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完成对种族关系的初步探索后,满叽兴奋地回到实验室,他激动地告诉我们关于他在山洞壁画中得到的信息,看来对这群智慧生命的社会结构展开一次调查是十分必要的。
就目前接触的情况来看,布丁人似乎并不惧怕人类,否则也不会主动靠近,他们必然有独特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了解他们,以其文明为鉴,也必然能有许多收获。于是,在向船长提出调查申请后,作为科考团队中的社会研究者,我跟随考察团一同前往他们的聚落,尝试进行友好地问候……
与布丁人的再次会面
我们一行人搭乘飞行器星鳐号从飞船出发,星鳐号以一个灵巧的翻身调整好姿态,向魔镜星球的大地滑翔而去。但这并不算真正的滑翔,我们在地表上方500公里,大气层之外,这里是保证飞船安稳运行不被大气摩擦的最低轨道了,不存在空气动力学的运动。“滑翔”只是强劲的矢量发动机在抵消星球引力和减速时相对于飞船的参考系形成的效果。
星鳐号在几分钟内从相对于地面8.3千米每秒的魔镜星球第一宇宙速度降至亚音速,我们以切角较小的弹道轨迹进入大气,因而需要低速进入才安全,若贴近稠密大气时速度过高,飞行器会像打水漂的石片一般被大气弹开。对于星鳐号来说,这种事故只要发生一次,反弹时剧烈的过载就足以把飞行器内的活物(也就是科考人员)压为肉饼。在漫长的等待中,我真切牢记每一个细节,眼前的景象如此陌生又熟悉:防护窗外,逐渐明亮的天空下,某片大陆一角的细节不断放大,无边的深蓝汪洋在四周弥漫,只是大陆的颜色不再是苍翠,而是暗紫……
抵达“恐龙大陆”
翼展三十米的星鳐号穿行于平流层,天顶两颗灿烂的太阳即将升至最高处,此时它们还没有交食,光线格外充足。我们下方的大陆是四块大陆中我们最早登陆的一块,科考团队里的地质学家按外形将其称为“恐龙”。
“恐龙大陆”的面积经测算约七千两百万平方公里,并不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但由于这里环境我们考察得最为详尽,因此才选择前往此处的部落群展开与智慧生命的进一步接触。在星鳐号上俯瞰,魔镜星球海水的颜色与地球相近,但色调更暗,大概是因为其独有的浮游生物的色素、海水深度共同作用的结果。海岸奶白色沙滩已经隐约可见,犹如紫色旗袍的明亮镶边缀在大陆边缘,这便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月沙岸”。这片沙滩是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找到的,既靠近某个大规模的布丁人聚居地,又平坦宽敞,方便飞行器着陆,且飞船上的气象卫星探测数据分析显示,该区域近三天内不会有风暴海潮降临,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卸下物资搭建临时基地。
着陆的时间比我们想象的快,本次行动的小组都对智慧生物充满了好奇,大家迅速开工。星鳐号的8支起落架平稳按在沙滩上,发动机的喷炎徐徐熄灭,引发的气流扬起一片沙尘的烟幕。
为了安全起见,每一位将和魔镜星球的智慧生命近距離接触的研究人员都穿有特制的隔离服。这种装备十分轻巧美观,犹如贴身的泳衣,颜色也可自由调整,带有视野宽阔的头盔,内置多层防护,保温又透气,对外有正气压,可以阻碍外星微生物的渗透,是便携式的四级生化实验室。不要问我为什么搞得这么夸张,任何陌生的生物成分对我们来说都有可能是抗原,星球上任何有机分子都有可能使我们过敏。
沙滩之会
甫一踏上沙滩,还没来得及对周边环境进行一番考量,我们就与布丁人相遇了。他们直奔我们和飞行器的方向而来,大概是被星鳐号着陆的声势吸引来的,根据前面有过直接接触的科考同事收集到的资料来看,他们的好奇心旺盛,第一次邂逅就曾主动接触我们,这一次居然也是,还真是有趣的种族。
