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采访苏新平的过程中,我脑海中很自然地回忆起苏轼的名句:“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若不是在中央美术学院版画办公室中见到他,我几乎要忘了他还有教师这一重身份。他周身仿佛都萦绕着谪仙的气泽,始终都带着超然的神色。画笔是他的神杖,他以此点化人心的风景。
2013年,苏新平终于又再度决定开展,这离他上一次办展已时隔七八年。这样一个七八年,仿佛含苞一整个世纪般漫长;这样一个七八年,又似乎只是接踵的一个瞬间。苏新平在这样一段时光里,他不断地叩问自己的内心,始终前行于对艺术语言的不断探讨之中,试图在这之中寻找一种最契合自己的声音,用画笔发声,去吟唱他内心的长歌。
苏新平近年的作品所想要表达的主题都更加含蓄,他试图模糊掉所有尖锐的指向,用一种平和的意象去描绘自己的内心世界。苏新平早期的作品多以人物为主,近年的作品中,人物、风景兼而有之。在此,他提到一个十分独特的见地,“画人当成景画,画景当成人画”。这是苏新平独有的语言,无论是他的人物或者风景,都是一种抽象意义的概念。苏新平的人,是独立于世间个体的人物;苏新平的风景,也是长在人心的风景。这二者是统一且和谐的,没有形的约束,信马由缰,发自于艺术家内心本身的想象。他始终在探求一种最合适的色彩或笔触,借此来描绘他自己心中的风景。风景与人,这之中本来没有明确的界限。你站在他的作品前,看人成景,看景成人,但这其实看见的都是他内心表达的一个侧面。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苏新平近期的作品中,有一组《灰色系列》,这一组系列的作品没有限定的轮廓,色彩也只以最基本的黑白灰做基调。这让人对苏新平的色彩产生了许多好奇。黑白灰在他的艺术世界里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苏新平对于色彩的选择也是十分独立的,他的色彩始终是在特有的画面里表达自己的一种情绪。这种色彩与大众的标准无关,“色彩是这样的,传统意义上的画面的鲜艳是我们从接受教育以来,教学所教授给你的最基础的色彩,是人人都该具备的。当然,你一旦进入到艺术表达、个人表达的时候,一定是有个人的色彩。其实,就是这种色彩融入到你的绘画语言当中,色彩也同样是个人的,不是按公共规律而言的,是视觉上的一种舒适感。”黑白灰是他所感知到的冷暖关系。一如外形没有绝对的轮廓,苏新平的色彩也没有绝对的对立。他不在乎用丰富的色彩去迎合这世间的华丽,他的黑白灰耸立在那里,这本身就是他浩瀚内心的繁华。
苏新平所言的独立,好似一个轮回。苏新平认为只有艺术家内心的独立,才能从自己的视觉去审视世界,而只有以自己的视觉面对世界,你才是世界中独一无二的个体。
苏新平的艺术是独立的艺术,是为自己内心世界而存在的艺术。在他而言,艺术家都应该有个人的标准,这种标准不必迎合大众,他是独立甚至私密的。借此而产生的艺术创作,是不断将艺术家内心具化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没有终点,这是艺术家穷尽一生也不断追寻的极致。
转身想想,“遗世独立”却又似不能无法完全概括苏新平。他用独立的语言去刻画人物,描绘风景,将内心世界反复描摹,企图寻找它真正的轮廓。他是独立的,却又不遗世,他的每一个人物、每一幅风景都是在表达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无论是他早期的草原作品,或者是现在的都市,他都在表达当下在他内心深处的一种反应。苏新平的工作室如今仍旧在京郊城乡接合的地方,他仍旧在城市与自然之间反复琢磨,仍就在独立的视觉里带着人间的烟火。
