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风正学风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来源 :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n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朱丹宁(1984-),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学历,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系团总支书记、党支部书记。
  摘要:文章分析了当前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从影响因素的四个层面分析了当前高等学校师生关系中存在的“关系功利化”“情感淡漠化”“观念冲突化”等因素,并结合当前高校党的群众教育活动精神,从反对师生关系“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官僚主义”等方面提出了正确处理高等学校师生关系之间的矛盾,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设想和建议。
  关键词:群众路线;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官僚主义;师生关系
  引言
  目前,随着全省各高校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是加强高校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问题。如何在高校内部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精神,如何将党风建设与高校教学、学生工作相结合,这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
  本人认为,高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仅仅是一个针对党员干部工作作风的教育活动,而且更是提高教学质量,改变教学体制的好机会。对此,本人以高等学校师生关系为切入点,从以刚正的党风与优良的学风相结合的角度,针对当前存在于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问题,探讨高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对正确处理高校师生关系的指导意义。
  一、影响高等教育师生关系的因素
  在新时期,影响高校师生关系的因素并不是单一的,它涉及到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面的因素,要想探索出师生关系相处的新型模式,找出原有模式中的错误观念和理论,对构建新型高校师生关系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就必须清楚了解影响师生关系的所有因素及其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1、社会方面因素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及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社会价值观念逐渐多元化,势必会影响到处于社会大环境中的高校及师生,改变高校师生原有的价值观念以及对社会的认识和判断,改变师生相处的方式和方法。
  2、学校方面因素
  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软硬件设施以及使用环境、师生交流的渠道及交流方式也会影响到高校的师生关系,如果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和教学方式比较落后、师生沟通渠道或交流方式不顺畅势必会影响到高校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
  3、教师方面因素
  在高校师生关系中,教师的因素占主导地位,是影响高校师生关系的重要方面,教师的个人修养、脾气秉性、个人认知、教育理念、教学态度及教学方法都会对高校新型的师生关系产生较大的影响。
  4、学生方面因素
  影响高校师生关系的另一方面因素就是学生,学生的性格特征、思想观念、价值选择、学习态度、学习方式方法等都会影响到高校新型的师生关系。
  二、当前高等学校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1、师生关系功利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入侵,人们无论是传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还是生活方式、交友方式等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变得越来越功利,处处显示着等价交换的原则。高校及学生也深受这些因素的影响,高校和学生之间教育与被教育的单纯关系也逐渐变异成服务与消费的关系,这也影响到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正常师生关系的发展,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也逐渐变形,渗透了浓厚的个人利益,形成了服务于被服务的关系,教育逐渐成为人们眼中的“一种商业服务”。
  在很多高校都存着着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比如有的学生为了评奖评优,为了入党或者为了当班干部,亦或者为了考试不挂科,忙着四处打点,疏通关系,给老师送礼请客。一些高校采用学生评教、选课制度,将学生对教师的满意程度作为考核老师绩效或地位的指标,为此,一些教师为了获得学生较高的评价,放松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以此讨好学生。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利益明显成了增进师生感情的砝码,师生关系逐渐由纯洁走向功利,变得庸俗不堪,既损害了教师利益,也损害了学生的利益,得不偿失。
  2、师生情感淡漠化
  一般来说,师生交往的密切程度取决于双方的互动次数、主动性与否、双方的情绪反应,应建立在双方平等的基础上,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初期,师生关系就是建立在互尊互爱基础上的,师生交流较为融洽与和谐,沟通也较多,师生情感较为深厚。但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网络化普及,学生越来越独立,获取知识的来源不再局限于老师这一途径,他们可以从网络获取知识,因此,学生不再积极主动地与老师沟通交流。
  而教师除了担任教学工作外,还需要不断地搞科研,因此能分配给学生的时间也非常有限,老师也很少主动去找学生沟通交流。因此,高校师生之间关系非常淡漠,一些任课教师教完一学期课时,能认识的学生寥寥无几,学生对老师也比较默然,学期结束,师生之间基本就形同陌路。
  3、师生观念冲突化
