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人类文明中的精髓。作为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教学一直是我们教师应该着力的课题。如何优化教材策略,让学生感受古诗词之美,从而发自内心的热爱古诗词,迷恋古诗词,从而激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呢?笔者以为,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循循善诱,巧于引导,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策略,真正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体会到古诗词之美。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美
古诗词具有语言美、意境美、形象美等特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词的美,提高其语文阅读修养和审美能力。要让学生更好地品味古诗词之美,教师要促使学生尝试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创作背景,感受作者创作情怀之美;在对比联想中感受诗词意象美;通过对话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文本人物美。这样才能更全面地感受到古诗词独有的美。
一、 拓展资料,背景铺垫
学者叶圣陶提出文字是沟通读者和作者的桥梁,只有借助语言文字才能让两者见面。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古诗词的创作年代距离其较为遥远,很难对诗词的主题有切身体会,因此便更要促使其和作者进行情感沟通,这样才能让学生快速走进诗词,体会诗歌独有的情感之美。
学习《水调歌头》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展现苏轼创作这首词时的生活背景。学生了解到苏轼当时处于被流放的状态,由于思念弟弟,因此而创作出了这样的诗歌。此时有学生提出疑问:“苏轼既然进入了人生低谷,为何反而会写出如此旷达的诗句呢?”教师让学生继续浏览苏轼的人生经历。学生发现苏轼在创作这首作品后又不断遭受打击,一次次被贬谪,最后被贬谪到海南。然而在这样的境况下,苏轼的创作中依然流露出乐观积极的特点,如在被贬岭南后依然写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样的诗句。由此可见苏轼的个性对其创作有巨大影响,这使得苏轼在远离家人和故乡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乐观态度,在《水调歌头》中表达了对于人生的思考,对于无穷宇宙的探索。在这样的分析中,学生能更好地感受到《水调歌头》中的情感美。
教师可以适当地给学生介绍一些诗词背景资料,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在了解了作者的创作背景后,学生设身处地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和作者形成内在感知的沟通,这便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情怀,体会作者背后的深层情感,从而内化对文章的认知。
二、 感受意象,联想类比
古诗词往往有独特的意象,这些意象展现出诗歌独有的意境美,教师在教学中要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意象,让学生加以分析,在对比联想中探究这些意象的深层内涵。一些詩歌看似直白,但是其意象却蕴藏着较深的含义,只有深度解读才能更好地品味出诗歌的意境。
在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不少学生对这首诗中“雨”的意象有所忽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阅读更多杜甫的诗歌,分析其中带有怎样的“雨”之意象,分别展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对诗歌的意境起到了怎样的影响。学生在类比联想中发现杜甫的作品中有不少“雨”的意象,不少“雨”中带有情感,如《喜雨》中表达了对“雨”的期盼之情,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雨”则着重体现了“雨”的残酷无情;《九日寄岑参》中的“雨”隐隐带着一种愤怒之情。在对比中学生发现大多数“雨”都体现了杜甫悲苦寒酸的生活境况,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雨”就是其中典范。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所想到的依然不只是自己,而是“天下寒士”,这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通过对比学生更好地读懂了“雨”的意象,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理解也更为深入。
学者朱雪琴在研究古诗词教学时提出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原始经验之间存在不协调的现象,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意象分析让其提高认知能力,感受到作者的创作意图,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和高尚精神。由此可知,根据意象展开分析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词中的价值意蕴。
三、 依托情韵,对话人物
古诗词往往具有言简意赅、意味深长的艺术效果,其中有不少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和诗歌中的人物进行对话,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借助语言为桥梁,分析作者如何运用语言表现人物,如何更好地体现人物的内心情感。
阅读《木兰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作者的语言,探索作者如何展现“花木兰”的人物形象,体现了“花木兰”怎样的思想情操。有学生在分析诗歌人物形象后提出:“这首诗歌中展现了花木兰的英雄形象。然而花木兰从军乃是被逼的无奈行为,而非自己主动投军。同时,在建功立业后她主动辞官,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到家乡,恢复女儿装,这说明花木兰或许本心并不想当一个英雄,而只是想当一个寻常的女子。”这是学生在分析《木兰诗》“唧唧复唧唧……”等句子后的感受。该学生尝试运用学者孙绍振所提出的还原法来分析花木兰这个人物形象,最后认识到花木兰实际上是一个英雄和非英雄的结合体,和其他的英雄人物相比,花木兰更具有真实性,有更丰富的内心情感。由此学生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充分感受到了花木兰的人物美,还原其历史真实。
在对话人物的过程中,学生对诗词有了自己的独特感受,能更好地体会到诗歌中人物形象的情感,感受作者对该人物形象的情意。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适当的情境,吸引学生走入诗词内部,感受诗词的意蕴。通过这种深层次对话,学生更好地走进了文本,和作者形成了共鸣,理解了作者透过文字流露出的情感。
