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观察能力 提高写作水平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Ha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取知识、探究真相的前提和途径,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思考和识记知识之母”、“观察是智慧最重要的源泉”。观察是学生作文的基础和前提,培养学生观察兴趣,教给正确的观察方法,形成善于观察的能力和勤于观察的习惯,才能有效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1培养观察兴趣,让学生乐于观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直观具体的事物、生动活泼的目标、色彩鲜艳的对象最易引起其注意;但是对他们不爱好的事物,常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所以要使他们观察生活,首先要培养他们热爱生活,才能促进他们留心周围的事物。根据儿童的爱好特点,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每人养一盆花,观察花的生长过程以及它的茎、叶、花朵的形状、颜色、味道;还可以让他们养养小动物,亲自给小动物添食;组织他们参加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如老鹰捉小鸡、贴鼻子等游戏,这些做法都能培养他们观察的兴趣。
  观察兴趣的培养,还可以立足教材范例,让他们进行模仿性观察的途径予以加强。一方面因为孩子们认知有一个过程,仿是孩子们习作的基础。另一方面选入小学教材中的很多名篇都是作者细致观察之作,必然透露出作者的观察方式,是学生学习观察的好例子。如学习了《我爱故乡的杨梅》,可引导学生选择一种花、一种粮食作物,坚持进行一个生长过程的系统观察;学习了《美丽的小兴安岭》就去观察美丽的校园等。这样模仿课文观察,不但能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能促进其观察能力的形成。
  2教给观察方法,让学生善于观察
  2.1观察事物要有顺序。观察自然现象,可用“前后顺序法”,即发生前、发生时、发生后,着重弄清他们之间的因果联系。观察景物,采用“次序法”,即从上到下,或由远及近,或从主到次,或从大到小,或采用方位顺序等;观察静物,采用从整体到局部,或从上到下,或从主到次的方法。例如,指导学生观察静物——文具盒,可以先观察形状、颜色、图案,再观察构造(盒底、盒盖、盒内),然后说明各部分的用途;如观察教室可按照前后、左右、上下、里外的方位顺序进行仔细观察,然后再抓住各方位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
  2.2观察人物不仅要观察外貌,还要观察动作、语言、神态,并体察人物的心理活动。外貌观察要注意顺序,同时抓住重点,语言要注意其个性,神态要注意其特点。要求学生要从人物普通的语言、动作里体察丰富的“人性”。如:食堂里,张三将自家带的“咸菜”分给同学共享;操场上,李四递给同学一杯热水;教室里,王五将同学掉下的笔毫无声息地捡起来……这些不起眼的动作的背后有着丰富的人性美。只有留意观察,用心思考才能发现。教育学生观察一个人时,要思考如果要我来描写他,我该写些什么?应该抓住他的什么特点?只有这样观察思考了,写的时候才可以扩大选材范围,才不至于无话可说。
  2.3观察要抓住主要特点。特点因事物而异,要根据不同观察需要抓住事物主要特点。观察事物,要观其景,闻其声,品其味,还要用心思考,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捕捉事物的特点。如《鱼游到了纸上》中聋哑人之所以能使“鱼游到纸上”,是因为他在分析比较中对金鱼的特点非常了解。有个学生观察猫,就抓住猫抓老鼠这一特点,写出“盯、扑、叼、咆、放、咬”这一系列动作,把猫的动作写得活灵活现。每件事物都有其本身特点,观察时要努力发现与众不同之处。
  3培养观察习惯,让学生勤于观察
  学生只有养成了勤观察的习惯,有一颗细腻的心,才能在生活中观水见其澜、观花见其形、观树见其姿……作文时才能“流水夕阳寻常物,春露秋霜皆文章。”
  3.1鼓励学生于平常中找到特别,敏于发现。空间是固定的,时间是流动的,事物会因时间的流逝而变化。同一个花坛,一年四季大自然都会赋予它不同的变化;同一个教室,每天都在上演不同的“戏”;透过一个家庭的窗口,每天都可以看到不同的故事。鼓励学生用一双慧眼观察身边的一切。
  3.2我鼓励学生每天写一篇观察日记,我要求学生准备一个采蜜本,随时随地留心各自生活中有趣有意义的活动,及时记录下来,一句话行,几句话也行,并将观察记录进行归类整理,写成观察日记,定期进行交流,对好的则充分肯定,表扬。这样,学生对观察会越来越有兴趣,越来越能够坚持观察,也就渐渐地养成了留心观察事物的好习惯。
其他文献
教师的教学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发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在语文课堂上,我们总能发现部分优生是教师的“宠儿”,他们在课堂上思维活跃,反应灵敏,是教师“导演”下的学习的“主角”,而其余大部分学生则是学习的“配角”。本人认为,在课堂上实施合作学习是改变这一状况的有效途径。通过合作,学生从对方获取有用的信息来填补自
期刊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要求儿童“高度活动”,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放手让孩子动手、动脑探索事物,通过感官的协调活动,逐步培养其探索能力。因此,教学中要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多让学生拼一拼、摆一摆、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动脑的机会,让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探究知识,通过自己思考、想象和思维来理解和掌握知识。  1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
期刊
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已逐渐深入人心,新教材也为教改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越来越多的公开课、示范课、竞赛课将拓展作为引导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以此实现语文走向生活,走近其他学科,走进更广阔天地的目标。“拓展”表现在课堂教学上就是老师由课内向课外、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的适当的知识延伸,是学生在老师调动下进行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的教学迁移环节。这种“节外生枝”教语
期刊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人文学科。小学语文对学生终身的学习和工作都产生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心灵和情感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改变教师的观念和教学方式,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为此,作为一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素质,更重要的是语文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也应随着新课程的实施
期刊
语文之于生活,犹如爱情之于婚姻,是人们难以说清道明却又回避不了的话题。  随着大语文观念的提出和课改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就会变得枯燥乏味和空洞无物;而结合了生活,就有丰富的内容,就会牵动学生的心灵,就注进了充实的活力。  于是,人们开始重读美国教育家华特的那句经典: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课前,教师不再唯教材是尊,而是对其结合生活地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
期刊
创新是一种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者创出前所未有过的。语文是学生学习时间最早,学习过程最长的一门学科,学生对这门学科最易满足也最易厌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巧妙、有机地渗透创新教育。本人就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创新教育这一见仁见智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浅薄之见,以抛砖引玉,投石激起。 
期刊
心理学方法和数学方法一样是人类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发展和积累起来的。小学数学方法作为数学教学的显性教学内容,无疑一直受到教师的重视。相比之下,作为数学教学的隐性内容的心理学方法,就常常被人们所忽略。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在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数学活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引进心理学方法的渗透,对于提升老师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数学及相关各科的学习能力都具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我们知道
期刊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是我们党和国家确立的坚定不移的教育与发展方针,也是中国在21世纪综合国力竞争中争取主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决策。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任。课堂教学是学校的工作的中心,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战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教学教育改革的目标能否实现,关键要看
期刊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从儿童的语言发展规律来看,口头语言的发展能促进书面语言的发展,书面语言的发展又能使口头语言更加丰富和完善。按照儿童语言发展的这个规律,从低年级起,就要上好说话课,重视说话训练。  我们的学校地处山区,学生单纯质朴,生活阅历浅,语言表达差,写作能力较差。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口头语言的运用越来越广泛、重要,时代要求人们不仅能下笔成文,而且要能出口成章
期刊
在新课程背景下,怎样才能使数学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让每个学生获取更多的发展空间呢?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着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着彼此的信息、情感和体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让学生投入到数学知识的研究、探索和交流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1创建生活化的交流平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