来者共有5位,他们的皮肤光滑略有弹性,整体呈灰白色,下半部分的躯体还描绘着一些简单的几何线条,像戏曲的脸谱,颜料是墨绿色的。躯体一侧有小半部分是透明的橙色,里面有几个浮动的深色球体,本色被橙色体液干扰,不能具体判断,却和透明部分对比分明,显得十分醒目。小球体可能是他们的视觉器官,因为让这我想起了地球上许多简单动物都具备的眼点。5名布丁人一开始并没有过多关注沙滩上的人类,而是绕过我们,围着飞行器打量,橙色透明部分与深色小球的一侧始终保持面向飞机,他们似乎对这些机械的东西更加感兴趣。目前他们的移动方式主要是“滚”,但并不是随意地滚,而是有固定的姿态与方向。
我们曾预想过很多碰面时的场景,比如我们这群“外星人”被当成神魔,先被膜拜祈祷或是谨慎观察一番,然而事实却是:我们竟然被忽视了。5名布丁人对星鳐号由保持一定距离的观察变成了触摸和敲打,他们的身体可以延展出蜿蜒的触腕,拥有相当灵活的运动机能,据此我猜测,他们的手工技艺至少高于新石器时代的水平。你们可能会担心布丁人略显粗鲁的举动是否会使得星鳐号受损,我向你们担保,人类文明的星际飞行器经受过比触腕敲击强大无数倍的风险测试,请对在科研一线挥汗如雨的工程师们充满信心。
正式会面
布丁人对我们飞行器的观察和“推敲”持续了一小会儿,仿佛发现星鳐号暂时没有任何威胁,便调转视线观察我们。当然,我们对他们的观察亦没有一刻的停止,第一次邂逅的记录显示,他们拥有近似人类的骨架,还能灵活排出体外(当时那副排出的骨骼被他主人自己吸附在皮肤上拖走了,我们没有出手夺取)。但这次遇见的几位却都没有这个特征,此外没有任何大的差别,我们当然没有弄错物种,那这里面必定大有文章。
交往第一步,礼物很关键
负责交涉的学者许哲先一步行动,他调低隔离服外层色彩的对比度,以压低腰身、避免直视的方式向布丁人传达“自己不具有威胁性”的信息,渐渐靠近他们。不过,还要辛苦他抱着给布丁人的礼物—— 一种“鱼”。这是魔镜星球的本土物种,我们已经对其做了较粗略的研究,名字暂定为“鸡腿鱼”,名字有点滑稽对吧,但我却觉得十分合理。因为观察发现,鸡腿鱼及其近亲物种经常被其余大型物种猎食,是魔镜星球上食物链里名副其实的“肉鸡”,而前粗后匀的流线型躯干像极了扒毛后的鸡腿,结合它们与地球鱼类演化的高度趋同,遂如此命名。 食物永远是最好的选择
面对鸡腿鱼,布丁人不可能有拒绝的道理:智慧生物不一定是肉食性的,但必然是杂食性的,食谱范围的大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获得食物的能力,也就体现了智商的高低。人类上天能捕鹰射雁,下地能掘蚓掏鳖,更有无数贝尔·格里斯(贝爷)这样的荒野老饕、深山顽餮,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演化逻辑。
许哲提议先由他亲手抱送过去几条,毕竟语言不通且差异巨大的两个族群,相互交流时想表达善意,那么食物必然是首选。令人遗憾的是,许哲没能达成自己预想中抱上5条鸡腿鱼的目标,仅一条的重量就让他吃不消了。
耐人寻味的举动
见到许哲过去,确切地说见到许哲怀抱着鸡腿鱼过去后,5位布丁人立刻有了活跃的反应,身体都出现了明显的颤动。其中的两个相互轻轻碰撞几下,左边的那位侧身拦住了其余3位布丁人的举动,另一个“滚”上前来,透明一侧“盯”着许哲,也以轻撞的方式碰触了几下许哲,紧接着他的身体表面再次延伸出两支柔韧的触腕,接过了许哲正费力抱着的鸡腿鱼。
这里我实在是忍不住要对布丁人相互碰撞的姿态做一点真切的形容,即便这个词汇一般是描述非智慧的动物或幼儿的,但很符合我们所见的一切:憨态可掬。
初识布丁人社会结构
这次会面是成功的,领头的布丁人接过鸡腿鱼,其他布丁人也纷纷涌上来围住许哲轻轻碰撞,随后绕过许哲,与我们其他成员一一轻碰(或许是表达感激,或许是打招呼)。我们立即通过通信设备向飞船发去了初次接触的结果。接着,我们开始整顿物资,并开始对沙滩附近的水文和生物资源展开勘测。期间,那位领头布丁人背着硕大的肥鱼,另一位紧挨着他,他们和许哲面对面,尝试用肢体语言进行交流,然而看上去没有丝毫进展。剩下3个布丁人明显想靠近鸡腿鱼,却被背鱼的领头人猛地变出一根触腕用力敲了一通,只得滚到一边来围观我们其他人。
