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新工科建设热潮广泛兴起的大背景下,如何持续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仍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回答的问题。立足于国防科技大学智能传感与探测团队研究生培养实际,从“知识能力、科学思维、精神品质”等层面,通过培养手段方式构建、教师高层次交流、指导互动机制建设、多方多渠道联合育人等途径开展高水平研究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与经验。
[关 键 词] 新工科;知识能力;科学思维;精神品质;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1-0158-02
一、引言
当前,全世界正在经历着一场由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牵引催生的产业革命。同时,又正值我国处于争取“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两股历史浪潮交叠,激荡出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和难得机遇。要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竞争局面下赢得主动,抓住高水平人才培养是关键。因此,新工科应势而生,智能科学与技术、机器人、数据科学等新专业的申报和建设如火如荼,热浪席卷全国高校。
恰在此时,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战线却不断爆出负面新闻,着实令人担忧、引人深思[1]。如何才能持续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这个问题又重新摆到了我们面前。其中涉及“如何围绕新工科建立高水平研究生的培养手段和方式”“如何提高研究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成效”“如何提高研究生立德树人和传承红色的育人实效”等多方面的具体问题。
二、解决方法的探索
针对上述问题,作者立足于国防科技大学智能传感与探测团队的研究生培养实际,从知识能力、科学思维、精神品质等层面,不断探索与总结,形成了传感与探测领域高水平研究生培养的系列方法及成果,在此与大家分享交流。
(一)知识能力培养
新工科背景下,高水平研究生教育和高质量的知识能力培养必须有行之有效的培养手段和科学合理的培养方式。作者所在团队通过构建传感探测系列研究生课程,打造无人机磁目标探测虚拟实验环境,持续开展海上无人机磁探试验,系统建立了智能传感与探测领域人才知识能力培养的新手段和新方式。(1)建设了现代传感技术、微弱信号检测、传感与探测专题研讨等高水平研究生课程,并融合传感与探测领域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构建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融合式课程体系;(2)综合利用超级计算、有限元分析、虚拟仿真等技术,开发了一体化多物理场联合仿真系统,构建了无人机磁探测虚拟实验环境,支持研究生开展无人磁探测自主实验及研究;(3)在国家和军队重点课题支持下,与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船710所等单位联合开展了高性能磁传感器测试、无人机磁目标探测实验和海上航空磁探测实验等研究,为研究生提供了最前沿、最真实的实践研究条件。
教师是园丁,高水平的人才培养自然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注重教师能力提升与发展是世界一流高校的普遍做法。团队支持教师开展高层次的国内外交流,开阔视野及思路,提升教学资源建设水平。(1)团队每年组织教师参加全国、军队相关研究生课程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交流研讨会议,宣传我校在智能传感与探测研究生人才培养方面的心得和成果,同时深入了解国内兄弟院校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的新进展以及成功经验,以促进团队研究生培养工作在高标准、高起点上发展。(2)团队有计划、分批次选派教师赴牛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波士顿大学、巴黎高等师范等国际著名院校访学交流,实地学习体验国际高水平大学的教学内容、理念及方法。比如:团队带头人潘孟春教授在国外访学期间,与曼彻斯特大学石墨烯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交流讨论,敏锐地发现石墨烯在高性能磁传感器方面的巨大应用潜力,回国后马上展开了石墨烯磁隧道传感器的相关研究,并及时将该领域的研究内容及重要进展融入了教学,以激发研究生的探索兴趣;陈棣湘教授在国外访学期间,亲自参与Yang教授课题组电磁仿真系统相关研究工作,回国后在现代传感技术课程中系统讲述了现代电磁仿真理论、方法及工程实例等内容,大幅提升了研究生课程学习的获得感。
(二)科学思维培养
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并非靠单纯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创新教育就能够实现,而是要通过长期的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来逐渐形成。就国内高等院校而言,其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中往往存在许多不利于科学思维方式培养的因素[2-3]。
作者所在团队综合利用导师学生促膝谈、专家面对面、国际联合培养等活动,拓宽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有效提升了科学思维能力水平。(1)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导师学生促膝谈、研究生自治小组等互动交流机制,为学生个性化定制培养方案、针对性选题开题,引导研究生秉持科学的态度和思维方式完成学习研究任务;(2)围绕无人机磁探测等技术,不定期组织學术沙龙活动,邀请军内外知名专家来校讲学,与研究生面对面研讨,激发学生的学术精神,拓宽学术视野,提升科学思维能力[4-6];(3)选派优秀研究生赴国外诺贝尔奖等高水平团队进行学习交流,开阔国际视野,培养一流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精神品质培养
精神品质培养的目标是教育研究生如何做人,树立崇高理想,培养高尚情操。以此为核心,从根本上扭转人生观与价值观上发生的偏差,围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这个中心,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国情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前途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增强社会责任感[7]。 作者所在团队持续性开展红色参观见学、传感探测课程思政、多边共同育人等活动,切实提高“立德树人、传承红色”的育人效果。(1)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长沙周边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组织研究生赴毛泽东故居、王震故居、秋收起义纪念馆、雷锋纪念馆等地参观学习,以革命先辈的光辉历史事迹感染、激发学生,使其自觉找到“做什么样的人、走什么样的路”的答案;(2)依托传感探测系列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活动,将国内外相关领域重要研究进展、学校学院名师名家事迹、课题组先进典型等作为案例融入课堂,师生共讲、共议、共学,使学生自觉形成“立德立信,传承红色”的使命意识;(3)与研究生队建立共同育人机制,经常性开展由研究生、导师、管理干部、教研室组成的四边交流活动,通过“讲问题、找办法、解困惑”,帮助学生克服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的实际困难。
