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分析新生儿PICC置管后真菌性败血症的早期临床症状观察及预防护理效果。方法:资料选取我院近两年收治的96例真菌性败血症新生儿予以回顾性分析,本组患儿均予以抗生素治疗与胃肠外全静脉营养支持治疗,观察并分析本组患儿早期临床症状及预后护理情况。结果:96例患儿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辅助检查中:少数白细胞计数降低、PCT-Q升高,血小板低下;药敏提示患儿对氟康唑与二性霉素B敏感率达100%;本组患儿共治愈86例。结论: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临床表现较缺乏特异性,针对存在高危因素新生儿需高度警惕真菌感染风险,早发现、早治疗为临床治疗成功关键因素,且有助于改善患儿预后质量。
【关键词】 新生儿 PICC置管 症状 真菌性败血症 预防护理
随着近年来围产医学新生儿的救治技术逐步发展,超低出生体重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存活率显著提高[1]。但长时间联合予以广谱抗生素及有创诊疗方案,侵袭性真菌感染成为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存在的重要问题,为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已选定的96例真菌性败血症新生儿临床资料,现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我院近两年收治的96例真菌性败血症新生儿予以回顾性分析,患儿均符合卫生部颁布《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其中男性42例,女性54例,胎龄26-31w,平均(28.21±1.54)w,出生体重730-1420g,平均(1057.36±352.14)w;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置管后真菌性败血症发生时间是入院1-4w,中位数(15.50±3.64)d;PICC置管后真菌性败血症之前予以呼吸机支持治疗42例,54例患儿予以广谱抗生素及胃肠外全静脉营养支持治疗。
1.2 方法
记录并总结分析本组患儿临床资料,主要包括临床表现、一般情况、辅助检查、侵入性操作、治疗机转归情况;本组患儿于症状出现后皆同时于不同部位取两份血样送检及血培养,拔管PICC置管者时送检导管尖端培养。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81例早产儿生后12小时内入院,其中80例并呼吸窘迫综合征,25例并动脉导管未闭,66例诊断为宫内感染;96例患儿皆行机械通气治疗,且通气时间最长51 d,最短于术后麻醉苏醒后撤机。19例皆行深静脉置管,40例行脐静脉置管1w后予以PICC,留置时间2-10w。本组患儿皆于真菌感染之前使用≥2种广谱抗生素(拉氧头孢、复达欣、舒普深等)。
2.2 临床症状表现情况
本组患儿症状时间表现于出生后12-42d,19例早产儿中发病时体重低于1000g共10例,51例1000-1500g,体重超过1500g共20例,5例表现为惊厥、76例表现为频繁呼吸暂停、56例表现为反应差、45例表现为末梢循环灌注差、15例表现为呼吸急促。15例足月儿均发热。辅助检查情况:外周血WBC计数异常81例,<5.0×109/L共51例,>20×109/L共30例;71例血小板计数<100×109/L;CRP升高71例,其中40例10-30mg/L,30例30-50mg/L;40例PCT增高,皆于0.5-10ng/mL。
2.3 治疗与转归情况
本组76例患儿症状出现后立即将PICC导管拔除,10例于症状出现之后在拔管。本组患儿皆予以静脉给药3-6mg/(kg?d)氟康唑,且予以丙种球蛋白治疗。血培养:76例停止使用抗生素,20例由于無法排除并细菌感染继续采用抗生素,5-37d予以氟康唑。治愈标准:患儿临床症状均消失,且血象恢复至正常,连续复查2次血培养阴性。96例患儿中86例治愈,5例超低出生体重儿出现多个器官功能衰竭,且死亡;8例怀疑为真菌感染患儿,且经PICC予以静脉给药氟康唑患儿治疗1w,3后症状未缓解,拔管后治疗一个月痊愈。
3 预防护理分析
3.1 导管维护
PICC导管维护时需戴好无菌手套,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当存在外渗与松脱情况下需及时更换导管被固定的敷贴,且当肝素帽存在血迹时亦需及时更换,方法采用15s摩擦式;由于积聚物质为最佳的细菌培养基,3次/dQ6h脉冲式冲管,把积聚于肝素帽内葡萄糖、脂肪乳剂、氨基酸均冲洗干净,以减少药液残留于肝素帽内,进而降低导管感染发生率[3]。
3.2 导管堵塞预防
