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究、分析当代农村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社会支持的水平。 方法:以 肖水源于1986年设计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为研究工具,通过个别访谈法考察17名农村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社会支持水平。 结论:在客观支持方面,农村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于朋友、老师同学、家长以及自我支持,但是在某些情境下三者支持程度有所改变;在主观支持方面,农村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于家人、老师同学,但是在某些情境下三者支持程度有所改变;在社会支持利用度方面,大多数农村大学生会选择主动利用。
关键词 农村农村大学生 择业 社会支持 访谈法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职业选择是个体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所做出的重大选择。个体职业选择的质量直接影响人与职业的匹配程度,影响个人能力的发挥和组织的工作绩效。然而有许多研究表明, 人们并不全是按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择业的, 择业过程中还存在一个重要因素——社会支持, 它不但调节、控制了择业行为的发生, 甚至直接影响了个体择业。大学生择业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和发展,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市场人才供求关系的变化和调整,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成为目前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必须面对和迫切解决的课题。农村大学生在广大农村大学生中处于一种特殊地位。众所周知农村大学生走出家门目的之一便为出人头地,即找到一个好工作。而在当代,中国社会处于社会转型期,城乡一体化等一系列政策使得农村的环境与过去相比产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大学生择业的价值观以及农村大学生父母亲戚朋友等对他们择业的看法,农村大学生择业过程中所得到的社会支持水平和种类等也可能会有所改变。由此,本研究将对目前农村大学生在择业时的社会支持加以分析,以期探索农村大学生在择业时获取的社会支持的种类,为指导农村大学生就业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其在择业时对自身条件的客观认识,从而帮助其找到理想的职业,解决自己、家人、社会的后顾之忧。
1.1 择业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理论”(self-efficacy theory)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1977)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身完成某项任务或工作行为的信念,它涉及的不是技能本身,而是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1981年,美国心理学家哈克特(Hackett)和贝茨(Betz)最早把自我效能的理论应用于职业心理学领域,并提出了职业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为了有针对性研究求职者在选择工作过程中的自我效能感,Betz和Taylor于 1983 年把Crites的职业成熟度理论与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结合,提出了择业效能感(self-efficacy of career decision)的概念,指个体对实现与择业相关任务所需能力的自我知觉。并且编制出择业效能量表,之后择业效能感的研究成为职业自我效能研究里最为活跃的领域。而我国学者郑日昌、张杉杉在2002编制的农村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问卷中,包含了社会支持这一维度,表明了社会支持在择业过程中对农村大学生的择业过程有重大影响。有研究表明,高校农村大学生对知识、技能准备的不充分,对未来从事职业不能充分胜任,若社会、高校、家庭增加对学生进行职业信息的帮助和指导,并在心理上给予支持,这无疑会增加学生的择业信心。
1.2 社会支持
