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搞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了教学中老师要注意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更是作为重点强调。而教师,作为课程的引导组织者,本身课堂上的语言,教学上的评价就应该多一些情味,以情激情,以情导行。教师的评价应该有尊重的情,有澎湃的激情,有幽默的情,有严肃的真情,有亲切的柔情,让课堂评价充满魅力。
【关键词】评价;动情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了教学中老师要注意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更是作为重点强调。赞科夫说:“我们的时代不仅要求一个人具备广泛而深刻的知识,而且要求发展他的智慧、情感、意志、发展他的才能和禀赋。”确实,我们的品德科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有素养的公民。所以,特别要关注孩子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而教师,作为课程的引导组织者,本身课堂上的语言,教学上的评价就应该是动情的,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纵观我们现在的评价,普遍存在着简单化、片面化、大众化等弊端。科学的评价方法要确实融入“以人为本”的思想,要真诚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我们呼唤,教师在课堂上的评价要真诚,要合理,要动情。
1 让评价多一些尊重孩子的热情
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不仅仅是未来生活的准备或教育的手段,其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所以教师在评价孩子的过程中,要做到尊重差异,关注个性。
真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面对同一事物,孩子们往往有自己的理解与体会。面对孩子们不同的理解,老师应予以引导,给孩子尊重与信任。如杭州的俞李老师在上《从四大发明说起》一课时,先让孩子们课外了解在纸出现以前,古人把字写在什么材料上,并说说那个材料的缺点。孩子们说得很多,尤其在说在竹简时,都讲到了竹简的笨重。一个孩子还讲到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信的故事,这封信用了3000多根竹简,由许多武士抬着,而其实以现在的估算,大概也30000多字,写在纸上,约二十多张。接着老师又让同学们设想:我们的《品德与社会》书约有11万字,如果用竹简,大约要多少根,孩子们算出来的约110000根。(此时全场哗然)。老师又追问:“该怎么拿?”学生有的说用卡车装,有的说用六、七个人抬…教师趁热打铁,问通过以上的活动,你发现比起其他书写的材料纸有哪些优点?学生说出来有轻便、便宜、看起来省力……孩子们的回答显然都在教学目标的点子上。但此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大声说“纸也有缺点,就是太容易撕破了。”这无疑是此时一个不太和谐的声音。可俞老师只轻松的一句话就让那孩子开心地坐下去了。俞老师微笑着说:“那就有待大家去发明更坚韧的纸张了,说不定你就能成功。”那孩子点点头,笑咪咪地坐下去了。课堂上孩子的发言与老师表述的思想不一致应该是很多的,这个时间就要看老师到底怎么去引导。有的老师往往认为这些孩子是故意捣乱,故意想“节外生枝”,心里就不免有点生气,评价时也经常会“出言不逊”。但如果把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放在心中,那么,我想老师的评价语也就不一样了,这其中老师的一片热忱孩子会感受得到。
2 让评价多一些内心迸发的激情
凯洛夫说,“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的确,我们的品德课要关注孩子情感的激发。而教师,无疑是点燃孩子情感之火的火种。课堂上,除了精彩的教学设计,浓厚的课堂氛围之外,教师的激情点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情感饱满,语言深蕴的老师必定有一个大气的课堂,也必定会有一群情感激昂的孩子。
省品德优秀教师池昌斌老师的课受到了很多老师的好评。这其中最大一点来自于教师自身的课堂魅力,教师凝炼又激情澎湃的教学语言。他在省级品德研讨课上执教的《悲愤的吼声》一课,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男老师的力度与厚重感,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达到这样的效果除了老师对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和挖掘得较深外,老师的课堂语言,评价语也很有张力,很有震撼力。例如:当学生在介绍自己搜集到的日军侵华那斑斑血迹,滔天罪行的资料时,池老师说了一句:“够了,你不要说了。”我当时还在想,池老师怎么这么不尊重学生的。哪知,池老师后面所说的话,让我感受到了我的浅薄与池老师精湛的教学技巧。池老师说:“同学们,你们还听得下去吗?面对这些血腥的事实,你们还能无动于衷地听下去吗?”在这饱含强烈感情的课堂引语下,学生的情绪自然被调动了起来,他们又怎能再无动于衷呢?是的,那堂课,不光是孩子,就是听课的老师,都被池老师带到了那惨无人道的血腥年代,激起了满腔的爱国热情。