三、取得的成效与经验
近三年,团队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坚持知识能力、科学思维、精神品质综合培养与塑造,为军队和国防工业部门培养了大量的骨干人才,包括博士研究生8人,硕士研究生39人。其中,1人获全国首届仪器仪表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人获湖南省/军队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名博士毕业生入选国家留学基金委首批“未来科学家”计划;10余人获光学奖学金和航天CASC奖学金;2名博士生获全国仪器仪表学会博士生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3人获学校“学术创新之星”;1名博士生代表团队参加“源创杯”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成功杀入前50强,荣获直接项目资助;6人获湖南省研究生创新项目资助。
在成绩面前,团队冷静分析并总结,形成了如下重要经验:(1)利用团队在智能传感与探测领域的科研优势和网络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资源,融合构建研究生课程体系,自主研发虚拟实验环境,组织研究生深度参与重大科研试验,从而系统建立了本领域研究生知识能力培养的新手段和新方式;(2)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创建导师学生促膝谈、研究生自治小组等机制,并结合与知名专家面对面研讨交流、选派优秀研究生赴国际顶尖团队联合培养等途径,形成了本领域研究生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引导与助推机制;(3)围绕“立德树人、传承红色”,建立由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干部、教研室等组成的多边共同育人机制;将国内外、校内外、组内外的优秀事迹打造成案例融入传感探测系列课程,推进实施课程思政;发挥学校周边红色教育资源优势,组织研究生参观见学,以革命先辈的光辉历史事迹感召学生,使其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耿有权.研究生教育学科理论基础性问题研究述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2):7-13.
[2]王郁平.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导师的作用和制度建设[J].宏观经济管理,2017(S1).
[3]任丽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有效机制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40):57-58.
[4]李峻,陈鹤鸣.美、德、日三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比较与启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1):85-90.
[5]张凯伟.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工科研究生创业教育實证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综合版),2016(6):44-48.
[6]刘晔.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改革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63-166.
[7]刘莉.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
编辑 马燕萍
[关 键 词] 新工科;知识能力;科学思维;精神品质;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1-0158-02
一、引言
当前,全世界正在经历着一场由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牵引催生的产业革命。同时,又正值我国处于争取“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两股历史浪潮交叠,激荡出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和难得机遇。要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竞争局面下赢得主动,抓住高水平人才培养是关键。因此,新工科应势而生,智能科学与技术、机器人、数据科学等新专业的申报和建设如火如荼,热浪席卷全国高校。
恰在此时,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战线却不断爆出负面新闻,着实令人担忧、引人深思[1]。如何才能持续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这个问题又重新摆到了我们面前。其中涉及“如何围绕新工科建立高水平研究生的培养手段和方式”“如何提高研究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成效”“如何提高研究生立德树人和传承红色的育人实效”等多方面的具体问题。
二、解决方法的探索
针对上述问题,作者立足于国防科技大学智能传感与探测团队的研究生培养实际,从知识能力、科学思维、精神品质等层面,不断探索与总结,形成了传感与探测领域高水平研究生培养的系列方法及成果,在此与大家分享交流。
(一)知识能力培养
新工科背景下,高水平研究生教育和高质量的知识能力培养必须有行之有效的培养手段和科学合理的培养方式。作者所在团队通过构建传感探测系列研究生课程,打造无人机磁目标探测虚拟实验环境,持续开展海上无人机磁探试验,系统建立了智能传感与探测领域人才知识能力培养的新手段和新方式。(1)建设了现代传感技术、微弱信号检测、传感与探测专题研讨等高水平研究生课程,并融合传感与探测领域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构建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融合式课程体系;(2)综合利用超级计算、有限元分析、虚拟仿真等技术,开发了一体化多物理场联合仿真系统,构建了无人机磁探测虚拟实验环境,支持研究生开展无人磁探测自主实验及研究;(3)在国家和军队重点课题支持下,与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船710所等单位联合开展了高性能磁传感器测试、无人机磁目标探测实验和海上航空磁探测实验等研究,为研究生提供了最前沿、最真实的实践研究条件。
