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炜:独立是创作者的财富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phinro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话那头的李炜,声音压得很低,不知是因为当天身体不适,还是由于先前媒体曾总结过的“低调害羞”的性格所致。虽然夹杂着一口美国混合台湾的奇妙腔调,但李炜口齿清晰,思维敏捷,全然不像他一再谦虚地表示抱歉时所说的,“中文水平有限,说出来的话莫名其妙”。这位15岁就离开台湾,远赴美国读书的作家,虽然在那之后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几乎没有再接触过中文,中文水平甚至退化到将“母鸡”说成是“母的公鸡”,但或许骨子里的联系不会因为时间或地点而断裂,中文终究是李炜的母语,说起来也能够很快就运用自如。
  类似的联系,还体现在了写作这件事情上。李炜有一位鼎鼎大名的母亲——已过世的台湾著名女作家曹又方。说不上是来自母亲的遗传,还是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虽然李炜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英语文学系,他的兴趣爱好却远远超过了文学的范畴,并且最终将各种兴趣爱好化作了“写作”。问起他是否尝试过写作以外的诸如音乐、美术等其他领域的事情,他说,“这些我都有做过啊。我大学时候学过作曲,也弹了大概八年的吉他,早些时候还学过其他乐器;我也正式学过绘画。对于我的兴趣,我多多少少都有一点了解,也因为都曾经尝试过,所以我知道自己最擅长的还是写作。”在李炜眼中,写作是能够“仅靠自己一个人就能完成的创作”,而因为自己独来独往的个性,写作应该是最适合自己的创作方式。
  与绝大多数作家二代一样,李炜在刚“出道”之时,也是顶着“知名作家曹又方之子”的头衔。但或许任何一位创作者都希望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创作个体,而不是附庸在其他任何名人身上,相信李炜也不例外,即使所附之人是自己最亲爱的母亲。经过了多年孜孜不倦的写作,李炜以取材新颖、角度独特、通俗流畅的七部作品,逐渐被越来越多人知道,也将自己的名字以越来越独立的状态呈现。
  所以在多数读者看来,现在的李炜首先是一位作家,然后才是另一位知名作家的儿子。
  坚持自己的路
  拥有一位作家母亲,李炜的写作不可避免会受到其影响。自从事写作以来,母亲曹又方给予了他极大的鼓励,而从母亲那里得到的更大收获,则是“知道了自己不该做什么”——“我母亲的那个时代写纯文学,其实蛮难的,因为读者圈很少。我母亲为了谋生,也为了养我,供我念很贵的私立大学,不得不放弃文学,改头换面,变成了畅销作家,后来就再也没能回到纯文学的创作中去。其实她后来非常后悔,一直到她生命最后的那段时间才重新开始写文学,但是已经太晚了。”李炜目睹了母亲迫于生计放弃文学后的煎熬,从而也更有勇气,坚决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李炜的新书《嫉俗》中的一篇文章,写到布勒东的一句总结:“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艺术家和作家最珍贵的财富就是独立。一旦失去它,就无可弥补了。”这也是李炜非常赞同和喜欢的一句话,“我确实认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作家应该努力做到这一点,他不会为了追求时尚,迎合大众的品味,而背叛自己、出卖自己。也就是说,他不会为了赚钱,或是赢得大家注目,而故意说某一句话,出某一本书,或是拍某一部电影。”
  李炜也想成为这样一个“独立”的创作者,因此即使深知自己的作品可能有点曲高和寡,但他还是坚持按照自己的方式,走自己的路。“虽然我的文字、写法都不算很难懂,也不是学术派的写法,可还是很少人知道我是谁,或是读过我的书。可是我觉得不需要去担心自己作品的理想对象、读者有多少个,哪怕只有一个两个也就够了,只要相信自己,就要按照自己的方式继续写下去。”于是,李炜用自己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书中书》《碎心曲》《4444》《反调》《嫉俗》等多部虽然不一定畅销,但读过者一定会大呼过瘾的作品。“我本来就比较排斥畅销作品,因为多数畅销作品都去掉了一个人的特点,变成了所有人都能接受的、类似自来水一样的东西。可是生活有时候需要不一样的味道。”
  特立独行,不喜重复
