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差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没有哪一位老师不这样认为……。”可见,对“问题学生”的教育是多么的困难。要想把爱的雨露洒向“问题学生”,需要做到感动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让“问题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方能让每一个学生都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关键词:问题学生;特征;转化方法
本学期我遇到一件让我印象深刻的事:几个社会青年在考试期间来到学校,我让他们离开,其他几个人陆续离开了,只有原是本校的学生的青年非但不离开,还说“我什么时候想来就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想走就什么时候走,你管得着吗?”并且硬要闯入,正好几位同事在附近,我就请他们来帮忙。最终他离开了,但临走时曾甩出非常难听的狠话。本校曾经的学生回母校闹事,还放狠话,这引发了我对“问题学生”教育的思考。
一、问题学生的特征
在七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学生”,他们有以下共同点:一是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不是讲话就是睡觉,严重影响教师的讲课和其他同学的听课;二是作业基本不完成,或抄袭其他同学的作业;三是经常到网吧通宵打游戏;四是与社会不良青年有交往,经常吸烟、喝酒、打架;五是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服从教师管理,行为习惯差。
二、班主任在教育“问题学生”的过程中需要克服的障碍
1.厌弃心理
“问题学生”的行为习惯差,工作很难立竿见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教师有时候会把这些学生当成包袱,甚至希望他们早点被学校开除。其实这样的想法是不正确的,因为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教学生学习,更要教学生做人。所以我们不能轻易放弃每一个学生。
2.定型心理
在实际工作中,教师会更多地关注“优等生”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其实,“问题学生”才应该是教师关注的焦点。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阶段,可塑性很强,所以教师要关注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特别要善于发现“问题学生”的优点,用积极的思想去引导他们,在表扬他们优点的同时提出改正缺点的要求,从而使其能够严格要求自己,逐渐改正自己的缺点。
3.急躁心理
对于“优等生”,很多事情只要教师一点,就会有起色,但对于“问题学生”则不然,对于某个问题,教师早已指出并反复强调,但其仍然不断地犯同样的错误。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智的态度,让他们先反思自己所犯的错误,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否则揭老底、算总账会使学生和教师完全处于对立状态,使教育前功尽弃。
三、正确引导“问题学生”的方法
1.感动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
有一天,我看到一位女同学在数学课上拿着语文书写着什么。课后我让她把书拿出来,看看她写了些什么。一首诗映入我的眼帘:“暮然回首,你在门口,看我一眼,叫我出去,说我一顿,扬长而去。”我表扬她有文采,并鼓励她以后好好学语文,一定会有更多更优秀的作品。我还给她的作品提了点建议,将“你在门口”改为“它在门口”,这样会更解气。这一件小小的事情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可见,如果教师能放下架子,以朋友的身份真诚地跟学生交流,他们便不会抵触了。
2.用鼓励焕发自信
帮助“问题学生”建立自信心很重要。我的班上有一位学生,曾经数学能考一百多分的他在一次考试中仅考了19分。之后他信心明显不足,学习也没劲儿了。后来学校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其中有一个情景剧的环节,我听说他有这方面的特长,于是请他负责情景剧的编排。“开放日”那天,情景剧让好多家长感动的热泪盈眶,表演特别成功。借此机会我给他鼓劲,希望他在数学上也能重拾信心。期中考试他数学考了62分,并且学习的信心明显增强了。
3.让“问题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
(1)通过与学生的沟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问题学生背后往往是问题家庭。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后,要对症下药。上届我所带班上有一位女学生,性格有点怪,跟同学相处很不融洽,后来了解到,她的父母离异,是姥姥把她带大的。后来我安排她担任生活委员,经常在工作和处理好同学关系等方面跟他沟通,明显能感觉到她的性格开始渐渐开朗起来。有一天她告诉我说:“胡老师,你知道吗?刚来咱们班时,一看见是位男班主任,我都不想读了,我从心里痛恨男人。但是现在我庆幸有你这个男班主任。”
(2)通过与家长的沟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这一点听似简单做起来却很困难。我觉得问题的关键在于角度,如果简单地站在教师的角度批评完学生再批评家长,只会让家长觉得无地自容,让学生痛恨教师。教师应该站在家长和学生的角度,静下心来,与家长共同分析学生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研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一定要让学生知道,与家长的沟通完全是为了他好。这样问题处理起来可能就会事半功倍。
