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富3号’苹果不同采收期果实品质和香气物质含量分析

来源 :山东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er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着色系优系富士‘烟富3号’品种不同采收期的果实品质和香气物质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在10月5日至10月26日期间,随采收时间的延迟,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由13.2%增加到15.2%,可溶性糖由9.977%增加到12.967%,可滴定酸含量由0.252 mmol/g逐渐下降至0.164 mmol/g;VC含量则先增加后下降,10月26日采收的果实中VC含量仅为19日的26.7%; 10月5日采摘的果实中仅检测出18种香气物质,总含量6.581 μg/g,26日采摘的果实中检测出香气物质32种,总含量达到了45.770 μg/g;适当延迟采收时间有利于增加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香气成分种类和总量,提高果实的风味和品质;在烟台地区,10月20日应该是‘烟富3号’苹果最佳食用的采摘期。
  关键词:苹果;烟富3号;采收期;果实品质;香气物质
  中图分类号:S661.10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3)11-0047-03
  苹果果实品质与采收的早晚关系密切,采收过早,果实发育不完全,果个小、外观色泽差,含糖量低、品质差;采收过晚,果肉发绵快,不耐贮藏[1~3];适期采收的果品,果实的大小、颜色、风味和香气物质均达到本品种固有的要求,质地最佳[4]。不同时期采收的果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等指标均表现出有规律的变化趋势。‘烟富3号’品种是烟台地区选育出的富士浓红色芽变,果实上色快,摘袋后5~7天即可着满红色,已成为目前主要推广的富士系苹果品种;栽植‘烟富3号’品种的果农往往在摘袋后5天左右即采收果实,此时果实外观虽达到满色,但内在品质尚未完全成熟,果实糖度较低,风味较淡。本试验以脱毒‘烟富3号’苹果品种为试材,研究不同采收期的果实品质和风味物质含量变化,以期明确该品种的适宜采收期,为生产上果实适期采收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园位于蓬莱市村里集镇张高村,品种为脱毒烟富3号,砧木为八棱海棠。2007年建园,果园土壤为砂质壤土;栽植株行距为4 m×4 m,树势长势均匀,肥水充足,常规管理。2012年初花期4月22日,盛花期4月26日;6月3日套袋,套内红外褐双层纸袋;10月1日开始摘袋;10月5日园内植株80%果实已达满色,自5日开始,每7天随机采集树冠外围中部果实50个,至10月26日共计采摘4次;每次果实采收后,立即放入冷库贮存,待测。
  每处理随机取30个果实用于测量果实纵径、横径、硬度、可溶性糖、可滴定酸等指标;根据纵径与横径计算果形指数。利用GY-1型硬度计测定果实硬度;可溶性糖的测定参照GB6194-86,用斐林试剂法测定;可滴定酸含量参照GB12293-90,用NaOH滴定法测定。试验数据采用Excel 2003处理,DPS 7.05进行统计分析,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果实挥发性成分的提取和测定参照王传增等[6]的方法,在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中心实验室进行测定。挥发性成分的定性方法:未知化合物质谱图经计算机检索同时与NIST05质谱库相匹配,并结合人工图谱解析及资料分析,确认各种挥发性成分;定量方法:按峰面积归一化法求得各化合物相对质量百分含量,并选择3-壬酮为内标进行精确定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采收期‘烟富3号’苹果果实品质分析