苏新平从草原一路绘向都市,绘尽了他眼里世间的纷呈苏新平自己也坦言,如今他的作品中,亦回归到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自然造就了人,人的所有活动都无法规避自然。人与自然这种天然的关系,始终贯穿了社会发展的整个节奏,也是包括艺术创作在内的所有社会活动中最基本的、最本质的关系。
从苏新平的许多作品里,都能看见一种极其简单的、单纯的、内在的关系,这也是他在整个艺术生涯,或者更广泛的说是在人生旅途中所追寻一种本身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理想状态。我们周身环境的纷繁与苏新平艺术世界的纯净形成如此强烈的对比,驻足于他的画面前,那浩瀚的纯净似乎能将人包容其间,使人忘却了尘世的喧嚣。
苏新平希望他的艺术于观众而言是多面的,是独特的。苏新平的艺术世界是一个模糊的大千宇宙,平行而视,仿佛能聆听到内心沉静的平和。好似雾里看花,一千个人看一千种意义,却又不是模棱两可,一千种意义都只有它本身一种独立的美丽。
苏新平在谈到他最近的创作时,向我们提到了一幅新作,他把它命名为《八种东西》,画面里是八棵外形是树的树。《八种东西》大致是苏新平最近最满意的靠近自己内心的作品,八棵树只是外形类树,你若说它只是树,又好似不是,无法明确它的定义。苏新平的世界大抵就是如此,它弱化了物的形象,借而将画面上升到思考的想象。这是一种自由的语言表达,不被外物所羁,不被轮廓所累。
在苏新平,艺术语言就是和艺术家的内心所直接联系的。他曾说,艺术的语言不像讲故事,无法直接被陈述,它更注重于揣摩。艺术家揣摩表达,观众揣摩理解。艺术语言,始终是一种启示性的存在。
在苏新平而言,艺术是不能重复,也不能复制的,不能停滞,也不能固定。它是永动的,永远在不断地向前推进。在他的眼里,艺术并没有成功或失败的概念,只有是否不断地在贴近艺术家内心,是否能更加准确地表达艺术家的思想。
苏新平用很长的时间去画一幅它内心的画面。它或许没有轮廓,也或许不够鲜艳,但那是他心中对于万物最单纯的理解与表达。他画人物、画风景,有意地弱化这之间的界限,模糊了了然与糊涂之间的概念。你似能懂他这一笔的惊艳,却又不能懂他下一笔的非凡。一笔一世界,一画一乾坤。
苏新平用七八年的时间去等待一场展览。这展览在他而言,是他之前这些年在艺术语言表达上的不断尝试与摸索,这之间走过怎样的路,遇见过怎样的风景,都渐渐地沉淀在他的画面里,孕育着他内心浩瀚而强大的湖泽。
苏新平用一生去追求他内心最契合的表达语言。走到今天,他的每一次精进,好似已不再是从前那般具有跨越般的步伐。如今他向心灵深处走进的每一步,都是细腻而精致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艺术家的技艺在不断进步,而他内心的广遨也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瞬息拓深。 看一个艺术家的画展,也是在看艺术家内心的成长。他的每一笔、每一画,都在勾画当下他内心世界的形状。站在画布前,观众以自己的思维去探寻艺术家的世界,跨越过画面的距离,与彼端执笔的艺术家来一场深远的对话。用艺术的语言,歌颂每一个独立的生命。
你是否也如我一样,期待看一看苏新平的新展?看他带着人间烟火的笔画风采,品他瀚比宇宙的万丈思量,读他羽化登仙的艺术人格?
访谈:离所想越来越近
艺术与财富:您早期的作品多以人物为主,而近年的作品中,人物、风景兼而有之。为何会有这样的转变呢?
苏新平:因为人物比较有有形的约束,自由的尝试总是会或多或少的受到人物的困扰。而我所创造的风景也不同与一般我们理解意义上的自然风景,而是人心的风景。其实,这与人物也是相统一的。
艺术与财富:那在您的作品中,人物和风景是否有所侧重呢?
