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在阅读一本名叫《儿童绘画心理学》的书籍,从阅读中,可以发现,儿童的绘画经历着三个明显的阶段:4岁以前称“涂鸦阶段”,5至9岁是“图式阶段”,9岁以后才进入“写实倾向阶段”。每个阶段不能超越,更不能倒置,但有所交叉。
就涂鸦阶段来说,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大约在2岁半左右,幼儿的涂画杂乱无章;3岁时,动作有所控制,即能重復同一动作;3岁半以后,能画出不规则的圆形;而到4岁,则已有一定的“拟像”能力。“涂鸦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对绘画动作的控制。幼儿最初是乱涂,然后过度到有控制的图画,然后再过度到复杂一点的、能体现儿童意识的动作,最后止于“拟像”。大约出现在4岁左右的“拟像”绘画,是儿童绘画才能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因为这象征着他已经从以“动作”为主要特征的绘画活动演变到以“想象”为特征的绘画活动。4岁左右的儿童在绘画时常口中念念有词:“这是大树”,“这是老鼠”,“这是妈妈”等等。虽然画得不一定像,但他却是在想象支配下从事这种涂鸦创作的。4岁以后,儿童的绘画便进入“图式阶段”。有时也称“符号表现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能画一些简单的、常见的东西,而且用他自己的方式或图式进行创造。这时所绘的画,不再像涂鸦阶段那样令人费解,绘画对象的一些主要特征都能得到反映。但是,这个阶段儿童的绘画具有明显的“以自我为中心”,是按照他个人的主观经验来反映对象的。一般来说,写实倾向阶段出现在9岁以后,它的主要特征是尽量客观地认识和把握各种事物和现象,并尽可能如实的表现出来。
儿童绘画心理的发展,是学校以及家庭对其进行绘画教育的科学依据。如果不遵循内在规律,不仅会使儿童教育得不到应有的效果,而且还会使儿童的身心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尊重学生心理特点为根本,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促进和引导学生的绘画发展。
一、顺其自然,正确引导
儿童绘画从涂鸦阶段进入图式阶段,这是一种客观规律,是儿童绘画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现在的儿童教育恰恰忽视了这两个阶段,尤其是第一个阶段。这是不科学的。我常在一些学校看到“儿童绘画作品展”之类的东西,在为之感到欣然、惊叹的同时,也在想:这些成人化的绘画作品是否代表着绝大多数儿童的绘画水平?这种展览在助长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倾向?儿童的绘画教育是否应是小学美术课的“预料”甚至是后者的“提前教育”?为什么看不到“涂鸦作品展”或“符号表现作品展”之类?对于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鼓励他们去乱涂,乱画,因为在这种活动中会出现绘画才能的萌芽。没有这一阶段的教育,后继的更“高级”的绘画才能就得不到有效的发展。所以,在小学低年级的美术教学中,应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规律,重视并鼓励幼儿从事涂鸦和“符号表现”活动,不要用过高的要求来限制儿童。
二、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儿童绘画教育要达到的主要目标是儿童想象能力的理想发展。目前有许多的儿童绘画教学,过分强调技能、技巧的培养,虽然也重视想象能力的开发,但是实践中总是把前者摆在第一位。想象力的发展是人类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儿童来说,由于思维水平相对低下,观察能力远未完善,不可能按成人的绘画方式从事绘画;此外,就儿童绘画心理的实质来看,想象力的形成和发展是其本质,是根本性的东西。因此,儿童绘画教育必须切切实实地着眼于想象能力的培养,不要对儿童绘画作品的合理性、现实性、客观性作过分苛刻的要求。
三、尊重个体,整体发展
就绘画来说,在儿童中就明显地表明出个别差异。因此,对个别绘画才能超前的儿童,应提供各种条件,使其尽快进入写实倾向阶段。同时,对那些绘画才能不高的儿童进行“迟缓教育”。即拖长初级的涂鸦活动或图式活动的时间。从而,使儿童的个性得到整合发展。另外,儿童心理的一个特点是分化程度不高,各种活动的心理因素重叠明显。儿童的绘画活动、粘土活动、剪纸活动都有大致相同的发展阶段,心理上的表现也是相类似的。所以,儿童的绘画教育不应只是为绘画而绘画,它实际上是促成儿童心理因素的有效发展,应该同其他活动结合起来,使儿童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有机地统一起来。
