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认为“校企合作 半工半读”这种教育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需要国家、企业、学校、学生及学生家长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校企合作 半工半读”政策落到实处,才能推动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校企合作;半工半读;国家;企业;学校;学生及学生家长
在2005年11月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上形成的《决定》文件里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此决定为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政策出台以来,各职业学校纷纷相应国家政策,做出相应的举措。许多企业也进行了一些调整,与学校建立起了合作机制。然而此事物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在前进道路上难免会出现一些不足,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而这种改进和完善则需要国家、企业、学校、学生及学生家长的共同努力。以下是我的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国家方面
1.国家应建立相应的调解机构
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和企业是既相互依赖,又相互独立的两个团体。合作会产生双赢,但同时也会产生纠纷。在此合作过程中就难免会发生一些分歧和矛盾。有校方领导和企业高层的矛盾,如合同、协议的 达成与撤销;有带队老师和企业中层管理的矛盾,诸如关于劳资纠纷,生活待遇、工作时段、事故处理等问题。有学生和厂方的矛盾,如管理过程中学生对厂方某些制度和作法持否定看法甚至和厂方人员发生冲突。以下是我的初步设想:(1)国家需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和企业的权利与义务。(2)行业、企业、协会共同制定适合职高学生的岗位技能标准。(3)成立专门的部门对校企合作进行评估、考核,对学校、企业进行监督。(4)成立专门的调解机构处理校企合作中的纠纷事件。
2.教材规划方面
(1)教材发放时间应作适当的调整
许多学校只能在暑假或寒假外出实习打工,其原因之一就是每年学校都要按照国家的规定在1—2月份定书籍,进行授课,使得学校在其他时间很少组织学生外出实习。这对企业来说,是很大的损失,因为企业的经营是不间断性的,学生来工厂实习刚刚对技术熟练了,学校又把他们撤走,一时又没有人来补充,这对企业影响较大。所以企业宁愿多开工资要长期工也不愿意要学生。我认为国家对教材的发放时间应该是不定时的,学校需要时就能领到现成的书籍。这样学校就不会因为教材的问题而有后顾之忧。
(2)教材内容
近年来,教材开发者不断的对教材进行更新,然而仍有些教材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有些教材内容陈旧、有些教材实践性环节相对较少。这些问题的出现不利于学生掌握专业最新动态和企业前沿技术,不能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锻炼,不利于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形成。所以教材开发者要及时的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要及时的了解教育科技动向,要创建形式多样、立体化的教学资源。使教材能够和社会需求相衔接。
二、企业方面
1.企业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
现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比较高,管理制度也现对比较严。这对学生有一定的好处,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纪律观念、动手能力。希望企业能考虑现代学生的特点,大部分学生年龄还较小,在家时备受宠爱,许多学生从未远离过家。更有学生从未干过重活,故而干活能力和工作责任心都不够强,所以要求企业能选年龄稍大的员工或领班,担当实习指导师傅,明确一定的责任,能给学生以生活上的关心与工作上的指导。
2.企业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带有技术含量的工作的机遇
校企合作中,学校把教学延伸到企业,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生进厂后直接把分配到流水工作线上进行单纯的体力型的劳动,和普通的农民工没有任何差异。学生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到一些技术性的工作,因而也就无法达到学和用的接轨,造成知识和实践脱节,形成了两张皮现象。基于此,企业应力求做到以下两点:(1)在企业里企业应给学生进行适当的技术指导,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一些带有技术性的工作,让他们学以致用,同时学生能力的增强也可以增强企业的技术实力。(3)企业应适时的向职校输送适合教学的人才进行授课,企业向职校输送一些适合从事教学工作的专职专业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这些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直接进入课堂授课,不只是缓解了实训教学人员的缺乏问题,更重要的是把前沿的新技术动态和知识技能直接引入课题,充实了课题信息量,让课题更贴近社会和行业,从而激活了课题教学机制。同时,也使企业由被动的“接纳人才”到主动的“培养人才”。(4)企业对老师也应进行一定的培训,而在社会急速发展的新形势下,老师需要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跟上最前沿的技术及工艺流行发展方向。而这方面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拓展就需要企业助一臂之力。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企业通过对老师的培训可以弥补老师的缺点。反过来老师能力的增强也可以对企业提出更有价值的建议。
