同意,表示全力支持。他不想她每天百无聊赖地度日,他希望用另一种生活代替她对电影艺术的梦想。
他们悄悄返回台北。
对于崭新的事业,他们几乎一无所知,只有摸着石头过河。他买下一家倒闭的玻璃厂,为她设立了第一个“琉璃工房”。从此,曾经风华绝代的影后洗尽铅华,系上围裙,挽起袖子,做起了“小学徒”。当时,岛内有关琉璃制作的资料少之又少,她一步步摸索,失败、检讨、尝试,再失败、再检讨、再尝试……在起初的一年半里,成功率几乎为零。院子里满地的琉璃碎片,有一种“匝地惜琼瑶”的诗意,要是核算成本,那就是金钱铺地了。
他问她:“还做不做?”她回答:“做!”但是,资金成了天大的难题。
他抵押了房子——先抵押自己的房子,又押上爸爸的房子,接下来是哥哥姐姐的房子。从未借过钱的他,厚起脸皮到处借钱。10年间,创业路上的挫折无数。最无助的时候,他曾经跑到纽约,愿意花任何价钱帮她寻找工艺专家。
面对累累负债,他独自承擔下来。偶尔,她也有愧疚,可他总劝慰说:“做演员,你是当之无愧的大家。我相信,做琉璃,你也会成为伟大的工匠。我爱你,懂你,所以我会一直支持你。你只管做,钱的问题归我操心!”
他们苦心孤诣十几年,用在窑炉的时间和精力没有白费。如今,她的工艺作品摆放在世界最高级的展览馆里,她的名字等于“中国现代琉璃”的代名词,她创办的琉璃工房,已然成为世界上最好的琉璃工作室之一。
她成功了,实现了由影后到琉璃艺术大师的华美转身。而在这二十多年里,曾是名导演的他默默隐藏自己的才华,一直站在她身后支持她,像一棵挺拔的、供她依靠休憩的大树。她制作的作品,他来题词;开发布会时,他总是出面担当解说。往往无须说话,靠着手指、语气、细微的肢体动作,甚至一个旁人不易察觉的眼神,他们就能达到默契合一。褪去影坛的光芒,他们在崭新的舞台上依然配合得天衣无缝。
她叫杨惠珊,曾是“亚太”和“金马”影后;他是张毅,曾是著名导演。
在西方,有个传说:每一位天使都只有一只翅膀,所以必须互相拥抱着才能飞翔。杨惠珊和张毅,应该就是一对比翼相拥而飞的天使吧。对张毅而言,杨惠珊是引擎,是生活永远的动力;对杨惠珊而言,张毅是人生的方向盘,是幸福的目的。
杨惠珊深深认同“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暇秽”这句话,她说:“我们的爱情,又何尝不是琉璃身上的那些流云漓彩呢?”
他们最初只是导演与演员的关系,并没有一见钟情。在电影《玉卿嫂》的拍摄中,由于表演观念的一致、工作互补共进的佳境,导致彼此间产生了爱情。尽管他当时是有妇之夫,可他们终究无法压抑感情的冲动。
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台湾,针对演艺圈绯闻的舆论压力异常巨大。尽管他们的成绩有目共睹,殊荣在身,但在大众眼里,他们是不可原谅的一对偷情男女。他们的爱情,被记者描绘成俗艳的故事。社会上所有的同情,都倒向他的结发妻子,而他和她要承受无穷无尽的指责。
整整一年,他们不敢出门,甚至不能做事,如日中天的事业停滞不前。他最终选择听从内心的声音,1986年,他舍弃在台湾的事业,挽着她的手远走美国。
离开了热爱的影视工作,远离了是非缠身的家乡,他们如自由飞翔的鸟儿一样撒了欢地享受爱情。闯荡电影圈多年,他们有些积蓄,可不能坐吃山空。他们谋划以后的日子,想过做房地产,也计划在美国开店。最后,他们觉得做商人与从事艺术事业大相径庭。断断续续三年间,他们搞了一些经营项目,只赔不赚。
一天,两人逛街,她在纽约一家琉璃工艺品艺廊突然驻足不前,一件件精美的琉璃制品抓住了她的眼球,她仿佛看到一条新生的路正在脚下铺展开来。她对他说:“我要学一样东西,像学种稻子一样,像学木匠一样,从现在开始,马上去学习。”看着她认真的表情,他笑着同意,表示全力支持。他不想她每天百无聊赖地度日,他希望用另一种生活代替她对电影艺术的梦想。
他们悄悄返回台北。
对于崭新的事业,他们几乎一无所知,只有摸着石头过河。他买下一家倒闭的玻璃厂,为她设立了第一个“琉璃工房”。从此,曾经风华绝代的影后洗尽铅华,系上围裙,挽起袖子,做起了“小学徒”。当时,岛内有关琉璃制作的资料少之又少,她一步步摸索,失败、检讨、尝试,再失败、再检讨、再尝试……在起初的一年半里,成功率几乎为零。院子里满地的琉璃碎片,有一种“匝地惜琼瑶”的诗意,要是核算成本,那就是金钱铺地了。
他问她:“还做不做?”她回答:“做!”但是,资金成了天大的难题。
他抵押了房子——先抵押自己的房子,又押上爸爸的房子,接下来是哥哥姐姐的房子。从未借过钱的他,厚起脸皮到处借钱。10年间,创业路上的挫折无数。最无助的时候,他曾经跑到纽约,愿意花任何价钱帮她寻找工艺专家。
面对累累负债,他独自承擔下来。偶尔,她也有愧疚,可他总劝慰说:“做演员,你是当之无愧的大家。我相信,做琉璃,你也会成为伟大的工匠。我爱你,懂你,所以我会一直支持你。你只管做,钱的问题归我操心!”
他们苦心孤诣十几年,用在窑炉的时间和精力没有白费。如今,她的工艺作品摆放在世界最高级的展览馆里,她的名字等于“中国现代琉璃”的代名词,她创办的琉璃工房,已然成为世界上最好的琉璃工作室之一。
她成功了,实现了由影后到琉璃艺术大师的华美转身。而在这二十多年里,曾是名导演的他默默隐藏自己的才华,一直站在她身后支持她,像一棵挺拔的、供她依靠休憩的大树。她制作的作品,他来题词;开发布会时,他总是出面担当解说。往往无须说话,靠着手指、语气、细微的肢体动作,甚至一个旁人不易察觉的眼神,他们就能达到默契合一。褪去影坛的光芒,他们在崭新的舞台上依然配合得天衣无缝。
她叫杨惠珊,曾是“亚太”和“金马”影后;他是张毅,曾是著名导演。
在西方,有个传说:每一位天使都只有一只翅膀,所以必须互相拥抱着才能飞翔。杨惠珊和张毅,应该就是一对比翼相拥而飞的天使吧。对张毅而言,杨惠珊是引擎,是生活永远的动力;对杨惠珊而言,张毅是人生的方向盘,是幸福的目的。
杨惠珊深深认同“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暇秽”这句话,她说:“我们的爱情,又何尝不是琉璃身上的那些流云漓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