导管予以肝素钠0.5U/(kg·mL)全天维持,降低导管堵管风险,并于液体输注期间高度重视注射泵的压力变化,以防止注射泵的高低位置移动,检查与操作过程中切勿中断输液[4]。
3.3 药物预防护理
本研究对早产儿于PICC置管后第1、3、6、9、12d以及置管14d两周后每隔1日静脉给药3-6mg/(kg·d)氟康唑片,直至PICC导管被拔除,避免侵袭性真菌感染,并对早产儿肝细胞毒性较不显著者,同样未来提高胆汁淤积发生率[5]。
3.4 集束化管理
预防CRBSI关键为控制PICC导管穿刺与维护期间每个小环节的质量,护理人员高效开展集束化干预策略,并及时反馈跟踪调查结果,且针对违反者予以相关知识教育与普及,进而提升导管的管理质量[6]。推荐使用林丽丹、刘郴州[7]等人文献中的中心静脉导管核查表,以便于护理人员予以PICC置管与维护时依据CRBSI预防标准操作。
综上所述,病情危重的新生儿在接受有创操作与医疗检查时,PICC置管后出现真菌性败血症风险显著增加,因此要求护理人员应全面掌握及了解真菌性败血症的早期症状,以便为日后临床早期诊疗提供参考依据。同时需密切监测患儿的呼吸道、消化道症状、体温变化及皮肤色泽情况,以提高真菌性败血症治愈率。
参考文献
[1]雷艺,王琍琍.新生儿PICC置管后真菌性败血症的早期临床症状观察及预防护理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5,30(04):251-254.
[2]林颖,林琴,黄庆琴.极低出生体重儿经不同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比较[M].北京:中华护理学会2010.
[3]蔡文红,杨长仪,陈文骞.早产儿晚发型败血症危险因素及病原学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4,29(05):293-296.
[4]董慧芳,徐豪,魏琛,等.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3,28(03):155-158.
[5]林丽丹,刘郴州,郭青云,等.早产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真菌性败血症的特点分析[J].广东医学,2013,34(18):2836-2837.
[6]余时娟,李禄全.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23 例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4,32(09):816-820.
[7]林丽丹,刘郴州,郭青云,等.早产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真菌性败血症的特点分析[J].广东医学,2013,34(18):2836-2839.
【关键词】 新生儿 PICC置管 症状 真菌性败血症 预防护理
随着近年来围产医学新生儿的救治技术逐步发展,超低出生体重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存活率显著提高[1]。但长时间联合予以广谱抗生素及有创诊疗方案,侵袭性真菌感染成为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存在的重要问题,为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已选定的96例真菌性败血症新生儿临床资料,现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我院近两年收治的96例真菌性败血症新生儿予以回顾性分析,患儿均符合卫生部颁布《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其中男性42例,女性54例,胎龄26-31w,平均(28.21±1.54)w,出生体重730-1420g,平均(1057.36±352.14)w;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置管后真菌性败血症发生时间是入院1-4w,中位数(15.50±3.64)d;PICC置管后真菌性败血症之前予以呼吸机支持治疗42例,54例患儿予以广谱抗生素及胃肠外全静脉营养支持治疗。
1.2 方法
记录并总结分析本组患儿临床资料,主要包括临床表现、一般情况、辅助检查、侵入性操作、治疗机转归情况;本组患儿于症状出现后皆同时于不同部位取两份血样送检及血培养,拔管PICC置管者时送检导管尖端培养。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81例早产儿生后12小时内入院,其中80例并呼吸窘迫综合征,25例并动脉导管未闭,66例诊断为宫内感染;96例患儿皆行机械通气治疗,且通气时间最长51 d,最短于术后麻醉苏醒后撤机。19例皆行深静脉置管,40例行脐静脉置管1w后予以PICC,留置时间2-10w。本组患儿皆于真菌感染之前使用≥2种广谱抗生素(拉氧头孢、复达欣、舒普深等)。