大学生择业阶段是青年群体人生重要的发展时期, 是青年心理的重要转折期。这一阶段大学生极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反应, 并在学业适应、人际适应、环境认同等方面产生新的个体分化,农村大学生也是如此。很多学者的观点均认为,社会支持是个体经历被爱、有价值感和他人所需要的一种信息,是一种在社会环境中促进人类发展的力量或因素。因此, 探讨农村大学生在进入职场的转折期的社会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
国外很多学者认为社会支持针对压力性事件(就业)的,社会支持会降低压力事件对个体健康的影响,保护个体身心免受压力的破坏,对个体的身心发展意义重大。Raschk(1977)提出社会支持是指人们感受到的来自他人的关心和支持。Kahn & Antonuci(1980)认为社会支持是人与人之间的帮助、关心和肯定。Cohen和McKay(1984)指出,社会支持是指保护人们免受压力事件不良影响的有益人际交往。它作为个体对其人际关系密切程度及质量的一种认知评价,是人们适应各种人际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Cullen(1994)认为社会支持是个体从社区、社会网络或从亲戚朋友获得的物质或精神帮助。Malecite等(2002)认为,社会支持是来自于他人的一般性或特定的支持性行为,这种行为可以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性,使个体免受不利环境的伤害。而我国学者程虹娟(2002)从三个角度归纳了对社会支持的定义。一是从社会互动关系来定义社会支持:社会支持不仅仅是种单向的关怀或帮助,它在多数情形下是一种社会交换,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互动关系;二是从社会行为性质来定义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一种能够促进扶持、帮助或支撑事物的行为或过程, 是个体对他人的社会需要的反应,是人们的整体参与水平、社会支持环境来源、社会支持是否能为个人提供帮助的复合结构, 是一种在社会环境中促进人类发展的力量或因素。三是从社会资源作用来定义社会支持:从功能上讲, 社会支持是个体从其所拥有的社会关系中所获得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 从操作上讲, 社会支持是个体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的量化表征。
随着社会支持的研究越来越广泛,不同学者对社会支持的分类也不同。Wellman和Wortley(1989)则认为社会支持包括:情感支持、小宗服务、大宗服务、经济支持和陪伴支持。Cutrona和Russell(1990)将社会支持区分为情感性支持、社会整合或网络支持、满足自尊的支持、物质性支持和信息支持。近年来,国内学者对社会支持的研究逐渐深入,李强(1998)认为,社会支持是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缓解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其中社会联系指来自家庭成员、亲友、同事、团体、组织和社区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对于农村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很多研究表明, 他们的社会支持主要来源于家人、朋友、亲戚、同学和恋人这5 类成员。我们从主观客观以及利用度三大方面围绕家庭、朋友、学校以及自我来分别建构农村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强调个体对来自各种社会支持来源的理解和领悟。 2 方法与程序
2.1 被试
在湖北、江西、甘肃、河北等省份的高校分别抽取在校农村大学生12名,其中男生7人,女生5人;大一占16.6%,大二占75%,大三占8.4%;年龄在19~24岁之间。
2.2 研究工具和材料
参照1986年肖水源设计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按照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利用度三个维度设计访谈提纲,其中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利用度分别从给予帮助者,帮助来源方向,急难情况下的社会支持等几个方面切入。
2.3 研究程序
2.3.1 主试素质提升
访谈主试是研究者本人,访谈前熟悉访谈提纲,阅读访谈注意事项,掌握访谈方法与技巧。
2.3.2 访谈过程
本研究采用访谈法。访谈地点在教学楼自习室、图书馆大厅,两名同学通过QQ聊天进行访谈,一名通过电话访谈。访谈开始前主试向被试说明此访谈是用于学术研究,对被试信息等完全保密,并询问能否录音。最终除qq访谈外,所有访谈内容都进行了录音。
2.3.3 转录和编码
将所有访谈录音按原文转录。然后分析转录内容。一级编码:找出被访谈者回答题目的关键词和主要思想,标注关键词提及频数,总结分析中心思想。二级编码:将关键词再次抽象化,合并关键词,总结主要思想。
