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通过对社会现状的分析,阐述了注重音乐素质培养的必要性;总结说明了音乐素质培养的几个方面,同时论证了素质教育下的音乐教育的发展对培养音乐素质的作用。
关键词:音乐素质;音乐听觉;音乐记忆力;音乐想象
音乐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已成为社会美育及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音乐世界是人心理的情感环境。音乐的力量在于能直接影响人的心情和感受。音乐学习对人格的塑造,思维的发展,创造力的培养,文化修养的提高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基于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社会上青少年学习音乐蔚然成风,音乐考级自然成为社会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考级本着普及音乐教育,提高音乐文化素养的宗旨,为业余学习音乐的人们提供社会普遍承认的音乐水平鉴定,为(业余)音乐学习和音乐教学提供正确的指导意见,在社会音乐教育逐步走向规范化与科学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事与愿违,在音乐等级考试中,也出现了一些与社会教育目的背道而驰的现象,某些教师为显示其教学“成果”,不讲音乐教育的科学性,让学生只练考级曲目,一味向高级别冲击。某些家长受“功利心”驱使,给孩子及教师施加压力,要求往高级别拔程度。由此造成了有超凡“童子功”者比比皆是,而与此同时“高级低能”的怪现象却层出不穷。如:有些学生能够演奏一些高难度的曲目,却不知道自己演奏的乐曲是什么调。在音乐学习中,不能感知音乐,理解音乐,又怎能尽善尽美地表现音乐呢。即使技巧再高,也只不过是一种手指的运动而已,更不用说进行即兴伴奏、参与社会音乐实践活动了。
社会音乐教育中存在此种现象,学校音乐教育也有雷同。传统观念影响下,某些学校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除了孤零零地听,就是一味地跟唱,没用兴趣的参与、没有理解地进行怎能使学生真正享受音乐,更不必梦想学生音乐素质能有所改观。
社会现状告诉我们,若想真正、全面地懂得音乐,掌握音乐,培养并尽情享受音乐,改变上述现状就应当具有一定的方法与手段,全面提高学生自身的音乐素质。
既然我们看到了加强音乐素质培养的必要性,那么究竟什么是音乐素质、培养音乐素质应从哪几方面着眼呢?
所谓音乐素质是个人在音乐的听觉、记忆、注意、想象、联想、节奏感、旋律等诸方面总和的内在渊源,它既有先天禀赋,又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下形成和发展的。音乐素质的培养是实施素质音乐教育的重要手段,音乐素质的全面提高是素质音乐的最终目的。音乐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表现在以下方面:
1、音乐听觉能力的培养
音乐听觉能力是学生借助于听觉器官感受声音物理属性的能力。例如:对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等进行比较、辨别和选择的能力。对于有良好的音乐素质的人,必定有一双“音乐的耳朵”,也就是有较强的听觉能力。如再进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科学训练,必将有助于音乐听觉能力的提高,从而必能提高其对音乐的敏锐性与准确性。
2、音乐的记忆力与注意力的培养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这一特殊性就意味着良好的音乐素质是与音乐记忆力与注意力密切相关的。现在的铃木教学法和柯尔文手势记忆法等都是通过反复练习,强化孩子们的记忆,使音乐知识深深地扎根于他们的心灵之中。许多大音乐家都具有超凡的记忆力,令人惊叹。记忆又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如音高的记忆不仅需要短时记忆,还必须通过反复训练培养长时记忆力,这种对音高的长时记忆就是我们所说的“绝对音高感”。
音乐的注意力是学生对音乐的指向性集中能力,一切音乐的记忆必须依赖集中和指向的注意力。另外,注意力需要有自制力的扶持,这就是成年人维持注意力通常比青少年持久的原因所在。加强音乐的注意力,增强记忆在音乐学习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3、音乐的想象和联想能力的培养
音乐想象能力是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由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所引起的自由的、广泛的、深入的思维活动能力。是对己有音乐素材进行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音乐联想是在描写性音乐及情节性音乐中使学生对相关生活形象或相关意境引起的思维活动。音乐的想象与联想能力之所以为音乐素质的辨别标准,因为如果音乐中没有想象与联想,音乐只能是一摊死水,没有发展空间,那么音乐将失去生命力。正因为如此,作曲家运用想象进行创作,演员通过自己的表演把凝聚着丰富想象的音符传给听众,而听众在接受音乐后产生想象与联想,才能真正的欣赏音乐。
