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模具实训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本文从分析目前模具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改进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进考核方式”和“更新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等几点改革方法,以便更好地培养实践型、创新型和专业技术复合型的模具技能人才。
中职模具综合实训基本上是以操作为主的一门核心课程,也是理实结合最为关键的一步,所以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将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的专业技术能力。大多数的企业希望招聘的技术人员能尽快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尽可能又多又好地掌握多专业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进一步适应模具行业人才的需求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在模具实训课程的实际教学中,分析了目前模具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方法,并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实践。
一、目前模具综合实训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课多,实训课少
模具专业主要采取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理论和实训课同等重要,但是大部分时间都安排为了理论课,实训课相对来说少了。目前的教学内容繁杂,有的课程由于条件的限制导致上课枯燥乏味,不切实际。教学大纲大多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却轻视实践技能的培训,达不到真正培养的目的。例如,一个学期20周,理论课占14-15周,实训课只占4-5周,实训课偏少。有些理论课需要结合实际事物或配备相应的教具,这样上课的效果会事半功倍。
(二)缺乏模具专业实训校本教材
目前模具专业的实训教材采用的多为版本老旧的教材,有的甚至连教材都没有,所以教学实训并没有科学地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导致模具的实训与现实脱节,使实训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训(或实习)时很难让学生很快地弄懂实训(或实习)的内容和任务,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实训效果,没有达到实训预期的目的。我们需要的校本教材是针对某一套模具的全过程进行缩写,使学生在实训中能自学,不明白的地方则由实训指导教师讲解,目的是使实训教学由传统的枯燥讲解操作向学生能从做中学,学中做转变,这样学生学起来也比较简单易懂。
(三)实训、实践教学条件需改善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陈旧的设备已不再适用。一般来说,大学或专项研究所处于成果研究的巅峰,即使我们是中专学校,也要跟上时代潮流,尽可能与社会发展接轨。从现实反馈的信息看,以往老旧的机器设备无论是用于教学还是作业任务都落后于现在生产发展的需要,这样会使得学生一毕业就面临着实习中所学知识陈旧的窘状,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既不能充分利用现代设备的先进性,又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对于模具专业来说,我校的机械太少了。目前我校模具专业有数控车床15台,普通铣床8台,线切割6台,数控铣床台,加工中心2台。对于省重点专业来说,机器设备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必须要有先进设备作为保障,才有可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科技人才。
(四)学生操作不规范,安全无保障
中职学校的学生一般基础比较薄弱,有时候学生没有认真听指导教师讲解,一些操作注意事项没有弄明白,或者实训指导老师在演示操作时没有记清楚操作步骤,容易导致在实训操作时损坏机器设备等情况发生,甚至危害学生自身安全。
二、模具综合实训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突出以典型实物模具为案例
为了使实训教学更有操作的实际意义,现在以一套快餐盒注射模具为例,讲解注射模具的结构。快餐盒注射模具结构如下:
1.了解模具的结构的组成:主流道衬套、定模板螺钉、定模板座板、导套、定模板、定模板冷却管、动模板、导柱、顶杆固定板、顶杆推板螺钉、复位杆及弹簧、拉料杆、顶杆、顶杆推板、动模板冷却管、垫块、动模板座板、动模板螺钉、凸模、凹模。
2.拆装模具及加工
(1)模架。据我所知模架可以购买标准模架也可以自己加工,校模具厂的模架都是自己加工的,这样可以减少成本,模具上所有孔的加工,可以充分的利用厂里现有的设备。这一加工过程对工人的技术水平要求不高。
(2)导柱、主流道衬套和热流道喷嘴。利用普车加工出精度高的导柱,要求工人有较高的技术水平。
(3)凸、凹模的加工。凸、凹模要求的精度较高,利用加工中心先进行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表面粗糙度要求较高的要进行抛光加工,以达到塑件产品的要求。有些凸模,凹模形状比较难加工而且数量较多,如餐叉模具我们通常不选择全用加工中心加工,只加工该凸模的四分之一作为电极来加工其余的四分之三,这样合理选择可以减少模具加工的时间和成本。
3.测绘并绘制模具零件图,装配图。
(二)模具综合实训改革策略
传统的实操教学是在讲完相应的理论课后再进行实操,是教师自编自导,学生处于被动的实操状态,对提高学生的实操技能水平帮助并不大。而在模具实训综合中,实操教学真正做到了“做中学,学中做”,真正把理论和实践融合在一起,由理性知识上升为感性知识。通过实操训练,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做中学,学中做”的实操教学,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方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根据任务书完成一个实操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学习。整个“做中学,学中做”的操作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监督者,并时刻提醒学生要注意安全。
