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汶川地震与芦山地震报道的比较研究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gaoang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选取2008年“5·12汶川地震”和2013年“4·20芦山地震”后一周《华西都市报》的相关报道作为研究文本,采取内容分析法,并结合对两次地震稿件报道内容、来源、新闻配图情况的量化统计进行分析得出,从2008年汶川地震灾后报道到芦山地震灾后报道,无论是宏观上对整个报道的策划还是细节上该报都有了长足进步,但在报道责任意识与挖掘自媒体能量上仍有待提升。
  【关键词】灾難报道 《华西都市报》 汶川地震 芦山地震
  一、研究背景
  灾难新闻报道是指对地震、咫风、洪水、火山爆发、恶劣天气等主要由非人为因素造成的灾难,以及主要由人为因素造成的恶性事故,如火灾、矿难、车祸、空难、海难、建筑物倒塌、瘟疫等的报道。①灾难新闻作为媒体报道的重要题材,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如今,我国的灾难新闻报道打破了以往信息不公开的局面,相比以往灾难报道的公开程度,信息的透明程度都得到了很大提升。
  二、研究对象
  本文选择《华西都市报》“5·12地震”、“4·20芦山地震”灾后一周报道作为研究对象。《华西都市报》是中国第一份都市报,是四川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强、覆盖面最广的综合性日报。②作为四川本土报纸,在地域性上有接近性,报道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是研究两次地震灾后报道的理想对象。
  三、研究情况
  1、汶川地震灾后报道情况
  汶川地震后一周报道共计364篇中最多为“爱心报道”。(包括青年志愿者报道,各级政府、个人和组织捐款情况报道、英雄事迹报道、灾后精神共计166篇;其次是“救援进展”报道;再次“灾情报道”41篇;领导人活动报道17篇;“重建报道”11篇;“反馈情况”和“其他”分别4篇和53篇。
  《华西都市报》采用强势集中的报道方式,版面多、容量大、内容集中。报道基本线索为:领导慰问、紧急救援、灾情扫描、成都抗灾、危情时刻、震波冲击、患难与共、科学抗震③,呈现出动态策划的特征。5月13日,共9个版,内容主要有领导人活动、灾情概况以及成都本地受影响情况三部分;5月14日“救援进展”与“灾情报道”内容增多;5月15日版面增至15个版,“救援进展”占最大比重;震后第三天,5月16日,版面增至26个版,对各地灾情、救援情况进行了分类报道;5月17日版面略有减少,共17个版面,其中“爱心报道”逐渐增多,如英雄事迹类报道《殉职副局长带出60张平安纸条》;5月18日共18版,灾后群众安置问题开始提上议程;5月19日是全国哀悼日,当天《华西都市报》灾后报道共20版,除去常规“灾情报道”“救援进展”外,还刊登了大量群众哀悼类稿件,如图片组稿《2008年5月12日14:28,永远难忘这一刻》等。
  2、芦山地震灾后报道情况
  414篇芦山地震灾后报道,占比例最大的仍然是“爱心报道”,共计183篇;其次是“救援进展”62篇;“灾情报道”51篇;“领导人报道”25篇;“重建报道”18篇;“反馈意见”1篇;以及“其他”74篇。
  “芦山地震”总量上都有所减少,但报道内容随时间推移的变化趋势与“汶川地震”基本保持一致。4月21日的《华西都市报》共有“芦山地震”相关版面16版;4月22日“救灾部署”和“救援进展”稿件增多;4月23日“芦山地震”灾后报道共计14版,报道重心仍为“灾情报道”和“救援进展”;4月24日共12版,灾后防疫与安置以及志愿者献爱心的报道增多;4月25日12版感恩类稿件开始出现;4月26日较少至9个版;4月27日报道以“至哀”开启,爱心类稿件占最大比重(包括志愿者专版、感恩专版)。
  相比于2008年“汶川地震”的灾后报道,此次“芦山地震”灾后报道中四川媒体的自采稿件数量有了明显上升。“芦山地震”灾后报道以“有爱,无畏”“芦山挺住,四川加油”为专题;以“生命至上”“震区首发”“芦山面孔”“芦山救援”“震后新生”为版面主题,全面展示了灾区情况和相关工作的进展程度。
  四、研究结果
  英国危机公关专家迈克尔·里杰斯特曾说过“只有进行有效的传播管理,才能进行有效的危机管理”④。灾难发生以后,新闻媒体对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报道质量直接关系到民众对灾难事件本身的认知程度。相较于汶川地震,芦山地震灾后媒体的反应可以说取得了很大进步。
  1、体现人文关怀,拒绝过度煽情
