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天边之乡”开满“致富花”

来源 :风流一代·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lfm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数百万扶贫干部倾力奉献、苦干实干,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过在一起、干在一起,将最美的年华无私奉献给了脱贫事业,涌现出许多感人肺腑的先进事迹。”2021年2月25日,在全國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脱贫攻坚楷模颁奖,深情礼赞脱贫攻坚中的英雄。
  36岁的南京小伙李求超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短短两年援藏经历中,他挺过了“三关”:身体关、语言关、意志关,从门外汉变成了产业发展的带头人。他打造的“墨竹菜籽油”助力当地开出了最美“致富花”。
  九批援藏干部的接力赛
  2019年7月1日,当车子在横断山脉的崇山峻岭中穿行数十公里后,南京第九批援藏干部来到了“天边之乡”——墨竹工卡县。李求超刚下车,就被眼前的景色震撼了。宽阔的柏油路,白墙红顶的楼房,街上商铺林立,来往人群脸上笑容绽放……整个县城一派生机。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很难相信这里曾是西藏的贫困县。”李求超说。
  如果不是援藏,李求超的职业生涯里也不会出现跟“西藏”有关的词汇。他出生于1985年2月,曾就读于南京金陵科技学院,专业为畜牧兽医。“这个专业在当时很冷门,学习的过程中,我才逐渐体会到乐趣。课程设置中会跟很多动物打交道,通过实际操作让我积累了大量专业技能,成绩也逐渐名列前茅。”李求超说。
  2008年10月,李求超正式参加工作,他从普通技术员干起,先后在南京市高淳区多个基层岗位历练。其间,他接手过搬迁工作,也从事过长时间的畜牧防疫工作,多年经历让他积累了丰富的乡镇工作经验。2009年,李求超被中共东坝镇委员会、东坝镇人民政府评为“先进个人”,2014年、2015年、2016年连续三年在区级考核中为“优秀”。
  此前很多年,西藏在李求超的印象中一直是“艰苦”。实际上,在第一批南京援藏干部、时任墨竹工卡县委书记王文生的记忆中,当时的墨竹工卡县确实比较贫穷,可以描述为“山高不长草,风吹石头跑;一步三喘气,四季穿棉袄”。第五批江苏援藏干部、时任墨竹工卡县委书记朱志宏,至今记得当地一个农民的孩子来找他,希望能够得到援藏干部的帮助,因为他家里比较困难,考取了大学也没钱读书。第四批南京援藏医生孙丰,来援藏时的医疗条件还很差……
  如今,走进墨竹工卡县里的村庄,映入李求超眼帘的竟是交错纵横的乡村硬化道路,道路两旁是太阳能路灯,村里的运动休闲区内,有的村民喝甜茶,有的正在跳锅庄(当地的一种特色舞蹈)……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李求超真正体会到九批援藏干部、二十多年的接力意义。
  时间转回2015年8月,中央召开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对口援助拉萨市成为了江苏的政治任务和光荣使命。从那时起,“美丽古都”南京与“天边之乡”拉萨墨竹工卡县,因为援藏成为了一个整体。25年间,南京派出九批援藏干部扎根雪域高原,助推墨竹工卡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18年,墨竹工卡县成功脱贫,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7亿元,成为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经济发达县。