2.3.4 数据分析
通过SPSS对编码信息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3 结果
在客观支持中,从二级编码看:朋友最多,其次是家人、老师和同学、亲戚;而同一级编码探究发现,在择业整体过程中,亲戚和靠自己两项频次最高,其次是家人;在急难情况下,朋友最多,其次是老师同学,再次是家长;遇到挫折时老师同学、家人、朋友的频次基本相同,其他项远远低于此三项。
在主观支持中,从二级编码看:家人频次最高而且远远高于其他项,朋友其次,再次为老师同学。从一级编码看:在总体选择职业的过程中,家长最多老师同学其次,与二级编码结果基本相同;做决定时,父母最支持,其次为老师、同学,在这一问题中,大多数被访谈者都提及所有人都会支持他们自己的决定,而他们的决定也大多是自己完成。在得不到支持时,提及频次最好的为失落和证明自己,在访谈过程中,失落和证明自己大多是同时提出,及被访谈者认为当自己得不到支持时会首先感到失落然后会奋起努力证明自己。
在支持利用度维度中,从二级编码看,会主动利用的频次远远高于不会主动利用的频次,父母会给与关心和能够提供意见很少的频次基本相同,被访谈者同时提及他们会择优选择资源,自己做决定,对于他人主动提供的帮助不愿拒绝。从一级编码看,从整体择业过程中,主动利用的频次相对比不习惯利用高,家人、自己决定、朋友的频次基本相同;家人朋友提供的可提供工作的人脉资源的利用度上,大多数被访谈者表示会筛选后选用,少数认为所有资源都可以利用以及自己不太愿意利用更愿意自己奋斗;在遇到困难时,大多数被试会接受他人的关心并且主动需求安慰和帮助,主要来源于父母。
4 结论
在客观支持方面,农村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于朋友、老师同学、家长以及自我支持,但是在某些情境下三者支持程度有所改变;在主观支持方面,农村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于家人、老师同学,但是在某些情境下三者支持程度有所改变;在社会支持利用度方面,大多数农村大学生会选择主动利用。
5 讨论
5.1 研究结论分析
从客观支持整体看,农村大学生几乎没有其他资源,大部分来自于自己和家人、亲戚。而自己获取信息主要从网络、朋友、学校,也还有自己的目标。其中朋友、学校、家人及亲戚是主要支持来源。
由结论可以看出,农村大学生的客观支持主要来自于进入大学后的社会支持网络和家庭本身,而家庭所能够提供的帮助也相对较少,这应当是由于农村大学生的家庭关系主要在农村,而进入城市后环境较为陌生,没有现成的资源可以利用需要自己培养,因此社会应当对农村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
从主观支持来看,家长、朋友等社会关系成员基本上都会支持自己的决定,事实上,大部分是自己决定得到老师父母同意。当不被理解支持时,大部分会感觉失落抑郁,但是还是坚持,并反省沟通,争取得到支持。
虽然农村大学生所做的决定一般都会得到亲朋好友的支持,但是能够给其提供建设性意见的人较少,老师、朋友可以提供一些但更多的是他们自己作出决定,家长主要是在他们作出决定后予以支持。这可能是由于农村大学生家长的教育知识水平较低,不能够达到帮助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继续做决定,在这方面,老师、学校应给予更多的支持。
在支持利用度上,大多数农村大学生会主动利用资源,同时对资源进行筛选。有的人还会去积极创造资源,这体现了农村大学生积极上进,渴望出人头地的精神,是我们大家值得学习的。而同时也有部分大学生不习惯利用社会资源,甚至有人认为这样是不光彩的,对于这种现象,学校、社会应当予以指引,让他们理解哪些资源是应当利用的哪些才是应当舍弃的,来让农村大学生更好地立足于社会。
5.2 研究优点与缺陷
本研究通过访谈法对农村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状况进行了分析,被访谈则数量较多,被访谈者分布于陕西、河北、成都、武汉、山西等各大高校,范围较广,年级涉及大一到大四各个年级,采集数据具有代表性。访谈提纲维度选取于中国权威问卷,同样具有代表性。访谈过程均多于二十分钟,能较好的挖掘被访谈者的实际情况。
但同时研究也有一定的缺陷,研究中使用了网络聊天工具和电话访谈,并不全部是当面访谈,可能效果有所不同。编码过程中仅研究者本人进行编码,可能会有因编码者主观认识造成的误差。
5.3 研究前景展望
由研究结果可知,农村大学生在不同情境下在主观、客观支持上所得到的各方面的支持程度有多不同,研究者可以设定情境,深入探究农村大学生得到的各方面社会支持的不同并研究其原因。 此研究仅仅研究了当代农村大学生社会支持现状,但是在这个社会转型期,其社会支持状况会不会和其它时期有所不同?研究者可以对不同社会状况的社会支持水平进行纵向研究。
此研究过程中有一位被访谈者家庭条件优异,其访谈结果和其它访谈者有较大差异,研究者可以探究同样是农村大学生,家庭状况对其社会支持状况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应用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4(2):98-100.
