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改理念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审视专家编写的教材,开始在教学中研读,在实践中思考,逐渐从教材的使用者发展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可也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有些趣味性的导入偏离了教学目标,大胆的创新违背了儿童的认知规律,个案式的发现却是以偏概全,这是不科学的。怎样才能辩证地看待教材问题呢?
一、尊重教材,系统地把握教材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小学数学以“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螺旋上升,形成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有时观摩到一些超学段教学的公开课,如,把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呈现给五年级上册的学生学习,试问:在还没有掌握分数的意义和比的意义,学生能完成自主探究吗?那些大胆尝试出来的精彩大都是教师生硬的引导吧。教师应该尊重教材系统的安排。每个数学教师,不管是教哪个年级的,都应该把本学科的整个学段教材拿到手,对照课程标准认真研读,做到心中有数。更有效的方法是画知识树,一棵是大树——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体系(纵向把握),12棵小树——每册数学知识体系(横向把握)。只有把整个学段的纵向知识和横向知识联系起来,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不管今后教师教学哪个知识点,都能把相关知识串联起来,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一些优秀教师之所以能游刃有余地驾驭教材,就是他们已经系统地把握了教材。
二、尊重教材,正确地解读教材
教师系统地把握了教材就掌握了“教什么”,仅知道教什么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知道“怎么教”,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地解读教材。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知识点,是理解概念还是掌握方法,是感受数学的严谨还是实现对知识探究,从而确定教法和学法。其次从呈现的课程内容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确定是培养学生能力还是发展数学思想,这样才能有效达成三维目标。当教师正确地解读教材,就能切实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这样才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师就不会盲目追求趣味性与新颖性,走秀场而忘本,更不会只是个教材的“二传手”。
由于人教版的这套数学教材是面向全国的小学儿童,时至今日,教材内容的安排难免有些不足的地方,这就需要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结合课程标准灵活使用,因为我们用教材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三、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调整教材
许多教师反映,人教版有些教材内容编排跨度大、知识点分散,如,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要求学生认识直角、会判断哪些角比直角大和哪些角比直角小,却要等到二年级下册才说明这是钝角和锐角。这种现象就需要教材编写者对教材进行统筹调整,思考怎样编排才更加合理。而同一册的内容需要连续学习的话,教师可以自主调整。不仅教学内容的顺序可以根据学情调整,在教材内容难易程度上也可以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调整。
四、尊重学生的认知视野,加工教材
上学期听了一节第十一册的“比的意义”,教材出示的情境图是“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在太空中,执行此次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两面旗都是长15cm,宽10cm。”由此引出这两面旗的长和宽的比是15∶10,同时对学生渗透爱国教育。可这批学生当时还很年幼,况且神八都成功了,学生对这一事件的印象已不再深刻,学习兴趣也不是很强烈。可喜的是这位教师没有按部就班,而是把主题情境加工了一下,改为“2008年9月‘神舟七号’顺利升空,翟志刚迈出了中国人在太空的第一步,自豪地挥动着五星红旗。”同样是通过国旗的长宽比导入学习,但教师尊重学生的认知视野,创设了与时俱进的情境,使学生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更加饱满。其实,许多教师反映人教版有些课程内容不适合农村学生学习,教师不妨结合地方特征给教材进行“加工”,只需换汤不换药——不偏离教学目标,就可以实现因地施教。使课堂教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这样不仅能唤醒学生生活中的数学认知,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增进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五、尊重学生的认知需求,拓展教材
现行的人教版教材与老教材在内容上进行部分更改。如,一个争议较大的就是“解方程”,将原来用四则运算的方法更改为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一改动对于学生来说,带来了很大的困惑。一是学生一直有四则运算的基础,感觉用四则运算解方程更方便。其二是小学教材中不再出现如a-x=b之类的方程,但在解决问题“妈妈带了100元买了一件上衣,剩下16元,这件上衣多少元?”时,许多学生会列出方程100-x=16,在还没有学习负数运算的情况下,小学生无法顺利解决。此时,教师怎么教学?如果强制引导学生列方程x+16=100,不仅教法失当,更会打击学生的思维发展。更有效的方法是尊重学生的认知需求,拓展教材。不妨在学习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后,拿出一节课让学生学习了解用四则运算解方程法。小学教师要站在为学生终身学习服务的高度,这样就不会被教材所束缚,就会拓展或开发适合学生的教材。这拓展的不只是教材内容,更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发展空间。
