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承载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如何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一直以来是“两课”教师探索的重要问题。深化改革考试制度,构建“多元考核、多主体评价”的科学考评体系,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益尝试。
【关键词】考评体系;多元考核;多主体评价;政治理论课
考试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教与学效果进行检验的重要手段,从某种程度上说,考试就是一个风向标,它决定教师教什么、怎样教,以及学生学什么、怎样学。〔1〕因此,构建科学的考评体系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一、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各高校教学中的“困境”众所周知,学生没兴趣,教学难度大。学生各科学习的基本态度是“专业课认真听,选修课随便听,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想听”。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考试功能的缺失,评价体系的不科学可谓是重要原因。由于没有科学的考评体系,使很多学生即使平时学习不认真,期末临时突击,也可以应付考试,还有的学生采取投机取巧的方式,甚至考试作弊。这种现象的出现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及教育目标的实现都无从谈起。因此,构建科学的考评体系,改变学生现有的学习状况,提高教学实效性势在必行。
考试作为检验教育目标是否实现的一个重要途径,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承载着督促、评价、导向和反馈等不同的教育功能。但是,我们在教学中更多的注重了考试的评价功能,而弱化了督促和导向功能,这导致两种后果:一是教师为考而教,忽略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二是学生为考而学,学习目标就是通过考试,功利主义倾向十分严重。〔2〕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它不是简单地知识传授,而是思想认同教育、行为养成教育,即其教学效果的检验不同于专业课具有“硬标准”,学习效果对个人的影响也只具有“隐性”意义.〔3〕所以,用传统的考试方式很难检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实际效果。虽然各校都为此进行了考试改革。如把结果考核转变为过程考核,关注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表现;由单纯知识考查到能力考查,考核内容逐渐趋于多元化,这与传统的“一卷制”相比要合理得多。但是反思现有的考试改革,有一个重要问题一直没有被重视,那就是评价体系的构建问题,我们的考试只实现了考核内容和方式的多元化,缺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各高校的政治理论课基本都是上大课,上百人一起上,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掌控出勤率都有困难,更不用说学生课堂表现及听讲情况,在这种教学状况下,以教师作为成绩评定的唯一主体是不科学的。而政课理论课的特殊性在于它是思想认同教育,学生到场不等于思想入脑,如何保证学生不仅到场,还要认真听讲?使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真正起到内化于心,外化与行的作用,这就涉及到评价体系的改革问题。我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中,构建了多元考核、多主体评价的考评体系,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二、“多元考核、多主体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怎样改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态度及学习方法,是政治理论课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既然考试对于学生有着风向标的作用,那么从考评体系的改革入手就会有显著效果。改变现有的1+1的考试模式,构建多元考核、多主体评价的考评体系。
多元考核是指从学生“主观努力度”、“行为实践度”、“知识积累度”三个方面进行考核。改变过去“一考定成绩”的方式,引入过程管理、行为管理、绩效管理的理念。“主观努力度”主要是指学生平时的表现及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包括出勤率、课堂听讲、发言及作业完成情况;“行为实践度”主要是指学生在课内外实践中的表现情况,即在小组自主学习过程中表现情况,包括制作PPT课件、演讲、小组讨论、社会调查等;“知识积累度”是指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及理论素养,主要是指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元考核即重视学生的知识积累又重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的提高;即重视学习的客观效果又重视学生的主观努力;在多元考核中把能力考核放在首位,平时的动手能力、小组的协作能力,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对学生平时学习行为的考核,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在实行考核多元化的同时,我们也实现了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多主体评价是指学生自评、互评、师评。40%的平时成绩由学生自己评定。做法是将每个班级分成4-5个小组,每组选小组长一名,期末由小组长组织本组学生,根据每个人一学期的总体表现互相打分(老师要将考核的内容、评分标准、优良的比率确定好),同时每个同学还要根据自己的表现给自己打个平时成绩,自评为参考,互评为主要方式。采用小组互评、自评这种方式,其优点就是,学生彼此之间的了解要比老师对每一个学生的了解更多,这样成绩的评定会更准确、真实,学生彼此之间也有一定的约束力。60%的期末考试成绩由教师评定。
在改革的实践中,这种考核方式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同。我们对20个教学班进行的问卷调查。在“这种考核方式是否合理?” 的调查中,89.6%的同学认为合理;在“这种考核方式是否能反映出每个同学的真实表现?”的调查中,有88.8%的同学认为能。多元考核 、多主体评价的考核改革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方式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三、“多元考核、多主体评价”的优势及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多元考核、多主体评价”的优势