[2] 董开莎.不同社会支持类型的大学生社会适应状况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2010.18(10):1248-1250.
[3]程虹娟,方晓义,蔺秀云.大学生社会支持的调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2005.13(3):304-311.
[4] 程虹娟,张春,龚永辉.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研究综述[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3.12(1):88-91.
[5] 马娟,李义安.大学生社会支持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2008.16(7):745-746.
[6] 景永昇,李瑛.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和现实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4),2012.20(5):77-779.
[7] 程虹娟,龚永辉,朱从书.青少年社会支持研究现状综述[J].健康心理学杂志(2),2003.11(5):351-353.
[8] 郑日昌,张杉杉.择业效能感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J].心理科学(2),2003.25(1):91-92.
[9] 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1(1):76-82.
[10] 刘春梅,刘刚.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发展特点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7(5): 9-10.
[11] 纪梦楠.大学生社会支持研究现状[J].精神医学杂志,2008.21(6):477-479.
[12] 刘春梅,李宏英.青少年社会支持系统发展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2.25 (4):477-478.
[13] 董开莎.不同社会支持类型的大学生社会适应状况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 理学杂志,2010.18(10):1248-1250.
[14] 马娟,李义安.大学生社会支持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 学杂志,2008.16(7): 745-746.
[15] 程虹娟,方晓义,蔺秀云.大学生社会支持的调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 杂志,2005.13(3):304-306,311.
[16] 唐海波,蒲唯丹,姚树桥.领悟社会支持与成人依恋对焦虑的作用机制研 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3):290-291,294.
[17] 全宏艳,叶茂林,何资桥,等.领悟社会支持在人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调节 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6): 598-600.
[18] 李丹,金瑜,朱月妹,唐彩虹.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中国修订版.(WISC 一CR)上海市区常模(WISC一CRs)制订报告[J].心理学报,1987(2):126-144.
[17] Hirschi A, Niles S G, Akos P. Engagement in adolescent career preparation: Social support, persona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oice decidedness and congruence[J]. Journal of adolescence.2011.34(1):173-182.
关键词 农村农村大学生 择业 社会支持 访谈法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职业选择是个体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所做出的重大选择。个体职业选择的质量直接影响人与职业的匹配程度,影响个人能力的发挥和组织的工作绩效。然而有许多研究表明, 人们并不全是按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择业的, 择业过程中还存在一个重要因素——社会支持, 它不但调节、控制了择业行为的发生, 甚至直接影响了个体择业。大学生择业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和发展,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市场人才供求关系的变化和调整,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成为目前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必须面对和迫切解决的课题。农村大学生在广大农村大学生中处于一种特殊地位。众所周知农村大学生走出家门目的之一便为出人头地,即找到一个好工作。而在当代,中国社会处于社会转型期,城乡一体化等一系列政策使得农村的环境与过去相比产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大学生择业的价值观以及农村大学生父母亲戚朋友等对他们择业的看法,农村大学生择业过程中所得到的社会支持水平和种类等也可能会有所改变。由此,本研究将对目前农村大学生在择业时的社会支持加以分析,以期探索农村大学生在择业时获取的社会支持的种类,为指导农村大学生就业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其在择业时对自身条件的客观认识,从而帮助其找到理想的职业,解决自己、家人、社会的后顾之忧。