这或许是他们的规矩,看样子与人类文明中的集体组织分配策略类似:新获得的资源不能独自享用,要拿回集体按需分配。但这类规矩往往是资源相当匮乏时才会出现。由此推断,这几位布丁人族群的食物来源不算稳定,或许他们的农业水平还不发达,但我也不能因此做出确切的结论,毕竟我们还只接触了其中的某个族群,也许在我们还没接触到的族群中已经有发展到高级水平的。另一方面,挨打的布丁人在肢体上表现出的情绪并不激烈,说明他们目前的社会结构还算比较稳定。
神秘纹饰
剩下的3位布丁人显然把我们当成了参观对象,被当作“研究对象”的我们同时也在观察着他们:他们的皮肤虽然光滑,但仔细观察会发现还有一些纹路,肤色也有深浅不一的变化,但不明显。最明显的区别在于他们身上有些稀疏分布的小点,各自不同,同行的生物学家冉浩猜测这是色素沉积,也就是痣。他们皮肤表面描绘的花纹有各自的特征,看线条的特点能确定是由触腕绘制的,花纹大致有直线段、藤蔓状、螺线、圆形、規则的网点、正多边形等,总体风格接近人类新石器时代的陶画。
在这些纹饰里,还有许多生物特征明显的图形,这些图形共同的特点是中间以粗线条勾勒,外围又包上一圈虚线,而其中有几种在我的头盔辅助下得到证实,是我们记录过的大型动物。动物纹饰象征着什么,我认为对理解布丁人的文化有很重要的作用。他们之间的体型也略有差异,但不如人类这样明显。埋在透明部分中的深色球体也是个谜团,直径为六七厘米,共有七颗(不要怂恿我念咒语召唤神龙,我已经试过了),我们的生物学家暂时不敢断定为眼睛,因为视觉器官不应包裹得这样厚实,这不利于清晰成像,也没有发现明显的瞳孔结构。
深入部落
休整完毕后,我们留下星鳐号,开始向丛林进发,遥感探测器已经绘制了附近几十公里的地形,最近的布丁人部落就在七百米内,因为地图上显示在那里出现了一些建筑结构。这一区域的丛林的景色,远看像是地球上的热带雨林被贴上了一层紫色滤镜,但深入后我们发现,其中的生态模式完全不同,这里的“树木”是可以运动的,它们能缓缓移出或深入土地,一些“树”上甚至还结着椭圆的巨型果实,我不禁怀疑它难道和地球上的猴面包树有什么亲缘关系?一路上我们还遇到了许多奇特的小动物,但没有出现任何大型猎食者,由此可见布丁人的部落对周围的环境控制算是很强势了。
七百米的直线距离,除了收集资料走走停停,各种高大树木、断崖巨石之类,也需要我们翻越或绕开。几位布丁人始终跟着我们,似乎是知道我们的目的地。他们的身体形态很好地适应了这里,我们需要借助设备通过的障碍,他们只用将皮肤附着在障碍物上就能继续前行。
后半途中,更多的布丁人出现了,他们的体态和肤色也各有区别,我们也借此发现了更多样的几何纹饰和动物纹饰。快到达目的地的时候,我们毫不意外地发现,周围的布丁人已经初具人形,看来在与我们同行的时候已经在进行拟态了。
沟通方式
到达目的地,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布丁人。而这些布丁人给我们提供了新的信息:我们本以为布丁人不能制造声波相互交流,但眼前的景象却让我们大吃一惊。他们控制身体的形状,向内凹陷形成一个开着小口的空腔,将空腔内的空气压出时,出气的小口上的皮肤有节律地开合,发出了不同的音色和响度。这很明显是声音交流了,算是个好消息,即便以我们严谨的态度还不能肯定这就是语言,或是非语言的信号表达。未来或许能获得语言学家的协助,对他们的语言文化将会有进一步的了解。
背鱼的领头者对发音的几位布丁人态度明显不同,没有用武力驱赶,而是让他们近距离接触了肥硕的见面礼,“发音者”面对鸡腿鱼也很沉着,没有急躁的表现,我甚至认为他们是族群中的长者。
为了验证我的想法,我试图靠近一名“发音者”,端详他身体上是否有老化的迹象,但毫无收获,他们的皮肤都是细腻平顺,紧凑有致,运动部位处细微的褶皱也看不到比其余布丁人更松弛的纹路。当然,我也有理由为自己争辩:布丁人特异性的生理结构和强大的变形能力或许能使他们长久拥有饱满的肌肤,因而在这方面发觉不出年龄的差别。当然,疑问不止这条,见识了这么多布丁人,我们目前还没有发现“骨架个体”,生物学家们讨论着应该多一些微型无人机扩大范围搜寻,或许能有突破。 部落景观