要品味古诗词之美有很多种方法,除了本文介绍的了解作者创作背景、分析文本中独特意象、探究文本中的人物形象以外,还有不少方法可以使用。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分析作者的表达方式,探究诗词运用了哪些独特的表现手法。综合使用上述方法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对古诗词进行独特的审美体验。
作者简介:
王顺武,现就职于江苏省淮安市浦东实验学校。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美
古诗词具有语言美、意境美、形象美等特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词的美,提高其语文阅读修养和审美能力。要让学生更好地品味古诗词之美,教师要促使学生尝试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创作背景,感受作者创作情怀之美;在对比联想中感受诗词意象美;通过对话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文本人物美。这样才能更全面地感受到古诗词独有的美。
一、 拓展资料,背景铺垫
学者叶圣陶提出文字是沟通读者和作者的桥梁,只有借助语言文字才能让两者见面。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古诗词的创作年代距离其较为遥远,很难对诗词的主题有切身体会,因此便更要促使其和作者进行情感沟通,这样才能让学生快速走进诗词,体会诗歌独有的情感之美。
学习《水调歌头》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展现苏轼创作这首词时的生活背景。学生了解到苏轼当时处于被流放的状态,由于思念弟弟,因此而创作出了这样的诗歌。此时有学生提出疑问:“苏轼既然进入了人生低谷,为何反而会写出如此旷达的诗句呢?”教师让学生继续浏览苏轼的人生经历。学生发现苏轼在创作这首作品后又不断遭受打击,一次次被贬谪,最后被贬谪到海南。然而在这样的境况下,苏轼的创作中依然流露出乐观积极的特点,如在被贬岭南后依然写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样的诗句。由此可见苏轼的个性对其创作有巨大影响,这使得苏轼在远离家人和故乡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乐观态度,在《水调歌头》中表达了对于人生的思考,对于无穷宇宙的探索。在这样的分析中,学生能更好地感受到《水调歌头》中的情感美。
教师可以适当地给学生介绍一些诗词背景资料,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在了解了作者的创作背景后,学生设身处地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和作者形成内在感知的沟通,这便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情怀,体会作者背后的深层情感,从而内化对文章的认知。
二、 感受意象,联想类比
古诗词往往有独特的意象,这些意象展现出诗歌独有的意境美,教师在教学中要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意象,让学生加以分析,在对比联想中探究这些意象的深层内涵。一些詩歌看似直白,但是其意象却蕴藏着较深的含义,只有深度解读才能更好地品味出诗歌的意境。
在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不少学生对这首诗中“雨”的意象有所忽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阅读更多杜甫的诗歌,分析其中带有怎样的“雨”之意象,分别展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对诗歌的意境起到了怎样的影响。学生在类比联想中发现杜甫的作品中有不少“雨”的意象,不少“雨”中带有情感,如《喜雨》中表达了对“雨”的期盼之情,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雨”则着重体现了“雨”的残酷无情;《九日寄岑参》中的“雨”隐隐带着一种愤怒之情。在对比中学生发现大多数“雨”都体现了杜甫悲苦寒酸的生活境况,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雨”就是其中典范。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所想到的依然不只是自己,而是“天下寒士”,这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通过对比学生更好地读懂了“雨”的意象,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理解也更为深入。
学者朱雪琴在研究古诗词教学时提出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原始经验之间存在不协调的现象,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意象分析让其提高认知能力,感受到作者的创作意图,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和高尚精神。由此可知,根据意象展开分析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词中的价值意蕴。
三、 依托情韵,对话人物
古诗词往往具有言简意赅、意味深长的艺术效果,其中有不少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和诗歌中的人物进行对话,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借助语言为桥梁,分析作者如何运用语言表现人物,如何更好地体现人物的内心情感。
阅读《木兰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作者的语言,探索作者如何展现“花木兰”的人物形象,体现了“花木兰”怎样的思想情操。有学生在分析诗歌人物形象后提出:“这首诗歌中展现了花木兰的英雄形象。然而花木兰从军乃是被逼的无奈行为,而非自己主动投军。同时,在建功立业后她主动辞官,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到家乡,恢复女儿装,这说明花木兰或许本心并不想当一个英雄,而只是想当一个寻常的女子。”这是学生在分析《木兰诗》“唧唧复唧唧……”等句子后的感受。该学生尝试运用学者孙绍振所提出的还原法来分析花木兰这个人物形象,最后认识到花木兰实际上是一个英雄和非英雄的结合体,和其他的英雄人物相比,花木兰更具有真实性,有更丰富的内心情感。由此学生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充分感受到了花木兰的人物美,还原其历史真实。
在对话人物的过程中,学生对诗词有了自己的独特感受,能更好地体会到诗歌中人物形象的情感,感受作者对该人物形象的情意。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适当的情境,吸引学生走入诗词内部,感受诗词的意蕴。通过这种深层次对话,学生更好地走进了文本,和作者形成了共鸣,理解了作者透过文字流露出的情感。
要品味古诗词之美有很多种方法,除了本文介绍的了解作者创作背景、分析文本中独特意象、探究文本中的人物形象以外,还有不少方法可以使用。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分析作者的表达方式,探究诗词运用了哪些独特的表现手法。综合使用上述方法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对古诗词进行独特的审美体验。
作者简介:
王顺武,现就职于江苏省淮安市浦东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