1、这种考评体系实现了考核过程及考核内容的动态化、全面化和科学化。它综合运用了平时和期末、课内和课外、理论和实践、知识和能力等多样化的衡量指标,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实现师生双方的互动。
2、它实现了成绩评定的全面化、客观化、公正化。该体系在考核层面不断完善的同时,实现了评价体系的多元化。每个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综合成绩中有教师的评价,其他同学的评价、自我的评价。这种多角度的评价,使成绩的评定更全面、客观、公正。它可以解决一些同学平时不认真,只靠期末临时突击就取得高分的弊端。对学生而言不重视平时的表现,不积极参与教学与实践,要想得高分是不可能的,甚至及格都有问题。这就有效的改变了学生学习中的功利主义倾向。
3、这种考评体系使考试的能力导向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改变了学生原有的学习态度与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一个学生在学校里受教育,他的成绩好或者不好,要看他的知能发展到什么程度,要看他能否随时利用学得的东西去应付实际生活,方可断言。”〔4〕我们不在以一张卷纸来简单评价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效果。
(二)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评价内容要具体,评价标准要统一。开学之初,就要把考核内容及明确的评分标准制定出来,并让每个学生了解,使学生知道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2、做好分组工作、选好小组长。小组长一定要选认真负责的同学,并要加强对小组长的培训,要求小组长明确评分标准,并严格执行。避免各组给分高低的不平衡性,以至于导致期末总成绩优良率出现失衡。
3、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实行一定的奖励制度,如免考制度。即对于一些平时表现突出的学生期末可以免试、对于小组长的工作给予一定的加分奖励等。
总之,教学改革任重道远,它需要每一位教师不断的更新教育观念,转换思路,以适应教育的发展,学生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吴锦旗. 05方案语境中高校思政课改革模式创新初探[J].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9, (3).
[2]蒲再明.高校思政考试改革方法探析[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 2011, (8):11.
[3]王儒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探析[J]. 教育探索, 2008, (4):41.
[4]叶圣陶.叶圣陶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张懿颖(1962---),女,辽宁本溪人,辽宁科技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讲师。
课题:
本文系辽宁科技学院教学改革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2SZZX04)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考评体系;多元考核;多主体评价;政治理论课
考试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教与学效果进行检验的重要手段,从某种程度上说,考试就是一个风向标,它决定教师教什么、怎样教,以及学生学什么、怎样学。〔1〕因此,构建科学的考评体系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一、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各高校教学中的“困境”众所周知,学生没兴趣,教学难度大。学生各科学习的基本态度是“专业课认真听,选修课随便听,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想听”。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考试功能的缺失,评价体系的不科学可谓是重要原因。由于没有科学的考评体系,使很多学生即使平时学习不认真,期末临时突击,也可以应付考试,还有的学生采取投机取巧的方式,甚至考试作弊。这种现象的出现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及教育目标的实现都无从谈起。因此,构建科学的考评体系,改变学生现有的学习状况,提高教学实效性势在必行。
考试作为检验教育目标是否实现的一个重要途径,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承载着督促、评价、导向和反馈等不同的教育功能。但是,我们在教学中更多的注重了考试的评价功能,而弱化了督促和导向功能,这导致两种后果:一是教师为考而教,忽略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二是学生为考而学,学习目标就是通过考试,功利主义倾向十分严重。〔2〕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它不是简单地知识传授,而是思想认同教育、行为养成教育,即其教学效果的检验不同于专业课具有“硬标准”,学习效果对个人的影响也只具有“隐性”意义.〔3〕所以,用传统的考试方式很难检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实际效果。虽然各校都为此进行了考试改革。如把结果考核转变为过程考核,关注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表现;由单纯知识考查到能力考查,考核内容逐渐趋于多元化,这与传统的“一卷制”相比要合理得多。但是反思现有的考试改革,有一个重要问题一直没有被重视,那就是评价体系的构建问题,我们的考试只实现了考核内容和方式的多元化,缺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各高校的政治理论课基本都是上大课,上百人一起上,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掌控出勤率都有困难,更不用说学生课堂表现及听讲情况,在这种教学状况下,以教师作为成绩评定的唯一主体是不科学的。而政课理论课的特殊性在于它是思想认同教育,学生到场不等于思想入脑,如何保证学生不仅到场,还要认真听讲?使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真正起到内化于心,外化与行的作用,这就涉及到评价体系的改革问题。我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中,构建了多元考核、多主体评价的考评体系,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二、“多元考核、多主体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怎样改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态度及学习方法,是政治理论课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既然考试对于学生有着风向标的作用,那么从考评体系的改革入手就会有显著效果。改变现有的1+1的考试模式,构建多元考核、多主体评价的考评体系。