  不同时期采收的‘烟富3号’苹果品质指标测定结果(表1)表明:随时间的延长,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含量、糖酸比等指标均显著增加,26日采收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5.2%,分别比5日、12日和19日采收的果实增加2.0、1.3和0.5个百分点;而果实的可滴定酸含量和硬度呈下降趋势;随摘袋后挂果时间的延长,平均单果重逐渐增加,但差异不显著;不同时期采收的果实果形指数之间无差异;果实的VC含量变化则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10月26日果实VC含量仅为19日的26.7%,下降明显。可见,适当延迟采收时间有利于增加果实重量,增加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和糖酸比,改善果实品质。
  表1 不同采收期‘烟富3号’苹果果实品质分析
  2.2 不同采收期‘烟富3号’苹果香气成分分析
  试验结果(表2)表明,随时间的延长,果实中的香气物质种类和含量显著增加。10月5日采摘的果实中检测出香气物质18种,总含量为6.581 μg/g;12日的果实中检测出香气物质25种,总含量为17.042 μg/g;19日采摘的果实中检测出香气物质29种,总含量为29.303 μg/g;到26日,香气物质检出32种,总含量达到了45.770 μg/g。
  脱毒烟富3号苹果的主要特征香气成分为2-甲基-1-丁醇乙酸酯、乙酸己酯、乙酸丁酯、己酸乙酯、丁酸乙酯、2-甲基丁酸乙酯和2-甲基丁酸己酯,这些成分对其风味的构成起着重要的作用。5日采收的果实中检测出酯类物质仅有11种,含量为5.366 μg/g;12日采收的果实中酯类物质18种,总含量为15.161 μg/g;19日的果实中酯类物质23种,总含量为26.775 μg/g;到26日,果实中检测出的酯类物质25种,总含量为41.414 μg/g;从10月5日至19日果实中酯类物质种类和含量均明显增加,19日后,酯类物质种类变化不明显,但酯类物质总量增加显著。
  表2 不同采收期‘烟富3号’苹果果实香气
  2-甲基-1-丁醇乙酸酯和乙酸己酯是烟富3号苹果品种中检测出的主要特征香气物质。10月5日,2-甲基-1-丁醇乙酸酯在果实内未检出,而10月12日、19日和26日的检测含量分别为5.078、8.379、15.415 μg/g;不同时期的果实中乙酸己酯的检测含量分别为2.287、4.348、6.960 μg/g和10.744 μg/g,主要特征香气的含量均呈明显的增加趋势。可见,适当延迟采收时间可有效增加果实内主要香气物质的种类和含量,改善果实的风味。
  3 结论与讨论
  苹果果实的糖酸度和风味与采摘时间的早晚关系密切。张兰等[4]研究了不同采摘期‘澳洲青苹’、‘瑞连娜’苹果的果实品质,认为在滨州地区10月25日采摘的‘澳洲青苹’果实大小、外观、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风味达到最佳水平;‘瑞连娜’最佳食用的采摘期为10月20~25日。李明等[5]研究结果表明‘寒光’苹果在9月7日至17日采摘的果实中可溶性糖和果皮花青素含量急剧增加。在陕西省红富士最适宜采收期为10月20日至25日[3],在泰安地区富士适宜的采收期在10月下旬。
  本研究结果表明,对优系富士‘烟富3号’来说,10月5日至12日,虽然果实已着全面红色,但糖度和香气物质含量较低,口感较差;10月19日采收的富士苹果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香气物质种类和总量已达到较高的水平,风味较好;26日采摘的果实虽然香气物质种类和总量进一步提高,但果实中VC含量下降明显,因此,在烟台地区正常年份10月20日应该是‘烟富3号’苹果最佳食用的采摘期。
  参 考 文 献:
  [1] 王淑贞, 张 静, 闫 英, 等.苹果采收适期与果实生物学指标的相关研究[J]. 落叶果树, 1993,3: 5-12.
  [2] 李焕如.苹果采收适期及方法[J]. 新疆农业科技, 2000,3:38.
  [3] 刘亚玲. 苹果的适期采收[J]. 落叶果树, 2012,1: 57.
  [4] 张 兰, 王宏国. 不同成熟期澳洲青苹果实品质测定[J]. 北方园艺, 2007,9:41-42.
  [5] 李 明, 郝建军. 寒光苹果果实成熟期色素、糖、酸和激素含量的变化[J]. 吉林农业科学,2005,2:55-57.
  [6] 王传增, 张艳敏, 徐玉亭, 等. 苹果香气SPME- GC/ MS萃取条件优化[J]. 山东农业科学, 2012,44(7):116-120.