  真正走进藏区,李求超感到无比幸运。与往年不同,第九批南京援藏干部根据受援地需求,从三名增加到五名,任务从县级层面工作辐射到对口人才的专项工作。正是在这种机缘巧合下,领导动员李求超报名援藏,通过选拔,他担起了墨竹工卡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一职。李求超说:“从小的角度讲,我是带着自己的真情来的,希望到墨竹工卡县为当地群众干些实事;从大的角度讲,我是肩负着全市人民的嘱托来的,我的职责和任务就是在这里扎根、工作。”
  与油菜结下不解之缘
  进藏后,李求超经历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看到巍峨的雪山,第一次体会到强烈的高原反应,接下来,还有很多意外的“第一次”等着他。
  除李求超外,南京第九批援藏干部中,施勇君担任工作组组长以及墨竹工卡县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县长,陈亮担任工作组副组长以及墨竹工卡县委常委、副县长,工作组另外两名成员宋立斌、袁瑜分别担任墨竹工卡县经济和信息化局、文化和旅游局的副局长。进藏后第一个月,五人就走遍了墨竹工卡县的七乡一镇。
  “其实进藏不久,工作组五名成员就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血压升高、体重骤降、胸闷气短等高原反应。我的高原反应比较强烈,晚上要醒好几次,头非常疼,吃什么都没胃口。除此之外,语言、文化、饮食和工作方式的差异,也给工作开展增加了难度。”李求超描述当时的情形,“但大家都没有以此为由,降低工作标准,或者减慢工作节奏,而是一边服药一边投入紧张的工作调研之中。”
  墨竹工卡县农业农村局有一块是畜牧兽医方面的工作,由李求超负责。这本是他的“老本行”,通过调研,他发现墨竹工卡县整体农业产业泾渭分明,主要分为牧区和农区。牧区多山,主要以散养高寒地带的牦牛为主;农区共有11.1万亩耕地,位于河谷地带,由于拉萨市指标至少要保证九万亩的青稞等粮食种植,只有两万多亩种植的是其他经济作物。
  “牧区的养殖模式很原始,要达到集中养殖还不具备条件;农区土壤层较薄,肥力一般,大面积推广新品种也存在一定难度。本来想从粮食加工入手,但在拉萨市经济开发区已经有一些加工型企业,设备仪器很先进,他们已经有成熟的市场渠道,我们切入难度很大。”最让李求超迷茫的是,二十多年来南京援藏组的工作重心聚焦在医疗和教育两大块,涉及农业农村这块的工作几乎为零,“工作没抓手,实在太难了”。
  为了突破困境,李求超能做的只有另辟蹊径。偶然的一次机会,他发现田间种植的油菜是当地特有品种——“墨小油”。这种小油菜种植历史悠久,据考证,早在吐蕃王朝立君时期就已经开始种植。此外西藏自治区农科院也对该品种进行过科学试验,曾发表论文称“这种小油菜与内地品种相比,榨出的油营养成分更高”。甚至早在2018年,该品种就申请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如此好的产品,为何在全国缺乏知名度、市场认可度不高?让李求超吃惊的是,2019年末当地扶贫办启动中央扶贫资金2000万元,在当地建成并投产了年产量近1000吨的墨竹榨油厂,这本是一件惠民的大好事,但实际上,全县油菜种植规模小且分散,加上销路没有保障,榨油厂根本“吃不饱”。   李求超决定将油菜种植作为墨竹工卡县农业产业扶贫工作的突破口。针对调研的情况,他联合县净土公司,结合“耕地托管”包服务、“订单种植”包销路的模式,慢慢调动起了村民的積极性,使得种植规模逐渐扩大。截至2020年,墨竹工卡县全县共种植“墨小油”高达2.96万亩,保证了榨油厂原材料的充足。
  “现在回想起来,种油菜和畜牧兽医工作‘八竿子打不着’,但援藏工作重在全盘统筹,是不是援藏资金、援藏项目并不重要,哪个切合点能把援藏力量注入进去,把援藏优势凸显出来,我就要去做。”李求超说。
  “墨小油”开出“致富花”
  菜籽油产量上来了,如何打开市场、提高销量?早在2019年,为了促进宁墨两地互通、互融,李求超推动举办了“南京墨竹周”系列活动,激发了不少南京市民对墨竹工卡县美食和旅游资源的热情。