  疏导民众情绪,彰显人文关怀精神,是现代灾难报道的重要职责所在。与“5·12汶川地震”震后报道相比,“芦山地震”震后报道更加客观与冷静,煽情的部分有了明显减少。在灾难面前生命高于一切,所有灾难报道都以“人”为最根本出发点,抓住此报道切入点,一方面吸引读者的眼球,更重要是抓住读者的心,使其感受到《华西都市报》的责任担当。例如稿件《第一顿:同“粥”共济》,从最基本的“食”入手,描写灾区群众互帮互助,共度难关的故事,将读者视线引向受灾人民的生活细处。另外本稿采用体验式采访的报道方式,记者在灾难报道后第一时间亲临现场,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引发读者共鸣与认同。
  2、策划思想更加明确,报道节奏控制更好
  2008年“5·12汶川地震”是《华西都市报》首次亲身经历重大突发性灾难事件,由于相关经验的缺乏,在策划思想、报道节奏上还有许多不足,过度渲染悲情色彩,情绪上有些“失控”。首先版面数量过于庞大,且重复的部分较多。汶川地震后一周平均每天16版,且随着时间推移地震相关报道占当日总版数比例呈递增趋势;而芦山地震后一周平均每天12版,但版面数量日趋递减。《华西都市报》经过汶川地震和日本海啸的磨练,对处理突发性灾难事件有了一定经验,版面数量的分配及控制都更加理性与合理,避免了新闻资源浪费。
  2008年汶川地震《华西都市报》的报道中,刊登了大量废墟中受灾群众面部特写照片,图片所配文字描写也带有极强的悲情色彩,对读者和图片主人公带来极大情感伤害。但在此次芦山地震灾后报道处理得更加理性,从版面数量和各类新闻图片总量上的控制都更稳,报道思想从开始就十分明确——坚决避免对灾难气氛的过度渲染。这不仅展示了记者对灾区的尊重,也符合新闻媒体的人文关怀精神和以人为本的报道理念。   五、建议
  1、应更加重视灾难报道中的责任意识
  经过分析两次地震后报纸版面分布情况可得,新闻头版依然是政府官员占领主导地位。从媒体的社会责任上讲,一方面媒体需要传达政府的声音,但也应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按照新闻价值选择新闻。对于读者而言,领导人相关活动固然对安抚群众情绪有重要作用,但是灾情本身和群众生活的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都明显更高,应该得到更多关注。
  媒体灾难报道中责任意识欠缺的另一个表现在于“辟谣报道”的不到位。根据本文前期对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灾后报道情况的统计显示,在汶川地震灾后七天没有任何“辟谣”报道,而芦山地震也仅有一篇,即针对网络谣言“成都将于4月22日发生9.2级地震”的《成都辟谣》一文。但根据“人民网”统计的《芦山地震十大不实谣言》⑤,至少有十条谣言出现,如“航空公司坐地起价”“寻找徐敬回家”,这反映出传统媒体在对谣言问题关注上的缺失。
  有責任地报道新闻,不仅满足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对新闻媒体自身发展也起到推动作用,是对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有力保证,媒体应增强在灾难报道中的责任意识。
  2、挖掘自媒体能量,完成报道转型
  都市报除担任政府信息的传递者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群众,传递平民的声音。受众不仅仅使用信息、消费信息,也有权将自己的经验、体会、思想、观点和认识通过言论、创作、著述等活动表现出来,并有权通过一切合法手段和渠道加以传播。⑥1976年,美国学者J.A.巴隆发布的论文《接近媒介——一项新的第一修正案权利》中首次提出了“媒介接近权”的概念,而“媒介接近权”的核心部分就是要求大众传播媒介必须向公众开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传媒体制的完善,受众的“传播权”必然得到媒体经营者的关注。
  分析《华西都市报》两次地震灾后报道的稿源可得:数量最多为报社自采稿件;其次是媒体转载;最后民间稿分别只有四篇和一篇。根据传播受众心理学的观点“单一的新闻口径和信息渠道使接受者在认识上对此产生片面的观感,这种与传播者之间的态度差距经过逆反心理放大,可以催生更大的偏离甚至与舆论导向截然相反的走向。”⑦本文建议《华西都市报》多加关注网络舆论并设置群众言论专版,搭建群众抒发意见的平台。
  结语
  《华西都市报》经过“5·12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突发性灾难事件的磨练,已经形成了一种较为成熟的灾难报道应对模式。此次“4·20芦山地震”体现出新闻媒体专业性的增强,报社本身组织能动性也得到提升,反应到报道上即为自采稿件数目的增加;最后在芦山地震中煽情的情况有所减少,新闻内容更趋于理性客观。做好灾难报道,对媒体公信力的提升以及国家形象的塑造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注重灾难报道,在总结先前经验,结合现实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①王润泽,《探寻灾害报道的模式突破》,《中国记者》,2006:22
