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的农历三月三,不仅是壮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汉、瑶、苗、侗、仫佬、毛南等广西世居民族的重要节日。
壹
三月三源于我国古代的“上巳节”,是周代华夏族民间一个祓祸祈福的节日,上巳节原初的意义就是以巫术信仰为依托举行的乞婚配、求生育习俗活动,后演变成为我国古老的男女相恋的歌节。汉代,三月“上巳”被确定为节日,《后汉书·礼仪志上》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絮(洁)于东流水上,日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絮(洁)”。魏以后,将上巳正式定为夏历三月初三日,即春禊,作为每年岁时中的重要令节。到晋朝时,上巳修禊已演变为春游踏青和水边宴饮的娱乐性节日。宋元时,上巳节春游踏青逐步让位于清明节,流觞游戏己不限于三月三。在汉族地区,有传说“三月三”是为了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从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也有传说农历三月三是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有一首北京竹枝词是这样描述蟠桃宫庙会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扬。”
三月三也是我国南方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壮族,多于三月三拜山扫墓祭祖,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侗族,多于三月三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布依族,于三月三杀猪祭社神、山神,吃黄糯米饭,各寨三四天内不相往来。瑶族以三月三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并将捕获的野味鱼类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之后云集于广场,唱歌跳舞,欢度佳节。畲族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乌米饭。黎族称三月三为“孚念孚”,为预祝“山兰”(山地旱谷)和打猎丰收的节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亦称它为“谈爱日”。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族、毛南族等民族都有各自传统的三月三节日习俗。
贰
广西农历三月初三,人称三月三歌圩。“歌圩”,壮族人称“窝埠坡”或“窝坡”;有的地方叫“欢窝敢”“欢龙垌”,原意为到峒外、田间去唱歌。因为过去壮族人很少建寺庙,神像都放在岩洞里。岩洞里是神圣的地方,必须保持肃穆,只有到岩洞外才能放声自由歌唱。也有称是为纪念刘三姐,因此也叫“歌仙会”。广西歌圩的最大共同点是凡事都以歌表达,多数歌曲现编现唱,所有歌手都有很高的触景生情、即编即唱本领和对答如流的技能。
据史料记载,广西歌圩始于宋朝,到元代形成了广西歌圩的鼎盛时期。广西歌圩的历史,在《岭外代答》《太平寰宇记》《君子堂日询手镜》《粤西丛载》及一些地方志上有所记载。《岭外代答》甚至清楚地记载“静江人倚《苏幕遮》为声,钦人倚《人月圆》”,并称赞当时歌手的才情為“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书中还对男女青年如何在对歌中产生爱情、结婚有所记述。《龙州县志》记载,每年四月间,乡村男女指地为场,赛歌为戏,名日歌圩,甚至邻县附近亦有裹粮食而来赶圩助兴的,每场众集不下千人。明代以后,代表明王朝的封建经济力量和文化影响到岭南一带,歌圩以对歌互挑以至心许成婚的习俗,与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发生冲突,有些土司地区曾禁止歌圩,但最终无法禁止。据记载,思恩知府李彦章禁歌不遂,时人作诗嘲笑之“兰卿太守真多事,谕禁花歌浪费神”。当时还流传着一首反禁歌的山歌:“天上大星管小星,地上元帅管总兵;只有知州管知县,谁敢管我唱歌人?”
