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学数学一线教师,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感触最深刻的是: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与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就是写教学反思。教师在教学中任何尝试和长期以来的积累都是独一无二的,弥足珍贵,不要轻易放弃。对于教学反思的内涵及指向,有学者从三个维度加以解说:一是在实践中反思;二是对实践反思;三是为实践反思。这种观点似是而非,我认为反思是教学实践的一个环节,它应发生在教学实践之后。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记录。
一、课例式反思记录
课例式反思就是记录对一节课的反思,主要包括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对教学实施过程反思、对教学问题分析与对策。这要求教师对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等直观对象的观察感知与比较,及对情境的体验,并进行整合与升华。比如本人在上圆周角这一节新课引入时,原来是先复习圆心角,利用教具把顶点拉到圆周上(图1),引出圆周角定义。虽然分析透彻,也强调了定义的注意点,但对定理证明分类思路引入总觉得不太自然。后来我采用另一种设计(图2),首先让学生画多个圆,其次在圆上任意画角,然后要求学生画出顶点位置不同的角,学生兴趣盎然,作出多种图形,教师有意识搜集不同类型的图。
探讨这些图形角的顶点位置、边与圆的关系,从而概括出圆周角定义,同时还可得到(圆心角、圆外角、圆内角等)概念。不但区别各类角,而且为圆周角定理三种分类提供思路,可谓一举两得,效果很好。
又如一次听一节公开课,一位教师在教代数式这节时采取以下引入方式,教师发布指令:
①每人心中想一个数;②把想好的数乘2加4;③把所得数除以2;④将所得商加上想的数的3倍。
然后学生报出一个数,教师立即说出结果,让学生佩服不已。同时学习兴趣大大调动起来,学生迫切想知道老师的奥秘。这时,教师自然而然引出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与优越性,水到渠成,非常精彩。其实,许多课在你备课前哪怕你深思熟虑,总有遗漏的地方,上了后,才发现有的例题这样分析好,有些定理教学那样设计好,及时记载下来,无疑为今后教学积累一笔丰富的教学“财产”。
二、对偶发事件记录
课堂教学瞬息万变,不可预料情况不断发生,不仅有教师自身突发的“灵感”,而且更多的是学生在课堂中不断展现出闪光点。这需要教师随时做出“反应”或“应对”。一次在教完相似三角形这节后,我出了这么一道题:
如图3,已知△ABC中,BC=8,高AD=6,P为BC上一点,PE∥AC交AB于E,PF∥AB交AC于F,设PB=x,S△PEF=y,求y与x的关系式。
解:由PE∥AC,得△BEP~△BAC,
从而 =( )2
得S△BEP= x2
同理S△PFC= (8-x)2
∴S△PEF= (S△ABC-S△BEP-S△PFC)=- x2+3x
我突然想到,能否把条件PE∥AC改为PE∥AD?
试一试。发现只要作出一条辅助线,PE1∥AC,就可用原题方法拿来求。咦!既然PF∥AB,则点E无论在AB上怎么移动,则S△PEF面积永远不变。这样得到一个条件削弱于原题一道好题!如图4,即△ABC中,AD为△ABC边BC上的高,BC=8,AD=6,P为BC上一点,若PF∥AB,E为AB上任意一点(不同于A、B)则S△PEF的面积为定值。
又如图5:菱形ABCD中,AC、BD交于O,OE⊥AB,OF⊥AD,OE⊥CD,OH⊥BC,求证:OE=OF=OG=OA(图5)。
一般思路用角平分线性质,或证明三角形全等。有一个学生站起来激动地说:我有一个好方法,因为AC、BD分成4个三角形全等,又因为四边相等,利用面积不就可以马上得出OE=OF=OH=OG吗?妙!类似例子,举不胜举。这些突如其来的证明思路,使我们的教学充满活力与生机的源泉!