我们进行考察的区域位于赤道附近,绕过一块山岩后,部落的风光便铺展在我们眼前。
开阔的河谷上,是布丁人的家园,河谷中央被挖成一条规模很大的水道,宽约200米,渠边的天然石堆是岸堤,略显参差,但粗糙的做工不能掩盖水道本身的逼人气势,我们在遥感地图上发现的建筑结构就是它。不少纹饰繁杂的布丁人在堤边和水中劳作,但具体是什么工作尚不了解,有不少弱智布丁在水中飘荡。工作的布丁人姿态各异,有些维持球形,有些延展作条形,许多触腕中都握有工具,都是些粗重的石器、木器,没有发现金属制品。
空中有风筝似的片状物体在飞行,用望远仪拉近画面,片状物体下方系着很细的绳子,绳子的另一头是一座开了天窗的建筑,这座建筑与其他建筑较远,看来有特别的用途,也许是用于祭祀。
这座建筑是这些布丁人的居所,也是我们新的发现。房屋几乎全建于丘陵高处,尺寸有大有小,大的有十米高,小的仅三四米,整体呈深棕色。由丘陵半山腰向上,约有三十多座,连缀成一片,稍有风吹过屋内,就能产生震动,传出清幽的低鸣。这声音是我们在部落外围时就依稀听到的。
权力象征
我们被允许进入了其中一座房屋,这座建筑看起来比其他的要大许多,里面的装饰很多,主要是些生物遗骸打磨的制品和鲜艳的矿物晶体。房屋门洞很大,能顺利让两米多的物体通过。从顶梁垂下的绳子悬挂着许多庞大精美的骨架,与一路上记录的纹饰差不多吻合,只是不知这些骨架是来自其他生物还是布丁人自己。墙壁上有许多壁画,线条粗犷,勾描不甚精细,但同样有许多动物骨架的图样。屋内还有一道隔断,我们进入的是前方的主厅,两侧有凹陷的石台,共有6个,有5个里面都坐着一位布丁人,石台的凹陷空间和他们的体型大小一致,看起来像是专属座椅,我猜测座椅的主人应该是部落的掌权者。
即将入夜,布丁人的休息方式与我们类似,他们会在柔软干燥的树木纤维上入睡,同时身体会瘫软下去,但体型不会过于扁平。其余方面我们依然了解不够充分。房屋的隔间后是堆放食物、矿物,还有其他杂物的仓库,有几位健壮的布丁人轮流把守。
番外故事——布丁人的回礼
在科考团队暗中观察他们时,其中3个布丁人突然鼓胀了皮肤,迅速扎进海中,游向深处,科考队用望远仪观察到他们的身体浮浮沉沉,随着海浪又开始变形,不断将自己压扁、拉伸,眨眼间便已变得薄而修长,足有三十多米长,纹饰也随着皮肤变形,宛如三根巨型的雕花皮带。他们体内的深色小球纷纷转移到表皮,没有了橙色组织的遮挡,深色小球的本色也显露出来,很深的红紫色。变形完成后,他们直接潜入了深海,脱离了科考队的视野。
冉浩将记录仪的画面定格发给林奈何,指出每个紫色小球上都有一个很小的孔洞,周围有一圈类似括约肌的组织,很可能就是瞳孔。不过,这圈括约肌与红紫小球的尺寸比例并不符合我们在地球生物上总结的规律。形象地说,它只有芝麻大小,这是一个匪夷所思的现象。
等了不过三五分钟,海面上涌动起一小股波浪,三条“油泼面”浮出水面,缓缓游来,他们围成一个三角的阵型,每人都伸出一对触腕,将某个东西结结实实地捆扎在阵型中央,这个阵型似乎能有效防止这东西滑入水中。等到了近前,海水变浅,他们逐渐变回球状,皮肤的彩绘纹样也恢复了原状,而7颗紫色小球也全数缩回橙色组织内部。上了沙滩,他们的触腕轻轻落地,松开后露出了某种生物,是科考队之前没见过的生物。这生物像是“虾”,半米围圆的大小,通体银白色,中间是个锃亮的半球外壳,壳下盖着一个圆鼓鼓的囊状物,整体非常滑溜。
“哎呀,可惜了一个活样本。”林奈何有些惋惜的語气说着。
“没事,总还有机会遇到。”另一位生物学者宽慰着他。
“你们瞧!”许哲接过布丁人的回礼,将这“死虾”翻过来让我们看。
它的附肢有很多分叉,腹部密布着很多小孔,每个小孔四周有多根刚毛,这种结构很可能是用来感知水流变化的,这家伙应该非常敏锐并且胆小,难怪我们之前的探测没记录到它。布丁人的海下捕猎能力令人惊叹。
“我们第一次碰上的布丁人就有这种能力,说明水下捕猎在他们族群中是必须掌握的技能。”冉浩说着,用自带的AR摄像头对“死虾”拍了几张特写,传回飞船的实验室。