关于三月三歌圩的来历,壮族民间有许多动人的传说。一是在很久以前,一位壮族歌师的女儿,品貌端庄美丽,歌声婉转清脆。歌师一心想为女儿选一个歌才、人品都出众的青年做女婿。消息传开,男青年一批接一批前来赛歌,负者自然离去,歌才最好的一个小伙子留下来与歌师的女儿成了亲,他们的结合被传为佳话。从此,男女青年借歌传情择偶,就形成了歌圩。这个“赛歌择婿”的故事流传最广。二是传说古代有一对情人,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爱意。但由于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两人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双双殉情。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三是传说唐代出了歌仙刘三姐,以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并揭露财主们的罪恶,因而被财主们怀恨在心,趁她上山砍柴时,派人斩断山藤,使三姐跌山身亡,后世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每年农历三月三——三姐逝世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四是古时相传唱歌可以乐神,可以消灾除难,求得风调雨顺,后来发展为定期的三月三的歌圩。
这些传说现已难于考证,但在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记》中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这说明当时的歌圩也很兴盛。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娱乐和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并出现了抛绣球的游戏。女子将绣球抛给自己心爱的男子后,双双退出歌场,互赠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万人参加的大型活动。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中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圩活动的就有26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
198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将三月三定为广西的民族艺术节。2014年,将三月三定为广西“壮族三月三”节,每年“壮族三月三”广西全体公民放假两天。2014年的三月三,恰好遇上清明假期,首府南宁市各大景区推出了精彩的“三月三”民俗活动,如壮族山歌对唱、千人跳竹竿舞等浓郁的广西民俗风情醉倒了中外游客。2014年“三月三”期间,近千名来自广西各地、各民族的歌手、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聚集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唱起了各民族原生态的山歌,吸引了众多游客,该馆接待游客近6万人次;南宁青秀山的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一成多;邕城旅行社收客人数同比增长2倍。
叁
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初三、四月初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著名的传统三月三歌圩有武鸣县的县城、那羊、宁武、小陆,东兰县的三卡坳,马山县的永州,巴马县的盘阳河畔,靖西市的化峒,大化瑶族自治县的棉山、吉发,融水县的三防,宜州区的下枧河,柳州市的鱼峰山,宁明县的桐棉等。 当代的三月三歌圩,有的由官方定期连年举办。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武鸣、巴马、隆安、环江、柳江等地每年三月三都举行歌节或“壮族三月三”旅游节。如武鸣区自1985年以来,每年都举行“三月三”壮族歌节,活动内容有千人竹竿阵表演及竞赛、广西歌王大赛、民族体育竞技展演、广场文艺演出、旅游美食节等。除了官办以外,更多的是由民间自发组织开展的三月三山歌会。如宁明县桐棉镇、柳城县崖山景区、荔浦县五登村、凤山县袍里乡坡心村和长洲乡百乐村八龙屯、大化瑶族自治县北景乡平方村、鹿寨县平山镇石豆屯等。三月三不僅是壮族的传统歌节,也是汉族、侗族、苗族等其他民族的传统节日。玉林市的汉族地区近年来民间也自发举行三月三歌会,已连续举行了多届,三月三山歌会响彻南流江畔。而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苗族乡每年农历三月三都举行抢花炮活动,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节日期间,有传统龙狮表演、芦笙踩堂、侗族大歌、六甲山歌、彩调、桂剧、侗乡电影、侗戏、篝火多耶晚会等。此外,还有千人品茶、斗鸡、斗鸟等表演活动和奇石展、民族服饰展示、商品交易会、侗族香油茶美食展等。三月三歌会不仅在广西举行,也在外地举行。如北京、上海、深圳等,每年也以各种形式举行壮族三月三活动。规模最大、办得较好的首推上海市,自2009年以来,已连续成功举行多届“广西三月三歌圩唱响大中国”系列活动。真是“祖国处处闻歌声,浪漫歌圩满中国”。
广西传统的三月三歌圩,场地有的在峒场坡地,有的在村头寨边,有的在公路边。小的歌圩有一两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歌圩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在歌圩场四周,摊贩云集,民间贸易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歌圩那几天,男女老少,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成群寻找别村的青年,集体对唱山歌。通常由男青年主动先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有比较合适的对象,便唱“见面歌”和“邀请歌”;得到女方答应,就唱“询问歌”;彼此互相了解,便唱“爱慕歌”“交情歌”;分别时则唱“送别歌”。歌词现编现唱,比喻贴切,亲切感人,青年男女经过对歌后的接触建立一定感情,相约下次歌圩再会。宁明县的桐棉镇历来是传统的歌圩,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演壮戏等娱乐活动,男女老少在热闹非凡的节日氛围中度过。
肆