  ②《影响中国——开都市报先河的〈华西都市报〉》,http://www.wccdaily.com.cn/about/
  ③翟琨、郑梅,《总体策划 跟进策划——四川汶川大地震华西都市报一周报道分析》[J].《新闻与写作》,2008(7)
  ④[英]迈克尔·里杰斯特著,陈向阳、陈宁译:《危机公关》,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995:30
  ⑥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18、178
  ⑤http://society.people.com.cn/
  n/2013/0424/c1008-21267950.html
  ⑦吴镇峰,《新闻传播和社会参与在灾难中的良性互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7):67
  (作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2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水泥混凝土路面建设里程增长很快,但由于混凝土面板的温度和湿度变化、交通荷载和交通量骤增,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在使用中的破损情况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农村综合改革的深入、民生工程的实施,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机遇和挑战中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采取有效手段加强和改进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一、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一些农村党组织和农村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与目前的形势和党的要求还有一定距
沙产业是当前国家大力提倡的新产业,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自1984年提出以来,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这项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文章通过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沙生植物资
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新闻人才的就业形势已经风光不再,但在特区深圳却前景看好。本文专门分析了未来几年深圳新闻人才的需求类型、需求特点,并提出了特区新闻人才具体的教育
【摘 要】新媒体凭借其信息来源的广泛性,信息传播的双向性、互动性及信息接收的便利性等优势,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曾经辉煌的电视新闻也被新媒体吞噬着市场份额。在冲击面前,电视新闻应发挥其个性,突出与新媒体的差异及自身的不可替代性,以寻求突围与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 电视新闻 差异化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日渐瓜分着传统媒体的市场。而在传统媒体市场中
在中国"十七年"(1949-1966)时期的电影创作中,身体是一个别有意味的表现方式。影片《宋景诗》的诞生与《武训传》受到批判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规避《武训传》所出现的影片政
如果地表1m内易溶盐含量超过0.3%时即属盐渍土。盐渍土常遇到的易溶盐类有氯化钠、氯化镁、氯化钙、硫酸钠、硫酸镁、碳酸钠、重碳酸钠,有时也可遇到不易溶解的硫酸钙和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