在我们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有许多包含着民族情感、爱国热情的课文,如《炎黄子孙》、《圆明园在哭泣》、《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等,这些课文,尤其需要我们教师带着激情进课堂,用自己的激情去点燃孩子的激情。
3 让评价多一些庄重严肃的真情
前面说到我们要张扬学生的个性,尊重孩子的个性体验。那么是不是对每一个孩子课堂上的个性发言都给予肯定呢?我想当然不尽然。对于涉及学生思想认识、道德修养、世界观等范畴的行为和观点,教师应当作出准确的评价和疏导,这与创新教育思想是相通的。举一个在网上看到的例子:江苏省淮安市一教师在上《家乡人的骄傲——周恩来总理》一课时这样描述到: 1976年1月周恩来总理病逝时,北京各界群众自发地守候在十里长安街跟总理灵车道别。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还借用了学生熟知的语文课本中的《十里长街送总理》高潮部分的描述,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灵车渐渐远去了,这意味着什么?”许多同学谈了诸如“表达了人们对总理的不舍与怀念”等感想。可是,一位调皮的同学却突然冒出了一句话:“咳!这有什么,不就是玩完了吗?”课堂里悲痛的气氛顿时受到了冲击,一些学生忍不住偷笑起来。面对这一意外情形,教师并没有作出任何冲动的反应,也没有假装没听到而回避。而是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唤醒学生已渐麻木的情感世界的绝佳教育时机,于是果断调整了原先预定好的教学程序,就此引导学生进行一场历史英雄人物的精神世界漫游:从“青山有幸埋忠骨”的抗金英雄岳飞,到“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抗元英雄文天祥;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人生境界的对比,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品格的诠释与领悟……对于这样一个似乎是“节外生枝”的课堂上的“小插曲”,她竟花费了足足20多分钟的时间来加以解决,直到那名同学最终领悟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贵品格与人生真谛。这位老师面对孩子们情感上的偏差,没有简单评价,而是用了那么长的时间,用一种新的教学环节来进行“点评、引导”,有人怀疑花掉20分钟时间究竟值不值?从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来看,似乎不值得;但是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角度来看,以此能唤回学生对人生价值、生命价值的重新思考与认识,无疑是非常值得的。
4 让评价多一些诙谐幽默的煸情
幽默是课堂的润滑剂,它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能调节课堂的气氛,也能让孩子们在轻松中学到知识,得到情感的体验。不要说学生,就是我们在下面听课的老师,也对一些轻松幽默的课印象深刻。多次听过余杭临平一小周建忠校长的品德课,对他的课最大的感受就是大气、幽默。如他在上《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时,让学生调查外国商品在中国。其中有一小片段是这样的:一位学生汇报对手机的调查结果,生:“我说手机,摩托罗拉,诺基亚等都是外国的牌子。”
师:“你对手机这么熟悉,感觉好像是卖手机的。”(学生回答说她妈妈是卖手机的)“哦?家里真是卖手机的啊!(全场爆笑)。我顺便想问一下,你觉得外国品牌的手机销售量怎么样?”生:“外国手机占70%,国内手机占30%。”
师:“我们不妨来做个调查。左手表示爸爸的手机,右手表示妈妈的手机。你的父母使用国内品牌手机的请举手。(少数几个学生举手)用国外品牌手机的同学请举手。(大部分学生举手)。看来我们这儿几乎是外国品牌手机一统天下”
这儿,老师的快速反应与幽默的评价语言让学生的课堂反馈变得轻松而有效。在融洽的课堂气氛中孩子们感受到了国外品牌的手机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感受到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再说前面举到过的俞李老师在上《从四大发明说起》起,学生说到古代大臣给皇帝的奏折都得让武士抬时,俞老师幽默地说:“看来没有纸,在古代当皇帝都不轻松。”令大家会心一笑。幽默的教学评价语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轻松孩子的心情,而且能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能促进课的有效进行,可谓一举多得。
5 让评价多一些亲切温和的柔情