多元考核是指从学生“主观努力度”、“行为实践度”、“知识积累度”三个方面进行考核。改变过去“一考定成绩”的方式,引入过程管理、行为管理、绩效管理的理念。“主观努力度”主要是指学生平时的表现及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包括出勤率、课堂听讲、发言及作业完成情况;“行为实践度”主要是指学生在课内外实践中的表现情况,即在小组自主学习过程中表现情况,包括制作PPT课件、演讲、小组讨论、社会调查等;“知识积累度”是指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及理论素养,主要是指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元考核即重视学生的知识积累又重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的提高;即重视学习的客观效果又重视学生的主观努力;在多元考核中把能力考核放在首位,平时的动手能力、小组的协作能力,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对学生平时学习行为的考核,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在实行考核多元化的同时,我们也实现了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多主体评价是指学生自评、互评、师评。40%的平时成绩由学生自己评定。做法是将每个班级分成4-5个小组,每组选小组长一名,期末由小组长组织本组学生,根据每个人一学期的总体表现互相打分(老师要将考核的内容、评分标准、优良的比率确定好),同时每个同学还要根据自己的表现给自己打个平时成绩,自评为参考,互评为主要方式。采用小组互评、自评这种方式,其优点就是,学生彼此之间的了解要比老师对每一个学生的了解更多,这样成绩的评定会更准确、真实,学生彼此之间也有一定的约束力。60%的期末考试成绩由教师评定。
在改革的实践中,这种考核方式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同。我们对20个教学班进行的问卷调查。在“这种考核方式是否合理?” 的调查中,89.6%的同学认为合理;在“这种考核方式是否能反映出每个同学的真实表现?”的调查中,有88.8%的同学认为能。多元考核 、多主体评价的考核改革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方式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三、“多元考核、多主体评价”的优势及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多元考核、多主体评价”的优势
1、这种考评体系实现了考核过程及考核内容的动态化、全面化和科学化。它综合运用了平时和期末、课内和课外、理论和实践、知识和能力等多样化的衡量指标,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实现师生双方的互动。
2、它实现了成绩评定的全面化、客观化、公正化。该体系在考核层面不断完善的同时,实现了评价体系的多元化。每个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综合成绩中有教师的评价,其他同学的评价、自我的评价。这种多角度的评价,使成绩的评定更全面、客观、公正。它可以解决一些同学平时不认真,只靠期末临时突击就取得高分的弊端。对学生而言不重视平时的表现,不积极参与教学与实践,要想得高分是不可能的,甚至及格都有问题。这就有效的改变了学生学习中的功利主义倾向。
3、这种考评体系使考试的能力导向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改变了学生原有的学习态度与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一个学生在学校里受教育,他的成绩好或者不好,要看他的知能发展到什么程度,要看他能否随时利用学得的东西去应付实际生活,方可断言。”〔4〕我们不在以一张卷纸来简单评价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效果。
(二)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评价内容要具体,评价标准要统一。开学之初,就要把考核内容及明确的评分标准制定出来,并让每个学生了解,使学生知道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2、做好分组工作、选好小组长。小组长一定要选认真负责的同学,并要加强对小组长的培训,要求小组长明确评分标准,并严格执行。避免各组给分高低的不平衡性,以至于导致期末总成绩优良率出现失衡。
3、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实行一定的奖励制度,如免考制度。即对于一些平时表现突出的学生期末可以免试、对于小组长的工作给予一定的加分奖励等。
总之,教学改革任重道远,它需要每一位教师不断的更新教育观念,转换思路,以适应教育的发展,学生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吴锦旗. 05方案语境中高校思政课改革模式创新初探[J].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9, (3).
[2]蒲再明.高校思政考试改革方法探析[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 2011, (8):11.
[3]王儒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探析[J]. 教育探索, 2008, (4):41.
[4]叶圣陶.叶圣陶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张懿颖(1962---),女,辽宁本溪人,辽宁科技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讲师。
课题:
本文系辽宁科技学院教学改革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2SZZX04)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