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华观的深层情结和心路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0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称安倍首相访华和温总理访日为“破冰”和“融冰”之旅,道出了人们要扭转复交30年后再现的不正常关系的愿望。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和“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两句话可以想到,两国政治关系的异常僵化,是长时间演变的结果。化解大块的冰封须向历史长河中寻源,民众及其首脑、人心加上传统、双方交往时的心绪和思路可谓关键。本文解析日方的中国情结和恩怨意识等“心根”,给双方辨证治本提供一条线索。
  
  道是无情却有情的羡嫌交织
  
  在小泉、安倍政权之交时,日本偏右舆论抬出了一段1400年前的往事,敦促安倍效法当年圣德太子的对华自主外交。那次划时代的事件发生于公元607年,当时辅佐天皇的摄政王圣德太子派使出访隋朝,国书起首处的口气让隋炀帝不悦——“日出处天子书致日没处天子,无恙”。隋炀帝命外交部门“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奏”。而在此七年前,隋文帝对日本首批遣隋使曾颐指气使,说“倭王”办公时间不合理而“训令改之”。这次隋炀帝受到了主张平起平坐甚至暗表优先的挑战。
  
  日本在战败后迅速复苏,有赖于朝鲜战争提供的商机,但更幸运的是由于中国放弃索赔而得以残喘,及美国占领后实行的仁慈统治。近来有日本媒体喧嚷“对中国谢罪要到何时”,但有识之士也指出,日本因为中国放弃索赔而得到的好处,远非日本历届内阁累计20多次的表态加提供政府开发援助所能冲账。对中国回报意识相对淡薄的本源之一,是美国在二战末期向日本投掷原子弹及在战后对日本实行占领,使日本人更觉得自己是败给美国的。分析一下日本人的对美感恩之心,有助于理解他们的对华态度。
  广岛、长崎的悲剧是人类遭受的破天荒劫难,而被降伏的日本又创世界被占领史上的奇闻。天皇屈尊去美国大使馆拜会刚抵达的联合国军司令麦克阿瑟,报载合影上天皇的矮小拘谨和麦的叉腰高傲使举国震惊。但麦克阿瑟坐镇日本的两千多天中,有50多万民众来信向他表示支持和崇敬。有人恳求占领军永驻日本,呼吁美国将日本划作第51个州,甚至有一些妇女要他赐种生孩子。
  认占领者作父在中国人看来是难以置信的奴性,但在军国主义崩溃后的信仰危机中,日本民众却将神秘的“蓝眼太君”视为救世主。麦克阿瑟被撤职回国时天皇仍执意赴使馆道别,去机场的路上20万民众恋恋不舍地送行,《每日新闻》竟然发出如“学童”般的娇声∶“日本终于学会自己走路了。该怎么感谢才好呢?”顶礼膜拜的态度溢于言表。但是,回国后的麦克阿瑟,在国会称“日本人像12岁少年”,文化不如欧美成熟,喝破日本民族有顺从强者的弱处。这给对他一贯效忠崇拜的日本朝野泼去一盆凉水,也顿时改变了日本人对他的态度,其反差之大使人惊骇。日本政府为他特设的“终身国宾”称号和民间筹建纪念馆、铜像的计划,都因抵触情绪高涨而失去着落。
  中国在尼克松、田中角荣因丑闻下台后,还念念不忘他们对改善对华关系所做的贡献。日本则不再向当年的救星伸出亲善之手,麦克阿瑟因未受邀请,故除晚年赴菲途中加油外再未到日,1975年天皇访美时也未理会麦氏遗孀请绕道一小时去看一眼故人纪念馆的恳求,以致遗孀愤而拒绝参加白宫的欢迎宴会。与往昔的热火成天壤之别的一落千丈令人心寒,由此可知,难以指望这个没有“饮水不忘挖井人”谚语的国度永远感恩。
  
