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2月2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到2035年现代化都市圈格局更加成熟,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都市圈。到2022年,都市圈同城化取得明显进展,基础设施一体化程度大幅提高,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要基本消除。其中引人关注的是,《意见》提出:要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在具备条件的都市圈率先实现户籍准人年限同城化累积互认,加快消除城乡区域间户籍壁垒,统筹推进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市民化。
城市群利于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提升
今年2月18日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要成为“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一时间,如何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成为舆论热议的焦点话题。要形成一个在世界上具有领先地位的城市群,在城市群中起“领头羊”作用的都市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在世界范围内的著名城市群中,就有以东京为核心的从东京、横滨到大阪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还有以伦敦为核心的从伦敦到曼彻斯特的英伦城市群。
有关人士表示,都市圈的发展对于形成城市群的目标有着重要意义。城市群是由都市圈构成的。作为一个都市,首先要和周边的城市建立密切联系,然后在城市群之间发生联系。所以先要在都市圈中形成一体化,再在城市群中形成一体化。而都市圈的兴旺发展,离不开一个合理平衡健康的人口结构。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各大城市掀起了“抢人大战”,这种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人才争夺战,十分有利于扩大城市群常住人口的规模。
据有关机构统计,白户籍新政实施以来至2018年底,仅西安市新增落户人口已超过105万,南京、合肥等城市在2018年落户人口也超过10万。为此,此次公开的《意见》在各都市圈的人口政策上也提出了不少创新措施。《意见》明确,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在具备条件的都市圈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积互认,加快消除城乡区域间户籍壁垒,统筹推进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市民化,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和社会融合。推动人力资源信息共享、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共建。
近年来,我国都市圈建设正呈现出较快发展趋势,但城镇间交流协作度较低、分工合作水平不高、低水平同质化竞争严重,需要完善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协调机制。通过加大对大学生就业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支持力度,保障大学生就业和农业转移进城落户人口用地需求,合理确定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使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范围常住人口全覆盖。同时,通过大力推进异地贷款服务,加快推进全国住房公积金异地转移接续平台建设,实现“三个转变”提速新型城镇化,从注重量变转向注重质升,从注重“红利”转向保障“福利”,从注重城市横向竞争,转向城市的纵向竞争与合作。由此,才会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大发展,有利于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普通提升,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环境。
据有关专家分析,京沪等一线城市作为超大城市,人口规模太大,确实需要控制;但对二线城市来说,仍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杭州、南京、武汉、成都、郑州、长沙等强二线城市,近几年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人口集聚都十分迅速,收入与一线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小,居住条件好,生活压力没那么大。这些城市发展起来后,可有效减轻一线城市的压力;另一方面又可以起到区域龙头带动作用,带动更多中小城市、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提升。同时,还能让经济互助互动的雪球越滚越大,从而使国家和区域联动起来,最终实现双赢。
城市群“抢人大战”为大学生创造就业环境
近期,全国多个省份及各地高校相继发布了201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在“抢人大战”“95后成求职主力军”等浪潮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18年高校毕业生都去了哪里就业?报告分析称,在“抢人大战”中,赴二线城市就业毕业生大幅增加。在应届毕业生期望就业地中,二线城市占比上升;民营企业成为吸纳大学生就业主力。专家指出,当前,一线城市吸引人才能力仍然很强,但也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离开一线城市、去往二线城市就业。梳理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可以发现,北京地区高校已就业的2018届毕业生中,京外就业占37.51%,较上年有所提高。具体从学校来看,多所高校京外就业率超过50%。其中,清华大学全体毕业生赴北京以外地区就业比例已连续6年超过50%并逐年增长。
与此同时,智联招聘、BOSS直聘等机构最新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由于二线城市推出人才吸引政策等因素,毕业后选择留在当地求职的高校毕业生数量有所增加。BOSS直聘研究院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18年,二线城市应届本科生整体留存率达到64%,同比2017年增加3.5个百分点。智联招聘发布的2018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力市场调研显示,期望就业地中,二线城市占比25.94%,同比上升了4.74%。就业地区之外,就业单位类型也广受关注。不少知名高校2018年签约民营企业的毕业生人数超过了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如清华大学签约民营企业的占31.8%,而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分别占29.9%和5.4%;上海交通大学签约民营企业的占27.04%,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分别占19.47%、19.26%;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约民营企业的占39.52%,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分别占22.33%、6.33%。