  高校教师和学生处于不同的年龄层,所处的生活环境也大有不同,为此,教师和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千差万别,难免会发生冲突。高校教师长期受社会主流文化的熏陶,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依然定型,在教学的过程中必然遵循社会主导价值规范,对学生加以指导和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但对于学生群体来说,教师的谆谆教诲显得有些过时,这是因为学生处于多元化的社会文化氛围中,接受的是新鲜的非主流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他们所追求的和教师所倡导的价值观时有相悖,两者之间在价值观念和处事模式上发生冲突在所难免。
  此外,由于目前高校普遍采用大班教学,一个教师要面对无数的学生,教师很难和每一位学生进行顺畅的沟通交流,教师和学生在价值观念、思想认识、文化素养上的不同认知也增加了双方沟通的难度,因此,教师和学生之间只能是一种集体的共同交流,师生之间的关系是短暂的课堂关系。为此,针对高校对师生之间的冲突应该加以正确的引导,加强双方的交流、沟通;努力实现文化整合和观念更新,以形成良好的高校新型的师生关系。   三、以党风正学风,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1、建立师生平等、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远离形式主义
  2003年12月5日至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深刻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为此,在高校中对学生进行思政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建立起互尊互爱、平等的师生关系,让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促进学生、社会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使自己成为有意义的责任主体,教师要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而学生则要承担起学习知识、接受知识的责任。因此,教师和学生都是作为人的主体存在,双方之间应该是平等互助的关系,教师在授业解惑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的需求和个性,对成绩差的学生不要嫌弃也不要放弃,要耐心地给予指导,多多鼓励他们努力学习,要善于发现这些学生的优点,积极鼓励这些学生,使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扬长补短,不断提升自信。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尊重老师,善于和老师交流沟通,要和老师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2、建立沟通交流、互动合作的师生关系,杜绝享乐主义
  高校师生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一的教与学的关系,它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最主要的沟通交流主要集中于师生之间关于学习方面的交流、师生之间思想的碰撞,通过这两方面的交流,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学习方面、思想方面、情感方面给予学生以指导。而学生通过这样的交流可以更好地了解老师,并得到老师的授业解惑指导,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学生在高校校园中,除了同学以外,最重要的交流对象就是老师,而同样,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同事外,最重要的交流对象是学生,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希望得到对方的认可和尊重。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希望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使学生能够认可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并积极配合自己,以达到课堂教学的目标;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也希望通过和老师的沟通交流,使老师能够注意到自己,并能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和帮助。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师生沟通的方式比较传统,主要局限于课堂,电话等方式,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方式显得较为落后。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更倾向于网络交流,手机短信、微博、QQ、微信等方式受到学生的青睐,因此,教师也应跟上时代的步伐,积极寻求新的沟通方式。
  3、建立知识共享、能者为师的师生关系,反对官僚主义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工作中,人们普遍遵循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在这种传统的认知中,教师对学生来说代表着师道尊严,代表着权威,学生对教师有一种天然的畏惧感,而教师也自然而然地有一种优越感,对学生不够尊重,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采取压制的方式,强迫学生接受,严重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和积极性,师生关系处于不平等状态,无法达到平等和谐。
  而如今,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的发展使得学生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广,一些好学的学生掌握的知识面甚至超越了教师,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优势不复存在,在这种形式下,教师应该转变观念,积极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相互学习,放下教师的架子,主动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相互促进,共享获得的知识,交流学习方法和学习体会,以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作者单位: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金英.以党风正学风,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视角下的导师与研究生关系处理分析[J].北京教育(高教),2013(12).
  [2]赵春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下),2011(11).
  [3]王景秋.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促进素质教育发展[J].现代交际,2013(11).