  2020年第二届“南京墨竹周”开幕式活动中,借助在南京秦淮、六合、溧水、高淳等区组织开展线下消费扶贫展洽会的契机,李求超顺势将“墨竹小菜籽油”作为重点消费扶贫产品推了出来。为了迎合大众消费需求,他很早便邀请广告公司对菜籽油成品包装进行了全新设计,以“独特的自然环境、较高的营养价值、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作为三张名片,为“墨竹小菜籽油”拍摄专题宣传片进行宣传。
  一切准备就绪后,李求超又借助电商平台,在南京设立了首个“格桑花开·高原直播间”。为了突出真实性,他和其他援藏干部主动带头直播“带货”。回忆起当天的情景,李求超形容“紧张万分”,但看到直播间无数人好奇地向他询问墨竹菜籽油的特点时,他的话匣子瞬间打开了……通过一系列举措,“墨竹小菜籽油”终于在南京成为了抢手货,得到了市民和各部门、单位的热情支持,短短一周时间,总采购金额达460多万元。
  活动结束后,第九批援藏工作组立刻将墨竹菜籽油产业升级为当地县委、县政府层面上的重点工作,以“小组团”模式推进,得到了江苏省援藏指挥部以及中央组织部的肯定。更令人惊喜的是,当地政府后续顺利与六家电商平台和渠道服务商签订合作协议,注册了“天边墨竹”公共文化品牌,目前已经着手开始制定墨竹菜籽油新的产业规划。
  截至2020年底,墨竹工卡县已有1.75万亩农地出产的350万斤油菜籽被净土公司订单收购,收购总价达1295万元,带动了当地4000余名种植户实现增收。油菜种植无疑为墨竹工卡县开拓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与墨竹工卡县藏民同胞的交流中,记者发现,大多数人对李求超的印象都是“温和内敛,脸上永远洋溢着热情的笑容”。除了本职工作外,他几乎将所有时间都用在了解藏族生活中,这也使得他迅速突破了语言交流障碍,真正贴近了藏族同胞的心。
  榨油厂工作人员格桑次仁的姐姐有个刚出生不久的女儿患有唇腭裂,高额的治疗费让全家陷入了困境。格桑次仁知道李求超是援藏干部,希望他能帮忙想想办法。李求超立即和南京部分医院联系,了解相关政策、联系南京援藏医生,最终为患儿申请到了医疗救助基金,并在南京儿童医院成功实施了手术。
  实际上,不只是李求超,两年来,其他援藏干部的工作也延伸到了藏族同胞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里,每天都上演着“藏汉一家亲”的温馨场面。时光匆匆,现在大家都有一个感觉:时间不够用了。在援藏干部心里,墨竹工卡县早已不是三年历练的起点,而是他们的第二故乡,他们想为这里的百姓做的事还有很多很多。
  对话
  《风流一代》:两年援藏经历,最大收获是什么?
  李求超:在墨竹工卡县政府,一直流传着一句话:“海拔高了,工作更接地气了;空气稀薄了,情感更加浓烈了;离家远了,离国更近了。”这是南京对口支援墨竹工卡县工作组成员二十多年来的深切体会。不进入藏区工作,我可能永远无法明白这句话的含义。两年不算长,我却理解了“家”和“国”这两个字的重大意义。
  《风流一代》:被表彰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有何感想?
  李求超:非常激动,但这份荣誉不属于我一人,属于南京援藏组的每一位成员。正是有了大家的团结协作,脱贫攻坚工作才能切实取得明显成效。对我而言,这既是一份荣誉,也是一份鼓励,更是一份鞭策。
  《风流一代》:援藏还有一年结束,目前工作侧重于哪些?
  李求超:2020年底,除了本职工作,我又接手负责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整体工作方向没有变,主要以“墨竹工卡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申报成功为契机,进一步挖掘“墨竹小菜籽油”的营养价值、文化价值等,强化品牌打造的同时,扩增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岗位。除此之外,就是加大当地专业技术人才赴南京交流培训的力度,以此来推动引进一批农业科技项目落地,驱动全县农牧产业走上更高台阶。
  《风流一代》:这一路走来,最想感谢的人是谁?