广西三月三,有的地方则是祭祖扫墓,是壮族传统的扫墓拜山节日。三月三时节,处处桃红柳绿,青草如茵,繁花似锦。天气或春光明媚,风和日丽;或细雨霏霏,阴雨绵绵。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到户外郊野扫墓拜山。所谓扫墓拜山,就是各家、各家族聚集到墓地祭祀祖宗。桂西南壮语称为“参坟”“碑坟”。广西民间的扫墓仪式主要有清理祖先墓埕,拔除墓边杂草,给祖墓培新土,压墓纸,插标挂钱,点蜡烛,敬供品。然后按长幼顺序上香,敬清酒。每人至少要上三炷香、敬三次酒。其间,年长尊者讲述墓主姓名、第几代祖宗、生前功德等;也有借此机会商议家中或家族大事。最后,才按辈分先后排好队,由年长尊者率领众人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幸福安康、添丁发财、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之后各人再按理想愿望祈求祖宗保佑。跪拜祈愿后,烧金银纸,燃放鞭炮,团坐聚餐。
扫墓节是壮族一年一度最隆重、最庄严的节日,在远方的人们都会回到家乡扫墓,这一天是一年之中最多人相聚的日子。在壮族流传了千百年的《嘹歌》中的《三月歌·蒸黑饭拜山》唱道:“三月逢初三,家家蒸黑饭;分我一二团,拿去拜坟山。”这便是对壮族三月三扫墓习俗的记录。
五色糯米饭是壮乡人们在三月三这天扫墓祭祖中必不可少的祭品。五色糯米饭,俗称五色饭,又称乌饭、青精饭或花米饭,因糯米饭呈黑、红、黄、紫、白五种颜色而得名,是壮家的传统食品。每逢三月三,壮族群众家家户户都要做五色糯米饭,以作赶歌圩食用和祭祖祭神之用。这一习俗沿袭久远,清代《武缘县图经》记载:“三月三日,取枫叶泡汁染饭为黑色,即青精饭也。”人们选好优质糯米,采来紫蕃藤、黄花、枫叶、红蓝草,浸泡出液,分别拌着糯米,然后合而蒸之,就成了五色糯米饭。五色糯米饭不仅色彩斑斓,而且味道香醇,有食疗作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枫叶“止泄益睡,强筋益气力,久服轻身长年”;红蓝草有生血作用,清代《侣山堂类辩》日:“红花色赤多汁,生血行血之品”;人食之能“坚筋骨、益肠胃、能行、补髓”。这种风味食品,象征生活美好。杜甫曾为之写下“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之佳句。至于三月三的五色糯米饭的来历,传说各异,其主题分别为感念先辈的功德、孝敬父母和祈求粮食丰收,这些主题是壮族人民祭祀祖先的重要内容,故五色糯米饭在三月三的祭祖中是不可缺少的享祭。
伍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和民族节日。这些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体现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节日文化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宝藏。无论你走到哪里,过自己民族的节日都会让你找到自己的“根”。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以这种“根”与“魂”作为精神支撑。因此,我们不仅要守住我们的根,更要凝聚我们的魂!
壹
三月三源于我国古代的“上巳节”,是周代华夏族民间一个祓祸祈福的节日,上巳节原初的意义就是以巫术信仰为依托举行的乞婚配、求生育习俗活动,后演变成为我国古老的男女相恋的歌节。汉代,三月“上巳”被确定为节日,《后汉书·礼仪志上》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絮(洁)于东流水上,日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絮(洁)”。魏以后,将上巳正式定为夏历三月初三日,即春禊,作为每年岁时中的重要令节。到晋朝时,上巳修禊已演变为春游踏青和水边宴饮的娱乐性节日。宋元时,上巳节春游踏青逐步让位于清明节,流觞游戏己不限于三月三。在汉族地区,有传说“三月三”是为了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从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也有传说农历三月三是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有一首北京竹枝词是这样描述蟠桃宫庙会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扬。”
三月三也是我国南方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壮族,多于三月三拜山扫墓祭祖,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侗族,多于三月三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布依族,于三月三杀猪祭社神、山神,吃黄糯米饭,各寨三四天内不相往来。瑶族以三月三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并将捕获的野味鱼类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之后云集于广场,唱歌跳舞,欢度佳节。畲族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乌米饭。黎族称三月三为“孚念孚”,为预祝“山兰”(山地旱谷)和打猎丰收的节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亦称它为“谈爱日”。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族、毛南族等民族都有各自传统的三月三节日习俗。
贰
广西农历三月初三,人称三月三歌圩。“歌圩”,壮族人称“窝埠坡”或“窝坡”;有的地方叫“欢窝敢”“欢龙垌”,原意为到峒外、田间去唱歌。因为过去壮族人很少建寺庙,神像都放在岩洞里。岩洞里是神圣的地方,必须保持肃穆,只有到岩洞外才能放声自由歌唱。也有称是为纪念刘三姐,因此也叫“歌仙会”。广西歌圩的最大共同点是凡事都以歌表达,多数歌曲现编现唱,所有歌手都有很高的触景生情、即编即唱本领和对答如流的技能。
据史料记载,广西歌圩始于宋朝,到元代形成了广西歌圩的鼎盛时期。广西歌圩的历史,在《岭外代答》《太平寰宇记》《君子堂日询手镜》《粤西丛载》及一些地方志上有所记载。《岭外代答》甚至清楚地记载“静江人倚《苏幕遮》为声,钦人倚《人月圆》”,并称赞当时歌手的才情為“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书中还对男女青年如何在对歌中产生爱情、结婚有所记述。《龙州县志》记载,每年四月间,乡村男女指地为场,赛歌为戏,名日歌圩,甚至邻县附近亦有裹粮食而来赶圩助兴的,每场众集不下千人。明代以后,代表明王朝的封建经济力量和文化影响到岭南一带,歌圩以对歌互挑以至心许成婚的习俗,与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发生冲突,有些土司地区曾禁止歌圩,但最终无法禁止。据记载,思恩知府李彦章禁歌不遂,时人作诗嘲笑之“兰卿太守真多事,谕禁花歌浪费神”。当时还流传着一首反禁歌的山歌:“天上大星管小星,地上元帅管总兵;只有知州管知县,谁敢管我唱歌人?”