“事不宜迟,我们得赶紧展开部落的探索了。”
就目前接触的情况来看,布丁人似乎并不惧怕人类,否则也不会主动靠近,他们必然有独特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了解他们,以其文明为鉴,也必然能有许多收获。于是,在向船长提出调查申请后,作为科考团队中的社会研究者,我跟随考察团一同前往他们的聚落,尝试进行友好地问候……
与布丁人的再次会面
我们一行人搭乘飞行器星鳐号从飞船出发,星鳐号以一个灵巧的翻身调整好姿态,向魔镜星球的大地滑翔而去。但这并不算真正的滑翔,我们在地表上方500公里,大气层之外,这里是保证飞船安稳运行不被大气摩擦的最低轨道了,不存在空气动力学的运动。“滑翔”只是强劲的矢量发动机在抵消星球引力和减速时相对于飞船的参考系形成的效果。
星鳐号在几分钟内从相对于地面8.3千米每秒的魔镜星球第一宇宙速度降至亚音速,我们以切角较小的弹道轨迹进入大气,因而需要低速进入才安全,若贴近稠密大气时速度过高,飞行器会像打水漂的石片一般被大气弹开。对于星鳐号来说,这种事故只要发生一次,反弹时剧烈的过载就足以把飞行器内的活物(也就是科考人员)压为肉饼。在漫长的等待中,我真切牢记每一个细节,眼前的景象如此陌生又熟悉:防护窗外,逐渐明亮的天空下,某片大陆一角的细节不断放大,无边的深蓝汪洋在四周弥漫,只是大陆的颜色不再是苍翠,而是暗紫……
抵达“恐龙大陆”
翼展三十米的星鳐号穿行于平流层,天顶两颗灿烂的太阳即将升至最高处,此时它们还没有交食,光线格外充足。我们下方的大陆是四块大陆中我们最早登陆的一块,科考团队里的地质学家按外形将其称为“恐龙”。
“恐龙大陆”的面积经测算约七千两百万平方公里,并不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但由于这里环境我们考察得最为详尽,因此才选择前往此处的部落群展开与智慧生命的进一步接触。在星鳐号上俯瞰,魔镜星球海水的颜色与地球相近,但色调更暗,大概是因为其独有的浮游生物的色素、海水深度共同作用的结果。海岸奶白色沙滩已经隐约可见,犹如紫色旗袍的明亮镶边缀在大陆边缘,这便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月沙岸”。这片沙滩是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找到的,既靠近某个大规模的布丁人聚居地,又平坦宽敞,方便飞行器着陆,且飞船上的气象卫星探测数据分析显示,该区域近三天内不会有风暴海潮降临,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卸下物资搭建临时基地。
着陆的时间比我们想象的快,本次行动的小组都对智慧生物充满了好奇,大家迅速开工。星鳐号的8支起落架平稳按在沙滩上,发动机的喷炎徐徐熄灭,引发的气流扬起一片沙尘的烟幕。
为了安全起见,每一位将和魔镜星球的智慧生命近距離接触的研究人员都穿有特制的隔离服。这种装备十分轻巧美观,犹如贴身的泳衣,颜色也可自由调整,带有视野宽阔的头盔,内置多层防护,保温又透气,对外有正气压,可以阻碍外星微生物的渗透,是便携式的四级生化实验室。不要问我为什么搞得这么夸张,任何陌生的生物成分对我们来说都有可能是抗原,星球上任何有机分子都有可能使我们过敏。
沙滩之会
甫一踏上沙滩,还没来得及对周边环境进行一番考量,我们就与布丁人相遇了。他们直奔我们和飞行器的方向而来,大概是被星鳐号着陆的声势吸引来的,根据前面有过直接接触的科考同事收集到的资料来看,他们的好奇心旺盛,第一次邂逅就曾主动接触我们,这一次居然也是,还真是有趣的种族。
