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关键词:产权;市场失灵;政府失灵
1 产权不明晰是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制度根源
环境污染就是产生负外部性(或外部不经济)的典型例子。排污企业给附近居民带来损害,即产生了社会成本;但该排污企业在核算成本时只计算自己的生产成本,没有为社会成本足额买单。存在负外部性情况下,排污厂家的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往往造成污染量远远超出社会允许的污染水平。针对这种外部性造成的“市场失灵”即市场资源配置没有达到经济效率的情形,政府有必要帮助市场界定明晰的产权,以弥补市场的缺陷。根据科斯第一定理:如果交易成本为零,则产权界定不重要。无论产权如何界定,通过交易,总可以达到帕雷托最优,即市场机制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然而,现实经济运行中的交易成本正如自然界的摩擦力一样普遍存在,交易成本几乎从来就不可能为零。因此,科斯第二定理即“如果存在交易成本(交易成本为正),则如何界定产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不同的产权界定意味着不同的资源配置和经济效率”成为建立合理的经济制度的理论基础。
2 政治体制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政治制度根源
新制度经济学强调,制度不仅影响到资源配置,还影响对人的激励和制约。制度是影响人或者其他经济主体行为的重要因素,它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不容忽视。某些地区的环境污染表面上看是由于地方保护主义。但“地方保护主义”只是其“表”,而不是其“源”。根源在于引起地方官员以这种方式保护自己地方利益的制度是什么。从制度上找原因不难看出,当前大多数地方对官员政绩进行评价时,几乎只是关注GDP,不关注其他,污染并不影响官员的业绩。因此,地方主义屡禁不止,环境得不到保护以及过度破坏等问题的根源在于把增长率作为评价官员最重要甚至惟一的标准,“以增长率论英雄”。如果把环境保护作为评价官员的一个硬指标,或者用“绿色GDP”代替原来的“GDP”考核官员政绩,建立合理的制约机制有助于官员关注长期发展和社会利益。
3 企业作为环境污染的主体,应该在治理污染和预防污染上“有所为”
(1)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循环经济”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首先提出,目前对“循环经济”较为普遍的认识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经济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是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传统经济相对而言。所谓传统经济,是指“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线性经济。循环经济战略思想是“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其核心技术是以清洁生产技术和废物资源化技术——环境无害化技术,最大限度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
传统的观点认为,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会增加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使得产品价格上升,从而降低市场份额,减少销售收入。 而现代观点认为,循环经济能促进企业增强成本优势、差别优势和技术优势。从增强成本优势的角度来讲,体现循环经济思想的生态工业链和生态工业园能从整个制造流程上节约成本。因为在生态链和生态园内,一家企业的废水、废气、废渣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一方面使企业获得更廉价的原材料;一方面变废为宝,减少了污染的产生,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也使得污染末端治理费用降到最低;企业之间“共生”、“共赢”的关系,实际上实现了“污染外部性的内部化”。从增强差别优势的角度来讲,差异化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法宝之一。企业将环境质量作为企业产品的一部分以此区别于传统企业。传统企业只追求顾客满意;而生态企业追求顾客、社会、生态三者的满意。随着社会对环保需求的扩大,“低污染、节能”的绿色消费市场方兴未艾,消费者越来越偏好“绿色产品”。企业若能根据这一消费特点,从产品设计、产品生产到销售的过程中,树立环保卫士形象,必将受到环保者的青睐,有助于提高销售额,扩大市场份额;同时良好的企业公众形象,能产生“口碑效应”,为企业赢得了声誉,是企业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从增强技术优势的角度来讲,早期采用环保技术的企业能获得这一技术创新带来的先动优势。正如20世纪70年代日本企业增加投入,进行提高燃油效率、降低尾气超标排放的研发,使日本企业在80年代以环保型、经济型的优势,率先抢占了欧美市场,为日本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2)企业应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许多企业在向市场推出产品时,忽视产品本身及产品包装物、制造过程对社会环境的污染;还有一些企业以自然资源作为重要原料,生产和营销过程中不顾对环境的破坏。由于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对于企业这种缺乏社会公德的行为,除了需要政府建立一套合理的制度规范企业行为外,还需要企业内部建立一套激励企业、员工进行环保的制度,从企业文化中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看,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制度安排。企业只有在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实现利润最大化,承担社会责任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时,企业才会自觉地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让企业对社会负责,不是说让企业无条件地为社会付出,而是以利润作为前提;显然,效益不好的企业只会削减环保公益项目。