1.1 择业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理论”(self-efficacy theory)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1977)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身完成某项任务或工作行为的信念,它涉及的不是技能本身,而是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1981年,美国心理学家哈克特(Hackett)和贝茨(Betz)最早把自我效能的理论应用于职业心理学领域,并提出了职业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为了有针对性研究求职者在选择工作过程中的自我效能感,Betz和Taylor于 1983 年把Crites的职业成熟度理论与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结合,提出了择业效能感(self-efficacy of career decision)的概念,指个体对实现与择业相关任务所需能力的自我知觉。并且编制出择业效能量表,之后择业效能感的研究成为职业自我效能研究里最为活跃的领域。而我国学者郑日昌、张杉杉在2002编制的农村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问卷中,包含了社会支持这一维度,表明了社会支持在择业过程中对农村大学生的择业过程有重大影响。有研究表明,高校农村大学生对知识、技能准备的不充分,对未来从事职业不能充分胜任,若社会、高校、家庭增加对学生进行职业信息的帮助和指导,并在心理上给予支持,这无疑会增加学生的择业信心。
1.2 社会支持
大学生择业阶段是青年群体人生重要的发展时期, 是青年心理的重要转折期。这一阶段大学生极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反应, 并在学业适应、人际适应、环境认同等方面产生新的个体分化,农村大学生也是如此。很多学者的观点均认为,社会支持是个体经历被爱、有价值感和他人所需要的一种信息,是一种在社会环境中促进人类发展的力量或因素。因此, 探讨农村大学生在进入职场的转折期的社会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
国外很多学者认为社会支持针对压力性事件(就业)的,社会支持会降低压力事件对个体健康的影响,保护个体身心免受压力的破坏,对个体的身心发展意义重大。Raschk(1977)提出社会支持是指人们感受到的来自他人的关心和支持。Kahn & Antonuci(1980)认为社会支持是人与人之间的帮助、关心和肯定。Cohen和McKay(1984)指出,社会支持是指保护人们免受压力事件不良影响的有益人际交往。它作为个体对其人际关系密切程度及质量的一种认知评价,是人们适应各种人际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Cullen(1994)认为社会支持是个体从社区、社会网络或从亲戚朋友获得的物质或精神帮助。Malecite等(2002)认为,社会支持是来自于他人的一般性或特定的支持性行为,这种行为可以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性,使个体免受不利环境的伤害。而我国学者程虹娟(2002)从三个角度归纳了对社会支持的定义。一是从社会互动关系来定义社会支持:社会支持不仅仅是种单向的关怀或帮助,它在多数情形下是一种社会交换,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互动关系;二是从社会行为性质来定义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一种能够促进扶持、帮助或支撑事物的行为或过程, 是个体对他人的社会需要的反应,是人们的整体参与水平、社会支持环境来源、社会支持是否能为个人提供帮助的复合结构, 是一种在社会环境中促进人类发展的力量或因素。三是从社会资源作用来定义社会支持:从功能上讲, 社会支持是个体从其所拥有的社会关系中所获得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 从操作上讲, 社会支持是个体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的量化表征。
随着社会支持的研究越来越广泛,不同学者对社会支持的分类也不同。Wellman和Wortley(1989)则认为社会支持包括:情感支持、小宗服务、大宗服务、经济支持和陪伴支持。Cutrona和Russell(1990)将社会支持区分为情感性支持、社会整合或网络支持、满足自尊的支持、物质性支持和信息支持。近年来,国内学者对社会支持的研究逐渐深入,李强(1998)认为,社会支持是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缓解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其中社会联系指来自家庭成员、亲友、同事、团体、组织和社区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对于农村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很多研究表明, 他们的社会支持主要来源于家人、朋友、亲戚、同学和恋人这5 类成员。我们从主观客观以及利用度三大方面围绕家庭、朋友、学校以及自我来分别建构农村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强调个体对来自各种社会支持来源的理解和领悟。 2 方法与程序