来者共有5位,他们的皮肤光滑略有弹性,整体呈灰白色,下半部分的躯体还描绘着一些简单的几何线条,像戏曲的脸谱,颜料是墨绿色的。躯体一侧有小半部分是透明的橙色,里面有几个浮动的深色球体,本色被橙色体液干扰,不能具体判断,却和透明部分对比分明,显得十分醒目。小球体可能是他们的视觉器官,因为让这我想起了地球上许多简单动物都具备的眼点。5名布丁人一开始并没有过多关注沙滩上的人类,而是绕过我们,围着飞行器打量,橙色透明部分与深色小球的一侧始终保持面向飞机,他们似乎对这些机械的东西更加感兴趣。目前他们的移动方式主要是“滚”,但并不是随意地滚,而是有固定的姿态与方向。
我们曾预想过很多碰面时的场景,比如我们这群“外星人”被当成神魔,先被膜拜祈祷或是谨慎观察一番,然而事实却是:我们竟然被忽视了。5名布丁人对星鳐号由保持一定距离的观察变成了触摸和敲打,他们的身体可以延展出蜿蜒的触腕,拥有相当灵活的运动机能,据此我猜测,他们的手工技艺至少高于新石器时代的水平。你们可能会担心布丁人略显粗鲁的举动是否会使得星鳐号受损,我向你们担保,人类文明的星际飞行器经受过比触腕敲击强大无数倍的风险测试,请对在科研一线挥汗如雨的工程师们充满信心。
正式会面
布丁人对我们飞行器的观察和“推敲”持续了一小会儿,仿佛发现星鳐号暂时没有任何威胁,便调转视线观察我们。当然,我们对他们的观察亦没有一刻的停止,第一次邂逅的记录显示,他们拥有近似人类的骨架,还能灵活排出体外(当时那副排出的骨骼被他主人自己吸附在皮肤上拖走了,我们没有出手夺取)。但这次遇见的几位却都没有这个特征,此外没有任何大的差别,我们当然没有弄错物种,那这里面必定大有文章。
交往第一步,礼物很关键
负责交涉的学者许哲先一步行动,他调低隔离服外层色彩的对比度,以压低腰身、避免直视的方式向布丁人传达“自己不具有威胁性”的信息,渐渐靠近他们。不过,还要辛苦他抱着给布丁人的礼物—— 一种“鱼”。这是魔镜星球的本土物种,我们已经对其做了较粗略的研究,名字暂定为“鸡腿鱼”,名字有点滑稽对吧,但我却觉得十分合理。因为观察发现,鸡腿鱼及其近亲物种经常被其余大型物种猎食,是魔镜星球上食物链里名副其实的“肉鸡”,而前粗后匀的流线型躯干像极了扒毛后的鸡腿,结合它们与地球鱼类演化的高度趋同,遂如此命名。 食物永远是最好的选择
面对鸡腿鱼,布丁人不可能有拒绝的道理:智慧生物不一定是肉食性的,但必然是杂食性的,食谱范围的大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获得食物的能力,也就体现了智商的高低。人类上天能捕鹰射雁,下地能掘蚓掏鳖,更有无数贝尔·格里斯(贝爷)这样的荒野老饕、深山顽餮,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演化逻辑。
许哲提议先由他亲手抱送过去几条,毕竟语言不通且差异巨大的两个族群,相互交流时想表达善意,那么食物必然是首选。令人遗憾的是,许哲没能达成自己预想中抱上5条鸡腿鱼的目标,仅一条的重量就让他吃不消了。
耐人寻味的举动
见到许哲过去,确切地说见到许哲怀抱着鸡腿鱼过去后,5位布丁人立刻有了活跃的反应,身体都出现了明显的颤动。其中的两个相互轻轻碰撞几下,左边的那位侧身拦住了其余3位布丁人的举动,另一个“滚”上前来,透明一侧“盯”着许哲,也以轻撞的方式碰触了几下许哲,紧接着他的身体表面再次延伸出两支柔韧的触腕,接过了许哲正费力抱着的鸡腿鱼。
这里我实在是忍不住要对布丁人相互碰撞的姿态做一点真切的形容,即便这个词汇一般是描述非智慧的动物或幼儿的,但很符合我们所见的一切:憨态可掬。
初识布丁人社会结构
这次会面是成功的,领头的布丁人接过鸡腿鱼,其他布丁人也纷纷涌上来围住许哲轻轻碰撞,随后绕过许哲,与我们其他成员一一轻碰(或许是表达感激,或许是打招呼)。我们立即通过通信设备向飞船发去了初次接触的结果。接着,我们开始整顿物资,并开始对沙滩附近的水文和生物资源展开勘测。期间,那位领头布丁人背着硕大的肥鱼,另一位紧挨着他,他们和许哲面对面,尝试用肢体语言进行交流,然而看上去没有丝毫进展。剩下3个布丁人明显想靠近鸡腿鱼,却被背鱼的领头人猛地变出一根触腕用力敲了一通,只得滚到一边来围观我们其他人。