4、情感培养
优美动听的旋律使人喜爱,喧闹的噪声令人烦恼,我们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也就能懂得音乐的情感作用。只有具有一定的音乐情感能力,才能使音乐更感人。比如,声乐教学中注重“声情并茂”就是强调了情感在音乐表现中的突出地位。
5、音乐的表演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这两种能力可以说是综合的素质能力,也可以作为前几种能力的检测标准。如能有较强表演能力者,必有良好的音准、音高概念及听辨能力,超群的即兴表现力和想象力等。表演的游刃有余来自于各种能力的娴熟。
当然,音乐的素质还应是更广泛的,象旋律感,和声感,调式感等,这里就不一一讲述了。总之,只要能够尽善尽美的体现音乐的因素,都是音乐素质应当涵盖的内容。
音乐素质的培养势在必行,为此,更好的了解素质教育下的音乐教育的状况是非常必要的。音乐教育有以下几个特点,这些特点也反映了音乐素质培养的总体要求。
1、素质教育下的音乐教育是全体性、普及性、基础性的大众教育
这说明它与选择性,淘汰性的“音乐应试教育”“音乐英才教育”完全不同。教师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水平和特点,教学时应挖掘他们的潜力,因材施教,改进教法,只有这样才能使音乐素质的提高具有全体性,普及性,才能提高全民音乐文化素质,从而提高全民素质。
2、素质教育的音乐教育应使学生全面发展
这一特点是音乐素质培养的目的。音乐教育具有育德、启智、育美的特点,这些特点的充分发挥,必然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音乐素质的全面提高。
3、素质教育的音乐教育应体现主体性
音乐教育要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业。因为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衡量教育成败的最主要标志当属受教育者素质的高低,音乐教育也是如此。
由以上可见,明确素质教育下音乐教育的特点,有利于更好的进行音乐及其音乐素质的自身教育。
鉴于考级音乐教育已表现出的弊端,本着全面提高音乐素质的目的,国家一些权威部门已经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如在音乐考级以及一些正规的赛事中,逐步设立了“音乐基本素养”的考查(主要是视唱练耳,音乐基本理论,和声,音乐风格,音乐构成等内容),并逐年增加比重,足见对其重视程度;中小学音乐教材也增添了许多培养学生音乐素质的部分。
音乐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全面正确的开展音乐素质教育,逐步提高人们的音乐文化素质,必将对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以及推动社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作用。
关键词:音乐素质;音乐听觉;音乐记忆力;音乐想象
音乐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已成为社会美育及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音乐世界是人心理的情感环境。音乐的力量在于能直接影响人的心情和感受。音乐学习对人格的塑造,思维的发展,创造力的培养,文化修养的提高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基于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社会上青少年学习音乐蔚然成风,音乐考级自然成为社会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考级本着普及音乐教育,提高音乐文化素养的宗旨,为业余学习音乐的人们提供社会普遍承认的音乐水平鉴定,为(业余)音乐学习和音乐教学提供正确的指导意见,在社会音乐教育逐步走向规范化与科学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事与愿违,在音乐等级考试中,也出现了一些与社会教育目的背道而驰的现象,某些教师为显示其教学“成果”,不讲音乐教育的科学性,让学生只练考级曲目,一味向高级别冲击。某些家长受“功利心”驱使,给孩子及教师施加压力,要求往高级别拔程度。由此造成了有超凡“童子功”者比比皆是,而与此同时“高级低能”的怪现象却层出不穷。如:有些学生能够演奏一些高难度的曲目,却不知道自己演奏的乐曲是什么调。在音乐学习中,不能感知音乐,理解音乐,又怎能尽善尽美地表现音乐呢。即使技巧再高,也只不过是一种手指的运动而已,更不用说进行即兴伴奏、参与社会音乐实践活动了。
社会音乐教育中存在此种现象,学校音乐教育也有雷同。传统观念影响下,某些学校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除了孤零零地听,就是一味地跟唱,没用兴趣的参与、没有理解地进行怎能使学生真正享受音乐,更不必梦想学生音乐素质能有所改观。
社会现状告诉我们,若想真正、全面地懂得音乐,掌握音乐,培养并尽情享受音乐,改变上述现状就应当具有一定的方法与手段,全面提高学生自身的音乐素质。
既然我们看到了加强音乐素质培养的必要性,那么究竟什么是音乐素质、培养音乐素质应从哪几方面着眼呢?
