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主要地方和创新的重要源泉,红色文化在高校教育中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和重要的德育功能。云南师范大学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应以基地建设为依托,夯实红色文化传承创新的基础;以活动策划为重点,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以进课堂、进网络、进生活等方式为根本,促进红色文化的教育传播深入人心。
关键词:高校;红色文化;传承模式;云南师范大学
高校不仅以人才与知识贡献社会,更是以各种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文化的发源,以各种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创新为己任。云南师范大学作为红土高原上的摇篮,肩负着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的重任,可充分利用其历史悠久的红色文化开展德育教育。因此,探索高校红色文化传承模式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是红色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历史文化内涵的先进文化。我校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可以将革命历史遗迹和爱国主义精神相结合,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地在校园传播。从这一角度看,红色文化的传承也是我校社会主义价值教育的一个有效载体。革命先烈的精神、思想和智慧一直影响着莘莘学子,激励其不断奋进,虚心向前人学习,最终取得良好成绩。因此,我校传承红色文化是我校的职责所在 。
二、红色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德育功能
“文化”的英文单词是“culture”,意思是“培植”、“教化”。因此,所谓教育育人,从某种角度来讲,其实质是文化育人,尤其我校以培养“学高身正,明德睿智”的未来青年教师为目标,德育就显得更加重要。我校把一二·一纪念馆、西南联大博物馆、西南联大讲坛等文化载体作为塑造学生心灵、熏陶学生情感的重要媒介和基地,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德育功能。
三、红色文化高校传承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传承现状
为推广红色文化,我校开展了红歌赛、观看红色影片、“重走联大路”等活动,相关社团组织学生到一二.一运动纪念馆参观,让学生对红色文化进行义务讲解,在传播红色文化的过程中进行深入了解。在网络宣传方面,我校还专门建立西南联大博物馆网站,分别有联大记忆、联大遗迹、联大人杰、志愿者之家、一二一纪念馆和视屏点播等几大模块,方便同学们了解师大的红色文化 [3]。
(二)原因分析
我校学生是红色文化的广大受众,主要是18至25岁的大学生,他们的认知品质的发展已经进入最佳时期。随着科学知识的积累,生活经验的丰富,辩证思维的成熟和完善,他们具有以下特点:精致性,全面性,深刻性,敏捷性。
根据受众特点,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出我校学生对红色文化关注度不高的原因:首先,处于信息时代,形形色色色的文化闯入学生生活,在娱乐文化和影视文化的冲击下,大部分同学的注意力已经转移,很少关注老一辈革命同志留下的珍贵红色文化。其次,学校没有针对红色文化开展主题鲜明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不能引起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兴趣。再次,学校宣传力度不够,活动形式单一,内容刻板,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力。最后,宣传方式陈旧,无法引起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兴趣。
四、对红色文化在我校的传承方式思考
高等教育之高,关键在于文化引导,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具有独特的精神气质和一定的主流文化取向。针对受众群体的特点,我校可以借助所拥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展有效活动。首先,注重坚持把“一二·一”纪念馆、纪念碑、西南联大博物馆等固化为学校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从而为同学奠定传承红色文化的基础,以得到更高的关注度。其次,成立教育研修基地之后,组织开展红色文化沙龙、“七一”党组织生活、征文比赛、话剧表演、主题班会等一系列主题鲜明的活动来提高受众对红色文化的关注度,改善红色文化的传承效果。
五、红色文化传承模式构想
为了让文物古迹“动起来”,让史籍文献“走出来”,让历史名人“活起来”,提出以下模式构想,旨在更好将红色文化进行传承创新。
(一) 以基地建设为依托,夯实红色文化传承创新的基础
我校可以依托众多的西南联大遗迹、丰富的文化景观和优美的校园环境,在主校区建立一个西南联大教育基地,使红色文化的主题教育新颖化、阵地化、持续化。将“一二·一”纪念馆改造为体验式、互动性、综合化相结合的新型视听博物馆,强化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
(二) 以活动策划为重点,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
在教育基地上,利用雕塑、小品、广场、动漫、情景剧、下午茶、解说系统等手段全面展示我校的红色文化,组织开展“唱一首校歌”(《未央歌》)、“读一首诗”(闻一多《红烛》)、“听一堂课”、“看一部纪录片”、“献一次花圈”、“刻一枚印章”、“买一本史书”、“写一段留言”等系列主题活动,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
(三)以“三进”方式为根本,促进红色文化的教育传播深入人心
首先,我校应坚持将与红色文化有关内容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列课、三生教育、党校培训等课程,积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其次,我校可以更好地把握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文化,主动抢占网络制高点,特别是牢牢抓住校园网的主动权,紧密结合我校教务网、实践网等学生关注度较高的网络平台。针对不同的网络工作对象,创新不同的形式与手段。如:我校的西南联大博物馆网站,拥有联大记忆、联大遗迹、联大人杰、视频点播等专栏。实现校园红色网络资源的共建、共享、共管、共创,利用校园广播对红色文化进行宣传,讲述西南联大八年记和联大人杰的光荣事迹,让同学们耳熟能详,从生活各方面进行熏陶。再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让红色文化进生活,把红色文化所蕴含的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如可在我校红烛广场周围道路旁摆放西南联大人杰的事迹和革命志士的名言;在学生寝室宣传栏、公告栏等位置大力宣传红色主题文化;在宿舍楼道粘贴联大人杰(如闻一多、梅贻琦、张华昌等)的光荣事迹和壁画,建立形象墙;开展实践活动,使红色文化润物细无声般地潜入大学生的头脑。
参考文献:
[1]谈娅.建立和健全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长效机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20—126.
[2]匡和平.从校园文化建设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08-112.
[3]李庆雷.教育遗产的旅游功能及实现路径[J].中国旅游报,2015—01—02.
