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头苍蝇之争
清代学者有言:“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疑惑是觉悟的基础,一个明智的老师不但要鼓励学生大胆就学习上不懂的问题提问,更要用恰当的课堂评价语言引导学生进行“释疑”,以求最后弄懂。在上《蝙蝠和雷达》一课时,班里的学生费中杰提出文中出现的句子:“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比喻不恰当。因为,按照生活中的常识来分析,苍蝇没了头是不可能还会飞的,所以实验中耳朵塞上的蝙蝠和嘴巴封住的蝙蝠它们到处乱撞,文中作者应该用别的事物来比拟。他的话刚讲完,班里的其余学生顿时议论纷纷,我也听出来了,大家都很赞成费中杰同学的意见。当时,我也愣住了,我不知道该如何去做相应的评价,我心里清楚费中杰说的肯定有误,这没头苍蝇的含义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没头苍蝇是个带比喻的词,一般都用来比喻乱闯乱碰、做事没有目的的人。但我不能鲁莽地对一个爱思考,敢于向书本质疑的孩子说不。孩子的这种质疑能力以及敢于向教材挑战的精神和勇气是很宝贵的,我该怎么样做,既能保护这个孩子的质疑能力,又能使班里的孩子们懂得“没头苍蝇”所包含的真正含义呢?我想,古语都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既然问题从学生中来,就该回到学生中去。相信孩子们在集体的探讨中,会得出正确的结论的。
于是,我们重新讨论起这个句子,不过大家的意见还是和刚才一样,一致认为文中出现的句子比喻有误。看到这一幕,我先对费忠杰同学做了肯定:“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可以看出你的思维很敏锐,同时也可看出,你读书时是用心思考的。单这两点,大家都要向你学习。”然后继续引导全体学生:“句子中出现的没头苍蝇真的是没有头的苍蝇的意思吗?请你们再仔细读一读这个句子,想一想,也许会有另外的见解。”学生认真研读起了这个句子。不一会儿,班长晓君的手举起来了,她说:“老师,再次读了以后,我觉得应该不是费忠杰说的那种意思了,我想应该是没有头脑的意思,因为没有头脑,做事就会漫无目的,所以后面才会说蝙蝠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我心中一阵惊喜,看来孩子们的阅读能力真的不能让做老师的小觑啊。这一下,大家也都觉得晓君的意见更有说服力。于是,我趁机向他们讲解了没头苍蝇的出处,以及它所包含的真正含义,然后趁热打铁,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没头苍蝇”做喻说个句子。
在这个案例中,面对学生的对文本提出的质疑,做教师的先肯定和鼓励了他的这种做法,继而,请学生再读一读相关的句子,也许会有另外的见解,前后两句引导语既保护了提出问题的孩子的质疑能力,又启发学生集合集体的智慧真正理解了“没头苍蝇”的含义,还在理解的基础上,用“没头苍蝇”进行了说话。可谓是,一语多得。
安静是不受欢迎的吗
《触摸春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篇幅短小,语言简洁,意境隽美。其中讲述的故事很简单,讲一个叫“安静”的盲童小女孩在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又把它放飞的故事。
在这篇课文学完后,有班里学生提出疑义:“你们都觉得安静很好,可是我觉得安静不太受欢迎,因为她没有玩伴,只有她一个人在小区的绿地上玩。”
一石激起千层浪,班里顿时像炸开了锅,班里的同学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很明显,安静这么可爱,这么聪慧,这么热爱生活,不可能不受大家的欢迎。于是我就请持反对意见的同学站起来说一说反对的理由,有同学说:“没人陪她玩,是因为不是周末时间,玩伴们都去上学了。”这显然是一种猜测性的但又比较有说服力的意见,班里一下子安静了不少。师:“还有不同意见吗?”生:“我觉得他分析得挺对的,你们看课文的插图,图片中根本没有什么小孩在玩耍,只有几个老人,还有一个妈妈带着自己的宝宝在散步。”师:“他能回到文中通过看图片去找安静是受欢迎的证据,不再是做凭空地猜测,很理性,很值得大家学习。”经过我这么一表扬,其余同学纷纷回到文中去找安静是受欢迎的理由,有些同学甚至轻轻朗读起了课文。果然,不一会儿,小手们渐渐举起来了,生(黄伊诺):“我觉得安静是受欢迎的,因为文中说她的内心世界多姿多彩,把作者给深深地感动了。”师:“黄伊诺同学能到文中去找相关的句子来证实自己的见解,她的这种学习方法非常可贵。”