《家在自然中》这一课是从浙教版《品德与生活》第四册关于自然和生命这个单元中提取、改编的。我校的祁老师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儿童喜欢的音乐,熟知的形象营造了一个缤纷的教学情境,布置了 “树林”这样一个空间,借用课件作辅助,把学生带到美丽的大森林。整堂课犹如一部大型的课本剧。学生是这部课本剧里的主角。随着剧情的变化,学生的情感也经历了惊喜(听鸟鸣)——快乐(和动物们玩)——紧张(猎人来了)——释怀(兔子得救)——愉悦(为小鸟治伤)——快乐(在大自然中其乐融融)的体验。课堂上老师充分调动学生所有的感官去注意、观察,去发现、研究,去追忆、再现,去想象、推断,去剖析、感悟,使他们在自然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感受美好,激发他们关爱动物,关爱生命的情感。课堂上,使人感受最深的是教师的评价语言,多么亲切、多么自然。一句听似普通的话却能使整个课堂充满着“活力”。你听,祁老师说:“多可爱的小动物啊,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们去森林里走一走,看一看。不过,我们在森林里,要注意些什么呀?”小朋友说:“声音要轻,不然要吓跑它们的!”老师说:“是啊,脚步要轻,小动物们在睡觉呢!”就这样,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静静地欣赏着课件,轻轻地交流着……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嘴里冒出来的话是那么美:“我们继续轻轻地往前走。”“小老鼠在和我们捉迷藏呢。”“小动物们生活在这里多幸福!”正是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也体会到了自然界的和谐美好:“动物们生活在这里很幸福!”“它们生活在这里很快乐!”“它们在这里能吃到有用、有营养的东西。”“它们很活泼。”教师与学生一起活动,一起进入情景……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感觉这就是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在上课,这一切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新奇,小朋友们完全融入到了大自然中,融入到了课堂中。
当然,不同的内容,教师各不相同的个人素质会让课堂评价语如百花齐放一样,各有各的美丽。但我想,最关键的是教师心中要有学生,有情感。带着美好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怀着尊重关爱的心情评价孩子,我们的课堂一定会更美丽!
参考文献
[1]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 《小学德育》2007第4期
[3] 网络“东方星空”的博客
收稿日期:2011-12-02
【关键词】评价;动情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了教学中老师要注意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更是作为重点强调。赞科夫说:“我们的时代不仅要求一个人具备广泛而深刻的知识,而且要求发展他的智慧、情感、意志、发展他的才能和禀赋。”确实,我们的品德科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有素养的公民。所以,特别要关注孩子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而教师,作为课程的引导组织者,本身课堂上的语言,教学上的评价就应该是动情的,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纵观我们现在的评价,普遍存在着简单化、片面化、大众化等弊端。科学的评价方法要确实融入“以人为本”的思想,要真诚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我们呼唤,教师在课堂上的评价要真诚,要合理,要动情。
1 让评价多一些尊重孩子的热情
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不仅仅是未来生活的准备或教育的手段,其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所以教师在评价孩子的过程中,要做到尊重差异,关注个性。
真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面对同一事物,孩子们往往有自己的理解与体会。面对孩子们不同的理解,老师应予以引导,给孩子尊重与信任。如杭州的俞李老师在上《从四大发明说起》一课时,先让孩子们课外了解在纸出现以前,古人把字写在什么材料上,并说说那个材料的缺点。孩子们说得很多,尤其在说在竹简时,都讲到了竹简的笨重。一个孩子还讲到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信的故事,这封信用了3000多根竹简,由许多武士抬着,而其实以现在的估算,大概也30000多字,写在纸上,约二十多张。接着老师又让同学们设想:我们的《品德与社会》书约有11万字,如果用竹简,大约要多少根,孩子们算出来的约110000根。(此时全场哗然)。老师又追问:“该怎么拿?”