教师是园丁,高水平的人才培养自然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注重教师能力提升与发展是世界一流高校的普遍做法。团队支持教师开展高层次的国内外交流,开阔视野及思路,提升教学资源建设水平。(1)团队每年组织教师参加全国、军队相关研究生课程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交流研讨会议,宣传我校在智能传感与探测研究生人才培养方面的心得和成果,同时深入了解国内兄弟院校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的新进展以及成功经验,以促进团队研究生培养工作在高标准、高起点上发展。(2)团队有计划、分批次选派教师赴牛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波士顿大学、巴黎高等师范等国际著名院校访学交流,实地学习体验国际高水平大学的教学内容、理念及方法。比如:团队带头人潘孟春教授在国外访学期间,与曼彻斯特大学石墨烯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交流讨论,敏锐地发现石墨烯在高性能磁传感器方面的巨大应用潜力,回国后马上展开了石墨烯磁隧道传感器的相关研究,并及时将该领域的研究内容及重要进展融入了教学,以激发研究生的探索兴趣;陈棣湘教授在国外访学期间,亲自参与Yang教授课题组电磁仿真系统相关研究工作,回国后在现代传感技术课程中系统讲述了现代电磁仿真理论、方法及工程实例等内容,大幅提升了研究生课程学习的获得感。
(二)科学思维培养
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并非靠单纯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创新教育就能够实现,而是要通过长期的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来逐渐形成。就国内高等院校而言,其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中往往存在许多不利于科学思维方式培养的因素[2-3]。
作者所在团队综合利用导师学生促膝谈、专家面对面、国际联合培养等活动,拓宽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有效提升了科学思维能力水平。(1)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导师学生促膝谈、研究生自治小组等互动交流机制,为学生个性化定制培养方案、针对性选题开题,引导研究生秉持科学的态度和思维方式完成学习研究任务;(2)围绕无人机磁探测等技术,不定期组织學术沙龙活动,邀请军内外知名专家来校讲学,与研究生面对面研讨,激发学生的学术精神,拓宽学术视野,提升科学思维能力[4-6];(3)选派优秀研究生赴国外诺贝尔奖等高水平团队进行学习交流,开阔国际视野,培养一流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精神品质培养
精神品质培养的目标是教育研究生如何做人,树立崇高理想,培养高尚情操。以此为核心,从根本上扭转人生观与价值观上发生的偏差,围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这个中心,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国情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前途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增强社会责任感[7]。 作者所在团队持续性开展红色参观见学、传感探测课程思政、多边共同育人等活动,切实提高“立德树人、传承红色”的育人效果。(1)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长沙周边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组织研究生赴毛泽东故居、王震故居、秋收起义纪念馆、雷锋纪念馆等地参观学习,以革命先辈的光辉历史事迹感染、激发学生,使其自觉找到“做什么样的人、走什么样的路”的答案;(2)依托传感探测系列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活动,将国内外相关领域重要研究进展、学校学院名师名家事迹、课题组先进典型等作为案例融入课堂,师生共讲、共议、共学,使学生自觉形成“立德立信,传承红色”的使命意识;(3)与研究生队建立共同育人机制,经常性开展由研究生、导师、管理干部、教研室组成的四边交流活动,通过“讲问题、找办法、解困惑”,帮助学生克服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的实际困难。
三、取得的成效与经验
近三年,团队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坚持知识能力、科学思维、精神品质综合培养与塑造,为军队和国防工业部门培养了大量的骨干人才,包括博士研究生8人,硕士研究生39人。其中,1人获全国首届仪器仪表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人获湖南省/军队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名博士毕业生入选国家留学基金委首批“未来科学家”计划;10余人获光学奖学金和航天CASC奖学金;2名博士生获全国仪器仪表学会博士生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3人获学校“学术创新之星”;1名博士生代表团队参加“源创杯”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成功杀入前50强,荣获直接项目资助;6人获湖南省研究生创新项目资助。
在成绩面前,团队冷静分析并总结,形成了如下重要经验:(1)利用团队在智能传感与探测领域的科研优势和网络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资源,融合构建研究生课程体系,自主研发虚拟实验环境,组织研究生深度参与重大科研试验,从而系统建立了本领域研究生知识能力培养的新手段和新方式;(2)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创建导师学生促膝谈、研究生自治小组等机制,并结合与知名专家面对面研讨交流、选派优秀研究生赴国际顶尖团队联合培养等途径,形成了本领域研究生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引导与助推机制;(3)围绕“立德树人、传承红色”,建立由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干部、教研室等组成的多边共同育人机制;将国内外、校内外、组内外的优秀事迹打造成案例融入传感探测系列课程,推进实施课程思政;发挥学校周边红色教育资源优势,组织研究生参观见学,以革命先辈的光辉历史事迹感召学生,使其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耿有权.研究生教育学科理论基础性问题研究述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2):7-13.
[2]王郁平.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导师的作用和制度建设[J].宏观经济管理,2017(S1).
[3]任丽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有效机制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40):57-58.
[4]李峻,陈鹤鸣.美、德、日三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比较与启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1):85-90.
[5]张凯伟.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工科研究生创业教育實证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综合版),2016(6):44-48.
[6]刘晔.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改革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63-166.
[7]刘莉.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