下面是我校在实施模具综合实训的成果展。
为了展示模具部学生技能风采,检验学生专业技能学习情况,加强专业部的学风建设,营造你追我赶,合作共赢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及对专业的兴趣,本校省重点专业,模具部于2016年4月13日在本校A107阶梯教室隆重举行了“模具专业综合实训答辩会”。
参加本次答辩的是模具143班和144班的学生,他们经过为期7周的模具综合实训,加工、制作、组装出七套模具,分别是“启辉器配件注塑模具”“灯管配件注塑模具”“猴子级进模01”“猴子级进模02”“帽子注塑模具”“盖帽塑胶模”“勺子注塑模具”。每个小组成员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加工技能,结合模具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实训指导老师的辅导下,完成了模具设计、模具制作、模具组装、试模反馈、修改调整等工序,最终达到产品要求。在模具综合实训过程中,同学们分工明确,积极协作,每位同学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能长处,交流合作,最终在答辩会的舞台上自信地展示自己的作品,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勞动成果,同时能淡定从容地回答专家评委的提问。
中职模具综合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微探
本次答辩会流程共6个环节:首先是答辩小组自我介绍,包括姓名、班级、专业;随后答辩小组组员分工细则陈述;紧接着答辩组员简单陈述模具制作过程、制作时间、制作时所遇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再来是答辩评委提问;接下来是台下学生提问;最后是专家点评。
从本次学生模具综合实训成果及答辩情况看,学生对整套模具的组成、工作原理、制造及产品生产等方面的掌握较好,并准确地回答了专家的提问。
三、模具综合实训教师自身知识的储备要求
近年来,科技发展迅速,新设备、新机器不断更新,这就意味我们教师更要学习先进的知识,因此师资队伍的培养也尤为重要。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通过组织教师参加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如模具制造工高级,模具制造工技师,模具制造工高级技师等证书。或者组织教师参加教育部门举办的省级培训和国家级培训,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技术知识,以增强实训教学的有效性,这样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四、模具综合实训教学的突破创新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学校、学生和教师也要与时俱进。我校每年都积极参广东省的技能大赛,同时也为参加全国的技能大赛选拔参赛选手,以此来展示我校教师和学生风采。
以上是针对模具综合实训教学改革的探讨。我们的改革力求在进行课程、课堂等教改的同时,更好地适应现代职业学校发展的趋势,培养更多实践型、创新型和专业复合型人才。
见习编辑李曼莉责任编辑朱守锂
中职模具综合实训基本上是以操作为主的一门核心课程,也是理实结合最为关键的一步,所以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将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的专业技术能力。大多数的企业希望招聘的技术人员能尽快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尽可能又多又好地掌握多专业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进一步适应模具行业人才的需求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在模具实训课程的实际教学中,分析了目前模具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方法,并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实践。
一、目前模具综合实训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课多,实训课少
模具专业主要采取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理论和实训课同等重要,但是大部分时间都安排为了理论课,实训课相对来说少了。目前的教学内容繁杂,有的课程由于条件的限制导致上课枯燥乏味,不切实际。教学大纲大多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却轻视实践技能的培训,达不到真正培养的目的。例如,一个学期20周,理论课占14-15周,实训课只占4-5周,实训课偏少。有些理论课需要结合实际事物或配备相应的教具,这样上课的效果会事半功倍。
(二)缺乏模具专业实训校本教材
目前模具专业的实训教材采用的多为版本老旧的教材,有的甚至连教材都没有,所以教学实训并没有科学地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导致模具的实训与现实脱节,使实训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训(或实习)时很难让学生很快地弄懂实训(或实习)的内容和任务,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实训效果,没有达到实训预期的目的。我们需要的校本教材是针对某一套模具的全过程进行缩写,使学生在实训中能自学,不明白的地方则由实训指导教师讲解,目的是使实训教学由传统的枯燥讲解操作向学生能从做中学,学中做转变,这样学生学起来也比较简单易懂。
