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交流工具,是语音、词汇和语法而构成的一定体系,用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艺术设计语言是在日常语言的基础上,艺术设计人员运用艺术手段刻画形象、传达思想、表现情感,熔铸成富有形象性和视觉感染力的艺术作品。当今社会面临全球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新时代,已经不是以前文化相对独立和思想比较隔绝的时代。文化的概念也相对得到了拓宽,是包罗万象的、气象万千的、无所包的的人类知识的总称。在21世纪,文化的多元化特征对视觉艺术的演变和发展也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方向。本文研究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的新型设计艺术语言的形成。
关键词:设计语言;新媒体;创新;互联网
具有时代特征的设计艺术语言创新模式已现雏形,而文化的多元化、跨学科的交流与发展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设计艺术语言作为全球文化母体上的一个分支,其表现状况必将受到所处时代文化语境的影响。符合时代要求的设计艺术语言研究注重的是多元化的共性,是关注在设计艺术领域的大背景下可以跨学科、跨文化、跨语言、跨民族的方式来研究不同生活形态下共生共荣的语言特征及其方法,其表征必然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而设计艺术语言真是这一浓缩文化的缩影,是对创造具有时代感的设计语言的一种全新演绎。
一、基于“多媒体时代”的时代背景
“君子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传达信息需要“载体”。载体便是“器”。我们称之为“媒介形式”。可见、可闻、可复制、可传播。从远古媒体到传统媒体,再到新媒体,其器物形式延绵翻新:口耳、烽火、飞鸽、甲骨、竹简、丝帛、纸宣、电波、电视、互联网。那么互联网之后呢?从《易经》“原始反终”的道理来看,又会回到“口耳相传”的采信模式。当今时代又是信息传播的盛世,大众、分众、微众的三级传播方式并存,传统模式、网络媒体、交互式媒体的三类媒体形式共谋。平面设计处在这样一个多媒介时代中,更应该不断更新和充实自己的艺术语言来引导和利用这样的媒介形式。
随着电脑在每个家庭中的普及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我们完全可以做到不出门尽知天下事,同时网络的及时性相对于传统的纸质媒体不仅更加快速方便,而且成本也更加低廉。纸媒的衰落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已是必然趋势。这个时候的纸媒只有技术革新寻求与新媒体合作来寻求共赢才能保留在历史舞台中的一席之地。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下,每一天都会有新的应用新的媒介出现,这在传统媒体时代几乎是不存在的事情。并且随着手机功能的强大,微博、微信的产生,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现在已经从新媒体时代跨越到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代言,每个人都掌握了自己的话语权,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我们的语言构架也在网络媒体时代悄无声息的发生了变化。这是纸媒根本无法企及也无法改变的事实,也是历史发展所做出的选择。
所以在网络时代的现代的艺术语言从设计创意到表现形式,进入了一个新的语言模式层面,这种变化可以说是一个时代性的变化。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设计艺术语言结构创新,所涉及的文化多元化与跨学科、市场需求的多元价值取向,是构成新时期语言设计是否能真正实现融合再造的关键因素。其发展进程直接受益于这种全球化的发展,通过多元文化的视角来探索和研究我国艺术设计语言的表象特征是当今设计文化研究的趋势。多角度探索符合时代特征的艺术设计语言表现方法及其构成规律,构建多元文化背景下设计语言与全球文化共生再造的创新途径,也进一步推动了设计语言的创新。
二、探索“变革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互联网时代的进程中随着用户的增多和高科技软件的普及,渐渐地我们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网络,也把在网络中产生的词汇和语言带到了日常生活中。网络语言的兴起得益于网络、短信这两样需要键盘来操作的信息沟通工具,键盘带来的最大影响是它通过双手或者拇指去“击打”来完成的。而笔写工具呈现的则是运用工笔一笔一划书写完成的,它是“手写文化”。由于书写工具的不同,键盘文化虽然相对便捷,不过容易产生歧义,优点是可以输出文字和图案相辅相成的表意符号,这些都改变了传统的书写方式,也间接地改变了语言结构,产生了新颖的网络语言结构。
语言不是固定不变、僵化的东西,语言与语境融合成为一个整体,随着语境的变化而被赋予新的含义。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设计艺术语言的结构已经在新媒体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设计艺术语言在学术层面上寻找依据,探求新时期设计艺术语言在异园文化基础上的演变,通过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概念、研究内容上的创新假设,强调该研究需站在全球文化的高度,大胆地摒弃与融合,并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待和定义设计语言在全球性和本土性的异同,不能将之简化为冲突和矛盾,而是在多远框架下的共生和互补,亦是实现新文化环境下设计艺术语言融合与再造的可行途径。为构成设计艺术语言在全球文化沟通和重建中的话语地位,建立我国设计艺术的文化责任与设计艺术语言空间的创新探索,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平台。
三、结语