  台湾的余光中说李炜是“一位才学出众的书痴”,美国的夏志清也曾被其“读书之广博通达所惊奇”。读过李炜的文章,更能对这两位文坛前辈的反应感同身受。翻开任何一本李炜作品,在惊讶于其所涉内容之广、人物之多、资料之繁的同时,更让人赞叹的是西方文学、哲学、音乐、美术等各类名人轶事,在李炜笔下都如数家珍般的信手拈来。知识渊博之人很多,但能将如此繁杂的知识化作如此平易近人的语言之人却极少,李炜便是一个。能有如此“功力”,或许在于“随性”二字。
  “我发现如果一开始准备大量资料,到头来也不可能把所有资料都写进去,不管那本书有多厚。所以我就选择我了解的,我觉得自己能够写好的,当然最重要的,还包括我觉得别人也会感兴趣的内容。”李炜大学毕业后没有继续在研究院专门研究某一学科,此外工作时间也比较灵活,能够自主分配,因此就拥有大量时间读自己喜欢读的书,研究自己想研究的东西,“我并不想成为某一个学科的专家,所以我不属于学术派,不像学者那样写得很详细,而是比较随性。”
  除了所涉资料的广博之外,李炜的文章在结构编排上也颇具创意,有的是按照电影剧本或话剧的格式呈现,有的是以阿拉伯数字的顺序排列,有的文章编排则像是论文的一个个论点/分论点,可谓五花八门。采用各式各样的文章格式,并不只是李炜心血来潮的写作尝试,而是为了更突出地体现所写人物的性格,“比如我写苏联导演塔可夫斯基,我就按照他拍电影的方式来写他,用到的场景也是模仿他电影里的场景;我写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就是用他的一本哲学著作的方式来写,所以会有阿拉伯数字,因为他就是那样写作的。”
  通常的人物传记,不外乎是依照时间顺序,介绍此人的出生、童年、学生时代、成年后的成就等等,但就是因为多数人都这么写,所以李炜觉得这样的写法“蛮枯燥的”,“而且我不是就一个人写一本500页的书,而只是写一篇散文,所以我希望挑选最精彩的部分。而一个人最精彩的经历往往都不是在他念书的时候,所以我需要跳过那些阶段,既然如此,我就更无需被时间顺序局限住。”跳脱出了时间的束缚,李炜写起人物来就更加挥洒自如,比如《反调》里的一篇《死胡同里的冷幽默家》,讲的是法国作曲家萨提,这篇文章采用的是倒叙的手法,从萨提的死亡写起,以萨提的出生为结束,“我觉得这样的写法蛮适合这位法国作曲家的,因为他很叛逆,或许他也会赞同我这样写他。”   写别人的时候别出心裁,写自己的母亲,李炜更是煞费苦心。《4444》,这一本以母亲曹又方为主角的人物传记,由120篇短文组成,其中除了写母亲之外,还提到了艺文界的200多位人物,所以这是一本传记,也是一部世界文学艺术史,母子的感情与各种故事交错在一起,造就了一次史无前例的传记书写。选择如此特别的写作方式,是因为李炜觉得母亲是一个很特别的人,“她向世人呈现了各种不同的方面,她写出来的东西也各不一样,我这么写也是为了反映这一点。”
  所以,李炜的每一本书,读起来都不太一样,“因为我花了很多时间在结构上,每一部作品甚至每一篇文章的结构、内容都不太一样,我不想重复讲同样一个人、同样一件事,我觉得那样还挺无聊的。”
  创作是为了与他人分享
  我们常会听到某个作家或艺术家说,创作是很私人的事情,写作、画画或作曲只是为了自己,李炜却不太赞成这样的说法,“因为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根本就不必出版,不需要找人演奏,不需要办展览了,是不是?只要自己在家里创作就好了嘛。我觉得创作还是需要观众的,不管有几个。”所以李炜的写作,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学识或文采,而是“希望通过我的书写,让大家更多地了解一个人,让读者能够欣赏到这个世界上更多的人或事。所以我更多是希望和读者分享。”
  为了真正达到与读者分享的目的,李炜的几本作品,像是《嫉俗》《反调》的末尾都有附录,详细列出书中内容相关的进一步的参考资料。“我希望大家不要我说什么就相信什么,而是可以根据那些参考资料进一步考证一下,比如读读那些作家的作品,看一些导演的电影,或是听听他们的音乐,自己尝试去解读这些创作者的思想。”
  虽然文章的主角多是西方文化界的顶尖人物,但李炜的文字读起来全然没有艰深刻板的意味,也没有丝毫“掉书袋”的嫌疑,反而给人一种轻松风趣的阅读感受,好似传奇故事般的让人欲罢不能。李炜认为,对于写作来讲,把一件事情写得非常高深莫测并不难,相反,最难的是把一件很难理解的事写得非常简单,让大家都能够看懂,“其实包括很深奥的哲学、很难听懂的音乐,都有很丰富的内涵,很值得跟大家分享。如果能把它们以平易近人的文字讲给大家听,我想很多人都会感兴趣的。”
  突破语言的界限
  除了知识面之广令人赞叹不已之外,精通八国语言也是李炜引人注目的一个标签。之所以会学习这么多种外语,也跟他广泛的兴趣爱好有关。