  寒流之下的微微暖气
  
  常有域外人士讥讽或惋惜日本在世界上没有朋友。笔者认为,文化的特殊性决定了日本人难以与他人相处。日本人也承认自己“村落社会”的特性,易附和雷同、惟强者马首是瞻。日本民众对麦克阿瑟和中国的感情起落,正如当年国民配合当局的侵略战争一样,也是因为他们缺乏独立思考,而易受媒体和官方的影响。
  但钟摆原理在忌讳走极端的日本也表现得很明显。“厌华论”唱久了就会有讨嫌的感觉,也符合“流言最多传75天”的俗话。当局的右倾化、自民党整体及多数主流媒体的中道保守,又牵制着国民感情不至于倾斜到仇华。
  较之松柏的长青,日本人更喜欢樱花的刹那美;台风频袭,也加深了他们人生观、审美观的无常色彩。去年小泉强行在“8.15”第六次参拜靖国神社,就因其执著过度而引起人们的厌倦。小泉这回拜鬼的四周前,《日本经济新闻》披露了昭和天皇对合祀甲级战犯的不满,也可看作是“政冷”导致“经热”降到“经凉”的关头,健全空气的“逆袭”(反击)。
  即使在小泉人气极旺、社会上的厌华情绪疯涨时期,日本发行量最大的四家报纸——《读卖新闻》、《朝日新闻》、《每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也未煽动反华,对国民和企业影响很大的日本广播协会(NHK)和一些经济杂志也是公允、务实的。炒冷中日关系的媒体多是部分偏右或庸俗的杂志、私营电视台,其能量不可低估也不必高估。但不论倾向如何,都说明如今的日本,已是“不可一日无中国”。
  当今日本朝野对华观有两点基本共识:日本在安全保障上要依靠美国,经济上则有赖于中国;深知日中地缘、文化关系密切,又担忧中国急速发展威胁日本。小泉的冻冰和安倍的破冰其实根底相通,都是因为发现中国已逼近到与自己并驾齐驱的地步而感到惊惧。安倍上任伊始就先外访中国,并在迟迟未访美的情况下向温总理承诺年内再访华(偏右媒体哀叹为外交失利),就说明日本顾虑到经济上也势必将被中国超过,而不得不结束僵持以防受到“强龙”压制。
  就日美关系的优先度、安倍本人的鹰派倾向及前任的顽冥而言,安倍主动访华确属难得可贵。继周恩来促成中日复交、胡耀邦推动中曾根停拜靖国神社后,温家宝的成功访日成为新的起点。
  
  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必然回归
  
  去年秋天日本副外相谷内正太郎敦促安倍首相决断访华时,为安倍特备的纸条上写着来自中国的成语:“君子豹变”、“胯下之辱”。
  安倍首相见胡锦涛主席前,自己定下了几点方针:握手时一不用双手以避免给人以迎合的印象,二不按日本礼仪低头而是直视对方;为体现严肃而不开玩笑;为显示主动而争取说话时间比对方长。如此缜密,简直就是如临大敌的表现。这种不冷不热的分寸,似乎象征着1400年前力争两国平等的圣德太子外交的再现。眼下两国关系因综合国力伯仲难分而处于罕见的实质对等,双方也由于这一特殊性而都须如履薄冰、摸石过河,但破冰消融的势头一旦造成就有望持续。
  安倍往日的鹰派言论委实令人不安,但他恢复被小泉打破的首相规矩,在今年年初参拜明治神宫,是他从极端冒险路线回归保守主流的信号。他不愿也无法承诺不去靖国神社,骑虎难下中宁可选择模棱两可的对策,其实也不排除这是向鹰派支持者掩饰不参拜的意图。
  温总理在日本国会演讲激起多次掌声和交口称赞,《产经新闻》哀叹日本的政治家们都被温总理的微笑骗了。但厌华论调这回却的确没有市场。不过正如上世纪80年代胡耀邦邀请3000日本青年访华、家宴款待中曾根首相而带来的中日关系第二次蜜月并未延续多久一样,对此次两国领导人的重新握手言和,人们也不能奢望热火再燃不灭。为维持宝贵的解冻状态不至于又落到冰点,有必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地琢磨如何得道得助、得法得人心。
  笔者认为,从中国政治文化的神髓出发,中国外交也应有理、有礼、有力、有利,即恪守道义原则、平等谦和相待、保持强韧威严、讲求实惠收效。融冰时尤其要引以为训的是:有利也不忘示礼,发力而未必获利。温总理访日把握分寸、情理并用的艺术,给对日交往提供了范例。
  温总理在国会演讲中要求日本以实际行动显示对历史的反省,不言而喻是针对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演讲博得满场鼓掌,就因为没有“强按牛头”而激起对方发犟的腔调,往窗户纸上哈气却不一捅到底。《产经新闻》又叹“老奸巨猾的中国外交耍弄了国会议员”。与既近而远、似强又弱的东邻相处时,不即不离、不重不轻的平衡感觉很重要。
  不与别国接壤的岛国环境决定了日本在地缘政治—人文方面的特殊性,作家司马辽太郎说,日本四面环海,因而缺少对别国的实际感受,因此在与外界打交道时容易掉以轻心或过度紧张。日本对华观近年来的摇摆也部分源于这两个极端,所以,向日本民众传递中国社会的生动形象、多面信息,有助于引导他们对中国的看法趋于稳妥。日本人感叹上海20层以上的大楼的数量为东京的近五倍,又对中国部分农村的贫困深觉惊异和同情。如此悬殊的反差也助长了对华国民感情的两极分化,而在工作、留学、观光中接触、体会到的平民日常生态,最能使得日本人对中国抱平常心。
  
