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较高的债务负担,是受政策刺激带来的企业投资增长与受融资环境限制的双方面作用结果
2011年GDP增速回落预示着由“4万亿计划”所带来的危机后高速增长阶段已结束,国民经济开始趋于稳步增长状态。然而,受政策刺激驱动的企业投资增长却未能及时对经济形势的这一变化做出恰当的反应,为满足投资需求而进行的企业借贷仍在继续。以2009年底已上市的1972家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统计基础,2012年上述公司负债总额较2011年上升15.54%,而利润总额却下降了9.11%。缺乏收益的负债上升,不仅无法让企业享受到财务杠杆带来的额外收益,反而会使利润受到债务成本的侵蚀。这种上市公司负债与收益间的不匹配状况,带来了后危机时代上市公司发展的新困局。
满足金融危机后的企业投资扩张需求,是上市公司负债总额增加的直接原因。2008年底经济刺激计划的推出,2009、2010年间良好的宏观经济形势,带动了企业投资扩张的热情。2009-2011年上述上市公司平均资本支出增幅达到28.98%,受到“4万亿”支持的电子、社会服务、传播与文化、食品饮料、医药生物、机械设备仪表等行业,2011年资本支出较2009年的增幅更是达到90%以上。
大规模的投资活动离不开巨额资金的支持,然而,2009年以来全球经济放缓导致国内企业出口增量大幅下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波动与国内通货膨胀水平的居高不下带来企业成本增加,进一步挤占利润,使得内源融资可提供的资金支持十分有限。
长期以来,股权融资一直为上市公司所偏爱。A股市场普遍存在的不分配或低股利现象以及投资者对股票投资的热情,使得上市公司可以从股票市场中获得低廉的资金,而不必考虑投资者回报,较低的融资成本与外部约束机制的欠缺,是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重要原因。不过,2009年以来A股市场的持续震荡与长期低迷,令投资者对股票热情骤减,增发股破发事件屡有发生,股权再融资成本上升。此外,证监会对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方案审批的收紧,尤其对房地产等行业的暂停审批,更使得通过股市再融资方式获取的资金十分有限。
在内部融资、股权再融资受限的情形下,2009年后宽松的信贷环境带来的债务融资便利性,促使上市公司更多地通过银行借款与发行债券等债务融资方式来满足资金需求。尤其是2010年末以来证监会对公司债市的政策性推动,促使公司债市场得到进一步的扩张。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012年我国公司债发行总额达5964.58亿元,约为2010年的5.38倍。债务融资渠道的扩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上市公司整体负债的增长。可以说,目前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较高的债务负担,是受政策刺激带来的企业投资增长与受融资环境限制双方面作用的结果。
在宏观经济放缓、企业利润下滑的现实背景下,目前上市公司的债务负担水平无疑是过高的。过高的企业债务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财务费用的高企。在未来信贷环境紧张的条件下,高额的债务偿还压力或将成为拖垮企业的导火线。
尽管债务的过多增长给上市公司带来了新的发展难题,但所幸这一问题并非十分严重。通过企业转型、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等方式,来利用与消化已有负债,更科学、谨慎地衡量投资机会的可行性,保持投资规模的适当性,是控制上市公司债务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而此轮公司债务的增长,也给企业提供了更广泛的融资渠道,为企业改善资本结构提供了机遇,有助于改变过去企业融资对股票市场与银行贷款的过度依赖。
在经济增长欠佳的环境下,面对新的投资机会带来的融资需求,上市公司应该依照自身条件与投资项目特点,来选择适当的融资方式。无论选择何种融资方式,企业的融资决策必须以一定的未来盈利可得性为基础,避免盲目的投资扩张。
2011年GDP增速回落预示着由“4万亿计划”所带来的危机后高速增长阶段已结束,国民经济开始趋于稳步增长状态。然而,受政策刺激驱动的企业投资增长却未能及时对经济形势的这一变化做出恰当的反应,为满足投资需求而进行的企业借贷仍在继续。以2009年底已上市的1972家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统计基础,2012年上述公司负债总额较2011年上升15.54%,而利润总额却下降了9.11%。缺乏收益的负债上升,不仅无法让企业享受到财务杠杆带来的额外收益,反而会使利润受到债务成本的侵蚀。这种上市公司负债与收益间的不匹配状况,带来了后危机时代上市公司发展的新困局。
满足金融危机后的企业投资扩张需求,是上市公司负债总额增加的直接原因。2008年底经济刺激计划的推出,2009、2010年间良好的宏观经济形势,带动了企业投资扩张的热情。2009-2011年上述上市公司平均资本支出增幅达到28.98%,受到“4万亿”支持的电子、社会服务、传播与文化、食品饮料、医药生物、机械设备仪表等行业,2011年资本支出较2009年的增幅更是达到90%以上。
大规模的投资活动离不开巨额资金的支持,然而,2009年以来全球经济放缓导致国内企业出口增量大幅下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波动与国内通货膨胀水平的居高不下带来企业成本增加,进一步挤占利润,使得内源融资可提供的资金支持十分有限。
长期以来,股权融资一直为上市公司所偏爱。A股市场普遍存在的不分配或低股利现象以及投资者对股票投资的热情,使得上市公司可以从股票市场中获得低廉的资金,而不必考虑投资者回报,较低的融资成本与外部约束机制的欠缺,是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重要原因。不过,2009年以来A股市场的持续震荡与长期低迷,令投资者对股票热情骤减,增发股破发事件屡有发生,股权再融资成本上升。此外,证监会对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方案审批的收紧,尤其对房地产等行业的暂停审批,更使得通过股市再融资方式获取的资金十分有限。
在内部融资、股权再融资受限的情形下,2009年后宽松的信贷环境带来的债务融资便利性,促使上市公司更多地通过银行借款与发行债券等债务融资方式来满足资金需求。尤其是2010年末以来证监会对公司债市的政策性推动,促使公司债市场得到进一步的扩张。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012年我国公司债发行总额达5964.58亿元,约为2010年的5.38倍。债务融资渠道的扩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上市公司整体负债的增长。可以说,目前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较高的债务负担,是受政策刺激带来的企业投资增长与受融资环境限制双方面作用的结果。
在宏观经济放缓、企业利润下滑的现实背景下,目前上市公司的债务负担水平无疑是过高的。过高的企业债务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财务费用的高企。在未来信贷环境紧张的条件下,高额的债务偿还压力或将成为拖垮企业的导火线。
尽管债务的过多增长给上市公司带来了新的发展难题,但所幸这一问题并非十分严重。通过企业转型、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等方式,来利用与消化已有负债,更科学、谨慎地衡量投资机会的可行性,保持投资规模的适当性,是控制上市公司债务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而此轮公司债务的增长,也给企业提供了更广泛的融资渠道,为企业改善资本结构提供了机遇,有助于改变过去企业融资对股票市场与银行贷款的过度依赖。
在经济增长欠佳的环境下,面对新的投资机会带来的融资需求,上市公司应该依照自身条件与投资项目特点,来选择适当的融资方式。无论选择何种融资方式,企业的融资决策必须以一定的未来盈利可得性为基础,避免盲目的投资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