苏新平:没有所谓的侧重。艺术创作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并不能作单纯的划分。在创作之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设定,一切都是凭着感觉去创作的。画人可以当成景画,画景可以当成人画,两者之间是和谐统一的。艺术与财富:起初您生活在内蒙古,后又居住于北京。地域的转变是否对您的艺术产生影响呢?苏新平:这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只是创作主题上的改变。生活在草原时,我便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到了都市,我就顺其自然地更多地感受到了人与社会间的关系。这之间的转变都是很自然的。其实,我现在的作品中又回归到了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因为现在我们面临着生存处境里方方面面的人和自然的这种关系,而且现在这个问题在不断扩大化,那我所想表达的是我内心对于这种问题的一个反应。
艺术与财富:您为何会选择运用“反讽”的形式来表现社会问题呢?
苏新平:运用“反讽”的形式,只是我创作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这是我比较早的一个阶段,那个时候刚接触到都市,对那种冲击无法正面去描述,所以只能选择比较间接的方式去表达我内心的情感。其实,我一直在寻找一个适合的、令人舒服的“艺术语言”,通过它,可以清晰地表现我内心所想创造的艺术。
艺术与财富:最近您创作了《灰色系列》的作品,不似之前的鲜艳。为何会有这种转变呢?
苏新平:我一直在寻找一种单纯的方式,去表达内心的感受。这都是要靠我的艺术语言去传达,那便是笔触和色彩。我是版画出身,色彩对我而言,其实就是黑白灰。黑白灰就已足够丰富,足以表达我心中所想。然而,单纯不是简单,它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要求。人人都希望有一种单纯性,这是一种理想的审美关系、理想的内在状态。
艺术与财富:您是版画出身,为何会在最近的作品中更多地运用了油画作为媒介呢?
苏新平:在我的创作过程中,油画只是作为一种材料而存在,我甚至并不按照常规的油画方式来创作自己的作品。对我而言,油画与版画都只是绘画的一种技术,选择何种媒介只是为了画面本身效果的更完善表达。而对于画面本身,或者更深层次的内涵而言,媒介转换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我认为,艺术没有差异与区分,无论何种形式的艺术,都是为艺术家本身的内心世界服务的。好的艺术家不仅擅长于某一种材质的运用,更为重要的是他能选择一种最为恰当的媒介,来表达他内心的主题。艺术的语言应当始终在艺术家的心底,也在每一笔画之间。
艺术与财富:您的创作更多的是面对观众,还是自身?
苏新平:艺术创作需要面对观众,但并不是全然的,更多的是要为艺术家自己内心的感受服务。我希望我的作品是独立的,而不是仅为观众的需要而绘制的东西。真正的艺术的受众面,应当是与画产生共鸣的群体,它不必大众,也不必千人一面。但它必定是独特,是创作它的艺术家与它的受众之间的独特枢纽。其实,每个人的经历不同,知识结构不同,他所看到的我的作品是不一样的,能感受到它的某一面,却不能完全去点破。这是我所希望的。
艺术与财富:您之前所提到的“艺术语言”的探索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
苏新平:所谓艺术语言的探索,其实就是在寻找一种能准确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我所有的艺术创作都是寻找这种“艺术语言”的一个阶段。而这种“艺术语言”,它很难说清是什么,它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我创作的东西也并非是客观世界中的实物,而是我内心中所想象的东西,我期望用一种“看似模糊,实则准确”的方式,去描绘自己的内心世界。
艺术与财富:请问您这次展览的主题是什么?仍然是以风景为主吗?
苏新平:主题其实还没有完全定下来,人物风景都有。题材不是主要的,更多的还是对于“艺术语言”的探索。我期望用展览的形式,表达我这一阶段对于艺术的一个思考和总结。而这种总结有可能并不是完全的,因为我一直在不断的尝试之中,可能在此次展览的同时,我就已经在做另外的尝试了。
艺术与财富:最后想问一下,您对之后的创作有什么样的期望呢?
