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通过对儿童麻疹抗体水平监测,为制定控制或消灭麻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辖区内常住及外来人口0~15周岁儿童211人,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 ISA)检测麻疹IgG抗体。结果 211名儿童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1:472.9;抗体滴度≥1:800的比例为50.2%;<1岁组与1~4岁组麻疹抗体水平差异有显著性(x2=12.56,p<0.01),根据平滑均数法提示抗体阳性率与年龄分组存在先上升后下降的关系;有麻疹疫苗接种史与无接种史抗体水平差异有显著性(x2=96.2,p<0.01)。结论 辖区大年龄儿童麻疹抗体水平较低,应有针对性地加强麻疹疫苗接种工作,达到保护易感人群,控制麻疹的目的。
关键词:儿童;麻疹抗体;监测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经密切呼吸接触和飞沫传播,是儿童常见传染病之一[1]。自上世纪80年代由于计划免疫工作深入开展,辖区麻疹发病率较前有大幅度下降,但近年来局部地区的散发或爆发时有发生,特别是大年龄组儿童和成人的发病率明显增高。为了解辖区内儿童麻疹免疫水平,于2014年6月~7月对某镇常住及外来人口子女的211名0~15岁儿童进行麻疹抗体监测。现将调查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及样本采集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某镇0~15岁儿童211人,各年龄组调查人数不少于20人,用毛细管采集每人末梢血0.3 ml分离血清备用。
1.2 试验方法及试剂 血清IgG抗体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购自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所,抗体<1∶200为阴性,≥1∶200為阳性。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麻疹抗体水平 由表1、表2可知,本次调查211名儿童麻疹IgG抗体几何滴度为1∶472.9,抗体滴度≥1∶800的占50.2%,各年龄组麻疹抗体阳性率不全相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岁组与1~4岁麻疹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8.0%、91.6%,差异有显著性(x2=8.92,p<0.01)。根据平滑均数法提示抗体阳性率与年龄分组存在先上升后下降的关系。
表1 某镇不同年龄儿童麻疹抗体水平
2.2 麻疹疫苗接种与麻疹抗体水平 211名儿童中,有麻疹疫苗免疫史182人,占86.3%。有免疫史与无免疫史者麻疹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4.5%、24.1%,统计学显示差异有显著性(x2=96.2,p<0.01),见表3。
表3 某镇儿童麻疹设苗接种情况与麻疹抗体水平
3 讨论
控制麻疹的关键是减少和消除易感人群,开展麻疹抗体血清学监测,可以了解人群抗体水平,掌握易感人群比例,评价计划免疫工作质量并采取应对措施[2]。本次调查的211名15岁以下儿童麻疹抗体阳性率84.8%。<1岁组与1~4岁组麻疹抗体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可能与8月龄才开始接种麻疹疫苗有关。平滑均数法提示抗体阳性率与年龄分组存在先上升后下降的关系,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的麻疹抗体滴度会逐渐降低,麻疹抗体阳性率逐渐降低,达到一定年龄时抗体滴度会低于保护线水平。有无麻疹苗免疫史者抗体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x2=96.2,p<0.01),表明接种麻疹疫苗是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防止麻疹发生的主要措施和手段。
近几年,麻疹疫情有所抬头,发病年龄分布以大年龄儿童居多,成人发病呈增多趋势,符合扩大免疫规划时代麻疹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病地区分布以城效结合乡镇为主,提示与人口流动性大、外来人口输入有关,与外地报道外来人口、流动人口中麻疹暴发流行的特征相近。为此,加强薄弱地区的计划免疫及流动儿童管理工作,仍是今后一段时期内麻疹控制工作的重点。
在下一阶段的麻疹控制中,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要继续保持高水平的麻疹疫苗接种率,重点加强薄弱地区、人口流动性较大地区的接种率监测和入园入学儿童的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致力消除麻疹免疫空白,严密防范麻疹暴发疫情的发生;二是建立健全麻疹病例快速报告和实验室快速检测系统。鉴于风疹在临床上与麻疹难以鉴别,为确保疫情控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应对报告的所有发热、出疹病人开展麻疹、风疹早期IgM检测,以及早明确诊断并迅速落实疫情控制措施。三是定期开展人群免疫水平监测。应将人群麻疹免疫水平监测纳入扩大儿童免疫规划的常规工作加以实施,统一监测的周期与对象,确保及时掌握本地区麻疹免疫水平的动态变化情况,随时调整防控策略。四是积极落实重点人群的强化免疫措施。根据麻疹的年龄分布特征,应将15岁以上人群的麻疹疫苗的强化免疫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议对大专院校入学新生和广大育龄区妇女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不但可有效控制重点人群发病,对新出生的幼儿也可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
