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1925至1926年关税特别会议期间,二五附加税的保管与使用成为会议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英国外交部提出了对华海关的“新政策”,即中国政府完全享有附加税的征收、保管与分配的权力.英国驻华公使麻克类与外交部的意见相左,并没有遵照外交部的指令行事.关税特别会议失败之后,英国驻华代理公使欧玛利发表《英国对华新政策备忘录》,这标志着英国对华海关政策的重大转变.英国政府对华海关的“新政策”,对南京国民政府收回关税保管权、彻底解决关余问题起到了促进作用.
【机 构】
: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历史系 21512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5至1926年关税特别会议期间,二五附加税的保管与使用成为会议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英国外交部提出了对华海关的“新政策”,即中国政府完全享有附加税的征收、保管与分配的权力.英国驻华公使麻克类与外交部的意见相左,并没有遵照外交部的指令行事.关税特别会议失败之后,英国驻华代理公使欧玛利发表《英国对华新政策备忘录》,这标志着英国对华海关政策的重大转变.英国政府对华海关的“新政策”,对南京国民政府收回关税保管权、彻底解决关余问题起到了促进作用.
其他文献
法治类电视节目肩负着宣传“全面依法治国”方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使命和提高全民法治素养的社会责任,是主流媒体舆论宣传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进入媒体融合时代,法治类电视节目应发挥优势,以媒体融合实践带动节目叙事手段创新,更好地履行普法使命.
巴蜀对于专擅东晋朝廷和占据荆襄的门阀大族而言,是关系其存亡的重要地域.收复巴蜀,不仅是东晋对巴蜀的军事行动,而且是涉及北方胡族政权的军事和政治较量,同时也是荆州方镇门阀势力和北府将帅稳固自身战略后方的政治军事行为,具有集团性、投机性、征服性、排他性.收复巴蜀打破了东晋荆扬地域以及各主要门阀家族之间的权力平衡,也打破了南北政权之间的政治军事平衡,北方胡族南侵和江南政权北伐势在必行.东晋收复巴蜀,以及随后的北伐,属于地缘政治下中国南北政权及巴蜀三方角力的结果,传统观点将北伐归结为个别门阀权臣的政治野心和统治集
1933年察省事件爆发后,为转移中央军事压力、维持存在,孙殿英提出屯垦西北、远离政治旋涡的设想;而国民政府基于稳定华北局势、分化冯孙的目的 ,意欲引祸西去.西北三马因此掀起声势浩大的拒孙运动,晋绥系更因之坐立不安.为策动孙部西开,阎锡山恩威并施,孙殿英无奈之下决定破釜沉舟,冀图依靠晋系援助,利用中央无力西顾的契机,率部西进宁夏,孰料晋系突又转向与国民政府、西北三马合作,东西夹击之下,孙部土崩瓦解.阎锡山更以此为契机,不仅将孙殿英礼送出境,并成功要挟中央将宋哲元驻晋部队调离,此前张学良冀图利用西北军旧部与晋
晚清上海租界为维持猎物种群和保证食品卫生,施行季节性野味禁卖令.本地士绅商民和外来侨民,因民族、阶层、文化造成的身份差异,对这一禁令态度不一,或接受或反抗,或遵守或违背;而租界管理者针对违禁行为,或严格惩治或宽纵对待.野味禁卖令的推行,展现出租界对当地自然资源和民众经济生活进行控制的强势形象.而中文告示则借由殖民与本土话语、传统与现代话语的互动,回避矛盾,改换面目,进行本土化的解读与传播,显示了外来话语冲击下地方官员等本地精英阶层的特殊文化身份.同时,中西报纸上的相关案件、评论、读者来信的不同声音,呈现出
基于我国上市公司供应商—客户的环境表现数据,试图考察供应链背景下企业之间进行环境治理的动机和效果.针对环境风险会沿着供应链向下游企业传染的现实,论证并测度了客户对供应商的环境诉求和环境治理作用.研究发现:客户环境表现对供应商环境表现存在正向影响,且这一作用在客户相对于供应商议价能力较强时更显著;客户可以通过契约机制和关系治理机制促进供应商改善环境治理.此外,客户积极推动上游供应商改善环境表现后,能够得到下游客户和市场投资者的良性反馈.本研究尝试探讨市场化环境治理的新路径,对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构建现代环境治理
武昌起义后,政府主导了汉口城市的重建,全体市民尤其是商界广泛参与,在这一过程中,汉口市民阶层不断成长,公民财产所有权意识日渐增强,城市共同体意识觉醒,分享政治权利诉求和城市自治愿望高涨,汉口市民社会国家本位意识逐步为地方本位意识、城市本位意识所取代.
1937年11月华界地区沦陷后,上海难民救济经费逐渐陷入困境.虞洽卿发起成立上海难民救济协会,统筹难民救济工作.他提出“上海人救上海难民”的口号,建立三级劝募委员会,制定“普遍持久”的筹募方法,构建保障救难经费的长效机制,筹集善款千万元,保障了各收容所难民的给养和教育、医疗、资遣等经费.他提出难民救济必须唤醒其自立奋斗精神,恢复其生活能力,上海难民救济协会因此把难民救济与教育、生产培训相结合,把生产教育与资遣善后相结合,最终完成了八一三抗战爆发后的难民救济工作,对维护社会秩序与治安,积聚抗战力量起了积极作
翠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藏孙中山辛亥革命前后档案是研究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的重要史料,目前尚有一部分未公开刊布.本文撷取未刊藏档中一些有代表性的珍贵文献,结合具体事例,通过辛亥革命期间各色人等向孙中山呈递的各种信函、文书、作品,以窥其对于革命的反应和诉求,考察所反映的各种相异甚至相反的思想观念,及所呈现的中外人士交往联络的复杂状况,以展现革命过程中新与旧、公与私、趋附与利用并存的复杂社会面相.
方言短视频的类型日益多样化,成为展示地域文化的生动载体.本文认为,方言短视频既彰显出独具特色的创作特征及具有时代特点的文化传播价值,也出现了内容低俗化和语言粗鄙化的问题.应引导创作者深耕地域文化内容,将短视频创作融入乡村振兴发展格局,与此同时,短视频平台也应优化内容审核方式,进一步强化主体责任.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妙复轩评石头记》抄本并非张新之的原稿或手批本,亦非孙桐生据原稿整理而成的改订本,而是某一整理改订本的过录本.因此,不能径直将这部抄本视同张新之原稿而加以利用.与卧云山馆刊本、《金玉缘》相比,这部抄本保存一些有关张新之的历史信息,对研究张新之生平及其《红楼梦》评点活动具有重要文献价值.同时,将此抄本与北京大学藏《妙复轩石头记评》抄本结合起来,有助于复原张新之评点的原始面貌,对全面、准确地把握张新之《红楼梦》评点蕴含的文学思想与艺术精髓亦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