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朝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一千多年来脍炙人口,每逢佳节,在异乡的游子,谁不在心里低徊地背诵着: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其实,在秋高气爽的风光里,在满眼黄花红叶的山头,饮着菊花酒,插着茱萸的兄弟们,也更会忆起“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王维。他们并肩站在山上遥望天涯,定会不约而同地怅忆着异乡的游子,恨不得这时也有他在内,和大家一起度过这欢乐的时光。
我深深地知道这种情绪,因为每逢国庆,我都会极其深切地想到我们海外的亲人。在新秋的爽风和微温的朝阳下,我登上天安门前的观礼台,迎面就看到排成一长列的军乐队,灿白的制服和金黄的乐器,在朝阳下闪光,还有一眼望不尽的草绿色、白色的一方方的像用刀裁出来的各种军队的整齐行列。他们的后面是花枝招展的像一大片花畦的少年儿童的队伍,太远了,听不见他们的笑语,但看万头攒动的样子,就知道他们在欢悦地说个不停……这一切,从礼炮放过的两个钟头,直到我们伟大的毛主席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贵宾们,在天安门城楼上从东到西向我们挥帽招手时为止,我的心一直在想着许许多多现在在国外的男女老幼的脸,我忆起他们恳挚的直盯在你脸上的眼光,他们的倾听着你谈话的神情,他们的从车窗外伸进来的滚热的手,他们不断起伏的在我们车外唱的高亢的《歌唱祖国》的歌声……我想,这时候,在全地球,不知道有几千万颗的心,向日葵似的转向着天安门,而在天安门上,和天安门的周围——这周围扩大到祖国国境的边界——更不知道有几亿颗的心,也正想念着国外的亲人啊!
观礼台前涌过浩荡的彩旗的海,欢呼的声音像雄壮的波涛一般地起落,我的心思随着这涛声飘到印度的孟买,我看到一个老人清瘦的布满皱纹的笑脸,他出国的年头和我出生的年纪差不多一样长!他是那般亲热地、颤巍巍地跟在我们前后,不住地问长问短,又喜悦,又惊奇,两行激动的热泪,沿着眼角皱纹,一直流下双颊……
我的心思,飘到英国的利物浦。在一个四壁画满中国风景,屋顶挂着中国宫灯的饭店里,那一对热情的店主夫妇,斟上一杯又一杯的浓郁的酒,欢祝祖国万岁,欢祝人民万岁,劝慰我们一杯一杯地喝干。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这使得他们三十多年抛乡离井、异乡糊口的生活,突然增加了光彩。看见了来访的亲人,更使他们兴奋,他们的眼里、身上,涌溢着如海的深情……谁道“西出阳关无故人”,我们虽是不会喝酒的人,那时也“十觞亦不醉”地痛饮了下去……
我的心思,飘到缅甸的仰光。码头上一长排的献花的孩子,向着我们扑来。这一群华侨儿童,打扮得出水芙蓉一般的皎洁秀丽,短裤短裙,露出肥胖的小腿,额前的黑发下闪烁着欢喜的眼光。他们献过花,便挂在我们的臂上,紧紧地跟着我们走,我笑着问他们: “你们认得我们吗?怎么跟我们这么亲热啊?”他们天真地笑着仰头说:“为什么怕生呢?你们是我们的亲人啊!”他们说的普通话,是那么清脆,那么正确,“亲人”这两个字,传到我们的耳朵里,把我们的心都融化了……
我的心思,飘过异国的许多口岸,熨贴着各处各地在异乡作客的亲人。他们和他们的祖先都是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被从前的黑暗政治所压迫,咬着牙飘洋过海,到远离祖国的地方,靠着自己坚强的双手,经过千辛万苦,立业成家。在祖国悲惨黑暗的年头,他们是有家难奔,有国难投,岁时节庆,怅望故乡,也只有魂销肠断;然而他们并不灰心,一面竭力地从各方面辅助祖国自由独立的事业,一面和当地人民合作友好,鼓足勇气生活下去。英雄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十二年之中,不但站得稳,而且站得高,成了保卫世界和平的一面鲜红的旗帜。如今,我们海外的亲人,每逢佳节,不是低徊抑郁地思乡,而是欢欣鼓舞地念想着流光溢彩的天安门。但是,他们应该会想到,在天安门上面和周围,也有无数颗火热的心在想着他们,交叉的亿万颗的心,在同一节奏里剧烈地跳动,这种音乐,和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祖国一样,是崭新的。它鼓舞着我们,在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之下,隔着海洋,一同为祖国建设和世界和平尽上我们量大的力量!