作者简介:左文君,女,汉族,云南大理人,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人文地理学(区域旅游开发与管理)。
关键词:高校;红色文化;传承模式;云南师范大学
高校不仅以人才与知识贡献社会,更是以各种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文化的发源,以各种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创新为己任。云南师范大学作为红土高原上的摇篮,肩负着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的重任,可充分利用其历史悠久的红色文化开展德育教育。因此,探索高校红色文化传承模式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是红色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历史文化内涵的先进文化。我校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可以将革命历史遗迹和爱国主义精神相结合,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地在校园传播。从这一角度看,红色文化的传承也是我校社会主义价值教育的一个有效载体。革命先烈的精神、思想和智慧一直影响着莘莘学子,激励其不断奋进,虚心向前人学习,最终取得良好成绩。因此,我校传承红色文化是我校的职责所在 。
二、红色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德育功能
“文化”的英文单词是“culture”,意思是“培植”、“教化”。因此,所谓教育育人,从某种角度来讲,其实质是文化育人,尤其我校以培养“学高身正,明德睿智”的未来青年教师为目标,德育就显得更加重要。我校把一二·一纪念馆、西南联大博物馆、西南联大讲坛等文化载体作为塑造学生心灵、熏陶学生情感的重要媒介和基地,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德育功能。
三、红色文化高校传承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传承现状
为推广红色文化,我校开展了红歌赛、观看红色影片、“重走联大路”等活动,相关社团组织学生到一二.一运动纪念馆参观,让学生对红色文化进行义务讲解,在传播红色文化的过程中进行深入了解。在网络宣传方面,我校还专门建立西南联大博物馆网站,分别有联大记忆、联大遗迹、联大人杰、志愿者之家、一二一纪念馆和视屏点播等几大模块,方便同学们了解师大的红色文化 [3]。
(二)原因分析
我校学生是红色文化的广大受众,主要是18至25岁的大学生,他们的认知品质的发展已经进入最佳时期。随着科学知识的积累,生活经验的丰富,辩证思维的成熟和完善,他们具有以下特点:精致性,全面性,深刻性,敏捷性。
根据受众特点,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出我校学生对红色文化关注度不高的原因:首先,处于信息时代,形形色色色的文化闯入学生生活,在娱乐文化和影视文化的冲击下,大部分同学的注意力已经转移,很少关注老一辈革命同志留下的珍贵红色文化。其次,学校没有针对红色文化开展主题鲜明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不能引起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兴趣。再次,学校宣传力度不够,活动形式单一,内容刻板,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力。最后,宣传方式陈旧,无法引起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兴趣。
四、对红色文化在我校的传承方式思考
高等教育之高,关键在于文化引导,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具有独特的精神气质和一定的主流文化取向。针对受众群体的特点,我校可以借助所拥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展有效活动。首先,注重坚持把“一二·一”纪念馆、纪念碑、西南联大博物馆等固化为学校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从而为同学奠定传承红色文化的基础,以得到更高的关注度。其次,成立教育研修基地之后,组织开展红色文化沙龙、“七一”党组织生活、征文比赛、话剧表演、主题班会等一系列主题鲜明的活动来提高受众对红色文化的关注度,改善红色文化的传承效果。
五、红色文化传承模式构想
为了让文物古迹“动起来”,让史籍文献“走出来”,让历史名人“活起来”,提出以下模式构想,旨在更好将红色文化进行传承创新。
(一) 以基地建设为依托,夯实红色文化传承创新的基础
我校可以依托众多的西南联大遗迹、丰富的文化景观和优美的校园环境,在主校区建立一个西南联大教育基地,使红色文化的主题教育新颖化、阵地化、持续化。将“一二·一”纪念馆改造为体验式、互动性、综合化相结合的新型视听博物馆,强化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
(二) 以活动策划为重点,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
在教育基地上,利用雕塑、小品、广场、动漫、情景剧、下午茶、解说系统等手段全面展示我校的红色文化,组织开展“唱一首校歌”(《未央歌》)、“读一首诗”(闻一多《红烛》)、“听一堂课”、“看一部纪录片”、“献一次花圈”、“刻一枚印章”、“买一本史书”、“写一段留言”等系列主题活动,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
(三)以“三进”方式为根本,促进红色文化的教育传播深入人心
首先,我校应坚持将与红色文化有关内容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列课、三生教育、党校培训等课程,积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其次,我校可以更好地把握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文化,主动抢占网络制高点,特别是牢牢抓住校园网的主动权,紧密结合我校教务网、实践网等学生关注度较高的网络平台。针对不同的网络工作对象,创新不同的形式与手段。如:我校的西南联大博物馆网站,拥有联大记忆、联大遗迹、联大人杰、视频点播等专栏。实现校园红色网络资源的共建、共享、共管、共创,利用校园广播对红色文化进行宣传,讲述西南联大八年记和联大人杰的光荣事迹,让同学们耳熟能详,从生活各方面进行熏陶。再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让红色文化进生活,把红色文化所蕴含的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如可在我校红烛广场周围道路旁摆放西南联大人杰的事迹和革命志士的名言;在学生寝室宣传栏、公告栏等位置大力宣传红色主题文化;在宿舍楼道粘贴联大人杰(如闻一多、梅贻琦、张华昌等)的光荣事迹和壁画,建立形象墙;开展实践活动,使红色文化润物细无声般地潜入大学生的头脑。
参考文献:
[1]谈娅.建立和健全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长效机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20—126.
[2]匡和平.从校园文化建设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08-112.
[3]李庆雷.教育遗产的旅游功能及实现路径[J].中国旅游报,2015—01—02.
作者简介:左文君,女,汉族,云南大理人,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人文地理学(区域旅游开发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