  李炜在阅读中常常会对某一位作家/艺术家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时候我就会想特别去了解他,可是最后我发现语言永远是我了解他的一个障碍,除非我跟他讲的是同一种语言”。李炜相信,语言会限制人们的想象,因为人的想法到头来都是用语言来表达的,“比如同样一篇文章,法国人、德国人、古希腊人或是俄国人来写,他们的方式都会不同。为什么?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每个人的想法都各不相同,但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每个人的语言会让他的思想,让他形容一件事情的方式,跟别的国家、别的时代的人大不相同。”语言的重要性在文学作品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所以虽然很多文学作品翻译得很好,但毕竟跟原作还是有区别,有时往往区别非常大。”这也是李炜坚持参与自己作品的中文翻译的原因,“我想把自己原来的感受、想法,在中文中也能确切地表达出来。”
  在李炜看来,除了文学作品之外,甚而绘画、音乐,其基础依然是语言。“像我最近刚写完的一篇文章,讲的是十五世纪的一位荷兰画家,他的很多画表达的是当时荷兰语中的成语。但因为荷兰语不是世界上的主要语言,所以后来研究他的画的人,都没看懂他在画什么,对他的解读完全就是错误的。”如果研究这位画家的人懂得荷兰语,或许早就能看懂他的画,就能在研究上少走很多弯路,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李炜要去学习各种语言的原因。不过学习外语是一件费神费时间的事,为了写作李炜还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所以他不会因为对一两个人物感兴趣就去学习那门语言,而是有所取舍,“首先会去学足够多的一流作家、艺术家所讲的那种语言,如果使用那门语言的作家太少,那我暂时还不会去学,因为相较之下我的收获不算太大。”目前他正在学习俄语,“因为俄国一流的作家、艺术家实在是太多了。”
  在写作中,李炜也不希望语言会成为一个障碍,所以虽然作品多数是面向华文读者出版,但他依然坚持用英文写作,“我也可以用中文写作,但这样真的很吃力,相反用英文对我来说很顺畅,我不用担心是否会有语法上的错误,所以可以花更多心思把句子写得优美,写得平易近人,写得更加有文学意味。可是如果用中文写的话,我目前还没办法达到同样的境界。”英文作品完成之后,再请人翻译成中文,但在翻译的过程中李炜也会参与修改,“大概30%到50%是我自己翻译的中文文字,每个不懂的字或词我都会查字典,如果翻译错了,或是不太贴近我原先的意思,我就会想办法把它改成我想要的那个意思。”正因为如此,李炜的每本书,不管译者是谁,读起来都比较像是作者本人在说话,“要不然可能每本书都会变成译者自己的文笔了”。
  现在李炜定居在国内,是一名自由作家。与原先的上班族生活不同,自由作家意味着所有的时间都能够由自己来支配,但李炜觉得压力比上班时更大。关于时间,李炜有一套有点戏谑却不无道理的理论,“在公司里你给别人打工,那工作的过程中浪费掉的时间就是老板的时间;但当你在给自己做事的时候,浪费的时间全都是你自己的时间,这么一来时间就变得更宝贵了。”
  李炜说自己以前在出版社上班的时候,不时会溜掉一个下午,去书店逛逛,去街上走走,甚是惬意,可自从当了自由作家之后,就不愿意这样做了,“因为每天都是我自己的时间,不敢去浪费,反而会给自己一定的限制。应该一年就写完的东西,不要离谱地花五年去写;一个应该用十万字就写完的话题或书,不要让它变成五十万字。”李炜不想成为那种一辈子只有一部作品的人,所以他会充分利用自己的每一点时间,花在创作或是与创作相关的事情上,“因为时间都是我自己的,所以我舍不得花在我没有兴趣的方面。比如现实生活中,哪家超市的东西比较便宜,或是怎么投资,怎么算税,这些我都没有时间去了解。我更注重的是自己心灵、思想上的生活。”
其他文献
2014年美国国家图书奖日前揭晓,菲尔·克雷的《重新部署》、欧逸文的《野心时代:在新中国追求财富、真相和信念》、刘易斯·格鲁克的《忠诚的和贞洁的夜晚》和杰奎琳·伍德森的《做梦的棕色女孩》分别获虚构类、非虚构类、诗歌类和青少年文学奖。此外,文学贡献奖由第一图书公司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凯尔·齐默获得,这家非营利机构向低收入家庭儿童分发了数百万册图书。85岁的奇幻与科幻作家厄苏拉·K·勒·奎恩获得了美国文
期刊