三、学校方面
1.在校企合作方面“工”应和“读”相对口
半工半读在很多职业学校已开展起来。出于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学生在半工半读期间,“工”与“读”并无联系,甚至毫不相干。比如,有的学校让养殖专业的学生到电子厂进行半工半读。显然,这样的做法有违职业教育提倡半工半读的初衷。只有“工”和“读”相对口,才能更好的促进学校和企业的联姻,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实践——就业的糅合度。
2.需建立一支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双师型”或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意义已达成共识。大多数职业学校尤其是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师职业实践经验还不足,缺少对企业生产实际的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影响现代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
四、学生及学生家长方面
1.学生方面
当学生被输入到企业时,便需要适应企业生活。“公司化管理模式”刚开始在学生中推行的时候,难免也会遇到许多困难。最初许多学生参与实训都源于“新鲜感”,而并未意识到实训的必要性。因此,在最初的实训中,个别学生没有完全投入。当新鲜感过后,许多学生开始厌工、迟到、旷工甚至中途放弃。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由于学生习惯了校园的生活,对于企业的生活还存在一定“畏惧感”,因此无法正确摆正自己的位置。(2)学生把半工半读看成单纯的打工挣钱,没有对政策的实质精神进行深入的理解。(3)学生自身存在着怕吃苦、怕受累、纪律观念差、责任意识淡薄、缺乏进取心等弱点。
这些认识的不足和缺点的存在,使学生很难真正的融入企业。所以学生在和企业的磨合中也需要注意一下这几点:(1)要尽力克服初次离家的种种困难和不适,主动融入新的集体。调整自己的心态,努力使自己适应职场的生活。(2)对“半工半读”政策要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把进入企业工作当成自己的一次宝贵的实践经验。用心的去体验学和用之间的关系,使自己成为“能文能武”、“手脑并用”的高素质技能性的人才。(3)以坚强的意志去面对到企业工学结合时的工作劳累和不适。要勇于接受工作的挑战,体验工作的艰辛,经受市场的洗礼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提高自己的人生高度。
总之,学生要有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去克服各种困难,让自己成长,让家长放心,让学校放心。
2.家长方面
一些学生家长认为,学生在职业学校的三年中,学习时间应该占主要部分,不赞同学生在工厂或企业里“打工”。一些家长甚至认为,家里不缺钱,孩子只需要在校好好学习,不需要他们这么辛苦。所以学校虽然有能提供实践的企业做后盾,并能提供相应的教学以及助学费用,但依然免不了吸引不来学生的尴尬局面。当然也有一些学生家长支持半工半读,但他们也只是停留在打工挣钱、让孩子出去见见世面的基层认识基础上,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政策的精神实质。
所以家长对这种学制的认识还有待提高,同时国家和学校也应加大宣传力度。与此同步,学校和企业应努力做出实效,让学生家长尝到甜头。只有这样“校企合作,半工半读”这种模式才能畅通无阻的进行下去。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实现了企业、学校、学生三方满意。对企业来说,稳定了一线职工队伍,在生产经营不会受到影响的情况下,一线职工队伍素质得到很大提高;对学校来说,办班到企业,节省了校舍和实训设施,培养出的人才与生产结合更加紧密,更受用人单位欢迎;对学生来说,既能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又能够锻炼实践能力,还能够获得劳动报酬,为家庭减轻经济负担。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了多方受益。在收益的过程中也需要国家、企业、学校、学生及学生家长的共同支持,“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各方面的力量精诚团结、共同携手,“校企合作,半工半读”模式才会越做越大,越做越好。
参考文献
[1]徐邦丽,董昕,王军明.校企联合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6(1).
[2]张科,罗冰雁.论高职学院校企合作教材开发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学咨询,2008(9).
[3]张富建.浅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下的教材编写[J].职业,2009(33).
[4]姚柳.职业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策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6(1).
[5]牟明,史义城.半工半读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5).