三、批改作业反思记录
批改作业,不仅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效果反馈的重要途径,它在督促指导学生学习、调整教师教学方案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写批改作业记录可以记下学生在哪些题中出错,一般思维盲点出在哪里,哪些题有一题多解。比如在浙教版作业本上有一道题:如图6,AB为⊙O直径,C、D为圆上的点,且OD∥AC,求证CD=DB。我统计一下,作业本证明方法一共出现5种(图6):
方法一:连OC,证明圆心角∠COD=∠DOB。
方法二:连AD,证明圆周角∠CAD=∠DAB。
方法三:延长DO交⊙O于E,夹在平行弦中的弧相等 = =
方法四:利用圆周角∠CAB=圆心角∠DOB,得出 = 。
方法五:连BC,利用垂径定理证明。
另外作业本上出现的求近似数时中间过程的取值比结果要多1位,文字证明题学生经常没有写出已知与求证,画图题没保留画图痕迹,没下出结论。有些题目证明方法复杂,思路混乱等等。针对以上问题,我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有哪些遗漏点,如何更好地克服,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四、例题教学反思记录
1.解题方法规律反思
数学例题是知识由产生到应用的关键一步,即所谓“抛砖引玉”,然而很多时候“做过例题千万道,解后抛九霄云外”,难以达到提高解题能力、发展思维的目的。善于记录解题后反思方法归类、规律小结与技巧揣摩,无疑对能力提高与思维发展大有裨益。
例如:在学习垂径定理后,我发现几乎所有关于圆中,关于半径、弦、弦心距的题目基本上可以在一个基本Rt△BOD中解决(如图7)。因此,我设计几道题目让学生体会基本图形在解题中的作用。
(1)⊙O中,∠BAC=30°,半径r=2,求BC的长。
(2)⊙O中,弦CD与直径AB成30°,与AB交于E,且OE=2,直径为10,求弦CD的长。
(3)矩形ABCD中,AD=5,以AB上一点O为圆心,画圆交AB于E、F两点,交CD于MN,且AE=3,DM=4,求MN的长。
(4)圆管内原有积水水面宽CD=4cm,水深GF=1cm,求水面上升1cm(即EF=1cm)时水面AB的宽。(图8)
2.在学生易错处反思
学生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会往往与成人不同,表达方式可能不准确,因此难免出错,例题教学若能从此切入,进行解后反思,找到“病根”,从而对症下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我发现平面几何中常见“失根”问题,有以下几类也是中考常见的陷阱题。
(1)从不在⊙O上一点A引⊙O割线交⊙O于B、C,且AB•AC=64,OA=10,求⊙O的半径;
(2)⊙O半径为5,两条平行弦长分别为6和8,求平行弦间的距离;
(3)⊙O1与⊙O2交于A、B,⊙O1半径为15,⊙O2半径为20,AB=24,求圆心矩;
(4)等腰三角形一腰上高等于这腰一半,求顶角;
(5)△ABC中,∠A=60°,高BE、CF交于O,则∠BOC=______;
(6)已知AB为⊙O直径,点C在⊙O上,上过点C引直径AB的垂线,垂足为D,点D分这条直径为2∶3两部分,若r=5,求BC;
(7)若直角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3和4,求另一边;
(8)已知A、B、C为⊙O上三点,⊙O半径为2,弦AB=2 ,BC=2 ,求∠ABC所对弧AC的长度;
(9)△ABC中,AB=8,AC=6,点D在AC上,且AD=2,如果要在AB上找一点E,使△ADE~△ABC,则AE=_____;
(10)两圆半径分别为6、4,两条公切线互相垂直,则圆心角_______。
总之,解后的反思方法规律得到了及时小结归纳,能使我们拨开迷雾,看清“庐山真面目”,提高教学效率。