学生有的说用卡车装,有的说用六、七个人抬…教师趁热打铁,问通过以上的活动,你发现比起其他书写的材料纸有哪些优点?学生说出来有轻便、便宜、看起来省力……孩子们的回答显然都在教学目标的点子上。但此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大声说“纸也有缺点,就是太容易撕破了。”这无疑是此时一个不太和谐的声音。可俞老师只轻松的一句话就让那孩子开心地坐下去了。俞老师微笑着说:“那就有待大家去发明更坚韧的纸张了,说不定你就能成功。”那孩子点点头,笑咪咪地坐下去了。课堂上孩子的发言与老师表述的思想不一致应该是很多的,这个时间就要看老师到底怎么去引导。有的老师往往认为这些孩子是故意捣乱,故意想“节外生枝”,心里就不免有点生气,评价时也经常会“出言不逊”。但如果把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放在心中,那么,我想老师的评价语也就不一样了,这其中老师的一片热忱孩子会感受得到。
2 让评价多一些内心迸发的激情
凯洛夫说,“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的确,我们的品德课要关注孩子情感的激发。而教师,无疑是点燃孩子情感之火的火种。课堂上,除了精彩的教学设计,浓厚的课堂氛围之外,教师的激情点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情感饱满,语言深蕴的老师必定有一个大气的课堂,也必定会有一群情感激昂的孩子。
省品德优秀教师池昌斌老师的课受到了很多老师的好评。这其中最大一点来自于教师自身的课堂魅力,教师凝炼又激情澎湃的教学语言。他在省级品德研讨课上执教的《悲愤的吼声》一课,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男老师的力度与厚重感,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达到这样的效果除了老师对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和挖掘得较深外,老师的课堂语言,评价语也很有张力,很有震撼力。例如:当学生在介绍自己搜集到的日军侵华那斑斑血迹,滔天罪行的资料时,池老师说了一句:“够了,你不要说了。”我当时还在想,池老师怎么这么不尊重学生的。哪知,池老师后面所说的话,让我感受到了我的浅薄与池老师精湛的教学技巧。池老师说:“同学们,你们还听得下去吗?面对这些血腥的事实,你们还能无动于衷地听下去吗?”在这饱含强烈感情的课堂引语下,学生的情绪自然被调动了起来,他们又怎能再无动于衷呢?是的,那堂课,不光是孩子,就是听课的老师,都被池老师带到了那惨无人道的血腥年代,激起了满腔的爱国热情。
在我们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有许多包含着民族情感、爱国热情的课文,如《炎黄子孙》、《圆明园在哭泣》、《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等,这些课文,尤其需要我们教师带着激情进课堂,用自己的激情去点燃孩子的激情。
3 让评价多一些庄重严肃的真情
前面说到我们要张扬学生的个性,尊重孩子的个性体验。那么是不是对每一个孩子课堂上的个性发言都给予肯定呢?我想当然不尽然。对于涉及学生思想认识、道德修养、世界观等范畴的行为和观点,教师应当作出准确的评价和疏导,这与创新教育思想是相通的。举一个在网上看到的例子:江苏省淮安市一教师在上《家乡人的骄傲——周恩来总理》一课时这样描述到: 1976年1月周恩来总理病逝时,北京各界群众自发地守候在十里长安街跟总理灵车道别。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还借用了学生熟知的语文课本中的《十里长街送总理》高潮部分的描述,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灵车渐渐远去了,这意味着什么?”许多同学谈了诸如“表达了人们对总理的不舍与怀念”等感想。可是,一位调皮的同学却突然冒出了一句话:“咳!这有什么,不就是玩完了吗?”课堂里悲痛的气氛顿时受到了冲击,一些学生忍不住偷笑起来。面对这一意外情形,教师并没有作出任何冲动的反应,也没有假装没听到而回避。而是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唤醒学生已渐麻木的情感世界的绝佳教育时机,于是果断调整了原先预定好的教学程序,就此引导学生进行一场历史英雄人物的精神世界漫游:从“青山有幸埋忠骨”的抗金英雄岳飞,到“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抗元英雄文天祥;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人生境界的对比,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品格的诠释与领悟……对于这样一个似乎是“节外生枝”的课堂上的“小插曲”,她竟花费了足足20多分钟的时间来加以解决,直到那名同学最终领悟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贵品格与人生真谛。这位老师面对孩子们情感上的偏差,没有简单评价,而是用了那么长的时间,用一种新的教学环节来进行“点评、引导”,有人怀疑花掉20分钟时间究竟值不值?从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来看,似乎不值得;但是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角度来看,以此能唤回学生对人生价值、生命价值的重新思考与认识,无疑是非常值得的。