关键词:儿童;麻疹抗体;监测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经密切呼吸接触和飞沫传播,是儿童常见传染病之一[1]。自上世纪80年代由于计划免疫工作深入开展,辖区麻疹发病率较前有大幅度下降,但近年来局部地区的散发或爆发时有发生,特别是大年龄组儿童和成人的发病率明显增高。为了解辖区内儿童麻疹免疫水平,于2014年6月~7月对某镇常住及外来人口子女的211名0~15岁儿童进行麻疹抗体监测。现将调查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及样本采集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某镇0~15岁儿童211人,各年龄组调查人数不少于20人,用毛细管采集每人末梢血0.3 ml分离血清备用。
1.2 试验方法及试剂 血清IgG抗体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购自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所,抗体<1∶200为阴性,≥1∶200為阳性。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麻疹抗体水平 由表1、表2可知,本次调查211名儿童麻疹IgG抗体几何滴度为1∶472.9,抗体滴度≥1∶800的占50.2%,各年龄组麻疹抗体阳性率不全相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岁组与1~4岁麻疹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8.0%、91.6%,差异有显著性(x2=8.92,p<0.01)。根据平滑均数法提示抗体阳性率与年龄分组存在先上升后下降的关系。
表1 某镇不同年龄儿童麻疹抗体水平
2.2 麻疹疫苗接种与麻疹抗体水平 211名儿童中,有麻疹疫苗免疫史182人,占86.3%。有免疫史与无免疫史者麻疹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4.5%、24.1%,统计学显示差异有显著性(x2=96.2,p<0.01),见表3。
表3 某镇儿童麻疹设苗接种情况与麻疹抗体水平
3 讨论
控制麻疹的关键是减少和消除易感人群,开展麻疹抗体血清学监测,可以了解人群抗体水平,掌握易感人群比例,评价计划免疫工作质量并采取应对措施[2]。本次调查的211名15岁以下儿童麻疹抗体阳性率84.8%。<1岁组与1~4岁组麻疹抗体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可能与8月龄才开始接种麻疹疫苗有关。平滑均数法提示抗体阳性率与年龄分组存在先上升后下降的关系,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的麻疹抗体滴度会逐渐降低,麻疹抗体阳性率逐渐降低,达到一定年龄时抗体滴度会低于保护线水平。有无麻疹苗免疫史者抗体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x2=96.2,p<0.01),表明接种麻疹疫苗是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防止麻疹发生的主要措施和手段。
近几年,麻疹疫情有所抬头,发病年龄分布以大年龄儿童居多,成人发病呈增多趋势,符合扩大免疫规划时代麻疹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病地区分布以城效结合乡镇为主,提示与人口流动性大、外来人口输入有关,与外地报道外来人口、流动人口中麻疹暴发流行的特征相近。为此,加强薄弱地区的计划免疫及流动儿童管理工作,仍是今后一段时期内麻疹控制工作的重点。
在下一阶段的麻疹控制中,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要继续保持高水平的麻疹疫苗接种率,重点加强薄弱地区、人口流动性较大地区的接种率监测和入园入学儿童的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致力消除麻疹免疫空白,严密防范麻疹暴发疫情的发生;二是建立健全麻疹病例快速报告和实验室快速检测系统。鉴于风疹在临床上与麻疹难以鉴别,为确保疫情控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应对报告的所有发热、出疹病人开展麻疹、风疹早期IgM检测,以及早明确诊断并迅速落实疫情控制措施。三是定期开展人群免疫水平监测。应将人群麻疹免疫水平监测纳入扩大儿童免疫规划的常规工作加以实施,统一监测的周期与对象,确保及时掌握本地区麻疹免疫水平的动态变化情况,随时调整防控策略。四是积极落实重点人群的强化免疫措施。根据麻疹的年龄分布特征,应将15岁以上人群的麻疹疫苗的强化免疫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议对大专院校入学新生和广大育龄区妇女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不但可有效控制重点人群发病,对新出生的幼儿也可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