关于三月三歌圩的来历,壮族民间有许多动人的传说。一是在很久以前,一位壮族歌师的女儿,品貌端庄美丽,歌声婉转清脆。歌师一心想为女儿选一个歌才、人品都出众的青年做女婿。消息传开,男青年一批接一批前来赛歌,负者自然离去,歌才最好的一个小伙子留下来与歌师的女儿成了亲,他们的结合被传为佳话。从此,男女青年借歌传情择偶,就形成了歌圩。这个“赛歌择婿”的故事流传最广。二是传说古代有一对情人,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爱意。但由于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两人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双双殉情。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三是传说唐代出了歌仙刘三姐,以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并揭露财主们的罪恶,因而被财主们怀恨在心,趁她上山砍柴时,派人斩断山藤,使三姐跌山身亡,后世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每年农历三月三——三姐逝世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四是古时相传唱歌可以乐神,可以消灾除难,求得风调雨顺,后来发展为定期的三月三的歌圩。
这些传说现已难于考证,但在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记》中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这说明当时的歌圩也很兴盛。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娱乐和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并出现了抛绣球的游戏。女子将绣球抛给自己心爱的男子后,双双退出歌场,互赠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万人参加的大型活动。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中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圩活动的就有26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
198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将三月三定为广西的民族艺术节。2014年,将三月三定为广西“壮族三月三”节,每年“壮族三月三”广西全体公民放假两天。2014年的三月三,恰好遇上清明假期,首府南宁市各大景区推出了精彩的“三月三”民俗活动,如壮族山歌对唱、千人跳竹竿舞等浓郁的广西民俗风情醉倒了中外游客。2014年“三月三”期间,近千名来自广西各地、各民族的歌手、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聚集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唱起了各民族原生态的山歌,吸引了众多游客,该馆接待游客近6万人次;南宁青秀山的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一成多;邕城旅行社收客人数同比增长2倍。
叁
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初三、四月初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著名的传统三月三歌圩有武鸣县的县城、那羊、宁武、小陆,东兰县的三卡坳,马山县的永州,巴马县的盘阳河畔,靖西市的化峒,大化瑶族自治县的棉山、吉发,融水县的三防,宜州区的下枧河,柳州市的鱼峰山,宁明县的桐棉等。 当代的三月三歌圩,有的由官方定期连年举办。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武鸣、巴马、隆安、环江、柳江等地每年三月三都举行歌节或“壮族三月三”旅游节。如武鸣区自1985年以来,每年都举行“三月三”壮族歌节,活动内容有千人竹竿阵表演及竞赛、广西歌王大赛、民族体育竞技展演、广场文艺演出、旅游美食节等。除了官办以外,更多的是由民间自发组织开展的三月三山歌会。如宁明县桐棉镇、柳城县崖山景区、荔浦县五登村、凤山县袍里乡坡心村和长洲乡百乐村八龙屯、大化瑶族自治县北景乡平方村、鹿寨县平山镇石豆屯等。三月三不僅是壮族的传统歌节,也是汉族、侗族、苗族等其他民族的传统节日。玉林市的汉族地区近年来民间也自发举行三月三歌会,已连续举行了多届,三月三山歌会响彻南流江畔。而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苗族乡每年农历三月三都举行抢花炮活动,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节日期间,有传统龙狮表演、芦笙踩堂、侗族大歌、六甲山歌、彩调、桂剧、侗乡电影、侗戏、篝火多耶晚会等。此外,还有千人品茶、斗鸡、斗鸟等表演活动和奇石展、民族服饰展示、商品交易会、侗族香油茶美食展等。三月三歌会不仅在广西举行,也在外地举行。如北京、上海、深圳等,每年也以各种形式举行壮族三月三活动。规模最大、办得较好的首推上海市,自2009年以来,已连续成功举行多届“广西三月三歌圩唱响大中国”系列活动。真是“祖国处处闻歌声,浪漫歌圩满中国”。