在当今网络迅猛发展和传播媒介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设计语言面临着新的契机与变革。为了保持设计艺术语言的长久发展,不断变革新的设计方法与设计思路无疑是首选。但当我们面临新型文化时,如何保持艺术语言的本质特色又能被更多的受体群众所接受,是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的。
作者简介:吴旭东(1978—),男,甘肃兰州人。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平面设计。
关键词:设计语言;新媒体;创新;互联网
具有时代特征的设计艺术语言创新模式已现雏形,而文化的多元化、跨学科的交流与发展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设计艺术语言作为全球文化母体上的一个分支,其表现状况必将受到所处时代文化语境的影响。符合时代要求的设计艺术语言研究注重的是多元化的共性,是关注在设计艺术领域的大背景下可以跨学科、跨文化、跨语言、跨民族的方式来研究不同生活形态下共生共荣的语言特征及其方法,其表征必然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而设计艺术语言真是这一浓缩文化的缩影,是对创造具有时代感的设计语言的一种全新演绎。
一、基于“多媒体时代”的时代背景
“君子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传达信息需要“载体”。载体便是“器”。我们称之为“媒介形式”。可见、可闻、可复制、可传播。从远古媒体到传统媒体,再到新媒体,其器物形式延绵翻新:口耳、烽火、飞鸽、甲骨、竹简、丝帛、纸宣、电波、电视、互联网。那么互联网之后呢?从《易经》“原始反终”的道理来看,又会回到“口耳相传”的采信模式。当今时代又是信息传播的盛世,大众、分众、微众的三级传播方式并存,传统模式、网络媒体、交互式媒体的三类媒体形式共谋。平面设计处在这样一个多媒介时代中,更应该不断更新和充实自己的艺术语言来引导和利用这样的媒介形式。
随着电脑在每个家庭中的普及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我们完全可以做到不出门尽知天下事,同时网络的及时性相对于传统的纸质媒体不仅更加快速方便,而且成本也更加低廉。纸媒的衰落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已是必然趋势。这个时候的纸媒只有技术革新寻求与新媒体合作来寻求共赢才能保留在历史舞台中的一席之地。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下,每一天都会有新的应用新的媒介出现,这在传统媒体时代几乎是不存在的事情。并且随着手机功能的强大,微博、微信的产生,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现在已经从新媒体时代跨越到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代言,每个人都掌握了自己的话语权,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我们的语言构架也在网络媒体时代悄无声息的发生了变化。这是纸媒根本无法企及也无法改变的事实,也是历史发展所做出的选择。
所以在网络时代的现代的艺术语言从设计创意到表现形式,进入了一个新的语言模式层面,这种变化可以说是一个时代性的变化。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设计艺术语言结构创新,所涉及的文化多元化与跨学科、市场需求的多元价值取向,是构成新时期语言设计是否能真正实现融合再造的关键因素。其发展进程直接受益于这种全球化的发展,通过多元文化的视角来探索和研究我国艺术设计语言的表象特征是当今设计文化研究的趋势。多角度探索符合时代特征的艺术设计语言表现方法及其构成规律,构建多元文化背景下设计语言与全球文化共生再造的创新途径,也进一步推动了设计语言的创新。
二、探索“变革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互联网时代的进程中随着用户的增多和高科技软件的普及,渐渐地我们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网络,也把在网络中产生的词汇和语言带到了日常生活中。网络语言的兴起得益于网络、短信这两样需要键盘来操作的信息沟通工具,键盘带来的最大影响是它通过双手或者拇指去“击打”来完成的。而笔写工具呈现的则是运用工笔一笔一划书写完成的,它是“手写文化”。由于书写工具的不同,键盘文化虽然相对便捷,不过容易产生歧义,优点是可以输出文字和图案相辅相成的表意符号,这些都改变了传统的书写方式,也间接地改变了语言结构,产生了新颖的网络语言结构。
语言不是固定不变、僵化的东西,语言与语境融合成为一个整体,随着语境的变化而被赋予新的含义。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设计艺术语言的结构已经在新媒体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设计艺术语言在学术层面上寻找依据,探求新时期设计艺术语言在异园文化基础上的演变,通过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概念、研究内容上的创新假设,强调该研究需站在全球文化的高度,大胆地摒弃与融合,并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待和定义设计语言在全球性和本土性的异同,不能将之简化为冲突和矛盾,而是在多远框架下的共生和互补,亦是实现新文化环境下设计艺术语言融合与再造的可行途径。为构成设计艺术语言在全球文化沟通和重建中的话语地位,建立我国设计艺术的文化责任与设计艺术语言空间的创新探索,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平台。
三、结语
在当今网络迅猛发展和传播媒介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设计语言面临着新的契机与变革。为了保持设计艺术语言的长久发展,不断变革新的设计方法与设计思路无疑是首选。但当我们面临新型文化时,如何保持艺术语言的本质特色又能被更多的受体群众所接受,是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的。
作者简介:吴旭东(1978—),男,甘肃兰州人。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平面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