  李求超:我要感谢每一个人,感谢父母和爱人无条件地支持,也感谢组织的关心和信任。我最想感谢的是第九批援藏工作组的“战友”,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有他们的陪伴和支持,我才能顺利走到现在。
其他文献
有一条新闻说,浙江仙居有一名女子21年前帮了一名流浪者,如今对方拿百万元来回报她。21年前的一天,家住仙居杨府村的戴某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三个小伙子蓬头垢面,身无分文,他们说自己几天没有吃饭了。戴某让他们进了家门,给他们做了一桌饭菜,饭后拿热水给他们泡脚。晚上,戴某跑出去找了几家工厂帮他们介绍工作,找工作时,她对他们说:“我们浙江人出门做生意,讲的就是诚信,做生意一定要有诚信。”她还说,“可以没有很
期刊
《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志人笔记的代表作,作者为刘宋临川王刘义庆,主要记录的是魏晋名士的言和行。魏晋时期,清谈是名士们外在风度和内在气质的综合体现,他们有的借清谈一举成名,有的经由清谈一判高下、惺惺相惜。清谈、辩论得多了,经常会变成互怼。这种风气也影响了青少年,因此在《世说新语》中也记录了不少青少年的趣辩,很有意思。  元方怎么说  陈元方是东汉名士陈寔的长子。陈寔在太丘做过官,因此又被人称为陈太丘
期刊
张茸,1981年出生于北京。上海同济大学工学学士,德国基尔大学理学硕士。淘宝店主,贸易公司合伙人。  詹纳参加那次的电子消费展主要是去看新款显卡的,想买一款,但到了现场,被告知没有。正打算撤退时,展厅中心舞台上轰轰烈烈的表演让詹纳提起了兴趣。舞台下的观众里三层外三层,詹纳挤了半天,终于在侧面抢到一个勉强看到舞台的角度。原来不是演出,是某培训学校“全国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冠军团”表彰大会。好厉害啊,詹纳
期刊
韩浩月,男,生于上世纪70年代,现居北京。评论人,为多家媒体撰写文化、娱乐评论。专栏作家,出版有多部个人作品集。  家乡县城的清晨,街上人不多,但老电影院对过的马路边,挺热闹的,有一群人,在那儿摆摊卖知了猴。  知了猴的学名叫金蝉,“金蝉脱壳”的金蝉。在刚出土还没有爬上树的时候,知了猴的样子很丑,但炸熟了的味道却很香。许多人第一次吃知了猴时胆战心惊,第一口吃过之后,就再也忘不了那股香味了。  童年
期刊
沈嘉柯,男,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会员,湖北作协全委会委员,已出版《沈嘉柯精选集(三卷本)》《最美古诗词:人生是一场雅集》《人生摆渡人》等50多本作品。  读大学时,最害怕的是体育课,两节课折腾下来大部分學生都半死不活。当年的体育课是算门类的,二十多个门类都及格了,最后才算过关。踢毽子、游泳、跳远等我都不怕,双肩倒立第二难,我也勉强及格了。最恐怖的,还是长跑。巨大的运动场,漫长的跑道,
期刊
莫小米,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4年到《杭州日报》工作至今。在国内报刊上发表散文、随笔、小小说2000余篇,160余万字。  “在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英国海军上校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不停地写着日志,直到笔从僵硬的手中滑落。在著名传记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写出的《伟大的悲剧》中,再现了彼时的悲壮情景。  一个多世纪前,挪威的阿蒙森队和英国的斯科特队都准备征服南极点,最终阿蒙森
期刊
很多在我们眼中非常优秀的人都有自卑心理。  民国女作家张爱玲在《天才梦》中写母亲教她如何适应环境。母亲除了教她洗衣、做饭等生存技能,还教她练习走路的姿势、看人的眼色、照镜子研究面部神态等等。可最后,母亲很是失望。张爱玲说:“在待人接物的常识方面,我显露出惊人的愚笨。”母亲的否定和失望,给张爱玲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后来的张爱玲敏感而自卑。  主持人董卿在谈到自己的童年经历时说,她的父亲是一个特别严厉
期刊
我带着一枚叫葳蕤的词而来,我把它们  放生,它们原本就属于  一片金色,属于稻穗尖的摇摆  此刻,江南  状元及第的怀想一声一声响起  一棵梧桐听懂了  一行白鹭在展翅  还有,我的这枚葳蕤的词  它随着脚下的稻田,四散开去  仿佛一个智者  仿佛一个人的情思  黄昏用黄色,用它的轻盈  褒獎了我  因为我把诗里的乐声,诗里纷飞的  花语  全部献给了江南,献给了黄昏里的  轻
期刊
镜子里的白胡须长在我脸上  这是我第几百回凝视  那个熟悉的我  熟悉到下一次呼吸都能夠预判  白胡须从黑色胡须中脱颖而出  刺破了我的青春  我觉得那面镜子也碎了
期刊
看不见你  你就飛入我的眼中  飞入眼中  我也没能把你看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