广西传统的三月三歌圩,场地有的在峒场坡地,有的在村头寨边,有的在公路边。小的歌圩有一两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歌圩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在歌圩场四周,摊贩云集,民间贸易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歌圩那几天,男女老少,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成群寻找别村的青年,集体对唱山歌。通常由男青年主动先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有比较合适的对象,便唱“见面歌”和“邀请歌”;得到女方答应,就唱“询问歌”;彼此互相了解,便唱“爱慕歌”“交情歌”;分别时则唱“送别歌”。歌词现编现唱,比喻贴切,亲切感人,青年男女经过对歌后的接触建立一定感情,相约下次歌圩再会。宁明县的桐棉镇历来是传统的歌圩,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演壮戏等娱乐活动,男女老少在热闹非凡的节日氛围中度过。
肆
广西三月三,有的地方则是祭祖扫墓,是壮族传统的扫墓拜山节日。三月三时节,处处桃红柳绿,青草如茵,繁花似锦。天气或春光明媚,风和日丽;或细雨霏霏,阴雨绵绵。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到户外郊野扫墓拜山。所谓扫墓拜山,就是各家、各家族聚集到墓地祭祀祖宗。桂西南壮语称为“参坟”“碑坟”。广西民间的扫墓仪式主要有清理祖先墓埕,拔除墓边杂草,给祖墓培新土,压墓纸,插标挂钱,点蜡烛,敬供品。然后按长幼顺序上香,敬清酒。每人至少要上三炷香、敬三次酒。其间,年长尊者讲述墓主姓名、第几代祖宗、生前功德等;也有借此机会商议家中或家族大事。最后,才按辈分先后排好队,由年长尊者率领众人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幸福安康、添丁发财、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之后各人再按理想愿望祈求祖宗保佑。跪拜祈愿后,烧金银纸,燃放鞭炮,团坐聚餐。
扫墓节是壮族一年一度最隆重、最庄严的节日,在远方的人们都会回到家乡扫墓,这一天是一年之中最多人相聚的日子。在壮族流传了千百年的《嘹歌》中的《三月歌·蒸黑饭拜山》唱道:“三月逢初三,家家蒸黑饭;分我一二团,拿去拜坟山。”这便是对壮族三月三扫墓习俗的记录。
五色糯米饭是壮乡人们在三月三这天扫墓祭祖中必不可少的祭品。五色糯米饭,俗称五色饭,又称乌饭、青精饭或花米饭,因糯米饭呈黑、红、黄、紫、白五种颜色而得名,是壮家的传统食品。每逢三月三,壮族群众家家户户都要做五色糯米饭,以作赶歌圩食用和祭祖祭神之用。这一习俗沿袭久远,清代《武缘县图经》记载:“三月三日,取枫叶泡汁染饭为黑色,即青精饭也。”人们选好优质糯米,采来紫蕃藤、黄花、枫叶、红蓝草,浸泡出液,分别拌着糯米,然后合而蒸之,就成了五色糯米饭。五色糯米饭不仅色彩斑斓,而且味道香醇,有食疗作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枫叶“止泄益睡,强筋益气力,久服轻身长年”;红蓝草有生血作用,清代《侣山堂类辩》日:“红花色赤多汁,生血行血之品”;人食之能“坚筋骨、益肠胃、能行、补髓”。这种风味食品,象征生活美好。杜甫曾为之写下“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之佳句。至于三月三的五色糯米饭的来历,传说各异,其主题分别为感念先辈的功德、孝敬父母和祈求粮食丰收,这些主题是壮族人民祭祀祖先的重要内容,故五色糯米饭在三月三的祭祖中是不可缺少的享祭。
伍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和民族节日。这些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体现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节日文化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宝藏。无论你走到哪里,过自己民族的节日都会让你找到自己的“根”。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以这种“根”与“魂”作为精神支撑。因此,我们不仅要守住我们的根,更要凝聚我们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