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7-0-01
一年一度的高考让许多师生深感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付出甚多,却收效甚微,那么,如何提高高三历史复习的效率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教研经历和所思所想,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各位同仁。
第一,认真研究学情和《考试大纲》,精心制定复习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进入高三复习阶段,教师应对自己的学生有深入的了解,了解学生的知识层次和他们知识的薄弱环节,精心取舍,合理规划,让成绩好的学生“吃得饱”,让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吃得下”;在研究学情的同时,还要认真地研究《考试大纲》,《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法定性文件,它既是试题形成的源头,又是试题形成的蓝本。《考试大纲》既然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就理应成为教师复习教学的依据和学生备考的依据。在研究学情和考纲的基础上,教师还应精心制定历史高考的三轮复习计划。第一轮复习应以章节为主组织复习,教师要引领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复习,不留任何知识的死角,力争做到点透、线通、面全,形成立体动态知识网络结构。复习时还应讲究方法和技巧,不能只是新课的简单重复,有的老师在复习两次鸦片战争时,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简单的重复一次,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课后学生该要掌握的知识还是没掌握。我曾于课后和教师交流,建议他们每次复习课设计一个中心问题如“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进行分析和比较,进行小组合作和探究,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概念,这样印象会更深刻,效果肯定不一样。第二轮复习应进行专题复习,专题复习不应再注意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应该本着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思路,去寻找所需要的、有用的方法和技能;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如进行近代前期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复习时,我们可以以2012年观点评述题引入复习专题,然后让学生了解高考考点,在夯实基础、落实双基的基础上,设计三大探究题让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影响中国近代知识精英寻找救国道路的因素、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特点以及探索实践中给我们留下的启示。第三轮复习则主要是查漏补缺,进行必要的考题训练。
第二,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营造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环境,提高课堂复习的效率
课堂是进行教学的主阵地,而恰当的教学方法是保证课堂高效的关键所在。作为高三教师必须认真算好时间帐,充分而有效地利用课堂的每一分钟。为此,教师课前应该精心做好教学准备,结合学情和教学内容,精心选择教法,尽量做到讲练结合、精讲多练、以练代讲、以练促讲,以练促学,切忌“满堂灌”,更不能“抱”着学生走,应该充分相信学生,还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地探求知识,给他们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多动手、动脑,真正做到手到、眼到、耳到、心到和脑到,将学习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教师应努力营造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让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参与者和组织者,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乐学、好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可都是经验之谈。下校调研时,有的教师经常对我抱怨,课堂上自己讲得好辛苦,有的问题讲了好多次,可学生还是记不住,有的学生甚至听都不听,在下面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之所以如此,就是老师没有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更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育专家已经论证以前那种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的方式是一种最低效的教学方式,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理解探究得来的知识才能印象深刻,牢固掌握。
第三,精心选择习题,规范训练作答,确保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巩固所学知识,检测复习效果,离不开习题的训练,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时,一定要注意习题训练的数量、质量、题型和限度,切忌题海战术,让学生劳而无获、苦不堪言。下校调研时,就经常发现有些老师复习完一部分内容后,要学生拿出所定的复习资料,做大量的题目,也不管这些题目是否适合自己的学生。我觉得教师一定要在课前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精心选择既符合高考导向又符合自己学情的试题,让学生训练,真正让复习落到实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规范作答的培训,对于选择题、材料解析题、观点评述题和选做题该如何审题、抓关键词、找有效信息、如何作答,都要进行一一训练,而且每训练一种题型都要进行知识的归类、方法的总结和能力的提升。3月份,我们组织了四县市区的联考,就发现有的学生对于如何做评述题一窍不通,胡写乱写,洋洋洒洒,不着边际,导致失分严重,这就与平常教师对学生做题方法缺乏有针对性和规范性训练有关。
总之,高考是一种选拔性的考试,它需要教师们精心组织,辛勤耕耘,“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它更需要莘莘学子的自主、探究、合作和努力,“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成功永远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