数字内容兴起、纸本漫画出版萎靡,日本原创手机漫画APP comico提供台湾漫画家或潜力创作者完整养成平台和发光舞台,11月11日comico展开“第一届comico原创漫画大赏”,总奖项价值逾150万(新台币,下同),冠军奖金30万。除了丰富奖项,前三名还可获得comico连载机会、专业绘图软件工具,冠军可再获得专业培训课程。comico更邀请台湾及日本漫画专业评审、大辣出版社总编辑黄健和,针对
期刊
浙江民营实体书店迎来一个好消息。从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获悉,浙江省5家民营实体书店共获得中央财政850万元扶持,主要用于购买软硬件设备、支付房租、弥补流动资金。这5家实体书店分别是杭州晓风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杭州通雅轩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新昌县文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舟山市席殊书屋、台州经济开发区新华书店。这5家书店之所以能获得中央财政扶持,原因在于这些书店多为浙江省老牌民营书店,坚守经营时间长,具有一定的
期刊
在2014年11月初错失收购盛大文学后,百度开始加快整合网络文学的步伐。11月27日,百度在北京举行发布会,宣布百度文学正式成立,并发布了包括“纵横中文网”“91熊猫看书”“百度书城”等子品牌在内的完整架构。  易观国际分析师姚海凤接受采访时表示:“百度坐拥PC端纵横中文网、移动端熊猫看书、百度书城三大产品线,同时拥有强大流量和资源优势,有望在网络文学市场取得更大份额,成为做好IP(知识产权)版权
期刊
看准大陆一胎化政策朝“单独两孩”松绑,台湾童书业者登陆抢商机。业者预估,未来大陆每年新生儿约可增加200万人,整个市场是台湾将近10倍大,极具开发潜力。  台湾联合展区团长、华品文创总经理王承惠指出,台湾去年出生的新生儿不及20万人;相对大陆一胎化政策松绑,预估从每年1600万的新生儿,可增加至1800万人,对台湾的童书业者而言,有很大的开拓空间。  企鹅图书总编辑郑美玉指出,大陆一胎化政策的松绑
期刊
据香港《晴报》消息:日前收到一份金色封面的邀请函,打开吓黛安一跳,事关本书居然会说话:“《好声》,香港第一本好声的有声书……”黛安认得读开场白的靓声之人正是“叻哥”陈百祥,其后罗兰姐、葛民辉、泰迪罗宾等相继在声带“现身”。谁有这么大的面子,能请到众明星开金口?还不就是著名监制萧潮顺啰!  最近萧潮顺与演艺界好友,包括叻哥、宝珠姐、公关公司老板叶洁馨等,出版一系列名为《好声》的有声书,请来多位靓声艺
期刊
偏乡图书分馆借阅率低,多因交通不便、藏书质量不佳等,若只是活化馆藏、增加购书费等,难见成效,不如复制新竹“桃山经验”,活用废冰箱,广设“冰箱书柜”作偏乡漂书站,兼顾环保及实用。  台湾、平溪、乌来、坪林等地,借阅率敬陪末座,如何提高借阅率、增加书籍流通?宜兰曾推出“藏书倍增”计划,目标每人4本书,光买书便要2亿余元新台币,提高藏书量实属老旧思维,让书流通在每间分馆、每双手掌,方能发挥每本书的最大价
期刊
台湾商务印书馆搬家了!这家屹立于台北重庆南路书街近70年的老书店,于2014年12月8日搬至新北市新店区。12月3日是台湾商务在书街旧址营业的最后一天,除了举行搬迁特卖,更以大楼老照片制作纪念活页夹,留给书迷温馨的记忆。  台湾商务印书馆营业部副理高珊指出,此次搬迁是因为旧址建物老旧、网络环境不理想。未来等都更完成后,台湾商务印书馆仍会搬回此地。旧址的“云五大楼”“台湾商务印书馆”等招牌皆不会拆下
期刊
蓝博洲说,他在偶然的机缘下,碰到历史,被历史吸引,历史也改变了他。  在此之前,他创作小说,在1983年即发表小说作品。后来参与社会运动、政治运动,一度搁下文学的笔,然后转去做报导文学。  侯孝贤曾经说,“历史就是要有像蓝博洲这般一旦咬住就不松口的大牛头犬。凡记下的就存在,凡记下的是活口、是证人,不要以为可以篡改或抹杀,这不就是历史之眼吗?我无法想象,没有这双眼睛的世界,会是怎样的一个世界。”蓝博
期刊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全国首个华文书评人联盟即将成立。2014年11月23日,由南方都市报、深圳市阅读联合会、深圳读书月组委会办公室联合主办,南都读书俱乐部承办的首届华文书评人年会在深圳南山书城落下帷幕。主办方发布《首届华文书评人年会深圳共识》,决定2015年举办华文书评人大奖。  11月23日,华文书评人年会最后一场——书评人论坛于上午10点在南山书城举行。由文化学者胡野秋主持,王晓渔、维舟、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