  [4]徐锋华.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师生关系构建[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5]张志国;耿立娜;刘亚平.高校师生关系浅析[J];文教资料;2011年05期
  [6]彭贵军;吴耀松.论互动式教学对高校师生关系的良性促进作用[J];中国医药导报;2009年12期
  [7]赵宇飞.加强师生礼仪教育——改善高校师生关系的重要途径[J];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01期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郑钧蔚(1984-),男,汉族,四川渠县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2级中外政治制度专业在校研究生。  雷凡毫(1990-),女,汉族,湖南衡阳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3级政治学理论在校研究生。  摘要:社会治理以兼顾绝大多数人利益为基础,具备完善的利益表达和博弈机制,最终实现不同利益的有机整合。这是因为社会治理的主体就是不同利益群体,他们是不同利益群体为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而结成的组织体
期刊
作者简介:高瞻,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2012级财政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税理论。  摘要:“土地财政”模式造成地方政府的可支配财力过度依赖从土地及相关产业获取的收益,对地方政府、房地产市场、居民和社会均会产生一系列影响。本文运用矛盾分析法等系统研究我国土地财政问题的形成原因,探讨其形成机制和风险。  关键词:土地财政;地方政府;分税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
期刊
作者简介:张玉强,男,民族:布朗族,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12级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  杨蕾,女,汉族,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13级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  摘要:在民族“直过区”,城乡发展的失衡,使得基本医疗服务差距逐步扩大,在农村地区,医疗卫生资源较为贫乏,建立均等化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保证“直过区”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和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的重要目标。医疗资源发展的失衡是民族“直过区”新农村社会主义建
期刊
作者简介:黄炯华(1980-),男,汉族,江西吉安人,硕士研究生,南昌大学共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社会保障、区域经济等。  林雨(1977-),男,汉族,江西南康人,硕士研究生,南昌大学共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经济管理等。  黄文群(1983-),女,汉族,江西吉安人,硕士研究生,南昌大学共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社会保障等。  摘要:为了深入了解江西省城市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
期刊
作者简介:谭永林(1983.06-),男,研究生学历,重庆潼南,重庆市长寿区江南街道办事处。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下岗工人和“4050”人员出现了就业困难的局面,而这些就业困难人群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再就业更是雪上加霜。所以,如何有效的、合理的开发公益性岗位不仅仅是政府应该思考的,同时也是各社区应该思考的。  关键词: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存在问题
期刊
作者简介:闵媛媛,汉族,十堰市茅箭区财政局,会计师职称。  摘要:自2010年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来,多地积极开展以县级卫生部门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大力推进该项目的实施,有效保障了城乡居民享有最基本、最有效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但是在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全面推开之时,对于加大基本公共卫生补助资金的监管问题也急需解决,本文主要探讨财政部门如何从知道基层
期刊
作者简介:谢宏辰(1989-),男,汉族,山东,硕士研究生,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国家层面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是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重要区域、农村居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强调,农产品主产区要把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首要任务,同时要保护好生态,在不影响主体功能的前提下适度发展非农产业。在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我国西部地区国家层面的
期刊
摘要: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是一个国家政治文明、民主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公共管理的公平化和效率化的前提。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政治文明程度的不断推进,公民通过网络的形式参与公共管理的渠道逐渐显现,成为当前重要的一个参与方式。本文将对公共管理中公民的网络参与机制进行相关概述分析,针对当前我国公民网络参与公共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必要的解决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公共管理;公民;网络参与  
期刊
作者简介:孙鑫,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研究生。  摘要: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炎黄子孙最崇尚的品质之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人们都传承以真诚之心,行信义之事。本文通过对当代中国诚信缺失的根源进行分析研究,寻找解决途径,致力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建设秩序井然,诚实无欺,德法兼治,和谐美好的家园。  关键词:诚信;诚信缺失;根源;治理策略  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几千年的历史
期刊
作者简介:高晓鹏,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2013级MBA,学号130276。  摘要:品牌是一种持久的再生资产,持久性带来的是不断的价值增长,因此精心的开发、管理以及经营公司的品牌将会为公司带来巨大的竞争优势。品牌恰似一个支点,它能带动一个产品或者一系列产品的成长,甚至创造一个企业的神话。人性化的品牌定位恰恰符合现代人的思想价值追求,以人为本的经营,人性化的企业文化,人性化的企业管理将会带来企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