一年一度的高考让许多师生深感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付出甚多,却收效甚微,那么,如何提高高三历史复习的效率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教研经历和所思所想,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各位同仁。
第一,认真研究学情和《考试大纲》,精心制定复习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进入高三复习阶段,教师应对自己的学生有深入的了解,了解学生的知识层次和他们知识的薄弱环节,精心取舍,合理规划,让成绩好的学生“吃得饱”,让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吃得下”;在研究学情的同时,还要认真地研究《考试大纲》,《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法定性文件,它既是试题形成的源头,又是试题形成的蓝本。《考试大纲》既然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就理应成为教师复习教学的依据和学生备考的依据。在研究学情和考纲的基础上,教师还应精心制定历史高考的三轮复习计划。第一轮复习应以章节为主组织复习,教师要引领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复习,不留任何知识的死角,力争做到点透、线通、面全,形成立体动态知识网络结构。复习时还应讲究方法和技巧,不能只是新课的简单重复,有的老师在复习两次鸦片战争时,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简单的重复一次,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课后学生该要掌握的知识还是没掌握。我曾于课后和教师交流,建议他们每次复习课设计一个中心问题如“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进行分析和比较,进行小组合作和探究,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概念,这样印象会更深刻,效果肯定不一样。第二轮复习应进行专题复习,专题复习不应再注意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应该本着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思路,去寻找所需要的、有用的方法和技能;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如进行近代前期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复习时,我们可以以2012年观点评述题引入复习专题,然后让学生了解高考考点,在夯实基础、落实双基的基础上,设计三大探究题让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影响中国近代知识精英寻找救国道路的因素、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特点以及探索实践中给我们留下的启示。第三轮复习则主要是查漏补缺,进行必要的考题训练。
第二,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营造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环境,提高课堂复习的效率
课堂是进行教学的主阵地,而恰当的教学方法是保证课堂高效的关键所在。作为高三教师必须认真算好时间帐,充分而有效地利用课堂的每一分钟。为此,教师课前应该精心做好教学准备,结合学情和教学内容,精心选择教法,尽量做到讲练结合、精讲多练、以练代讲、以练促讲,以练促学,切忌“满堂灌”,更不能“抱”着学生走,应该充分相信学生,还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地探求知识,给他们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多动手、动脑,真正做到手到、眼到、耳到、心到和脑到,将学习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教师应努力营造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让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参与者和组织者,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乐学、好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可都是经验之谈。下校调研时,有的教师经常对我抱怨,课堂上自己讲得好辛苦,有的问题讲了好多次,可学生还是记不住,有的学生甚至听都不听,在下面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之所以如此,就是老师没有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更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育专家已经论证以前那种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的方式是一种最低效的教学方式,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理解探究得来的知识才能印象深刻,牢固掌握。
第三,精心选择习题,规范训练作答,确保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巩固所学知识,检测复习效果,离不开习题的训练,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时,一定要注意习题训练的数量、质量、题型和限度,切忌题海战术,让学生劳而无获、苦不堪言。下校调研时,就经常发现有些老师复习完一部分内容后,要学生拿出所定的复习资料,做大量的题目,也不管这些题目是否适合自己的学生。我觉得教师一定要在课前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精心选择既符合高考导向又符合自己学情的试题,让学生训练,真正让复习落到实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规范作答的培训,对于选择题、材料解析题、观点评述题和选做题该如何审题、抓关键词、找有效信息、如何作答,都要进行一一训练,而且每训练一种题型都要进行知识的归类、方法的总结和能力的提升。3月份,我们组织了四县市区的联考,就发现有的学生对于如何做评述题一窍不通,胡写乱写,洋洋洒洒,不着边际,导致失分严重,这就与平常教师对学生做题方法缺乏有针对性和规范性训练有关。
总之,高考是一种选拔性的考试,它需要教师们精心组织,辛勤耕耘,“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它更需要莘莘学子的自主、探究、合作和努力,“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成功永远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