苏新平:说到之后的创作,我仍然是希望可以更加准确地找到一种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独特方式。希望可以做更多的尝试,离自己所想的方式愈来愈近。
2013年,苏新平终于又再度决定开展,这离他上一次办展已时隔七八年。这样一个七八年,仿佛含苞一整个世纪般漫长;这样一个七八年,又似乎只是接踵的一个瞬间。苏新平在这样一段时光里,他不断地叩问自己的内心,始终前行于对艺术语言的不断探讨之中,试图在这之中寻找一种最契合自己的声音,用画笔发声,去吟唱他内心的长歌。
苏新平近年的作品所想要表达的主题都更加含蓄,他试图模糊掉所有尖锐的指向,用一种平和的意象去描绘自己的内心世界。苏新平早期的作品多以人物为主,近年的作品中,人物、风景兼而有之。在此,他提到一个十分独特的见地,“画人当成景画,画景当成人画”。这是苏新平独有的语言,无论是他的人物或者风景,都是一种抽象意义的概念。苏新平的人,是独立于世间个体的人物;苏新平的风景,也是长在人心的风景。这二者是统一且和谐的,没有形的约束,信马由缰,发自于艺术家内心本身的想象。他始终在探求一种最合适的色彩或笔触,借此来描绘他自己心中的风景。风景与人,这之中本来没有明确的界限。你站在他的作品前,看人成景,看景成人,但这其实看见的都是他内心表达的一个侧面。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苏新平近期的作品中,有一组《灰色系列》,这一组系列的作品没有限定的轮廓,色彩也只以最基本的黑白灰做基调。这让人对苏新平的色彩产生了许多好奇。黑白灰在他的艺术世界里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苏新平对于色彩的选择也是十分独立的,他的色彩始终是在特有的画面里表达自己的一种情绪。这种色彩与大众的标准无关,“色彩是这样的,传统意义上的画面的鲜艳是我们从接受教育以来,教学所教授给你的最基础的色彩,是人人都该具备的。当然,你一旦进入到艺术表达、个人表达的时候,一定是有个人的色彩。其实,就是这种色彩融入到你的绘画语言当中,色彩也同样是个人的,不是按公共规律而言的,是视觉上的一种舒适感。”黑白灰是他所感知到的冷暖关系。一如外形没有绝对的轮廓,苏新平的色彩也没有绝对的对立。他不在乎用丰富的色彩去迎合这世间的华丽,他的黑白灰耸立在那里,这本身就是他浩瀚内心的繁华。
苏新平所言的独立,好似一个轮回。苏新平认为只有艺术家内心的独立,才能从自己的视觉去审视世界,而只有以自己的视觉面对世界,你才是世界中独一无二的个体。
苏新平的艺术是独立的艺术,是为自己内心世界而存在的艺术。在他而言,艺术家都应该有个人的标准,这种标准不必迎合大众,他是独立甚至私密的。借此而产生的艺术创作,是不断将艺术家内心具化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没有终点,这是艺术家穷尽一生也不断追寻的极致。
转身想想,“遗世独立”却又似不能无法完全概括苏新平。他用独立的语言去刻画人物,描绘风景,将内心世界反复描摹,企图寻找它真正的轮廓。他是独立的,却又不遗世,他的每一个人物、每一幅风景都是在表达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无论是他早期的草原作品,或者是现在的都市,他都在表达当下在他内心深处的一种反应。苏新平的工作室如今仍旧在京郊城乡接合的地方,他仍旧在城市与自然之间反复琢磨,仍就在独立的视觉里带着人间的烟火。