4 公民作为消费主体应该在宣传环保和减少污染上“有所为”
公民作为消费主体,应该从细节做起,大力提倡绿色消费。环境治理仅仅依靠政府和企业的力量是不够的,公民对环保的有利呼吁甚至由公民组建的民间环保组织,对于推动环境保护事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民间环保组织、公民对环境的自觉保护迫使企业对自然资源有效利用和对环境污染的主动治理。我国环境保护民间组织的现状是起步晚、数量少、作用小、影响微、与工业发达国家的差距大,难以满足环境保护事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让我们看到希望的是,2005年CCTV中国经济十大年度人物之一廖晓义因多年从事环保事业的出色表现而获得社会公益奖,就体现了政府对民间环保组织的鼓励和期待。自然环境作为公共资源,民间应该积极参与政府对环境治理的监督,这种外在监督不仅有效,并且能降低监督成本。可以说,正是由于民间环境保护组织的努力,从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政府和企业偏向于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利益的行为,减少了人类环境受到破坏的程度。
参考文献
[1]张建梅.植物修复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3,06.
[2]蓝俊康.植物修复技术在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现状 [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4,01.
[3]周启星,宋玉芳.植物修复的技术内涵及展望 [J].安全與环境学报,2001,03.
[4]龚月桦,王俊儒,高俊凤.植物修复技术及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J].农业环境保护,1998,06.
[5]郭文帅.生物修复技术在人工土快滤处理中应用的研究 [D].中国海洋大学,2003.
[6]陈波.异丙甲草胺对植物根际与非根际生物活性的影响研究 [D].浙江大学,2006.
[7]黎荣.排污河道沉积物特性、分布及其疏浚处置的研究 [D].天津大学,2005.
关键词:产权;市场失灵;政府失灵
1 产权不明晰是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制度根源
环境污染就是产生负外部性(或外部不经济)的典型例子。排污企业给附近居民带来损害,即产生了社会成本;但该排污企业在核算成本时只计算自己的生产成本,没有为社会成本足额买单。存在负外部性情况下,排污厂家的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往往造成污染量远远超出社会允许的污染水平。针对这种外部性造成的“市场失灵”即市场资源配置没有达到经济效率的情形,政府有必要帮助市场界定明晰的产权,以弥补市场的缺陷。根据科斯第一定理:如果交易成本为零,则产权界定不重要。无论产权如何界定,通过交易,总可以达到帕雷托最优,即市场机制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然而,现实经济运行中的交易成本正如自然界的摩擦力一样普遍存在,交易成本几乎从来就不可能为零。因此,科斯第二定理即“如果存在交易成本(交易成本为正),则如何界定产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不同的产权界定意味着不同的资源配置和经济效率”成为建立合理的经济制度的理论基础。
2 政治体制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政治制度根源
新制度经济学强调,制度不仅影响到资源配置,还影响对人的激励和制约。制度是影响人或者其他经济主体行为的重要因素,它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不容忽视。某些地区的环境污染表面上看是由于地方保护主义。但“地方保护主义”只是其“表”,而不是其“源”。根源在于引起地方官员以这种方式保护自己地方利益的制度是什么。从制度上找原因不难看出,当前大多数地方对官员政绩进行评价时,几乎只是关注GDP,不关注其他,污染并不影响官员的业绩。因此,地方主义屡禁不止,环境得不到保护以及过度破坏等问题的根源在于把增长率作为评价官员最重要甚至惟一的标准,“以增长率论英雄”。如果把环境保护作为评价官员的一个硬指标,或者用“绿色GDP”代替原来的“GDP”考核官员政绩,建立合理的制约机制有助于官员关注长期发展和社会利益。
3 企业作为环境污染的主体,应该在治理污染和预防污染上“有所为”
(1)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循环经济”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首先提出,目前对“循环经济”较为普遍的认识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经济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是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传统经济相对而言。所谓传统经济,是指“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线性经济。循环经济战略思想是“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其核心技术是以清洁生产技术和废物资源化技术——环境无害化技术,最大限度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