所谓音乐素质是个人在音乐的听觉、记忆、注意、想象、联想、节奏感、旋律等诸方面总和的内在渊源,它既有先天禀赋,又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下形成和发展的。音乐素质的培养是实施素质音乐教育的重要手段,音乐素质的全面提高是素质音乐的最终目的。音乐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表现在以下方面:
1、音乐听觉能力的培养
音乐听觉能力是学生借助于听觉器官感受声音物理属性的能力。例如:对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等进行比较、辨别和选择的能力。对于有良好的音乐素质的人,必定有一双“音乐的耳朵”,也就是有较强的听觉能力。如再进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科学训练,必将有助于音乐听觉能力的提高,从而必能提高其对音乐的敏锐性与准确性。
2、音乐的记忆力与注意力的培养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这一特殊性就意味着良好的音乐素质是与音乐记忆力与注意力密切相关的。现在的铃木教学法和柯尔文手势记忆法等都是通过反复练习,强化孩子们的记忆,使音乐知识深深地扎根于他们的心灵之中。许多大音乐家都具有超凡的记忆力,令人惊叹。记忆又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如音高的记忆不仅需要短时记忆,还必须通过反复训练培养长时记忆力,这种对音高的长时记忆就是我们所说的“绝对音高感”。
音乐的注意力是学生对音乐的指向性集中能力,一切音乐的记忆必须依赖集中和指向的注意力。另外,注意力需要有自制力的扶持,这就是成年人维持注意力通常比青少年持久的原因所在。加强音乐的注意力,增强记忆在音乐学习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3、音乐的想象和联想能力的培养
音乐想象能力是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由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所引起的自由的、广泛的、深入的思维活动能力。是对己有音乐素材进行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音乐联想是在描写性音乐及情节性音乐中使学生对相关生活形象或相关意境引起的思维活动。音乐的想象与联想能力之所以为音乐素质的辨别标准,因为如果音乐中没有想象与联想,音乐只能是一摊死水,没有发展空间,那么音乐将失去生命力。正因为如此,作曲家运用想象进行创作,演员通过自己的表演把凝聚着丰富想象的音符传给听众,而听众在接受音乐后产生想象与联想,才能真正的欣赏音乐。
4、情感培养
优美动听的旋律使人喜爱,喧闹的噪声令人烦恼,我们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也就能懂得音乐的情感作用。只有具有一定的音乐情感能力,才能使音乐更感人。比如,声乐教学中注重“声情并茂”就是强调了情感在音乐表现中的突出地位。
5、音乐的表演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这两种能力可以说是综合的素质能力,也可以作为前几种能力的检测标准。如能有较强表演能力者,必有良好的音准、音高概念及听辨能力,超群的即兴表现力和想象力等。表演的游刃有余来自于各种能力的娴熟。
当然,音乐的素质还应是更广泛的,象旋律感,和声感,调式感等,这里就不一一讲述了。总之,只要能够尽善尽美的体现音乐的因素,都是音乐素质应当涵盖的内容。
音乐素质的培养势在必行,为此,更好的了解素质教育下的音乐教育的状况是非常必要的。音乐教育有以下几个特点,这些特点也反映了音乐素质培养的总体要求。
1、素质教育下的音乐教育是全体性、普及性、基础性的大众教育
这说明它与选择性,淘汰性的“音乐应试教育”“音乐英才教育”完全不同。教师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水平和特点,教学时应挖掘他们的潜力,因材施教,改进教法,只有这样才能使音乐素质的提高具有全体性,普及性,才能提高全民音乐文化素质,从而提高全民素质。
2、素质教育的音乐教育应使学生全面发展
这一特点是音乐素质培养的目的。音乐教育具有育德、启智、育美的特点,这些特点的充分发挥,必然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音乐素质的全面提高。
3、素质教育的音乐教育应体现主体性
音乐教育要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业。因为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衡量教育成败的最主要标志当属受教育者素质的高低,音乐教育也是如此。
由以上可见,明确素质教育下音乐教育的特点,有利于更好的进行音乐及其音乐素质的自身教育。
鉴于考级音乐教育已表现出的弊端,本着全面提高音乐素质的目的,国家一些权威部门已经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如在音乐考级以及一些正规的赛事中,逐步设立了“音乐基本素养”的考查(主要是视唱练耳,音乐基本理论,和声,音乐风格,音乐构成等内容),并逐年增加比重,足见对其重视程度;中小学音乐教材也增添了许多培养学生音乐素质的部分。
音乐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全面正确的开展音乐素质教育,逐步提高人们的音乐文化素质,必将对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以及推动社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