[赏析]
这是冰心先生在1 961年写的一篇散文。通过对海外亲人深切的想念及游子们对故土的期盼与热忱,表达了在新中国12岁华诞之时,日益强大的祖国母亲使全世界的中华儿女都为之骄傲和自豪。
文章开头借王维的一首思乡诗,来表达亲人与游子间互相思念的真挚情感。这情感的交织紧紧贯穿全文,作者在文中还有两处提到这彼此深深的思念。一处是在国庆节壮观、欢腾的场面下,“在全地球,不知道有几千万颗的心,向日葵似的转向着天安门,而在天安门上,和天安门的周围——这周围扩大到祖国国境的边界——更不知道有几亿颗的心,也正想念着国外的亲人啊!”另一处在文章的最后:“交叉的亿万颗的心,在同一节奏里剧烈地跳动。”中间部分写作者的“心思”随着这雄壮的涛声飘到“印度的孟买”、 “英国的利物浦”、“缅甸的仰光”……她分别看到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们对祖国、对亲人的热切与诚挚。
作者语言生动委婉,字里行间也透着淡淡的乡愁,如“我的心一直在想着许许多多现在在国外的男女老幼的脸……他们不断起伏的在我们车外唱的高亢的《歌唱祖国》的歌声……”四个排比句式既表达了作者对海外亲人深切的想念,又从作者的描述中透露出海外游子那深深的眷念。作者用词很精确,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如这段排比句中的动词“直盯”, “盯”在这里已经很形象地描述出海外游子看到祖国亲人的激动、紧张和兴奋,再加上一个修饰词“直”就把那“恳挚的眼光”描述得更加栩栩如生、动人心弦了。像这样的用词,文章中还有很多处,如“像用刀裁出来的各种军队的整齐行列”、 “亲热地、颤巍巍地跟在我们前后”、 “他们献过花,便挂在我们的臂上,紧紧地跟着我们走”等,文中的动词、形容词十分形象、精确,这也是我们阅读本文时应该反复体会和学习的独到之处。
另外,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作者紧紧围绕血脉相连的中华骨肉亲情来组织文章,看似跳跃性很大的画面切换,却表达的都是同一主题。在新中国成立之后, “英雄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全世界的中华儿女为之骄傲、自豪的同时,也要一起为祖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和平尽心尽力。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其实,在秋高气爽的风光里,在满眼黄花红叶的山头,饮着菊花酒,插着茱萸的兄弟们,也更会忆起“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王维。他们并肩站在山上遥望天涯,定会不约而同地怅忆着异乡的游子,恨不得这时也有他在内,和大家一起度过这欢乐的时光。
我深深地知道这种情绪,因为每逢国庆,我都会极其深切地想到我们海外的亲人。在新秋的爽风和微温的朝阳下,我登上天安门前的观礼台,迎面就看到排成一长列的军乐队,灿白的制服和金黄的乐器,在朝阳下闪光,还有一眼望不尽的草绿色、白色的一方方的像用刀裁出来的各种军队的整齐行列。他们的后面是花枝招展的像一大片花畦的少年儿童的队伍,太远了,听不见他们的笑语,但看万头攒动的样子,就知道他们在欢悦地说个不停……这一切,从礼炮放过的两个钟头,直到我们伟大的毛主席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贵宾们,在天安门城楼上从东到西向我们挥帽招手时为止,我的心一直在想着许许多多现在在国外的男女老幼的脸,我忆起他们恳挚的直盯在你脸上的眼光,他们的倾听着你谈话的神情,他们的从车窗外伸进来的滚热的手,他们不断起伏的在我们车外唱的高亢的《歌唱祖国》的歌声……我想,这时候,在全地球,不知道有几千万颗的心,向日葵似的转向着天安门,而在天安门上,和天安门的周围——这周围扩大到祖国国境的边界——更不知道有几亿颗的心,也正想念着国外的亲人啊!