其他文献
摘 要:以山东道地药材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为研究对象,比较了生产上两个主要品系KXY-001和KXY-005光合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⑴品系KXY-001净光合速率在14时显著下降,具有明显的“午休”现象;品系KXY-005净光合速率随温度和光合有效辐射的日变化呈现“抛物线”现象;且在相同光合有效辐射下,品系KXY-001的净光合速率显著大于品系KXY
期刊
作者简介:严锦申(1985-),男,主要从事烟草科学研究。  摘要:农药在有效防除病虫害的同时,也带来了农药残留的安全性问题,并日益受到许多国家和大众的重视。此文就农药残留问题的现状、检测分析技术、农药残留的危害控制等方面作了概述和简要分析。  关键词:农药残留;检测技术;控制危害  中图分类号:S481+.8-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6-0134-05  随
期刊
摘 要:对69个生姜品种的出苗期、长势、整齐度等进行了田间测定与评价。结果表明,27个品种出苗较早,出苗期集中在播后第4周,3个品种出苗较晚,出苗期集中在播后第6周;出苗整齐度表现集中的有16个品种,不集中的有11个品种;长势强的品种有7个,占10%,长势中等的品种有41个,占60%;苗高整齐的共22个,占32%,中等的共24个,占35%。通过10个性状的相关性分析,选出与产量密切相关的6个性状,
期刊
摘 要:从小立碗藓(Physcomitrella patens)中克隆了细胞色素P450 CYP51基因PpCYP51G1的全长编码序列,编码区长1 509 bp,预测编码488个氨基酸,蛋白二级结构含有自由卷曲、伸展片段和α-螺旋,N端含有一个跨膜区域。构建了PpCYP51G1的功能缺失载体,并利用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技术获得该基因的功能缺失转化体;同时,构建了PpCYP51G1-GFP融合
期刊
摘要:分析了山东农业水资源的严峻形势及发展节水农业的必要性和潜力所在。在详细分析节水农业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六条推进山东节水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节水农业;有限灌溉;生物节水;制约因素;对策;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S279.252-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6-0116-03  山东省水资源严重短缺,农业是用水第一大户,节水潜力最大的也在
期刊
作者简介:刘宝生(1965-),男,研究方向:森林病虫综合防控。  摘要:针对危害杨树的14种枝干溃疡类病害的分布、症状以及病原菌特征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此类溃疡病的识别和诊断提供帮助。  关键词:杨树;枝干溃疡病;分布;症状;识别;诊断  中图分类号:S763.721.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6-0083-06  杨树是世界上分布最广、适应性最强的树种。截至2
期刊
作者简介:孙海伟(1973-),男,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茶树、果树遗传育种研究。  摘要: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是原产我国的叶用木本植物,山东自“南茶北引”取得成功以来,冬季低温胁迫导致的冻害常造成经济损失。所以,抗寒育种研究一直是茶树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阐述了茶树抗寒育种的研究进展,包括抗寒性研究、选育的抗寒品种、抗寒基因的分离和鉴定及转基因研究现状
期刊
摘 要:以木屑、棉籽壳、玉米芯等为主要原料组合10个配方进行泰山赤灵芝栽培配方筛选试验,以生物转化率为主要参考指标,结合子实体形态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灵芝最佳代料栽培配方为配方①(木屑15%、棉籽壳60%、玉米芯15%、麸皮8%、石膏1%、石灰1%)和配方③(棉籽壳90%、麸皮8%、石膏1%、石灰1%),干芝生物转化率分别为6.60%和6.45%。  关键词:灵芝;培养料配方;生物转化率  中
期刊
摘 要:本研究利用日本晴水稻作为研究材料,分析了黑暗和光照条件下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主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IAA、JA、ACC、KT和2,4-EBL均抑制水稻幼苗主根的生长,抑制效果与浓度呈正相关;黑暗和光照条件下生长的水稻幼苗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敏感性不同,IAA、JA、KT和2,4-EBL对黑暗条件下生长的水稻幼苗主根的抑制效果更为明显,而ACC对光下生长的水稻幼苗主根的抑制效果更明显,
期刊
作者简介:杨晓杰(1965-),男,副教授,从事农业经济研究。  摘要: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对山东省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涌现出的三种典型模式:青州南张楼模式、德州“合村并居” 模式和莱西“村企合一”模式,从模式产生背景、模式内涵与特点及模式绩效与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三种模式都是较成功的经济发展模式,相同点在于都涉及到土地流转问题,都有一个好的带头人,走的都是“工业反哺农业”、“以企兴村”的路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