  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和解机缘
  
  在战乱和革命频发的20世纪上半叶日本被中国击退,在复兴和对抗的下半叶又赶过中国。35年前,毛泽东对田中角荣以“架吵完了吗?不打不成交嘛”的风趣,给因日方用“添了很大的麻烦”谢罪引起的纷争划上了句号。两国在新世纪结成战略性互惠关系是竞争、共荣的时代潮流所决定的,而摩擦后复修好的雨过天晴,根本还在于没有你死我活的对抗性矛盾。
  中日人民都热爱和平、希望和谐,不同的是中国战胜了无数的苦难才得到今天的解放,日本则仅战败一次,而且旋即受到中、美的宽待。作家武田泰淳形容日本在灭亡体验上是“处女”,日本媒体也不否认由于战后的“和平痴呆”而造成不谙世事。近年来的厌华声浪可谓“少年不识愁滋味”而“为赋新辞强说愁”,顽童般稚气而致双方关系五年冷却后的翻悔知趣则是“而今识尽愁滋味”,于是才有安倍的“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在小泉拜鬼问题上部分媒体和民众一时发烧厌华,背景中有对历史和国际社会的冷漠。日本的不少高中为给高考主科挤时间而砍非重点,在国家规定必修的科目中被跳过最多的就是历史(尤其是世界史)。大学生普遍缺乏历史、社会常识,《读卖新闻》的全国性调查表明有一半人每月读书量不到一本。日本人历来计较他人或别国如何看自己和本国,而想去了解、接近外部世界的热情和努力却相对不足。加上少子化造成的养老金危机、竞争导致贫困层增多,日本社会已处于自顾不暇的被动境地。
  小泉在放推进邮政民营化和参拜靖国神社两把火时,采取了向党内反对派和中、韩挑衅的手法,这种意在从萎靡不振的内政转移视线的把戏赢得了喝采,也迎合了爱看热闹和起哄宣泄的小市民心理。中国被当作靶子不仅因为树大招风、腾高遭妒,也由于日本试图掩盖和回避在周边及世界上的孤立。最近首相否认官方曾组织从军慰安妇的发言就遭到群起攻之,连出于政治算盘而媚日的台湾当局都对其严正谴责,美国议会、舆论的批判更使安倍赶紧打电话向布什解释。
  温总理是继29年前的邓小平之后中国领导人最成功的访日,他的融冰之旅以文火将两国关系升温到冻结前的水准,而治疗冻伤还要先在低温环境中轻搓慢揉一阵。
  外交关系的实质是“地球村”的人际关系,因而实现中日睦邻的关键在于人员交流。笔者的学生们去过中国后异口同声地说,原来媒体报道的中国人反日云云不可信。现在在日本大学任教的中国人已达数千,最近日本人每20对结婚者里就有一对配偶是外国人,其中中国人占相当数量,留学生中最多的也是中国人,加上到中国工作、留学的大量日本人,这种以亲身体验影响亲友所产生的滚雪球式的复利效果,将会发挥如百年老汤般的再生产作用。
  日本通俗歌曲《雨中慕情》唱道:“又恨你,又想你。转来转去,现在还是想你。……讨厌你,又想见你。天阴的时候,总想见你。”由爱慕到碍目的对华感情,最近正向着亲和的方向回转,怨怨相撞的局面已被打破。40年来日本首相年初必参拜的伊势神宫每隔20年要拆迁神殿,重起炉灶的寓意是新一代人继往开来。如果也以20年为期来看,中日复交后的头一个20年晴朗少云,第二个20年至此则是常阴多雨,现在人们正在努力“融冰”,剩下的五年负有挽回失落的五年的历史任务。面对第三个20年,笔者对交接阶段的期待和展望可概括为:因势利导,摆脱纠缠;和风柔力,审慎乐观。
  温总理在京都瞻仰了周恩来诗碑。碑上刻着的诗句“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见著一点光明,真愈觉姣妍”,正可为中日融冰画龙点睛。
其他文献
2007年6月初,一份绝密录像带被紧急送往位于伦敦的英国反恐情报机构。录像带显示,位于巴基斯坦山区的某一“基地”组织训练营里正在举行恐怖分子毕业典礼,这些即将被派遣到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进行恐怖活动的伊斯兰圣战者们已经接受了制造、运送和使用爆炸物的严格训练。令英国情报部门毛骨悚然的是,毕业仪式上歇斯底里发表讲话的人就是英国战斗组头目!  再过二十几天,英国伦敦7.7恐怖大爆炸的两周年纪念日就要
伊朗仍以“拖”来达到自己全面掌控核技术的目的,国际社会则清晰地传达出制止的决心。下一步如何走,就看伊朗怎么出牌了。    伊朗再次走到一个风口浪尖。4月5日,伊朗终于把扣留了两个星期的15名英国水兵送回英国。为这次扣留事件,英国、美国、伊朗曾大打口水战。在此期间,3月24日,联合国安理会按原定计划通过了制裁伊朗的1747号决议。3月27日至29日,美国在海湾地区举行伊拉克战争以来最大规模的军事演习