生:“我觉得安静是受欢迎的,因为文中说她在花丛中穿梭,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她能走得这样流畅,肯定是有人告诉她这儿有什么,那有什么,走的时候要注意一点。单凭这一点,我觉得安静是受欢迎的。”生(吴莹):“我也觉得安静是受欢迎的,假如安静不受大家欢迎,大家就会对她不友好,甚至欺负她,那么安静就不可能整天在花香中流连。”生:“我想补充一下刚才吴莹同学的意见,安静之所以是一个人在小区中玩,就是因为小区里的人都很喜欢她,大家都很乐意帮安静,所以她的父母才会放心地让安静一个人到小区的绿地上来玩。”——本来是质疑安静是不是受欢迎的,通过教师语言的引导和鼓励,最后却变成了安静是受欢迎的证据“大搜索”和汇报了。孩子们在查找和汇报中不但再次感受到了安静热爱生命的力度,还在安静的行动中感受到了安静周边人的美好,从而受到了心灵美的教育。这比老师单个强调她们要做一个心灵美的孩子强多了。会收到这样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的引导语是功不可没。
三、“拔地而起”是怎么一回事啊
《花的勇氣》是一篇略读课文,课前让孩子们去预习课文了,在交流作者的心情变化时,有孩子提出疑问:“词语手册中说拔地而起的意思是山、树、建筑物等高耸在地面上。《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中写桂林的山用了“拔地而起”这个词,是因为那些山高大、奇特,但是那维也纳的花这么小,怎么用拔地而起来形容呢?”本来交流得很热闹的同学们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大家都对黄媛媛同学的这个问题不知所措。于是我引导学生们:“既然黄媛媛的这个问题从课文中来吗,那么我们就要回到课文中去找答案,想一想,小小的花儿到底有怎样的一种魅力,值得作者用一个拔地而起来形容,使得它可以和高大的山,楼房相媲美呢?”费忠杰:“我觉得是花儿在冷风冷雨中开放的那种勇气,让作者觉得很了不起,为了表达自己对花儿展现出来的那种勇气的敬佩之情,所以作者用拔地而起来形容了。”师:“你很能读书,不但读明白了作者为什么用拔地而起来形容小花,还读明白了这个词中作者包含的那种敬佩之情。掌声送给他。”黄祉涵:“我的意见和费中杰一样,因为这篇课文的题目是花的勇气,拔地而起表面是写小花,其实是在赞叹花身上的勇气和山和楼房一样高大。”师:“你也很能读书,你能带着你的感受来读一读吗?你能带着大家一起俩读一读吗?”生:“课文的第七自然段讲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奇十足。这其实是在讲花儿身上的那种力量很神奇,在用拔地而起形容小花后,又讲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所以拔地而起其实是在写花身上的那种面对困难体现出来的力量和气魄的。”师:“你能联系上下人来理解词语中所包含的意义,这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值得在班里推广。”
在案例中,教师用一句“小小的花儿到底有怎样的一种魅力,值得作者用一个拔地而起来形容,使得它可以和高大的山,楼房相媲美呢?”引导学生去关注语言背后一些的东西,从而得出了精彩的结论,也使学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花的勇气,作者为什么用花的勇气为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表现。我们做教师的对于那些在平时特别是在课堂上敢于发表反驳意见的学生,要予以表扬,即使他们的观点是错误的,也要在肯定他们勇敢精神的前提下,放下做老师的身段和学生们一起讨论来加以引导,并纠正其错误的观点,切不可强行加以否定,那不但破坏了平等、和谐、自主、轻松的课堂氛围,也严重打击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学习是从“发问”开始的,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创造。质疑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要让学生由“听众”变成“演员”,由被动接受的“容器”变成主动获取的“探索者”,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探究心理,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和学会学习的良好素质,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起到穿针引线的一个桥梁作用,同样不能让老师忽视。