这或许是他们的规矩,看样子与人类文明中的集体组织分配策略类似:新获得的资源不能独自享用,要拿回集体按需分配。但这类规矩往往是资源相当匮乏时才会出现。由此推断,这几位布丁人族群的食物来源不算稳定,或许他们的农业水平还不发达,但我也不能因此做出确切的结论,毕竟我们还只接触了其中的某个族群,也许在我们还没接触到的族群中已经有发展到高级水平的。另一方面,挨打的布丁人在肢体上表现出的情绪并不激烈,说明他们目前的社会结构还算比较稳定。
神秘纹饰
剩下的3位布丁人显然把我们当成了参观对象,被当作“研究对象”的我们同时也在观察着他们:他们的皮肤虽然光滑,但仔细观察会发现还有一些纹路,肤色也有深浅不一的变化,但不明显。最明显的区别在于他们身上有些稀疏分布的小点,各自不同,同行的生物学家冉浩猜测这是色素沉积,也就是痣。他们皮肤表面描绘的花纹有各自的特征,看线条的特点能确定是由触腕绘制的,花纹大致有直线段、藤蔓状、螺线、圆形、規则的网点、正多边形等,总体风格接近人类新石器时代的陶画。
在这些纹饰里,还有许多生物特征明显的图形,这些图形共同的特点是中间以粗线条勾勒,外围又包上一圈虚线,而其中有几种在我的头盔辅助下得到证实,是我们记录过的大型动物。动物纹饰象征着什么,我认为对理解布丁人的文化有很重要的作用。他们之间的体型也略有差异,但不如人类这样明显。埋在透明部分中的深色球体也是个谜团,直径为六七厘米,共有七颗(不要怂恿我念咒语召唤神龙,我已经试过了),我们的生物学家暂时不敢断定为眼睛,因为视觉器官不应包裹得这样厚实,这不利于清晰成像,也没有发现明显的瞳孔结构。
深入部落
休整完毕后,我们留下星鳐号,开始向丛林进发,遥感探测器已经绘制了附近几十公里的地形,最近的布丁人部落就在七百米内,因为地图上显示在那里出现了一些建筑结构。这一区域的丛林的景色,远看像是地球上的热带雨林被贴上了一层紫色滤镜,但深入后我们发现,其中的生态模式完全不同,这里的“树木”是可以运动的,它们能缓缓移出或深入土地,一些“树”上甚至还结着椭圆的巨型果实,我不禁怀疑它难道和地球上的猴面包树有什么亲缘关系?一路上我们还遇到了许多奇特的小动物,但没有出现任何大型猎食者,由此可见布丁人的部落对周围的环境控制算是很强势了。
七百米的直线距离,除了收集资料走走停停,各种高大树木、断崖巨石之类,也需要我们翻越或绕开。几位布丁人始终跟着我们,似乎是知道我们的目的地。他们的身体形态很好地适应了这里,我们需要借助设备通过的障碍,他们只用将皮肤附着在障碍物上就能继续前行。
后半途中,更多的布丁人出现了,他们的体态和肤色也各有区别,我们也借此发现了更多样的几何纹饰和动物纹饰。快到达目的地的时候,我们毫不意外地发现,周围的布丁人已经初具人形,看来在与我们同行的时候已经在进行拟态了。
沟通方式
到达目的地,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布丁人。而这些布丁人给我们提供了新的信息:我们本以为布丁人不能制造声波相互交流,但眼前的景象却让我们大吃一惊。他们控制身体的形状,向内凹陷形成一个开着小口的空腔,将空腔内的空气压出时,出气的小口上的皮肤有节律地开合,发出了不同的音色和响度。这很明显是声音交流了,算是个好消息,即便以我们严谨的态度还不能肯定这就是语言,或是非语言的信号表达。未来或许能获得语言学家的协助,对他们的语言文化将会有进一步的了解。
背鱼的领头者对发音的几位布丁人态度明显不同,没有用武力驱赶,而是让他们近距离接触了肥硕的见面礼,“发音者”面对鸡腿鱼也很沉着,没有急躁的表现,我甚至认为他们是族群中的长者。
为了验证我的想法,我试图靠近一名“发音者”,端详他身体上是否有老化的迹象,但毫无收获,他们的皮肤都是细腻平顺,紧凑有致,运动部位处细微的褶皱也看不到比其余布丁人更松弛的纹路。当然,我也有理由为自己争辩:布丁人特异性的生理结构和强大的变形能力或许能使他们长久拥有饱满的肌肤,因而在这方面发觉不出年龄的差别。当然,疑问不止这条,见识了这么多布丁人,我们目前还没有发现“骨架个体”,生物学家们讨论着应该多一些微型无人机扩大范围搜寻,或许能有突破。 部落景观
我们进行考察的区域位于赤道附近,绕过一块山岩后,部落的风光便铺展在我们眼前。