(三)实训、实践教学条件需改善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陈旧的设备已不再适用。一般来说,大学或专项研究所处于成果研究的巅峰,即使我们是中专学校,也要跟上时代潮流,尽可能与社会发展接轨。从现实反馈的信息看,以往老旧的机器设备无论是用于教学还是作业任务都落后于现在生产发展的需要,这样会使得学生一毕业就面临着实习中所学知识陈旧的窘状,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既不能充分利用现代设备的先进性,又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对于模具专业来说,我校的机械太少了。目前我校模具专业有数控车床15台,普通铣床8台,线切割6台,数控铣床台,加工中心2台。对于省重点专业来说,机器设备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必须要有先进设备作为保障,才有可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科技人才。
(四)学生操作不规范,安全无保障
中职学校的学生一般基础比较薄弱,有时候学生没有认真听指导教师讲解,一些操作注意事项没有弄明白,或者实训指导老师在演示操作时没有记清楚操作步骤,容易导致在实训操作时损坏机器设备等情况发生,甚至危害学生自身安全。
二、模具综合实训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突出以典型实物模具为案例
为了使实训教学更有操作的实际意义,现在以一套快餐盒注射模具为例,讲解注射模具的结构。快餐盒注射模具结构如下:
1.了解模具的结构的组成:主流道衬套、定模板螺钉、定模板座板、导套、定模板、定模板冷却管、动模板、导柱、顶杆固定板、顶杆推板螺钉、复位杆及弹簧、拉料杆、顶杆、顶杆推板、动模板冷却管、垫块、动模板座板、动模板螺钉、凸模、凹模。
2.拆装模具及加工
(1)模架。据我所知模架可以购买标准模架也可以自己加工,校模具厂的模架都是自己加工的,这样可以减少成本,模具上所有孔的加工,可以充分的利用厂里现有的设备。这一加工过程对工人的技术水平要求不高。
(2)导柱、主流道衬套和热流道喷嘴。利用普车加工出精度高的导柱,要求工人有较高的技术水平。
(3)凸、凹模的加工。凸、凹模要求的精度较高,利用加工中心先进行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表面粗糙度要求较高的要进行抛光加工,以达到塑件产品的要求。有些凸模,凹模形状比较难加工而且数量较多,如餐叉模具我们通常不选择全用加工中心加工,只加工该凸模的四分之一作为电极来加工其余的四分之三,这样合理选择可以减少模具加工的时间和成本。
3.测绘并绘制模具零件图,装配图。
(二)模具综合实训改革策略
传统的实操教学是在讲完相应的理论课后再进行实操,是教师自编自导,学生处于被动的实操状态,对提高学生的实操技能水平帮助并不大。而在模具实训综合中,实操教学真正做到了“做中学,学中做”,真正把理论和实践融合在一起,由理性知识上升为感性知识。通过实操训练,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做中学,学中做”的实操教学,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方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根据任务书完成一个实操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学习。整个“做中学,学中做”的操作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监督者,并时刻提醒学生要注意安全。
下面是我校在实施模具综合实训的成果展。
为了展示模具部学生技能风采,检验学生专业技能学习情况,加强专业部的学风建设,营造你追我赶,合作共赢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及对专业的兴趣,本校省重点专业,模具部于2016年4月13日在本校A107阶梯教室隆重举行了“模具专业综合实训答辩会”。
参加本次答辩的是模具143班和144班的学生,他们经过为期7周的模具综合实训,加工、制作、组装出七套模具,分别是“启辉器配件注塑模具”“灯管配件注塑模具”“猴子级进模01”“猴子级进模02”“帽子注塑模具”“盖帽塑胶模”“勺子注塑模具”。每个小组成员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加工技能,结合模具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实训指导老师的辅导下,完成了模具设计、模具制作、模具组装、试模反馈、修改调整等工序,最终达到产品要求。在模具综合实训过程中,同学们分工明确,积极协作,每位同学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能长处,交流合作,最终在答辩会的舞台上自信地展示自己的作品,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勞动成果,同时能淡定从容地回答专家评委的提问。
中职模具综合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微探
本次答辩会流程共6个环节:首先是答辩小组自我介绍,包括姓名、班级、专业;随后答辩小组组员分工细则陈述;紧接着答辩组员简单陈述模具制作过程、制作时间、制作时所遇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再来是答辩评委提问;接下来是台下学生提问;最后是专家点评。
从本次学生模具综合实训成果及答辩情况看,学生对整套模具的组成、工作原理、制造及产品生产等方面的掌握较好,并准确地回答了专家的提问。
三、模具综合实训教师自身知识的储备要求
近年来,科技发展迅速,新设备、新机器不断更新,这就意味我们教师更要学习先进的知识,因此师资队伍的培养也尤为重要。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通过组织教师参加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如模具制造工高级,模具制造工技师,模具制造工高级技师等证书。或者组织教师参加教育部门举办的省级培训和国家级培训,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技术知识,以增强实训教学的有效性,这样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四、模具综合实训教学的突破创新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学校、学生和教师也要与时俱进。我校每年都积极参广东省的技能大赛,同时也为参加全国的技能大赛选拔参赛选手,以此来展示我校教师和学生风采。
以上是针对模具综合实训教学改革的探讨。我们的改革力求在进行课程、课堂等教改的同时,更好地适应现代职业学校发展的趋势,培养更多实践型、创新型和专业复合型人才。
见习编辑李曼莉责任编辑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