2.1 被试
在湖北、江西、甘肃、河北等省份的高校分别抽取在校农村大学生12名,其中男生7人,女生5人;大一占16.6%,大二占75%,大三占8.4%;年龄在19~24岁之间。
2.2 研究工具和材料
参照1986年肖水源设计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按照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利用度三个维度设计访谈提纲,其中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利用度分别从给予帮助者,帮助来源方向,急难情况下的社会支持等几个方面切入。
2.3 研究程序
2.3.1 主试素质提升
访谈主试是研究者本人,访谈前熟悉访谈提纲,阅读访谈注意事项,掌握访谈方法与技巧。
2.3.2 访谈过程
本研究采用访谈法。访谈地点在教学楼自习室、图书馆大厅,两名同学通过QQ聊天进行访谈,一名通过电话访谈。访谈开始前主试向被试说明此访谈是用于学术研究,对被试信息等完全保密,并询问能否录音。最终除qq访谈外,所有访谈内容都进行了录音。
2.3.3 转录和编码
将所有访谈录音按原文转录。然后分析转录内容。一级编码:找出被访谈者回答题目的关键词和主要思想,标注关键词提及频数,总结分析中心思想。二级编码:将关键词再次抽象化,合并关键词,总结主要思想。
2.3.4 数据分析
通过SPSS对编码信息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3 结果
在客观支持中,从二级编码看:朋友最多,其次是家人、老师和同学、亲戚;而同一级编码探究发现,在择业整体过程中,亲戚和靠自己两项频次最高,其次是家人;在急难情况下,朋友最多,其次是老师同学,再次是家长;遇到挫折时老师同学、家人、朋友的频次基本相同,其他项远远低于此三项。
在主观支持中,从二级编码看:家人频次最高而且远远高于其他项,朋友其次,再次为老师同学。从一级编码看:在总体选择职业的过程中,家长最多老师同学其次,与二级编码结果基本相同;做决定时,父母最支持,其次为老师、同学,在这一问题中,大多数被访谈者都提及所有人都会支持他们自己的决定,而他们的决定也大多是自己完成。在得不到支持时,提及频次最好的为失落和证明自己,在访谈过程中,失落和证明自己大多是同时提出,及被访谈者认为当自己得不到支持时会首先感到失落然后会奋起努力证明自己。
在支持利用度维度中,从二级编码看,会主动利用的频次远远高于不会主动利用的频次,父母会给与关心和能够提供意见很少的频次基本相同,被访谈者同时提及他们会择优选择资源,自己做决定,对于他人主动提供的帮助不愿拒绝。从一级编码看,从整体择业过程中,主动利用的频次相对比不习惯利用高,家人、自己决定、朋友的频次基本相同;家人朋友提供的可提供工作的人脉资源的利用度上,大多数被访谈者表示会筛选后选用,少数认为所有资源都可以利用以及自己不太愿意利用更愿意自己奋斗;在遇到困难时,大多数被试会接受他人的关心并且主动需求安慰和帮助,主要来源于父母。
4 结论
在客观支持方面,农村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于朋友、老师同学、家长以及自我支持,但是在某些情境下三者支持程度有所改变;在主观支持方面,农村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于家人、老师同学,但是在某些情境下三者支持程度有所改变;在社会支持利用度方面,大多数农村大学生会选择主动利用。
5 讨论
5.1 研究结论分析
从客观支持整体看,农村大学生几乎没有其他资源,大部分来自于自己和家人、亲戚。而自己获取信息主要从网络、朋友、学校,也还有自己的目标。其中朋友、学校、家人及亲戚是主要支持来源。
由结论可以看出,农村大学生的客观支持主要来自于进入大学后的社会支持网络和家庭本身,而家庭所能够提供的帮助也相对较少,这应当是由于农村大学生的家庭关系主要在农村,而进入城市后环境较为陌生,没有现成的资源可以利用需要自己培养,因此社会应当对农村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
从主观支持来看,家长、朋友等社会关系成员基本上都会支持自己的决定,事实上,大部分是自己决定得到老师父母同意。当不被理解支持时,大部分会感觉失落抑郁,但是还是坚持,并反省沟通,争取得到支持。
虽然农村大学生所做的决定一般都会得到亲朋好友的支持,但是能够给其提供建设性意见的人较少,老师、朋友可以提供一些但更多的是他们自己作出决定,家长主要是在他们作出决定后予以支持。这可能是由于农村大学生家长的教育知识水平较低,不能够达到帮助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继续做决定,在这方面,老师、学校应给予更多的支持。
在支持利用度上,大多数农村大学生会主动利用资源,同时对资源进行筛选。有的人还会去积极创造资源,这体现了农村大学生积极上进,渴望出人头地的精神,是我们大家值得学习的。而同时也有部分大学生不习惯利用社会资源,甚至有人认为这样是不光彩的,对于这种现象,学校、社会应当予以指引,让他们理解哪些资源是应当利用的哪些才是应当舍弃的,来让农村大学生更好地立足于社会。
5.2 研究优点与缺陷