清代学者有言:“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疑惑是觉悟的基础,一个明智的老师不但要鼓励学生大胆就学习上不懂的问题提问,更要用恰当的课堂评价语言引导学生进行“释疑”,以求最后弄懂。在上《蝙蝠和雷达》一课时,班里的学生费中杰提出文中出现的句子:“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比喻不恰当。因为,按照生活中的常识来分析,苍蝇没了头是不可能还会飞的,所以实验中耳朵塞上的蝙蝠和嘴巴封住的蝙蝠它们到处乱撞,文中作者应该用别的事物来比拟。他的话刚讲完,班里的其余学生顿时议论纷纷,我也听出来了,大家都很赞成费中杰同学的意见。当时,我也愣住了,我不知道该如何去做相应的评价,我心里清楚费中杰说的肯定有误,这没头苍蝇的含义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没头苍蝇是个带比喻的词,一般都用来比喻乱闯乱碰、做事没有目的的人。但我不能鲁莽地对一个爱思考,敢于向书本质疑的孩子说不。孩子的这种质疑能力以及敢于向教材挑战的精神和勇气是很宝贵的,我该怎么样做,既能保护这个孩子的质疑能力,又能使班里的孩子们懂得“没头苍蝇”所包含的真正含义呢?我想,古语都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既然问题从学生中来,就该回到学生中去。相信孩子们在集体的探讨中,会得出正确的结论的。
于是,我们重新讨论起这个句子,不过大家的意见还是和刚才一样,一致认为文中出现的句子比喻有误。看到这一幕,我先对费忠杰同学做了肯定:“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可以看出你的思维很敏锐,同时也可看出,你读书时是用心思考的。单这两点,大家都要向你学习。”然后继续引导全体学生:“句子中出现的没头苍蝇真的是没有头的苍蝇的意思吗?请你们再仔细读一读这个句子,想一想,也许会有另外的见解。”学生认真研读起了这个句子。不一会儿,班长晓君的手举起来了,她说:“老师,再次读了以后,我觉得应该不是费忠杰说的那种意思了,我想应该是没有头脑的意思,因为没有头脑,做事就会漫无目的,所以后面才会说蝙蝠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我心中一阵惊喜,看来孩子们的阅读能力真的不能让做老师的小觑啊。这一下,大家也都觉得晓君的意见更有说服力。于是,我趁机向他们讲解了没头苍蝇的出处,以及它所包含的真正含义,然后趁热打铁,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没头苍蝇”做喻说个句子。
在这个案例中,面对学生的对文本提出的质疑,做教师的先肯定和鼓励了他的这种做法,继而,请学生再读一读相关的句子,也许会有另外的见解,前后两句引导语既保护了提出问题的孩子的质疑能力,又启发学生集合集体的智慧真正理解了“没头苍蝇”的含义,还在理解的基础上,用“没头苍蝇”进行了说话。可谓是,一语多得。
安静是不受欢迎的吗
《触摸春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篇幅短小,语言简洁,意境隽美。其中讲述的故事很简单,讲一个叫“安静”的盲童小女孩在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又把它放飞的故事。
在这篇课文学完后,有班里学生提出疑义:“你们都觉得安静很好,可是我觉得安静不太受欢迎,因为她没有玩伴,只有她一个人在小区的绿地上玩。”
一石激起千层浪,班里顿时像炸开了锅,班里的同学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很明显,安静这么可爱,这么聪慧,这么热爱生活,不可能不受大家的欢迎。于是我就请持反对意见的同学站起来说一说反对的理由,有同学说:“没人陪她玩,是因为不是周末时间,玩伴们都去上学了。”这显然是一种猜测性的但又比较有说服力的意见,班里一下子安静了不少。师:“还有不同意见吗?”生:“我觉得他分析得挺对的,你们看课文的插图,图片中根本没有什么小孩在玩耍,只有几个老人,还有一个妈妈带着自己的宝宝在散步。”师:“他能回到文中通过看图片去找安静是受欢迎的证据,不再是做凭空地猜测,很理性,很值得大家学习。”经过我这么一表扬,其余同学纷纷回到文中去找安静是受欢迎的理由,有些同学甚至轻轻朗读起了课文。果然,不一会儿,小手们渐渐举起来了,生(黄伊诺):“我觉得安静是受欢迎的,因为文中说她的内心世界多姿多彩,把作者给深深地感动了。”师:“黄伊诺同学能到文中去找相关的句子来证实自己的见解,她的这种学习方法非常可贵。”生:“我觉得安静是受欢迎的,因为文中说她在花丛中穿梭,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她能走得这样流畅,肯定是有人告诉她这儿有什么,那有什么,走的时候要注意一点。