4 让评价多一些诙谐幽默的煸情
幽默是课堂的润滑剂,它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能调节课堂的气氛,也能让孩子们在轻松中学到知识,得到情感的体验。不要说学生,就是我们在下面听课的老师,也对一些轻松幽默的课印象深刻。多次听过余杭临平一小周建忠校长的品德课,对他的课最大的感受就是大气、幽默。如他在上《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时,让学生调查外国商品在中国。其中有一小片段是这样的:一位学生汇报对手机的调查结果,生:“我说手机,摩托罗拉,诺基亚等都是外国的牌子。”
师:“你对手机这么熟悉,感觉好像是卖手机的。”(学生回答说她妈妈是卖手机的)“哦?家里真是卖手机的啊!(全场爆笑)。我顺便想问一下,你觉得外国品牌的手机销售量怎么样?”生:“外国手机占70%,国内手机占30%。”
师:“我们不妨来做个调查。左手表示爸爸的手机,右手表示妈妈的手机。你的父母使用国内品牌手机的请举手。(少数几个学生举手)用国外品牌手机的同学请举手。(大部分学生举手)。看来我们这儿几乎是外国品牌手机一统天下”
这儿,老师的快速反应与幽默的评价语言让学生的课堂反馈变得轻松而有效。在融洽的课堂气氛中孩子们感受到了国外品牌的手机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感受到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再说前面举到过的俞李老师在上《从四大发明说起》起,学生说到古代大臣给皇帝的奏折都得让武士抬时,俞老师幽默地说:“看来没有纸,在古代当皇帝都不轻松。”令大家会心一笑。幽默的教学评价语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轻松孩子的心情,而且能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能促进课的有效进行,可谓一举多得。
5 让评价多一些亲切温和的柔情
《家在自然中》这一课是从浙教版《品德与生活》第四册关于自然和生命这个单元中提取、改编的。我校的祁老师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儿童喜欢的音乐,熟知的形象营造了一个缤纷的教学情境,布置了 “树林”这样一个空间,借用课件作辅助,把学生带到美丽的大森林。整堂课犹如一部大型的课本剧。学生是这部课本剧里的主角。随着剧情的变化,学生的情感也经历了惊喜(听鸟鸣)——快乐(和动物们玩)——紧张(猎人来了)——释怀(兔子得救)——愉悦(为小鸟治伤)——快乐(在大自然中其乐融融)的体验。课堂上老师充分调动学生所有的感官去注意、观察,去发现、研究,去追忆、再现,去想象、推断,去剖析、感悟,使他们在自然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感受美好,激发他们关爱动物,关爱生命的情感。课堂上,使人感受最深的是教师的评价语言,多么亲切、多么自然。一句听似普通的话却能使整个课堂充满着“活力”。你听,祁老师说:“多可爱的小动物啊,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们去森林里走一走,看一看。不过,我们在森林里,要注意些什么呀?”小朋友说:“声音要轻,不然要吓跑它们的!”老师说:“是啊,脚步要轻,小动物们在睡觉呢!”就这样,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静静地欣赏着课件,轻轻地交流着……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嘴里冒出来的话是那么美:“我们继续轻轻地往前走。”“小老鼠在和我们捉迷藏呢。”“小动物们生活在这里多幸福!”正是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也体会到了自然界的和谐美好:“动物们生活在这里很幸福!”“它们生活在这里很快乐!”“它们在这里能吃到有用、有营养的东西。”“它们很活泼。”教师与学生一起活动,一起进入情景……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感觉这就是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在上课,这一切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新奇,小朋友们完全融入到了大自然中,融入到了课堂中。
当然,不同的内容,教师各不相同的个人素质会让课堂评价语如百花齐放一样,各有各的美丽。但我想,最关键的是教师心中要有学生,有情感。带着美好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怀着尊重关爱的心情评价孩子,我们的课堂一定会更美丽!
参考文献
[1]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 《小学德育》2007第4期
[3] 网络“东方星空”的博客
收稿日期:2011-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