2.2 临床症状表现情况
本组患儿症状时间表现于出生后12-42d,19例早产儿中发病时体重低于1000g共10例,51例1000-1500g,体重超过1500g共20例,5例表现为惊厥、76例表现为频繁呼吸暂停、56例表现为反应差、45例表现为末梢循环灌注差、15例表现为呼吸急促。15例足月儿均发热。辅助检查情况:外周血WBC计数异常81例,<5.0×109/L共51例,>20×109/L共30例;71例血小板计数<100×109/L;CRP升高71例,其中40例10-30mg/L,30例30-50mg/L;40例PCT增高,皆于0.5-10ng/mL。
2.3 治疗与转归情况
本组76例患儿症状出现后立即将PICC导管拔除,10例于症状出现之后在拔管。本组患儿皆予以静脉给药3-6mg/(kg?d)氟康唑,且予以丙种球蛋白治疗。血培养:76例停止使用抗生素,20例由于無法排除并细菌感染继续采用抗生素,5-37d予以氟康唑。治愈标准:患儿临床症状均消失,且血象恢复至正常,连续复查2次血培养阴性。96例患儿中86例治愈,5例超低出生体重儿出现多个器官功能衰竭,且死亡;8例怀疑为真菌感染患儿,且经PICC予以静脉给药氟康唑患儿治疗1w,3后症状未缓解,拔管后治疗一个月痊愈。
3 预防护理分析
3.1 导管维护
PICC导管维护时需戴好无菌手套,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当存在外渗与松脱情况下需及时更换导管被固定的敷贴,且当肝素帽存在血迹时亦需及时更换,方法采用15s摩擦式;由于积聚物质为最佳的细菌培养基,3次/dQ6h脉冲式冲管,把积聚于肝素帽内葡萄糖、脂肪乳剂、氨基酸均冲洗干净,以减少药液残留于肝素帽内,进而降低导管感染发生率[3]。
3.2 导管堵塞预防
导管予以肝素钠0.5U/(kg·mL)全天维持,降低导管堵管风险,并于液体输注期间高度重视注射泵的压力变化,以防止注射泵的高低位置移动,检查与操作过程中切勿中断输液[4]。
3.3 药物预防护理
本研究对早产儿于PICC置管后第1、3、6、9、12d以及置管14d两周后每隔1日静脉给药3-6mg/(kg·d)氟康唑片,直至PICC导管被拔除,避免侵袭性真菌感染,并对早产儿肝细胞毒性较不显著者,同样未来提高胆汁淤积发生率[5]。
3.4 集束化管理
预防CRBSI关键为控制PICC导管穿刺与维护期间每个小环节的质量,护理人员高效开展集束化干预策略,并及时反馈跟踪调查结果,且针对违反者予以相关知识教育与普及,进而提升导管的管理质量[6]。推荐使用林丽丹、刘郴州[7]等人文献中的中心静脉导管核查表,以便于护理人员予以PICC置管与维护时依据CRBSI预防标准操作。
综上所述,病情危重的新生儿在接受有创操作与医疗检查时,PICC置管后出现真菌性败血症风险显著增加,因此要求护理人员应全面掌握及了解真菌性败血症的早期症状,以便为日后临床早期诊疗提供参考依据。同时需密切监测患儿的呼吸道、消化道症状、体温变化及皮肤色泽情况,以提高真菌性败血症治愈率。
参考文献
[1]雷艺,王琍琍.新生儿PICC置管后真菌性败血症的早期临床症状观察及预防护理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5,30(04):251-254.
[2]林颖,林琴,黄庆琴.极低出生体重儿经不同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比较[M].北京:中华护理学会2010.
[3]蔡文红,杨长仪,陈文骞.早产儿晚发型败血症危险因素及病原学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4,29(05):293-296.
[4]董慧芳,徐豪,魏琛,等.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3,28(03):155-158.
[5]林丽丹,刘郴州,郭青云,等.早产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真菌性败血症的特点分析[J].广东医学,2013,34(18):2836-2837.
[6]余时娟,李禄全.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23 例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4,32(09):816-820.
[7]林丽丹,刘郴州,郭青云,等.早产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真菌性败血症的特点分析[J].广东医学,2013,34(18):2836-2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