作者简介:黄娟萍(1981—),女,大学本科,助理讲师。
【关键词】校企合作;半工半读;国家;企业;学校;学生及学生家长
在2005年11月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上形成的《决定》文件里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此决定为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政策出台以来,各职业学校纷纷相应国家政策,做出相应的举措。许多企业也进行了一些调整,与学校建立起了合作机制。然而此事物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在前进道路上难免会出现一些不足,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而这种改进和完善则需要国家、企业、学校、学生及学生家长的共同努力。以下是我的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国家方面
1.国家应建立相应的调解机构
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和企业是既相互依赖,又相互独立的两个团体。合作会产生双赢,但同时也会产生纠纷。在此合作过程中就难免会发生一些分歧和矛盾。有校方领导和企业高层的矛盾,如合同、协议的 达成与撤销;有带队老师和企业中层管理的矛盾,诸如关于劳资纠纷,生活待遇、工作时段、事故处理等问题。有学生和厂方的矛盾,如管理过程中学生对厂方某些制度和作法持否定看法甚至和厂方人员发生冲突。以下是我的初步设想:(1)国家需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和企业的权利与义务。(2)行业、企业、协会共同制定适合职高学生的岗位技能标准。(3)成立专门的部门对校企合作进行评估、考核,对学校、企业进行监督。(4)成立专门的调解机构处理校企合作中的纠纷事件。
2.教材规划方面
(1)教材发放时间应作适当的调整
许多学校只能在暑假或寒假外出实习打工,其原因之一就是每年学校都要按照国家的规定在1—2月份定书籍,进行授课,使得学校在其他时间很少组织学生外出实习。这对企业来说,是很大的损失,因为企业的经营是不间断性的,学生来工厂实习刚刚对技术熟练了,学校又把他们撤走,一时又没有人来补充,这对企业影响较大。所以企业宁愿多开工资要长期工也不愿意要学生。我认为国家对教材的发放时间应该是不定时的,学校需要时就能领到现成的书籍。这样学校就不会因为教材的问题而有后顾之忧。
(2)教材内容
近年来,教材开发者不断的对教材进行更新,然而仍有些教材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有些教材内容陈旧、有些教材实践性环节相对较少。这些问题的出现不利于学生掌握专业最新动态和企业前沿技术,不能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锻炼,不利于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形成。所以教材开发者要及时的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要及时的了解教育科技动向,要创建形式多样、立体化的教学资源。使教材能够和社会需求相衔接。
二、企业方面
1.企业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
现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比较高,管理制度也现对比较严。这对学生有一定的好处,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纪律观念、动手能力。希望企业能考虑现代学生的特点,大部分学生年龄还较小,在家时备受宠爱,许多学生从未远离过家。更有学生从未干过重活,故而干活能力和工作责任心都不够强,所以要求企业能选年龄稍大的员工或领班,担当实习指导师傅,明确一定的责任,能给学生以生活上的关心与工作上的指导。
2.企业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带有技术含量的工作的机遇
校企合作中,学校把教学延伸到企业,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生进厂后直接把分配到流水工作线上进行单纯的体力型的劳动,和普通的农民工没有任何差异。学生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到一些技术性的工作,因而也就无法达到学和用的接轨,造成知识和实践脱节,形成了两张皮现象。基于此,企业应力求做到以下两点:(1)在企业里企业应给学生进行适当的技术指导,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一些带有技术性的工作,让他们学以致用,同时学生能力的增强也可以增强企业的技术实力。(3)企业应适时的向职校输送适合教学的人才进行授课,企业向职校输送一些适合从事教学工作的专职专业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这些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直接进入课堂授课,不只是缓解了实训教学人员的缺乏问题,更重要的是把前沿的新技术动态和知识技能直接引入课题,充实了课题信息量,让课题更贴近社会和行业,从而激活了课题教学机制。同时,也使企业由被动的“接纳人才”到主动的“培养人才”。(4)企业对老师也应进行一定的培训,而在社会急速发展的新形势下,老师需要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跟上最前沿的技术及工艺流行发展方向。而这方面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拓展就需要企业助一臂之力。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企业通过对老师的培训可以弥补老师的缺点。反过来老师能力的增强也可以对企业提出更有价值的建议。