开阔的河谷上,是布丁人的家园,河谷中央被挖成一条规模很大的水道,宽约200米,渠边的天然石堆是岸堤,略显参差,但粗糙的做工不能掩盖水道本身的逼人气势,我们在遥感地图上发现的建筑结构就是它。不少纹饰繁杂的布丁人在堤边和水中劳作,但具体是什么工作尚不了解,有不少弱智布丁在水中飘荡。工作的布丁人姿态各异,有些维持球形,有些延展作条形,许多触腕中都握有工具,都是些粗重的石器、木器,没有发现金属制品。
空中有风筝似的片状物体在飞行,用望远仪拉近画面,片状物体下方系着很细的绳子,绳子的另一头是一座开了天窗的建筑,这座建筑与其他建筑较远,看来有特别的用途,也许是用于祭祀。
这座建筑是这些布丁人的居所,也是我们新的发现。房屋几乎全建于丘陵高处,尺寸有大有小,大的有十米高,小的仅三四米,整体呈深棕色。由丘陵半山腰向上,约有三十多座,连缀成一片,稍有风吹过屋内,就能产生震动,传出清幽的低鸣。这声音是我们在部落外围时就依稀听到的。
权力象征
我们被允许进入了其中一座房屋,这座建筑看起来比其他的要大许多,里面的装饰很多,主要是些生物遗骸打磨的制品和鲜艳的矿物晶体。房屋门洞很大,能顺利让两米多的物体通过。从顶梁垂下的绳子悬挂着许多庞大精美的骨架,与一路上记录的纹饰差不多吻合,只是不知这些骨架是来自其他生物还是布丁人自己。墙壁上有许多壁画,线条粗犷,勾描不甚精细,但同样有许多动物骨架的图样。屋内还有一道隔断,我们进入的是前方的主厅,两侧有凹陷的石台,共有6个,有5个里面都坐着一位布丁人,石台的凹陷空间和他们的体型大小一致,看起来像是专属座椅,我猜测座椅的主人应该是部落的掌权者。
即将入夜,布丁人的休息方式与我们类似,他们会在柔软干燥的树木纤维上入睡,同时身体会瘫软下去,但体型不会过于扁平。其余方面我们依然了解不够充分。房屋的隔间后是堆放食物、矿物,还有其他杂物的仓库,有几位健壮的布丁人轮流把守。
番外故事——布丁人的回礼
在科考团队暗中观察他们时,其中3个布丁人突然鼓胀了皮肤,迅速扎进海中,游向深处,科考队用望远仪观察到他们的身体浮浮沉沉,随着海浪又开始变形,不断将自己压扁、拉伸,眨眼间便已变得薄而修长,足有三十多米长,纹饰也随着皮肤变形,宛如三根巨型的雕花皮带。他们体内的深色小球纷纷转移到表皮,没有了橙色组织的遮挡,深色小球的本色也显露出来,很深的红紫色。变形完成后,他们直接潜入了深海,脱离了科考队的视野。
冉浩将记录仪的画面定格发给林奈何,指出每个紫色小球上都有一个很小的孔洞,周围有一圈类似括约肌的组织,很可能就是瞳孔。不过,这圈括约肌与红紫小球的尺寸比例并不符合我们在地球生物上总结的规律。形象地说,它只有芝麻大小,这是一个匪夷所思的现象。
等了不过三五分钟,海面上涌动起一小股波浪,三条“油泼面”浮出水面,缓缓游来,他们围成一个三角的阵型,每人都伸出一对触腕,将某个东西结结实实地捆扎在阵型中央,这个阵型似乎能有效防止这东西滑入水中。等到了近前,海水变浅,他们逐渐变回球状,皮肤的彩绘纹样也恢复了原状,而7颗紫色小球也全数缩回橙色组织内部。上了沙滩,他们的触腕轻轻落地,松开后露出了某种生物,是科考队之前没见过的生物。这生物像是“虾”,半米围圆的大小,通体银白色,中间是个锃亮的半球外壳,壳下盖着一个圆鼓鼓的囊状物,整体非常滑溜。
“哎呀,可惜了一个活样本。”林奈何有些惋惜的語气说着。
“没事,总还有机会遇到。”另一位生物学者宽慰着他。
“你们瞧!”许哲接过布丁人的回礼,将这“死虾”翻过来让我们看。
它的附肢有很多分叉,腹部密布着很多小孔,每个小孔四周有多根刚毛,这种结构很可能是用来感知水流变化的,这家伙应该非常敏锐并且胆小,难怪我们之前的探测没记录到它。布丁人的海下捕猎能力令人惊叹。
“我们第一次碰上的布丁人就有这种能力,说明水下捕猎在他们族群中是必须掌握的技能。”冉浩说着,用自带的AR摄像头对“死虾”拍了几张特写,传回飞船的实验室。
“事不宜迟,我们得赶紧展开部落的探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