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型地震的爆发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我国针对地震防护做了大量探索工作,如广泛进行地震预防讲座,开展地震演戏等,并将信息化手段积极应用于地震防护,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由于地震的特殊性,信息技术难以实现准确测量和预测,这就对我国地震预防提出了新要求。因此要切实加大预防力度,做好震前演练,更重要的是不断提升信息化技术,努力攻克难题,早日实现地震的准确性预测。
关键词:信息化;地震预防;策略探究
引言
长期以来,地震一直是困扰国家正常运行的主要灾害,其摧毁程度之大而广,使我国很多地区居民的正常生活遭受了极大摧残,国民经济一落千丈,同时也给全球的稳定运行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因此积极探究和实施地震预防已成为我国灾害防御工作中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做好地震预防,才能使我国国民经济免受地震带来的再一次破坏。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的带领下,各行各业也逐步走上信息引领技术的道路,而信息采集并进行信息预测已成为是地震预防的有效手段之一。故本文旨在以信息化为主要视角,分析我国预防地震的重要性及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1]。
一、地震预防的重要性
(一)我国面临的地震形势
地震作为影响全球人民正常生活的突然性灾难,破坏能力让人恐慌,其影响覆盖范围很广,几乎全球的每个国家都遭受过地震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我国地处北半球沿海地带,地理位置位于全球两大主要地震带之间,且有些地区本身处于地震带中央,如四川西部、青藏高原、川滇地震带等,因此常年遭受地震的肆意破坏。近年来,我国的地震形势不断恶化,有专家称我国将经历或正在经历新的地震活跃期,而部分地震带地区将会遭受强烈的地震波带来的破坏性灾难。自通过信息化手段预防地震爆发以来,我国做了大量事前紧急演练和地震知识宣讲工作,成功避免了多次地震的突然袭击,但是由于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困难,且存在爆发的瞬时性,很难有效预测地震发生的准确地点和时间规律。因此我国面临的地震形势仍较为严峻,还需要进一步更新预防手段,加大预防力度,降低地震带来的危害。
(二)地震带来的危害
自汶川大地震爆发以来,国家就要求各教育阶段要把积极预防地震,讲好地震知识和做好地震演练作为教育之外的首要任务之一。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爆发是我国历史上破坏最为严重,持续时间最久的地震之一,给我国国民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同时也对四川人民留下永远抹不去的内心伤疤。汶川地震的震级达到8.0级,中国部分近邻四川地区乃至亚洲多个国家都感受到强烈的震感。据统计,此次地震引发的后果极其惨重,共造成将近四十万人不同程度受伤,地震造成汶川大部分房屋和桥梁倒塌,引发多起泥石流和山体滑坡事故,部分文物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可以说汶川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不计其数,已成为是我国灾难史上惨痛的一页。因此积极通过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手段预防地震的发生极为必要,同时也被列入国家安全的重点项目[2]。
二、从信息化角度对地震预防提出相关建议
(一)地震预测充分信息化
如今我们已步入信息化时代,世界被连成一个整体,国家和地区之间通过信息共享完成精确控制和预防,没有人可以独立于世界之外单独存在。信息技术对地震预防的作用日益显著,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地震等级,深度和范围以及造成的直接间接经济损失等数据都可以通过信息采集技术进行快速收集,之后可以通过模型建立,数据拟合,优化预测等信息处理技术,得到未来十年乃至二十年内有关我国主要地震带的相关信息,包括可能地震地区,可能地震等级及地震持续时间等关键数据,从而有利于科研人员捕获地震发生的客观规律并进行合理的地震原因分析研究,这对地震预测的意义重大,同时也对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造成很大影响。因此,要将信息技术充分应用到地震防御中去,努力利用地震信息数据避免遭受新的地震摧残。
(二)及时做好地震防护