当然,我们也可以记录一些自己在教学中的随想与感受,它可能并没有完整结构,只是把自己一些想法随时记录下来,但是它为教师为某些关键问题的深思提供了素材。以上几类反思记录也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之间相互融合,并无本质上差异。尤其近几年推行了新课标,对很多教师来说都是全新的,这就更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尝试、实践、总结规律,教学反思变得尤其重要。让我们多动动笔、动动脑,在反思中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合作!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一、课例式反思记录
课例式反思就是记录对一节课的反思,主要包括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对教学实施过程反思、对教学问题分析与对策。这要求教师对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等直观对象的观察感知与比较,及对情境的体验,并进行整合与升华。比如本人在上圆周角这一节新课引入时,原来是先复习圆心角,利用教具把顶点拉到圆周上(图1),引出圆周角定义。虽然分析透彻,也强调了定义的注意点,但对定理证明分类思路引入总觉得不太自然。后来我采用另一种设计(图2),首先让学生画多个圆,其次在圆上任意画角,然后要求学生画出顶点位置不同的角,学生兴趣盎然,作出多种图形,教师有意识搜集不同类型的图。
探讨这些图形角的顶点位置、边与圆的关系,从而概括出圆周角定义,同时还可得到(圆心角、圆外角、圆内角等)概念。不但区别各类角,而且为圆周角定理三种分类提供思路,可谓一举两得,效果很好。
又如一次听一节公开课,一位教师在教代数式这节时采取以下引入方式,教师发布指令:
①每人心中想一个数;②把想好的数乘2加4;③把所得数除以2;④将所得商加上想的数的3倍。
然后学生报出一个数,教师立即说出结果,让学生佩服不已。同时学习兴趣大大调动起来,学生迫切想知道老师的奥秘。这时,教师自然而然引出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与优越性,水到渠成,非常精彩。其实,许多课在你备课前哪怕你深思熟虑,总有遗漏的地方,上了后,才发现有的例题这样分析好,有些定理教学那样设计好,及时记载下来,无疑为今后教学积累一笔丰富的教学“财产”。
二、对偶发事件记录
课堂教学瞬息万变,不可预料情况不断发生,不仅有教师自身突发的“灵感”,而且更多的是学生在课堂中不断展现出闪光点。这需要教师随时做出“反应”或“应对”。一次在教完相似三角形这节后,我出了这么一道题:
如图3,已知△ABC中,BC=8,高AD=6,P为BC上一点,PE∥AC交AB于E,PF∥AB交AC于F,设PB=x,S△PEF=y,求y与x的关系式。
解:由PE∥AC,得△BEP~△BAC,
从而 =( )2
得S△BEP= x2
同理S△PFC= (8-x)2
∴S△PEF= (S△ABC-S△BEP-S△PFC)=- x2+3x
我突然想到,能否把条件PE∥AC改为PE∥AD?
试一试。发现只要作出一条辅助线,PE1∥AC,就可用原题方法拿来求。咦!既然PF∥AB,则点E无论在AB上怎么移动,则S△PEF面积永远不变。这样得到一个条件削弱于原题一道好题!如图4,即△ABC中,AD为△ABC边BC上的高,BC=8,AD=6,P为BC上一点,若PF∥AB,E为AB上任意一点(不同于A、B)则S△PEF的面积为定值。
又如图5:菱形ABCD中,AC、BD交于O,OE⊥AB,OF⊥AD,OE⊥CD,OH⊥BC,求证:OE=OF=OG=OA(图5)。
一般思路用角平分线性质,或证明三角形全等。有一个学生站起来激动地说:我有一个好方法,因为AC、BD分成4个三角形全等,又因为四边相等,利用面积不就可以马上得出OE=OF=OH=OG吗?妙!类似例子,举不胜举。这些突如其来的证明思路,使我们的教学充满活力与生机的源泉!