单凭这一点,我觉得安静是受欢迎的。”生(吴莹):“我也觉得安静是受欢迎的,假如安静不受大家欢迎,大家就会对她不友好,甚至欺负她,那么安静就不可能整天在花香中流连。”生:“我想补充一下刚才吴莹同学的意见,安静之所以是一个人在小区中玩,就是因为小区里的人都很喜欢她,大家都很乐意帮安静,所以她的父母才会放心地让安静一个人到小区的绿地上来玩。”——本来是质疑安静是不是受欢迎的,通过教师语言的引导和鼓励,最后却变成了安静是受欢迎的证据“大搜索”和汇报了。孩子们在查找和汇报中不但再次感受到了安静热爱生命的力度,还在安静的行动中感受到了安静周边人的美好,从而受到了心灵美的教育。这比老师单个强调她们要做一个心灵美的孩子强多了。会收到这样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的引导语是功不可没。
三、“拔地而起”是怎么一回事啊
《花的勇氣》是一篇略读课文,课前让孩子们去预习课文了,在交流作者的心情变化时,有孩子提出疑问:“词语手册中说拔地而起的意思是山、树、建筑物等高耸在地面上。《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中写桂林的山用了“拔地而起”这个词,是因为那些山高大、奇特,但是那维也纳的花这么小,怎么用拔地而起来形容呢?”本来交流得很热闹的同学们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大家都对黄媛媛同学的这个问题不知所措。于是我引导学生们:“既然黄媛媛的这个问题从课文中来吗,那么我们就要回到课文中去找答案,想一想,小小的花儿到底有怎样的一种魅力,值得作者用一个拔地而起来形容,使得它可以和高大的山,楼房相媲美呢?”费忠杰:“我觉得是花儿在冷风冷雨中开放的那种勇气,让作者觉得很了不起,为了表达自己对花儿展现出来的那种勇气的敬佩之情,所以作者用拔地而起来形容了。”师:“你很能读书,不但读明白了作者为什么用拔地而起来形容小花,还读明白了这个词中作者包含的那种敬佩之情。掌声送给他。”黄祉涵:“我的意见和费中杰一样,因为这篇课文的题目是花的勇气,拔地而起表面是写小花,其实是在赞叹花身上的勇气和山和楼房一样高大。”师:“你也很能读书,你能带着你的感受来读一读吗?你能带着大家一起俩读一读吗?”生:“课文的第七自然段讲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奇十足。这其实是在讲花儿身上的那种力量很神奇,在用拔地而起形容小花后,又讲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所以拔地而起其实是在写花身上的那种面对困难体现出来的力量和气魄的。”师:“你能联系上下人来理解词语中所包含的意义,这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值得在班里推广。”
在案例中,教师用一句“小小的花儿到底有怎样的一种魅力,值得作者用一个拔地而起来形容,使得它可以和高大的山,楼房相媲美呢?”引导学生去关注语言背后一些的东西,从而得出了精彩的结论,也使学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花的勇气,作者为什么用花的勇气为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表现。我们做教师的对于那些在平时特别是在课堂上敢于发表反驳意见的学生,要予以表扬,即使他们的观点是错误的,也要在肯定他们勇敢精神的前提下,放下做老师的身段和学生们一起讨论来加以引导,并纠正其错误的观点,切不可强行加以否定,那不但破坏了平等、和谐、自主、轻松的课堂氛围,也严重打击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学习是从“发问”开始的,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创造。质疑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要让学生由“听众”变成“演员”,由被动接受的“容器”变成主动获取的“探索者”,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探究心理,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和学会学习的良好素质,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起到穿针引线的一个桥梁作用,同样不能让老师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