本研究通过访谈法对农村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状况进行了分析,被访谈则数量较多,被访谈者分布于陕西、河北、成都、武汉、山西等各大高校,范围较广,年级涉及大一到大四各个年级,采集数据具有代表性。访谈提纲维度选取于中国权威问卷,同样具有代表性。访谈过程均多于二十分钟,能较好的挖掘被访谈者的实际情况。
但同时研究也有一定的缺陷,研究中使用了网络聊天工具和电话访谈,并不全部是当面访谈,可能效果有所不同。编码过程中仅研究者本人进行编码,可能会有因编码者主观认识造成的误差。
5.3 研究前景展望
由研究结果可知,农村大学生在不同情境下在主观、客观支持上所得到的各方面的支持程度有多不同,研究者可以设定情境,深入探究农村大学生得到的各方面社会支持的不同并研究其原因。 此研究仅仅研究了当代农村大学生社会支持现状,但是在这个社会转型期,其社会支持状况会不会和其它时期有所不同?研究者可以对不同社会状况的社会支持水平进行纵向研究。
此研究过程中有一位被访谈者家庭条件优异,其访谈结果和其它访谈者有较大差异,研究者可以探究同样是农村大学生,家庭状况对其社会支持状况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应用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4(2):98-100.
[2] 董开莎.不同社会支持类型的大学生社会适应状况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2010.18(10):1248-1250.
[3]程虹娟,方晓义,蔺秀云.大学生社会支持的调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2005.13(3):304-311.
[4] 程虹娟,张春,龚永辉.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研究综述[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3.12(1):88-91.
[5] 马娟,李义安.大学生社会支持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2008.16(7):745-746.
[6] 景永昇,李瑛.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和现实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4),2012.20(5):77-779.
[7] 程虹娟,龚永辉,朱从书.青少年社会支持研究现状综述[J].健康心理学杂志(2),2003.11(5):351-353.
[8] 郑日昌,张杉杉.择业效能感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J].心理科学(2),2003.25(1):91-92.
[9] 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1(1):76-82.
[10] 刘春梅,刘刚.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发展特点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7(5): 9-10.
[11] 纪梦楠.大学生社会支持研究现状[J].精神医学杂志,2008.21(6):477-479.
[12] 刘春梅,李宏英.青少年社会支持系统发展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2.25 (4):477-478.
[13] 董开莎.不同社会支持类型的大学生社会适应状况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 理学杂志,2010.18(10):1248-1250.
[14] 马娟,李义安.大学生社会支持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 学杂志,2008.16(7): 745-746.
[15] 程虹娟,方晓义,蔺秀云.大学生社会支持的调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 杂志,2005.13(3):304-306,311.
[16] 唐海波,蒲唯丹,姚树桥.领悟社会支持与成人依恋对焦虑的作用机制研 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3):290-291,294.
[17] 全宏艳,叶茂林,何资桥,等.领悟社会支持在人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调节 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6): 598-600.
[18] 李丹,金瑜,朱月妹,唐彩虹.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中国修订版.(WISC 一CR)上海市区常模(WISC一CRs)制订报告[J].心理学报,1987(2):126-144.
[17] Hirschi A, Niles S G, Akos P. Engagement in adolescent career preparation: Social support, persona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oice decidedness and congruence[J]. Journal of adolescence.2011.34(1):173-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