就涂鸦阶段来说,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大约在2岁半左右,幼儿的涂画杂乱无章;3岁时,动作有所控制,即能重復同一动作;3岁半以后,能画出不规则的圆形;而到4岁,则已有一定的“拟像”能力。“涂鸦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对绘画动作的控制。幼儿最初是乱涂,然后过度到有控制的图画,然后再过度到复杂一点的、能体现儿童意识的动作,最后止于“拟像”。大约出现在4岁左右的“拟像”绘画,是儿童绘画才能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因为这象征着他已经从以“动作”为主要特征的绘画活动演变到以“想象”为特征的绘画活动。4岁左右的儿童在绘画时常口中念念有词:“这是大树”,“这是老鼠”,“这是妈妈”等等。虽然画得不一定像,但他却是在想象支配下从事这种涂鸦创作的。4岁以后,儿童的绘画便进入“图式阶段”。有时也称“符号表现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能画一些简单的、常见的东西,而且用他自己的方式或图式进行创造。这时所绘的画,不再像涂鸦阶段那样令人费解,绘画对象的一些主要特征都能得到反映。但是,这个阶段儿童的绘画具有明显的“以自我为中心”,是按照他个人的主观经验来反映对象的。一般来说,写实倾向阶段出现在9岁以后,它的主要特征是尽量客观地认识和把握各种事物和现象,并尽可能如实的表现出来。
儿童绘画心理的发展,是学校以及家庭对其进行绘画教育的科学依据。如果不遵循内在规律,不仅会使儿童教育得不到应有的效果,而且还会使儿童的身心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尊重学生心理特点为根本,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促进和引导学生的绘画发展。
一、顺其自然,正确引导
儿童绘画从涂鸦阶段进入图式阶段,这是一种客观规律,是儿童绘画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现在的儿童教育恰恰忽视了这两个阶段,尤其是第一个阶段。这是不科学的。我常在一些学校看到“儿童绘画作品展”之类的东西,在为之感到欣然、惊叹的同时,也在想:这些成人化的绘画作品是否代表着绝大多数儿童的绘画水平?这种展览在助长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倾向?儿童的绘画教育是否应是小学美术课的“预料”甚至是后者的“提前教育”?为什么看不到“涂鸦作品展”或“符号表现作品展”之类?对于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鼓励他们去乱涂,乱画,因为在这种活动中会出现绘画才能的萌芽。没有这一阶段的教育,后继的更“高级”的绘画才能就得不到有效的发展。所以,在小学低年级的美术教学中,应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规律,重视并鼓励幼儿从事涂鸦和“符号表现”活动,不要用过高的要求来限制儿童。
二、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儿童绘画教育要达到的主要目标是儿童想象能力的理想发展。目前有许多的儿童绘画教学,过分强调技能、技巧的培养,虽然也重视想象能力的开发,但是实践中总是把前者摆在第一位。想象力的发展是人类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儿童来说,由于思维水平相对低下,观察能力远未完善,不可能按成人的绘画方式从事绘画;此外,就儿童绘画心理的实质来看,想象力的形成和发展是其本质,是根本性的东西。因此,儿童绘画教育必须切切实实地着眼于想象能力的培养,不要对儿童绘画作品的合理性、现实性、客观性作过分苛刻的要求。
三、尊重个体,整体发展
就绘画来说,在儿童中就明显地表明出个别差异。因此,对个别绘画才能超前的儿童,应提供各种条件,使其尽快进入写实倾向阶段。同时,对那些绘画才能不高的儿童进行“迟缓教育”。即拖长初级的涂鸦活动或图式活动的时间。从而,使儿童的个性得到整合发展。另外,儿童心理的一个特点是分化程度不高,各种活动的心理因素重叠明显。儿童的绘画活动、粘土活动、剪纸活动都有大致相同的发展阶段,心理上的表现也是相类似的。所以,儿童的绘画教育不应只是为绘画而绘画,它实际上是促成儿童心理因素的有效发展,应该同其他活动结合起来,使儿童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有机地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