一个办了60届的电影节,一个早已被全世界认可的电影节,戛纳电影节在电影江湖里的至尊地位毋庸置疑今年5月,在戛纳的60大寿之际,作为一种纪念,电影节邀请了30余位导演,每人拍摄一部纪念短片循着大多数人的思维模式,这些“献礼”片应该多是溢美之辞,谁曾想,除了包括中国受邀导演在内的少部分人献上“体面贺礼”之外,其余大多数人的影片内容依旧充斥着对电影乃至整个社会的抨击与反思,而且态度激烈,尤其在发布会上波
美国无疑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是影响世界经济、政治乃至文化走势的一个基本因素。无论你身居发达的都市,还是劳作于偏远的乡村,你都不可避免地要和美国的影响打交道。从好莱坞电影到微软视窗,从麦当劳快餐到SCI引文检索,从波音飞机的制造到因特网的发明,从行销世界每一个角落的可口可乐到吸引全世界目光NBA赛场,从美国大兵喋血巴格达街头到纳斯达克指数的起起落落,美国的产品、信息和影响无所不在。  这种情况
她即将迎来政治生涯的一个新起点,缔结她的又一桩政治联盟,目标是,继续推动德国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四年前的2005年11月,在德国政坛对立了39年之久的左右两大政党——联盟党和社民党,为了一个共同的执政目标走到了一起。“我相信,这会是一个带来许多新机遇的执政联盟!”当两党经过漫长的组阁谈判、宣布这次联合时,默克尔热情洋溢地说。她是在为自己打气,也是想掩饰自己内心的无奈,因为这是一个别无选择的
美国早就制定恐怖主义黑名单,是家喻户晓的事。一旦上了这类名单,轻则蒙受制裁,重则遭到灭顶之灾。而“移出名单”则成了美国迫使对手改弦更张的大筹码。近年来,恐怖主义黑名单频繁出现于各类媒体,而人们有所不知的是,黑名单并非只有一份,美国在对不同国家、组织以及个人进行恐怖主义指控时,依据的名单是不一样的。采取的措施也是不一样的,分门别类,各有所用。    哪些是“恐怖分子”、“恐怖实体”     美国攥着
2000年,一个名叫艾哈迈德·法迪尔·卡雷勒的约旦人只身来到阿富汗。他刚刚从约旦监狱出来,铁窗生涯更坚定了他的“圣战”信念,他决定在异国他乡打造另一番天地。他在阿富汗西部建立了一个与“基地”有联系的武装营,并给自己取了一个化名——阿布·穆萨卜·扎卡维。改头换面后的扎卡维也许没想到,三年后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竟成就了他的“圣战”梦想。在伊拉克战后乱局中,扎卡维这个名字的“恐怖人气”迅速蹿升,成为国际
什么是美国的外交政策传统?多年来,在美国及国际外交史学界众口一词的答案是:孤立主义。许多人认为,美国只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改变了“它历史上奉行的政策(孤立主义)”。  但是,这个观点受到了曾因《权力和天堂》一书而走红西方世界的美国新保守主义学者罗伯特·卡根的质疑,他在其新著《危险国家》一书中对美国的外交政策传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卡根称,美国历史上就是一个危险的国家,扩张成性。他在书中写到
年终岁尾,沸沸扬扬的陈水扁弊案又掀高潮;  “前总统”成了没有名字代号为2630的囚犯    11月12日,台北地方法院合议庭以“涉嫌贪污罪行重大,且有勾串共犯和湮灭证据之疑”,裁定将陈水扁“收押禁见”“卸任总统”如今成了没有名字代号为2630的囚犯这位“前总统”的未来命运将会如何?人们心头不由  又多了N个问号  会不会被求刑与坐牢    毫无疑问,监察官一旦掌握了陈水扁涉案的确凿证据,在时机成
摘 要英国教育部公布的《更加公平的学校拨款计划(2015-2016)》,旨在通过调整学校拨款的形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2015-2016财年拨款计划的突出特点表现在以公平性为核心理念,高度关注教育薄弱环节的资金需求。英国此举彰显其正力图通过教育拨款公平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关键词教育公平 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拨款 教育的薄弱环节 最低拨款线  教育公平是当今社会的核心话题之一,教育公平之路该起步于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