传统的观点认为,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会增加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使得产品价格上升,从而降低市场份额,减少销售收入。 而现代观点认为,循环经济能促进企业增强成本优势、差别优势和技术优势。从增强成本优势的角度来讲,体现循环经济思想的生态工业链和生态工业园能从整个制造流程上节约成本。因为在生态链和生态园内,一家企业的废水、废气、废渣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一方面使企业获得更廉价的原材料;一方面变废为宝,减少了污染的产生,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也使得污染末端治理费用降到最低;企业之间“共生”、“共赢”的关系,实际上实现了“污染外部性的内部化”。从增强差别优势的角度来讲,差异化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法宝之一。企业将环境质量作为企业产品的一部分以此区别于传统企业。传统企业只追求顾客满意;而生态企业追求顾客、社会、生态三者的满意。随着社会对环保需求的扩大,“低污染、节能”的绿色消费市场方兴未艾,消费者越来越偏好“绿色产品”。企业若能根据这一消费特点,从产品设计、产品生产到销售的过程中,树立环保卫士形象,必将受到环保者的青睐,有助于提高销售额,扩大市场份额;同时良好的企业公众形象,能产生“口碑效应”,为企业赢得了声誉,是企业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从增强技术优势的角度来讲,早期采用环保技术的企业能获得这一技术创新带来的先动优势。正如20世纪70年代日本企业增加投入,进行提高燃油效率、降低尾气超标排放的研发,使日本企业在80年代以环保型、经济型的优势,率先抢占了欧美市场,为日本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2)企业应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许多企业在向市场推出产品时,忽视产品本身及产品包装物、制造过程对社会环境的污染;还有一些企业以自然资源作为重要原料,生产和营销过程中不顾对环境的破坏。由于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对于企业这种缺乏社会公德的行为,除了需要政府建立一套合理的制度规范企业行为外,还需要企业内部建立一套激励企业、员工进行环保的制度,从企业文化中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看,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制度安排。企业只有在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实现利润最大化,承担社会责任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时,企业才会自觉地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让企业对社会负责,不是说让企业无条件地为社会付出,而是以利润作为前提;显然,效益不好的企业只会削减环保公益项目。
4 公民作为消费主体应该在宣传环保和减少污染上“有所为”
公民作为消费主体,应该从细节做起,大力提倡绿色消费。环境治理仅仅依靠政府和企业的力量是不够的,公民对环保的有利呼吁甚至由公民组建的民间环保组织,对于推动环境保护事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民间环保组织、公民对环境的自觉保护迫使企业对自然资源有效利用和对环境污染的主动治理。我国环境保护民间组织的现状是起步晚、数量少、作用小、影响微、与工业发达国家的差距大,难以满足环境保护事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让我们看到希望的是,2005年CCTV中国经济十大年度人物之一廖晓义因多年从事环保事业的出色表现而获得社会公益奖,就体现了政府对民间环保组织的鼓励和期待。自然环境作为公共资源,民间应该积极参与政府对环境治理的监督,这种外在监督不仅有效,并且能降低监督成本。可以说,正是由于民间环境保护组织的努力,从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政府和企业偏向于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利益的行为,减少了人类环境受到破坏的程度。
参考文献
[1]张建梅.植物修复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3,06.
[2]蓝俊康.植物修复技术在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现状 [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4,01.
[3]周启星,宋玉芳.植物修复的技术内涵及展望 [J].安全與环境学报,2001,03.
[4]龚月桦,王俊儒,高俊凤.植物修复技术及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J].农业环境保护,1998,06.
[5]郭文帅.生物修复技术在人工土快滤处理中应用的研究 [D].中国海洋大学,2003.
[6]陈波.异丙甲草胺对植物根际与非根际生物活性的影响研究 [D].浙江大学,2006.
[7]黎荣.排污河道沉积物特性、分布及其疏浚处置的研究 [D].天津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