(作者单位:江西广丰县商城小学)
一、尊重教材,系统地把握教材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小学数学以“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螺旋上升,形成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有时观摩到一些超学段教学的公开课,如,把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呈现给五年级上册的学生学习,试问:在还没有掌握分数的意义和比的意义,学生能完成自主探究吗?那些大胆尝试出来的精彩大都是教师生硬的引导吧。教师应该尊重教材系统的安排。每个数学教师,不管是教哪个年级的,都应该把本学科的整个学段教材拿到手,对照课程标准认真研读,做到心中有数。更有效的方法是画知识树,一棵是大树——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体系(纵向把握),12棵小树——每册数学知识体系(横向把握)。只有把整个学段的纵向知识和横向知识联系起来,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不管今后教师教学哪个知识点,都能把相关知识串联起来,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一些优秀教师之所以能游刃有余地驾驭教材,就是他们已经系统地把握了教材。
二、尊重教材,正确地解读教材
教师系统地把握了教材就掌握了“教什么”,仅知道教什么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知道“怎么教”,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地解读教材。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知识点,是理解概念还是掌握方法,是感受数学的严谨还是实现对知识探究,从而确定教法和学法。其次从呈现的课程内容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确定是培养学生能力还是发展数学思想,这样才能有效达成三维目标。当教师正确地解读教材,就能切实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这样才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师就不会盲目追求趣味性与新颖性,走秀场而忘本,更不会只是个教材的“二传手”。
由于人教版的这套数学教材是面向全国的小学儿童,时至今日,教材内容的安排难免有些不足的地方,这就需要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结合课程标准灵活使用,因为我们用教材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三、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调整教材
许多教师反映,人教版有些教材内容编排跨度大、知识点分散,如,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要求学生认识直角、会判断哪些角比直角大和哪些角比直角小,却要等到二年级下册才说明这是钝角和锐角。这种现象就需要教材编写者对教材进行统筹调整,思考怎样编排才更加合理。而同一册的内容需要连续学习的话,教师可以自主调整。不仅教学内容的顺序可以根据学情调整,在教材内容难易程度上也可以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调整。
四、尊重学生的认知视野,加工教材
上学期听了一节第十一册的“比的意义”,教材出示的情境图是“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在太空中,执行此次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两面旗都是长15cm,宽10cm。”由此引出这两面旗的长和宽的比是15∶10,同时对学生渗透爱国教育。可这批学生当时还很年幼,况且神八都成功了,学生对这一事件的印象已不再深刻,学习兴趣也不是很强烈。可喜的是这位教师没有按部就班,而是把主题情境加工了一下,改为“2008年9月‘神舟七号’顺利升空,翟志刚迈出了中国人在太空的第一步,自豪地挥动着五星红旗。”同样是通过国旗的长宽比导入学习,但教师尊重学生的认知视野,创设了与时俱进的情境,使学生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更加饱满。其实,许多教师反映人教版有些课程内容不适合农村学生学习,教师不妨结合地方特征给教材进行“加工”,只需换汤不换药——不偏离教学目标,就可以实现因地施教。使课堂教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这样不仅能唤醒学生生活中的数学认知,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增进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五、尊重学生的认知需求,拓展教材
现行的人教版教材与老教材在内容上进行部分更改。如,一个争议较大的就是“解方程”,将原来用四则运算的方法更改为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一改动对于学生来说,带来了很大的困惑。一是学生一直有四则运算的基础,感觉用四则运算解方程更方便。其二是小学教材中不再出现如a-x=b之类的方程,但在解决问题“妈妈带了100元买了一件上衣,剩下16元,这件上衣多少元?”时,许多学生会列出方程100-x=16,在还没有学习负数运算的情况下,小学生无法顺利解决。此时,教师怎么教学?如果强制引导学生列方程x+16=100,不仅教法失当,更会打击学生的思维发展。更有效的方法是尊重学生的认知需求,拓展教材。不妨在学习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后,拿出一节课让学生学习了解用四则运算解方程法。小学教师要站在为学生终身学习服务的高度,这样就不会被教材所束缚,就会拓展或开发适合学生的教材。这拓展的不只是教材内容,更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发展空间。
(作者单位:江西广丰县商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