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历史教学观念的思考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高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yxjm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与社会》所强调的综合,首先不是以课程的创新为第一目的。至于何种课程的存在,特别是使其成为一种有何种意义的存在,全依赖于这门课程有着怎样的教育功能。
  关键词:课程研究 历史与社会 教学观念 核心价值
  当初中社会与公民素质与能力的养成直接关联时,且能够在全球化时代促进公民教育朝着更健全的方向发展时,其课程价值就不会纠缠在课程综合度的深浅等问题,而在理清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需要综合以及怎样综合才更能体现这门课程特有的精神实质。所以,作为教师必须对初中历史教学观念有更深的思考。
  一、历史知识的延续性
  《历史与社会》中的历史不是为了强化学养,也不是针对个体的兴趣需要;它不是德育的助产婆,更不是政治的附庸;它拒绝死记硬背、反对灌输和不经思考的接受,同时,它也不充当思维训练的工具。它强调以活着的人能够通过历史将过去、现在与未来联系起来,以便思考和理解更为整体的、有意义的人、事和社会现象,并从中成熟“人之所以为人”的意念、上升个体的社会觉悟。
  因此,历史不是孤立于现实社会或是与现实社会平行的另一个世界的东西。历史恰恰只有投射于现实生活或被现实生活映照,人们才能从社会中的任何一个人、一件事上看到历史演变的影响,并使自己有更明确的社会定位和社会责任。既然历史学家已断言,“历史研究的对象是此时此地,还没有逝去的过去。”那么,历史教学的对象又何来是死去的过去呢?至于在实际教学中,真的让历史死了,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也该深究其原因。
  原因一,你仅仅看到了一个过去的外壳,使历史知识直接跨越了现实生活,而知识背后还有什么却不曾有过分析,就信了知识理当如此。
  原因二,历史是关注社会现象殊相的学科,其方法是从个别事物中归纳出一般性的道理,你却把这个一般性当成了定理、定则,于是时间对于历史不是特色,而是程式性现象的符号,历史的发展与经验亦被认为理当如此。
  原因三,隐去个性的事件特征,固定一般性的知识;忽略偶然性和随机因素,放大必然性和确定因素的影响;本来难以重复、模拟和控制的事实,则被尽可能理想化的一眼看穿;认识客体的模糊性常被主体认识的能动性鲜明的替代,极大削弱客体对认识主体的反作用。
  结果是,历史成了研究共相(等同于自然科学)的学科,且在一个被固化的狭窄时空内复制过去。这类历史知识即使再有道德和修养的象征意义,因其本质的服从性而非反思或忏悔(批判性),则很难赋予人的精神解放和文化自觉有什么意义。
  二、历史知识是个非学科概念
  如同我们用自然与历史两个概念掌握世间一切现象一样,这里的历史即以此为基点的人类社会的总合,它的另一个对象物是自然。惟此,学习者便容易从历史的变化中不断自我提升——一方面“视为自己的本性”(我们称为人文性),另一方面,“又视为是自己的义务”(我们称为社会性)。当这门课程提供的社会和思考空间足够大时,作为人类过往的具体经验,就越加具有生成性。公民教育所欲求的文化、道德要求,才能真正作用于个人的发展。
  三、历史价值在于扩展视野提供思考方法
  历史理解是历史学习的核心,达到历史理解需要历史方法。在理解活动中,我们还需要“有一个自我,有一个整体性”,据此我们既能借客体所形之于外的言行,充实自己的整体性,也能借自己既有的整体性理解客体的言行,其中历史思考方法决定我们的心路历程。历史还能够让我们在一个更大范围的道德团体中(家庭、民族、国家)理解别人以及被别人理解,并由此体现自己的整体性。
  为了获得对自己(既是单数的,也是复数的)的整体性的理解,人们需要历史知识和历史方法认识和说明自己。因为历史既包含我对我的整体性认识——将历史视为自己永无休止的挖掘自己的工具,也包含我对社会的整体性认识——在将自己视为社会一分子的同时也将自己融入了历史,即我本身也是历史演变的塑造物,并承担承前启后的责任。为此,历史教育在本质上不是知识性的,而是反省的;不是接受性的,而是问题性的;不是保守性的,而是创造性的。所以,《历史与社会》中的历史学习特别强调扩展学习视野,失掉了视野也就失掉了学习价值。
  四、历史学习强调自己做知识的主人
  林林总总的知识不是学习者的从属品,要拥有它就需要确立自主地位,并以此为基础学会找寻历史问题、探究历史真相、陈述历史现象。
  如前所述,历史学习并不能把现象放在定律中,说明它的必然性。为培养合格公民的历史学习,更不能把历史看成是无穷无尽的重复。如果我们承认人类历史就是自身不断演进的自由奋斗史、人性解放史、责任救赎史和道德进化史的话,我们就没有理由限定和怀疑人们的解释力、理解力。而且,实用于历史学习的解释,其空间和态度应比其技艺重要。因为在这里,解释的自由与民主性质与学习主体者欲做知识自主者(等于拥有者)的地位密切联系。诸如,对文本的拆解、重新组织;对文本的考证、厘清线索等,都需要自由的思想和民主精神的支撑。否则,便难以保证解释本身是否为文本所呈现的内容赋予了真正的意义,以及解释的过程与结论是否符合公民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基础教育新师资培训指导:初中历史与社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蓝维等.公民教育:理论、历史与实践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德罗伊森.胡昌智译.历史知识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介绍广州乙烯扩能改造工程中初分馏塔的改造情况,并详细说明初分馏塔的工程改造方案。为现有乙烯装置初分馏塔的改造提供参考。
纵观众多考试,图片类材料型选择题一直是命题热点题型,本文谈谈此类题目的特点及解法:  一、题型特点  1.历史图片类材料型选择题主要以历史照片、图片或绘画等为载体,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处理能力及依托图片信息分析说明历史问题的历史阐释能力。这类试题不仅提供了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试题意境,使试题呈现图文并茂的效果,而且也为同学们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为命题和能力考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反映了文综
在素质教育和英语教学改革中,学生的主体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把“任务型”教学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英语教学模式、新颖教学方法和全新课堂教学格局运用于英语课堂之中,已成为英语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就“任务型”教学在英语阅读课中的运用进行分析和探讨。“任务型”教学英语阅读课主导地位主体地位英国著名教学法专家韦斯特(Michael West)认为:“教授英语的基本
非谓语动词包括动名词、动词不定式、分词(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有时候还涉及独立主格结构。形式多变,且不同形式的非谓语动词在句中可作同样的成分,学生普遍反映不好掌握。高考对
对水池设计中计算假定与实际受力不符而引起的工程质量事故进行分析和加固处理,达到能继续正常使用的基本要求。
介绍了PSA装置早期、中期、目前及将来的自动化技术水平,说明现场总线控制是PSA自动化技术今后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