观礼台前涌过浩荡的彩旗的海,欢呼的声音像雄壮的波涛一般地起落,我的心思随着这涛声飘到印度的孟买,我看到一个老人清瘦的布满皱纹的笑脸,他出国的年头和我出生的年纪差不多一样长!他是那般亲热地、颤巍巍地跟在我们前后,不住地问长问短,又喜悦,又惊奇,两行激动的热泪,沿着眼角皱纹,一直流下双颊……
我的心思,飘到英国的利物浦。在一个四壁画满中国风景,屋顶挂着中国宫灯的饭店里,那一对热情的店主夫妇,斟上一杯又一杯的浓郁的酒,欢祝祖国万岁,欢祝人民万岁,劝慰我们一杯一杯地喝干。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这使得他们三十多年抛乡离井、异乡糊口的生活,突然增加了光彩。看见了来访的亲人,更使他们兴奋,他们的眼里、身上,涌溢着如海的深情……谁道“西出阳关无故人”,我们虽是不会喝酒的人,那时也“十觞亦不醉”地痛饮了下去……
我的心思,飘到缅甸的仰光。码头上一长排的献花的孩子,向着我们扑来。这一群华侨儿童,打扮得出水芙蓉一般的皎洁秀丽,短裤短裙,露出肥胖的小腿,额前的黑发下闪烁着欢喜的眼光。他们献过花,便挂在我们的臂上,紧紧地跟着我们走,我笑着问他们: “你们认得我们吗?怎么跟我们这么亲热啊?”他们天真地笑着仰头说:“为什么怕生呢?你们是我们的亲人啊!”他们说的普通话,是那么清脆,那么正确,“亲人”这两个字,传到我们的耳朵里,把我们的心都融化了……
我的心思,飘过异国的许多口岸,熨贴着各处各地在异乡作客的亲人。他们和他们的祖先都是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被从前的黑暗政治所压迫,咬着牙飘洋过海,到远离祖国的地方,靠着自己坚强的双手,经过千辛万苦,立业成家。在祖国悲惨黑暗的年头,他们是有家难奔,有国难投,岁时节庆,怅望故乡,也只有魂销肠断;然而他们并不灰心,一面竭力地从各方面辅助祖国自由独立的事业,一面和当地人民合作友好,鼓足勇气生活下去。英雄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十二年之中,不但站得稳,而且站得高,成了保卫世界和平的一面鲜红的旗帜。如今,我们海外的亲人,每逢佳节,不是低徊抑郁地思乡,而是欢欣鼓舞地念想着流光溢彩的天安门。但是,他们应该会想到,在天安门上面和周围,也有无数颗火热的心在想着他们,交叉的亿万颗的心,在同一节奏里剧烈地跳动,这种音乐,和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祖国一样,是崭新的。它鼓舞着我们,在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之下,隔着海洋,一同为祖国建设和世界和平尽上我们量大的力量!
[赏析]
这是冰心先生在1 961年写的一篇散文。通过对海外亲人深切的想念及游子们对故土的期盼与热忱,表达了在新中国12岁华诞之时,日益强大的祖国母亲使全世界的中华儿女都为之骄傲和自豪。
文章开头借王维的一首思乡诗,来表达亲人与游子间互相思念的真挚情感。这情感的交织紧紧贯穿全文,作者在文中还有两处提到这彼此深深的思念。一处是在国庆节壮观、欢腾的场面下,“在全地球,不知道有几千万颗的心,向日葵似的转向着天安门,而在天安门上,和天安门的周围——这周围扩大到祖国国境的边界——更不知道有几亿颗的心,也正想念着国外的亲人啊!”另一处在文章的最后:“交叉的亿万颗的心,在同一节奏里剧烈地跳动。”中间部分写作者的“心思”随着这雄壮的涛声飘到“印度的孟买”、 “英国的利物浦”、“缅甸的仰光”……她分别看到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们对祖国、对亲人的热切与诚挚。
作者语言生动委婉,字里行间也透着淡淡的乡愁,如“我的心一直在想着许许多多现在在国外的男女老幼的脸……他们不断起伏的在我们车外唱的高亢的《歌唱祖国》的歌声……”四个排比句式既表达了作者对海外亲人深切的想念,又从作者的描述中透露出海外游子那深深的眷念。作者用词很精确,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如这段排比句中的动词“直盯”, “盯”在这里已经很形象地描述出海外游子看到祖国亲人的激动、紧张和兴奋,再加上一个修饰词“直”就把那“恳挚的眼光”描述得更加栩栩如生、动人心弦了。像这样的用词,文章中还有很多处,如“像用刀裁出来的各种军队的整齐行列”、 “亲热地、颤巍巍地跟在我们前后”、 “他们献过花,便挂在我们的臂上,紧紧地跟着我们走”等,文中的动词、形容词十分形象、精确,这也是我们阅读本文时应该反复体会和学习的独到之处。
另外,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作者紧紧围绕血脉相连的中华骨肉亲情来组织文章,看似跳跃性很大的画面切换,却表达的都是同一主题。在新中国成立之后, “英雄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全世界的中华儿女为之骄傲、自豪的同时,也要一起为祖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和平尽心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