地震预防首先应该依据信息化技术做好地震预测,其次及时做好地震防护也尤为重要。地震防护工作体现在方方面面,凡是可能遭受到地震袭击的人员密集地区和场所都应采用抗地震材料进行防震修建,尤其对于地震频发地区而言,以保证地震真实发生时,建筑不至于瞬间倒塌,给广大人员提供宝贵的逃离时间,一定程度上确保人员安全。另外,要做好地震知识宣讲工作,宣讲对象包括学生和公司员工等群体,其中,中小学生是宣讲的主体,因为他们对地震了解较少,对地震发生时如何自救更是相对空白。因此学校应该意识到地震灾害的严重性,消除侥幸心理,把防震工作作为主要工作来做,主动开展有关地震防护的专题讲座,确保每个学生都具有防震意识和自救能力。此外,地震演练是地震防护的有效手段之一,它可以避免紧急情况下人员逃离时出现拥挤甚至踩踏事故,造成严重的安全威胁,据报道在汶川地震爆发期间,部分学校由于事先进行过演练,故几乎没有造成伤亡[3]。
(三)更新信息采集和处理技术
准确的信息技术是预防地震等灾害的有效手段,同时信息的高准确性也是地震防护的必备要求。准确高效的信息采集处理技术可以很大程度上助于避免遭受地震打擊,而信息的失准则不仅对地震防护无益,也使国家在防震减灾工作中投入的财政得不到回报。目前,我国已启动“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该工程是“十三五”国家重大建设项目,该项目主要应用地震仪、强震仪和烈度计观测技术,合理布局观测网络,结合现代通讯、数据处理和信息发布技术,建设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系统。因此,信息技术必须用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同时信息技术必须不断更新和进步,不断增强信息的准确性和处理信息进行地震预测的高效性,国家也要加大相关工作投入,设立地震科研重大项目,广泛开展地震预测工作,以地震零损失为最终目标,切实维护好国家和人民的主要利益[4]。
三、结束语
毫无疑问,地震给国家带来巨大且难以挽回的经济损失,自四川汶川地震以来,我国果断接受教训,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以应付和预防地震,包括及时震前演练、专题讲座和地震监测等,其中信息化技术已被作为预防地震的主要手段而广泛应用。但是地震形式多变,爆发迅速给预测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应该及时加大信息化程度,开发信息新技术,坚决攻克地震领域难题,切实打好地震防御工作。
参考文献
[1] 杨启荣. 地震灾害预防和应对措施初探[J]. 四川防震救灾信息网[J]. 2011 (05): 105-106.
[2] 龙丽民, 连进元, 赵红杰, 徐晨曦. 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及防治对策[J]. 华北地震科学, 2005, 12(30): 56-58.
[3] 王倩. 我国自然灾害管理体制与灾害信息共享模型研究[J].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06): 189-190.
[4] 刘立波. 基于信息化下的地震预防研究[J]. 信息通信, 2014(02): 96-97.
关键词:信息化;地震预防;策略探究
引言
长期以来,地震一直是困扰国家正常运行的主要灾害,其摧毁程度之大而广,使我国很多地区居民的正常生活遭受了极大摧残,国民经济一落千丈,同时也给全球的稳定运行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因此积极探究和实施地震预防已成为我国灾害防御工作中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做好地震预防,才能使我国国民经济免受地震带来的再一次破坏。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的带领下,各行各业也逐步走上信息引领技术的道路,而信息采集并进行信息预测已成为是地震预防的有效手段之一。故本文旨在以信息化为主要视角,分析我国预防地震的重要性及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1]。
一、地震预防的重要性
(一)我国面临的地震形势
地震作为影响全球人民正常生活的突然性灾难,破坏能力让人恐慌,其影响覆盖范围很广,几乎全球的每个国家都遭受过地震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我国地处北半球沿海地带,地理位置位于全球两大主要地震带之间,且有些地区本身处于地震带中央,如四川西部、青藏高原、川滇地震带等,因此常年遭受地震的肆意破坏。近年来,我国的地震形势不断恶化,有专家称我国将经历或正在经历新的地震活跃期,而部分地震带地区将会遭受强烈的地震波带来的破坏性灾难。自通过信息化手段预防地震爆发以来,我国做了大量事前紧急演练和地震知识宣讲工作,成功避免了多次地震的突然袭击,但是由于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困难,且存在爆发的瞬时性,很难有效预测地震发生的准确地点和时间规律。因此我国面临的地震形势仍较为严峻,还需要进一步更新预防手段,加大预防力度,降低地震带来的危害。
(二)地震带来的危害