三、学校方面
1.在校企合作方面“工”应和“读”相对口
半工半读在很多职业学校已开展起来。出于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学生在半工半读期间,“工”与“读”并无联系,甚至毫不相干。比如,有的学校让养殖专业的学生到电子厂进行半工半读。显然,这样的做法有违职业教育提倡半工半读的初衷。只有“工”和“读”相对口,才能更好的促进学校和企业的联姻,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实践——就业的糅合度。
2.需建立一支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双师型”或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意义已达成共识。大多数职业学校尤其是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师职业实践经验还不足,缺少对企业生产实际的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影响现代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
四、学生及学生家长方面
1.学生方面
当学生被输入到企业时,便需要适应企业生活。“公司化管理模式”刚开始在学生中推行的时候,难免也会遇到许多困难。最初许多学生参与实训都源于“新鲜感”,而并未意识到实训的必要性。因此,在最初的实训中,个别学生没有完全投入。当新鲜感过后,许多学生开始厌工、迟到、旷工甚至中途放弃。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由于学生习惯了校园的生活,对于企业的生活还存在一定“畏惧感”,因此无法正确摆正自己的位置。(2)学生把半工半读看成单纯的打工挣钱,没有对政策的实质精神进行深入的理解。(3)学生自身存在着怕吃苦、怕受累、纪律观念差、责任意识淡薄、缺乏进取心等弱点。
这些认识的不足和缺点的存在,使学生很难真正的融入企业。所以学生在和企业的磨合中也需要注意一下这几点:(1)要尽力克服初次离家的种种困难和不适,主动融入新的集体。调整自己的心态,努力使自己适应职场的生活。(2)对“半工半读”政策要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把进入企业工作当成自己的一次宝贵的实践经验。用心的去体验学和用之间的关系,使自己成为“能文能武”、“手脑并用”的高素质技能性的人才。(3)以坚强的意志去面对到企业工学结合时的工作劳累和不适。要勇于接受工作的挑战,体验工作的艰辛,经受市场的洗礼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提高自己的人生高度。
总之,学生要有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去克服各种困难,让自己成长,让家长放心,让学校放心。
2.家长方面
一些学生家长认为,学生在职业学校的三年中,学习时间应该占主要部分,不赞同学生在工厂或企业里“打工”。一些家长甚至认为,家里不缺钱,孩子只需要在校好好学习,不需要他们这么辛苦。所以学校虽然有能提供实践的企业做后盾,并能提供相应的教学以及助学费用,但依然免不了吸引不来学生的尴尬局面。当然也有一些学生家长支持半工半读,但他们也只是停留在打工挣钱、让孩子出去见见世面的基层认识基础上,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政策的精神实质。
所以家长对这种学制的认识还有待提高,同时国家和学校也应加大宣传力度。与此同步,学校和企业应努力做出实效,让学生家长尝到甜头。只有这样“校企合作,半工半读”这种模式才能畅通无阻的进行下去。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实现了企业、学校、学生三方满意。对企业来说,稳定了一线职工队伍,在生产经营不会受到影响的情况下,一线职工队伍素质得到很大提高;对学校来说,办班到企业,节省了校舍和实训设施,培养出的人才与生产结合更加紧密,更受用人单位欢迎;对学生来说,既能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又能够锻炼实践能力,还能够获得劳动报酬,为家庭减轻经济负担。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了多方受益。在收益的过程中也需要国家、企业、学校、学生及学生家长的共同支持,“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各方面的力量精诚团结、共同携手,“校企合作,半工半读”模式才会越做越大,越做越好。
参考文献
[1]徐邦丽,董昕,王军明.校企联合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6(1).
[2]张科,罗冰雁.论高职学院校企合作教材开发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学咨询,2008(9).
[3]张富建.浅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下的教材编写[J].职业,2009(33).
[4]姚柳.职业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策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6(1).
[5]牟明,史义城.半工半读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5).
作者简介:黄娟萍(1981—),女,大学本科,助理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