总的来说,“问题学生”的形成并非一天两天的事,对“问题学生”的引导也不可能立竿见影,这需要教师长期的耐心、爱心和关心。让我们摒弃对“问题学生”的偏见,多给他们一点爱,多给他们一点鼓励和关心,积极探索新的方法和技巧,不断加强“问题学生”的转化教育工作,让我们的教学生涯因“问题学生”的存在而更精彩。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徐芬.学业不良儿童的教育与矫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关键词:问题学生;特征;转化方法
本学期我遇到一件让我印象深刻的事:几个社会青年在考试期间来到学校,我让他们离开,其他几个人陆续离开了,只有原是本校的学生的青年非但不离开,还说“我什么时候想来就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想走就什么时候走,你管得着吗?”并且硬要闯入,正好几位同事在附近,我就请他们来帮忙。最终他离开了,但临走时曾甩出非常难听的狠话。本校曾经的学生回母校闹事,还放狠话,这引发了我对“问题学生”教育的思考。
一、问题学生的特征
在七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学生”,他们有以下共同点:一是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不是讲话就是睡觉,严重影响教师的讲课和其他同学的听课;二是作业基本不完成,或抄袭其他同学的作业;三是经常到网吧通宵打游戏;四是与社会不良青年有交往,经常吸烟、喝酒、打架;五是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服从教师管理,行为习惯差。
二、班主任在教育“问题学生”的过程中需要克服的障碍
1.厌弃心理
“问题学生”的行为习惯差,工作很难立竿见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教师有时候会把这些学生当成包袱,甚至希望他们早点被学校开除。其实这样的想法是不正确的,因为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教学生学习,更要教学生做人。所以我们不能轻易放弃每一个学生。
2.定型心理
在实际工作中,教师会更多地关注“优等生”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其实,“问题学生”才应该是教师关注的焦点。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阶段,可塑性很强,所以教师要关注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特别要善于发现“问题学生”的优点,用积极的思想去引导他们,在表扬他们优点的同时提出改正缺点的要求,从而使其能够严格要求自己,逐渐改正自己的缺点。
3.急躁心理
对于“优等生”,很多事情只要教师一点,就会有起色,但对于“问题学生”则不然,对于某个问题,教师早已指出并反复强调,但其仍然不断地犯同样的错误。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智的态度,让他们先反思自己所犯的错误,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否则揭老底、算总账会使学生和教师完全处于对立状态,使教育前功尽弃。
三、正确引导“问题学生”的方法
1.感动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
有一天,我看到一位女同学在数学课上拿着语文书写着什么。课后我让她把书拿出来,看看她写了些什么。一首诗映入我的眼帘:“暮然回首,你在门口,看我一眼,叫我出去,说我一顿,扬长而去。”我表扬她有文采,并鼓励她以后好好学语文,一定会有更多更优秀的作品。我还给她的作品提了点建议,将“你在门口”改为“它在门口”,这样会更解气。这一件小小的事情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可见,如果教师能放下架子,以朋友的身份真诚地跟学生交流,他们便不会抵触了。
2.用鼓励焕发自信
帮助“问题学生”建立自信心很重要。我的班上有一位学生,曾经数学能考一百多分的他在一次考试中仅考了19分。之后他信心明显不足,学习也没劲儿了。后来学校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其中有一个情景剧的环节,我听说他有这方面的特长,于是请他负责情景剧的编排。“开放日”那天,情景剧让好多家长感动的热泪盈眶,表演特别成功。借此机会我给他鼓劲,希望他在数学上也能重拾信心。期中考试他数学考了62分,并且学习的信心明显增强了。
3.让“问题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
(1)通过与学生的沟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问题学生背后往往是问题家庭。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后,要对症下药。上届我所带班上有一位女学生,性格有点怪,跟同学相处很不融洽,后来了解到,她的父母离异,是姥姥把她带大的。后来我安排她担任生活委员,经常在工作和处理好同学关系等方面跟他沟通,明显能感觉到她的性格开始渐渐开朗起来。有一天她告诉我说:“胡老师,你知道吗?刚来咱们班时,一看见是位男班主任,我都不想读了,我从心里痛恨男人。但是现在我庆幸有你这个男班主任。”
(2)通过与家长的沟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这一点听似简单做起来却很困难。我觉得问题的关键在于角度,如果简单地站在教师的角度批评完学生再批评家长,只会让家长觉得无地自容,让学生痛恨教师。教师应该站在家长和学生的角度,静下心来,与家长共同分析学生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研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一定要让学生知道,与家长的沟通完全是为了他好。这样问题处理起来可能就会事半功倍。
总的来说,“问题学生”的形成并非一天两天的事,对“问题学生”的引导也不可能立竿见影,这需要教师长期的耐心、爱心和关心。让我们摒弃对“问题学生”的偏见,多给他们一点爱,多给他们一点鼓励和关心,积极探索新的方法和技巧,不断加强“问题学生”的转化教育工作,让我们的教学生涯因“问题学生”的存在而更精彩。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徐芬.学业不良儿童的教育与矫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