三、批改作业反思记录
批改作业,不仅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效果反馈的重要途径,它在督促指导学生学习、调整教师教学方案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写批改作业记录可以记下学生在哪些题中出错,一般思维盲点出在哪里,哪些题有一题多解。比如在浙教版作业本上有一道题:如图6,AB为⊙O直径,C、D为圆上的点,且OD∥AC,求证CD=DB。我统计一下,作业本证明方法一共出现5种(图6):
方法一:连OC,证明圆心角∠COD=∠DOB。
方法二:连AD,证明圆周角∠CAD=∠DAB。
方法三:延长DO交⊙O于E,夹在平行弦中的弧相等 = =
方法四:利用圆周角∠CAB=圆心角∠DOB,得出 = 。
方法五:连BC,利用垂径定理证明。
另外作业本上出现的求近似数时中间过程的取值比结果要多1位,文字证明题学生经常没有写出已知与求证,画图题没保留画图痕迹,没下出结论。有些题目证明方法复杂,思路混乱等等。针对以上问题,我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有哪些遗漏点,如何更好地克服,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四、例题教学反思记录
1.解题方法规律反思
数学例题是知识由产生到应用的关键一步,即所谓“抛砖引玉”,然而很多时候“做过例题千万道,解后抛九霄云外”,难以达到提高解题能力、发展思维的目的。善于记录解题后反思方法归类、规律小结与技巧揣摩,无疑对能力提高与思维发展大有裨益。
例如:在学习垂径定理后,我发现几乎所有关于圆中,关于半径、弦、弦心距的题目基本上可以在一个基本Rt△BOD中解决(如图7)。因此,我设计几道题目让学生体会基本图形在解题中的作用。
(1)⊙O中,∠BAC=30°,半径r=2,求BC的长。
(2)⊙O中,弦CD与直径AB成30°,与AB交于E,且OE=2,直径为10,求弦CD的长。
(3)矩形ABCD中,AD=5,以AB上一点O为圆心,画圆交AB于E、F两点,交CD于MN,且AE=3,DM=4,求MN的长。
(4)圆管内原有积水水面宽CD=4cm,水深GF=1cm,求水面上升1cm(即EF=1cm)时水面AB的宽。(图8)
2.在学生易错处反思
学生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会往往与成人不同,表达方式可能不准确,因此难免出错,例题教学若能从此切入,进行解后反思,找到“病根”,从而对症下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我发现平面几何中常见“失根”问题,有以下几类也是中考常见的陷阱题。
(1)从不在⊙O上一点A引⊙O割线交⊙O于B、C,且AB•AC=64,OA=10,求⊙O的半径;
(2)⊙O半径为5,两条平行弦长分别为6和8,求平行弦间的距离;
(3)⊙O1与⊙O2交于A、B,⊙O1半径为15,⊙O2半径为20,AB=24,求圆心矩;
(4)等腰三角形一腰上高等于这腰一半,求顶角;
(5)△ABC中,∠A=60°,高BE、CF交于O,则∠BOC=______;
(6)已知AB为⊙O直径,点C在⊙O上,上过点C引直径AB的垂线,垂足为D,点D分这条直径为2∶3两部分,若r=5,求BC;
(7)若直角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3和4,求另一边;
(8)已知A、B、C为⊙O上三点,⊙O半径为2,弦AB=2 ,BC=2 ,求∠ABC所对弧AC的长度;
(9)△ABC中,AB=8,AC=6,点D在AC上,且AD=2,如果要在AB上找一点E,使△ADE~△ABC,则AE=_____;
(10)两圆半径分别为6、4,两条公切线互相垂直,则圆心角_______。
总之,解后的反思方法规律得到了及时小结归纳,能使我们拨开迷雾,看清“庐山真面目”,提高教学效率。
当然,我们也可以记录一些自己在教学中的随想与感受,它可能并没有完整结构,只是把自己一些想法随时记录下来,但是它为教师为某些关键问题的深思提供了素材。以上几类反思记录也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之间相互融合,并无本质上差异。尤其近几年推行了新课标,对很多教师来说都是全新的,这就更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尝试、实践、总结规律,教学反思变得尤其重要。让我们多动动笔、动动脑,在反思中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合作!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