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婚女人为何不从夫姓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tengfei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性保持保留本姓不从夫姓日多,这与社会风气、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日益普及进而在经济上独立有很大关系
  出嫁的妇女从夫姓,并非中国独有,在西方国家亦如此。事实上,现代西方女性在从夫姓上似乎比东方(比如香港)女性彻底,她们在夫姓之后很少加上本姓(婚前即父亲姓氏),比如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和已故著名经济学家罗宾逊夫人(她本姓为Maurice)便都以夫姓行世。
  据露丝•斯托联盟统计,在20世纪60和70年代,每年平均弃本姓从夫姓的美国妇女在300万左右,占结婚人数的90%强。不过,美国女性这种“忘本姓”的传统,随着社会观念和经济环境的改变,已有“俱往矣”趋势,婚后保留本姓即不再冠上夫姓的美国妇女愈来愈多。哈佛大学经济学系教授高登(和她一名刚取得博士学位的学生)今年初在《经济前景学报》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从传统习尚、社会风气、教育程度和经济条件等角度,对已婚女性姓氏变化作了趣味盎然而又有建设性的分析。
  美国女性对主持结婚仪式的神职人员说“我愿意”之后改用夫姓历史悠久,相信这是从英国传去的习俗,亦与孩子从父姓的传统有关。受一个家族之中不容二姓的落伍、封建传统观念所影响,在姓氏上大多数女性都“嫁鸡随鸡”⋯⋯因此,女权分子(争取女性有选举权及反奴隶制度)露丝•斯托(Lucy Stone)于1885年结婚且不冠夫姓的举动,成为当年的大新闻。在她于1893年病故后约25年后,美国的女权(当年还没有“妇解”这个名词)活动家追念这位先驱,成立“露丝•斯托联盟”(Lucy stone league.org),不但鼓吹女性婚后有选择姓氏的自由(所谓Name Choice Freedom,其实即保留本姓的自由),而且还争取孩子的“定姓权”。该联盟认为孩子从父姓的习惯一日不改,男女平等便属空谈!但她们的努力显然收效甚微,因为孩子从父姓可说从未受过挑战,而直至20世纪70年代,九成左右已婚女性,均在“我愿意”时改从夫姓。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婚前已享大名的女性亦没有弃夫姓的“勇气”,她们充其量把本姓作为第二个名字。
  高登教授根据《约纽时报》的“结婚启事”、哈佛大学的书生名录和麻省的出生纪录,系统分析女性婚后保持本姓(surname retention)的情况,结果发现,在过去二三十年,女性保持“本来面目”的数量日多,而这种改变,与社会风气、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日益普及进而在经济上独立有很大关系。
  Ms(女士)这个词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流行。原来美国律例虽然没有女性结婚必须从夫姓的规定(斯托婚后称小姐惹人侧目而不犯法),但在1975年前,许多州的州例都明文要求已婚女性的选民登记证和驾驶执照必须冠以夫姓。1975年,田纳西州法庭在一宗诉讼中作出已婚女性不必在选民登记证上填上夫姓的裁决,自此女性结婚后不冠夫姓渐成风尚。一向以来,已婚女性若用本性,都冠以小姐称号,惟Miss是未婚女性专用,因此很易引起混淆,据《牛津字典》的考据,于1952年出现的Ms解决了这个问题——婚后用本姓的女性统称Ms,不过,这个字直至1972年《女士杂志》(《Ms.Magazine》出现后才“大众化”,而到了1986年6月20日,《纽约时报》宣布在报道或评论中提到婚姻状况不明女性时,俱称Ms,以别于太太(Mrs)和小姐(Miss)。
  高等教育的普及令女性延迟结婚,追求高等教育的女生比例相应上升,她们的社会地位水涨船高,这意味着她们有较大的自主性,以致她们的男人亦“不敢”要求她们改姓。统计显示,有博士学位的或专业资格的女性从夫性的比率最低⋯⋯与此同时,由于避孕药的有效及普遍使用,女性既可享鱼水之欢又不必“奉子”结婚,过了平均结婚年龄而仍用本姓的女性因而愈来愈多。
  这篇论文,是据M.Shim的毕业论文改写,虽由高登“挂头名”,惟粗疏难免。以笔者的看法,美国女性推翻传统从本姓蔚然成风的另一项重要因素是离婚率日高。这是绝不容忽视的。时代女性一嫁再嫁三嫁(时代男士则频频换妻)的情况并不罕见。若从夫姓,换姓工作甚烦,若留夫姓作为“中间名”,则合名可能太长,索性弃夫姓用本姓,不失为有效率的做法。一本专门挑剔“学报”论文错漏缺失的《经济学报监察》(www.Econjoumalwatch.org)今年创刊,参考价值甚高,也许不久后有文章作出类似批评。
  
  *Claudia Goldin and Maria Shim:《Making a Name :Womens Surnames at Marriage & Beyond》,《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4年春季号
  作者为香港《信报》社长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