自汶川大地震爆发以来,国家就要求各教育阶段要把积极预防地震,讲好地震知识和做好地震演练作为教育之外的首要任务之一。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爆发是我国历史上破坏最为严重,持续时间最久的地震之一,给我国国民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同时也对四川人民留下永远抹不去的内心伤疤。汶川地震的震级达到8.0级,中国部分近邻四川地区乃至亚洲多个国家都感受到强烈的震感。据统计,此次地震引发的后果极其惨重,共造成将近四十万人不同程度受伤,地震造成汶川大部分房屋和桥梁倒塌,引发多起泥石流和山体滑坡事故,部分文物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可以说汶川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不计其数,已成为是我国灾难史上惨痛的一页。因此积极通过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手段预防地震的发生极为必要,同时也被列入国家安全的重点项目[2]。
二、从信息化角度对地震预防提出相关建议
(一)地震预测充分信息化
如今我们已步入信息化时代,世界被连成一个整体,国家和地区之间通过信息共享完成精确控制和预防,没有人可以独立于世界之外单独存在。信息技术对地震预防的作用日益显著,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地震等级,深度和范围以及造成的直接间接经济损失等数据都可以通过信息采集技术进行快速收集,之后可以通过模型建立,数据拟合,优化预测等信息处理技术,得到未来十年乃至二十年内有关我国主要地震带的相关信息,包括可能地震地区,可能地震等级及地震持续时间等关键数据,从而有利于科研人员捕获地震发生的客观规律并进行合理的地震原因分析研究,这对地震预测的意义重大,同时也对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造成很大影响。因此,要将信息技术充分应用到地震防御中去,努力利用地震信息数据避免遭受新的地震摧残。
(二)及时做好地震防护
地震预防首先应该依据信息化技术做好地震预测,其次及时做好地震防护也尤为重要。地震防护工作体现在方方面面,凡是可能遭受到地震袭击的人员密集地区和场所都应采用抗地震材料进行防震修建,尤其对于地震频发地区而言,以保证地震真实发生时,建筑不至于瞬间倒塌,给广大人员提供宝贵的逃离时间,一定程度上确保人员安全。另外,要做好地震知识宣讲工作,宣讲对象包括学生和公司员工等群体,其中,中小学生是宣讲的主体,因为他们对地震了解较少,对地震发生时如何自救更是相对空白。因此学校应该意识到地震灾害的严重性,消除侥幸心理,把防震工作作为主要工作来做,主动开展有关地震防护的专题讲座,确保每个学生都具有防震意识和自救能力。此外,地震演练是地震防护的有效手段之一,它可以避免紧急情况下人员逃离时出现拥挤甚至踩踏事故,造成严重的安全威胁,据报道在汶川地震爆发期间,部分学校由于事先进行过演练,故几乎没有造成伤亡[3]。
(三)更新信息采集和处理技术
准确的信息技术是预防地震等灾害的有效手段,同时信息的高准确性也是地震防护的必备要求。准确高效的信息采集处理技术可以很大程度上助于避免遭受地震打擊,而信息的失准则不仅对地震防护无益,也使国家在防震减灾工作中投入的财政得不到回报。目前,我国已启动“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该工程是“十三五”国家重大建设项目,该项目主要应用地震仪、强震仪和烈度计观测技术,合理布局观测网络,结合现代通讯、数据处理和信息发布技术,建设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系统。因此,信息技术必须用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同时信息技术必须不断更新和进步,不断增强信息的准确性和处理信息进行地震预测的高效性,国家也要加大相关工作投入,设立地震科研重大项目,广泛开展地震预测工作,以地震零损失为最终目标,切实维护好国家和人民的主要利益[4]。
三、结束语
毫无疑问,地震给国家带来巨大且难以挽回的经济损失,自四川汶川地震以来,我国果断接受教训,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以应付和预防地震,包括及时震前演练、专题讲座和地震监测等,其中信息化技术已被作为预防地震的主要手段而广泛应用。但是地震形式多变,爆发迅速给预测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应该及时加大信息化程度,开发信息新技术,坚决攻克地震领域难题,切实打好地震防御工作。
参考文献
[1] 杨启荣. 地震灾害预防和应对措施初探[J]. 四川防震救灾信息网[J]. 2011 (05): 105-106.
[2] 龙丽民, 连进元, 赵红杰, 徐晨曦. 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及防治对策[J]. 华北地震科学, 2005, 12(30): 56-58.
[3] 王倩. 我国自然灾害管理体制与灾害信息共享模型研究[J].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06): 189-190.
[4] 刘立波. 基于信息化下的地震预防研究[J]. 信息通信, 2014(02): 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