当然,大学毕业生留在一线城市就业的仍是许多人的首选。据知名职场社交平台领英近日发布的《2018年轻职场人城市流动趋势洞察》显示,对于新毕业的“95后”年轻人来说,一线城市仍是毕业后职场起步的第一选择。“毕业的时候想去新的地方体验,但又不想离开一线城市。上海是一个很有魅力的城市,知名大企业多、生活也丰富多彩,所以就选择了这里。”王晶晶201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如今就职于上海的欧莱雅总部,对于自己的就业选择,她如是说。像王晶晶一样有类似就业选择的高校毕业生不在少数。
城市群利于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提升
今年2月18日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要成为“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一时间,如何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成为舆论热议的焦点话题。要形成一个在世界上具有领先地位的城市群,在城市群中起“领头羊”作用的都市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在世界范围内的著名城市群中,就有以东京为核心的从东京、横滨到大阪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还有以伦敦为核心的从伦敦到曼彻斯特的英伦城市群。
有关人士表示,都市圈的发展对于形成城市群的目标有着重要意义。城市群是由都市圈构成的。作为一个都市,首先要和周边的城市建立密切联系,然后在城市群之间发生联系。所以先要在都市圈中形成一体化,再在城市群中形成一体化。而都市圈的兴旺发展,离不开一个合理平衡健康的人口结构。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各大城市掀起了“抢人大战”,这种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人才争夺战,十分有利于扩大城市群常住人口的规模。
据有关机构统计,白户籍新政实施以来至2018年底,仅西安市新增落户人口已超过105万,南京、合肥等城市在2018年落户人口也超过10万。为此,此次公开的《意见》在各都市圈的人口政策上也提出了不少创新措施。《意见》明确,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在具备条件的都市圈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积互认,加快消除城乡区域间户籍壁垒,统筹推进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市民化,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和社会融合。推动人力资源信息共享、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共建。
近年来,我国都市圈建设正呈现出较快发展趋势,但城镇间交流协作度较低、分工合作水平不高、低水平同质化竞争严重,需要完善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协调机制。通过加大对大学生就业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支持力度,保障大学生就业和农业转移进城落户人口用地需求,合理确定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使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范围常住人口全覆盖。同时,通过大力推进异地贷款服务,加快推进全国住房公积金异地转移接续平台建设,实现“三个转变”提速新型城镇化,从注重量变转向注重质升,从注重“红利”转向保障“福利”,从注重城市横向竞争,转向城市的纵向竞争与合作。由此,才会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大发展,有利于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普通提升,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环境。
据有关专家分析,京沪等一线城市作为超大城市,人口规模太大,确实需要控制;但对二线城市来说,仍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杭州、南京、武汉、成都、郑州、长沙等强二线城市,近几年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人口集聚都十分迅速,收入与一线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小,居住条件好,生活压力没那么大。这些城市发展起来后,可有效减轻一线城市的压力;另一方面又可以起到区域龙头带动作用,带动更多中小城市、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提升。同时,还能让经济互助互动的雪球越滚越大,从而使国家和区域联动起来,最终实现双赢。
城市群“抢人大战”为大学生创造就业环境
近期,全国多个省份及各地高校相继发布了201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在“抢人大战”“95后成求职主力军”等浪潮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18年高校毕业生都去了哪里就业?报告分析称,在“抢人大战”中,赴二线城市就业毕业生大幅增加。在应届毕业生期望就业地中,二线城市占比上升;民营企业成为吸纳大学生就业主力。专家指出,当前,一线城市吸引人才能力仍然很强,但也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离开一线城市、去往二线城市就业。梳理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可以发现,北京地区高校已就业的2018届毕业生中,京外就业占37.51%,较上年有所提高。具体从学校来看,多所高校京外就业率超过50%。其中,清华大学全体毕业生赴北京以外地区就业比例已连续6年超过50%并逐年增长。
与此同时,智联招聘、BOSS直聘等机构最新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由于二线城市推出人才吸引政策等因素,毕业后选择留在当地求职的高校毕业生数量有所增加。BOSS直聘研究院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18年,二线城市应届本科生整体留存率达到64%,同比2017年增加3.5个百分点。智联招聘发布的2018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力市场调研显示,期望就业地中,二线城市占比25.94%,同比上升了4.74%。就业地区之外,就业单位类型也广受关注。不少知名高校2018年签约民营企业的毕业生人数超过了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如清华大学签约民营企业的占31.8%,而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分别占29.9%和5.4%;上海交通大学签约民营企业的占27.04%,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分别占19.47%、19.26%;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约民营企业的占39.52%,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分别占22.33%、6.33%。
当然,大学毕业生留在一线城市就业的仍是许多人的首选。据知名职场社交平台领英近日发布的《2018年轻职场人城市流动趋势洞察》显示,对于新毕业的“95后”年轻人来说,一线城市仍是毕业后职场起步的第一选择。“毕业的时候想去新的地方体验,但又不想离开一线城市。上海是一个很有魅力的城市,知名大企业多、生活也丰富多彩,所以就选择了这里。”王晶晶201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如今就职于上海的欧莱雅总部,对于自己的就业选择,她如是说。像王晶晶一样有类似就业选择的高校毕业生不在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