苏新平从草原一路绘向都市,绘尽了他眼里世间的纷呈苏新平自己也坦言,如今他的作品中,亦回归到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自然造就了人,人的所有活动都无法规避自然。人与自然这种天然的关系,始终贯穿了社会发展的整个节奏,也是包括艺术创作在内的所有社会活动中最基本的、最本质的关系。
从苏新平的许多作品里,都能看见一种极其简单的、单纯的、内在的关系,这也是他在整个艺术生涯,或者更广泛的说是在人生旅途中所追寻一种本身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理想状态。我们周身环境的纷繁与苏新平艺术世界的纯净形成如此强烈的对比,驻足于他的画面前,那浩瀚的纯净似乎能将人包容其间,使人忘却了尘世的喧嚣。
苏新平希望他的艺术于观众而言是多面的,是独特的。苏新平的艺术世界是一个模糊的大千宇宙,平行而视,仿佛能聆听到内心沉静的平和。好似雾里看花,一千个人看一千种意义,却又不是模棱两可,一千种意义都只有它本身一种独立的美丽。
苏新平在谈到他最近的创作时,向我们提到了一幅新作,他把它命名为《八种东西》,画面里是八棵外形是树的树。《八种东西》大致是苏新平最近最满意的靠近自己内心的作品,八棵树只是外形类树,你若说它只是树,又好似不是,无法明确它的定义。苏新平的世界大抵就是如此,它弱化了物的形象,借而将画面上升到思考的想象。这是一种自由的语言表达,不被外物所羁,不被轮廓所累。
在苏新平,艺术语言就是和艺术家的内心所直接联系的。他曾说,艺术的语言不像讲故事,无法直接被陈述,它更注重于揣摩。艺术家揣摩表达,观众揣摩理解。艺术语言,始终是一种启示性的存在。
在苏新平而言,艺术是不能重复,也不能复制的,不能停滞,也不能固定。它是永动的,永远在不断地向前推进。在他的眼里,艺术并没有成功或失败的概念,只有是否不断地在贴近艺术家内心,是否能更加准确地表达艺术家的思想。
苏新平用很长的时间去画一幅它内心的画面。它或许没有轮廓,也或许不够鲜艳,但那是他心中对于万物最单纯的理解与表达。他画人物、画风景,有意地弱化这之间的界限,模糊了了然与糊涂之间的概念。你似能懂他这一笔的惊艳,却又不能懂他下一笔的非凡。一笔一世界,一画一乾坤。
苏新平用七八年的时间去等待一场展览。这展览在他而言,是他之前这些年在艺术语言表达上的不断尝试与摸索,这之间走过怎样的路,遇见过怎样的风景,都渐渐地沉淀在他的画面里,孕育着他内心浩瀚而强大的湖泽。
苏新平用一生去追求他内心最契合的表达语言。走到今天,他的每一次精进,好似已不再是从前那般具有跨越般的步伐。如今他向心灵深处走进的每一步,都是细腻而精致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艺术家的技艺在不断进步,而他内心的广遨也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瞬息拓深。 看一个艺术家的画展,也是在看艺术家内心的成长。他的每一笔、每一画,都在勾画当下他内心世界的形状。站在画布前,观众以自己的思维去探寻艺术家的世界,跨越过画面的距离,与彼端执笔的艺术家来一场深远的对话。用艺术的语言,歌颂每一个独立的生命。
你是否也如我一样,期待看一看苏新平的新展?看他带着人间烟火的笔画风采,品他瀚比宇宙的万丈思量,读他羽化登仙的艺术人格?
访谈:离所想越来越近
艺术与财富:您早期的作品多以人物为主,而近年的作品中,人物、风景兼而有之。为何会有这样的转变呢?
苏新平:因为人物比较有有形的约束,自由的尝试总是会或多或少的受到人物的困扰。而我所创造的风景也不同与一般我们理解意义上的自然风景,而是人心的风景。其实,这与人物也是相统一的。
艺术与财富:那在您的作品中,人物和风景是否有所侧重呢?
苏新平:没有所谓的侧重。艺术创作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并不能作单纯的划分。在创作之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设定,一切都是凭着感觉去创作的。画人可以当成景画,画景可以当成人画,两者之间是和谐统一的。艺术与财富:起初您生活在内蒙古,后又居住于北京。地域的转变是否对您的艺术产生影响呢?苏新平:这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只是创作主题上的改变。生活在草原时,我便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到了都市,我就顺其自然地更多地感受到了人与社会间的关系。这之间的转变都是很自然的。其实,我现在的作品中又回归到了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因为现在我们面临着生存处境里方方面面的人和自然的这种关系,而且现在这个问题在不断扩大化,那我所想表达的是我内心对于这种问题的一个反应。
艺术与财富:您为何会选择运用“反讽”的形式来表现社会问题呢?
苏新平:运用“反讽”的形式,只是我创作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这是我比较早的一个阶段,那个时候刚接触到都市,对那种冲击无法正面去描述,所以只能选择比较间接的方式去表达我内心的情感。其实,我一直在寻找一个适合的、令人舒服的“艺术语言”,通过它,可以清晰地表现我内心所想创造的艺术。
艺术与财富:最近您创作了《灰色系列》的作品,不似之前的鲜艳。为何会有这种转变呢?
苏新平:我一直在寻找一种单纯的方式,去表达内心的感受。这都是要靠我的艺术语言去传达,那便是笔触和色彩。我是版画出身,色彩对我而言,其实就是黑白灰。黑白灰就已足够丰富,足以表达我心中所想。然而,单纯不是简单,它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要求。人人都希望有一种单纯性,这是一种理想的审美关系、理想的内在状态。
艺术与财富:您是版画出身,为何会在最近的作品中更多地运用了油画作为媒介呢?
苏新平:在我的创作过程中,油画只是作为一种材料而存在,我甚至并不按照常规的油画方式来创作自己的作品。对我而言,油画与版画都只是绘画的一种技术,选择何种媒介只是为了画面本身效果的更完善表达。而对于画面本身,或者更深层次的内涵而言,媒介转换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我认为,艺术没有差异与区分,无论何种形式的艺术,都是为艺术家本身的内心世界服务的。好的艺术家不仅擅长于某一种材质的运用,更为重要的是他能选择一种最为恰当的媒介,来表达他内心的主题。艺术的语言应当始终在艺术家的心底,也在每一笔画之间。
艺术与财富:您的创作更多的是面对观众,还是自身?
苏新平:艺术创作需要面对观众,但并不是全然的,更多的是要为艺术家自己内心的感受服务。我希望我的作品是独立的,而不是仅为观众的需要而绘制的东西。真正的艺术的受众面,应当是与画产生共鸣的群体,它不必大众,也不必千人一面。但它必定是独特,是创作它的艺术家与它的受众之间的独特枢纽。其实,每个人的经历不同,知识结构不同,他所看到的我的作品是不一样的,能感受到它的某一面,却不能完全去点破。这是我所希望的。
艺术与财富:您之前所提到的“艺术语言”的探索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
苏新平:所谓艺术语言的探索,其实就是在寻找一种能准确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我所有的艺术创作都是寻找这种“艺术语言”的一个阶段。而这种“艺术语言”,它很难说清是什么,它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我创作的东西也并非是客观世界中的实物,而是我内心中所想象的东西,我期望用一种“看似模糊,实则准确”的方式,去描绘自己的内心世界。
艺术与财富:请问您这次展览的主题是什么?仍然是以风景为主吗?
苏新平:主题其实还没有完全定下来,人物风景都有。题材不是主要的,更多的还是对于“艺术语言”的探索。我期望用展览的形式,表达我这一阶段对于艺术的一个思考和总结。而这种总结有可能并不是完全的,因为我一直在不断的尝试之中,可能在此次展览的同时,我就已经在做另外的尝试了。
艺术与财富:最后想问一下,您对之后的创作有什么样的期望呢?
苏新平:说到之后的创作,我仍然是希望可以更加准确地找到一种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独特方式。希望可以做更多的尝试,离自己所想的方式愈来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