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CT对肿瘤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内窥镜活检证实的82例肿瘤性肠梗阻病例的临床资料,并与手术病理及内窥镜结果对照。结果:82例病例中73例手术病理及内窥镜活检与CT表现符合。CT诊断肠梗阻的准确率为96%,病因诊断准确率为89%。结论:CT在肿瘤性肠梗阻的检查中有其独特的优势,不仅能明确肠梗阻存在与否,而且在梗阻点定位、病因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中均有重要价值。
【中图分类号】
R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6-0075-01
肠道肿瘤是消化道常见病,部分病人的首发症状为肠梗阻症状,临床表现常常无特异性。以往在肠梗阻的诊断中应用最多的为腹部X线平片,但因其信息量不足,仍对部分病人不能提出肯定诊断,而且无法对梗阻作出病因诊断。CT检查可显著提高肠梗阻诊断的准确性。笔者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与内窥镜活检证实的82例肿瘤性肠梗阻病例,旨在探讨肿瘤性肠梗阻的CT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收集我院2005-20012年经CT检查有手术病理及内窥镜活检资料的病例82例,男52例,女30例,年龄34-89岁,除4例高龄患者通过内窥镜活检证实外,其余均进行了手术治疗。临床症状主要为腹痛、腹胀、腹部包块、血便及肛门停止排便排气。
1.2 检查方法:使用GE High prospee DX/I 螺旋CT、PHLIPS Brilliance 型64排螺旋CT,进行1次屏气全腹容积扫描,将采集数据进行后处理,分别进行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阴影成像(SSD)、CT仿真内窥镜(CTVC)、最大密度投影(MIP);并调节不同的窗宽、窗位以显示病变部位。急危重病人利用自然对比直接扫描,部分症状轻缓的病人扫描前清洁灌肠,灌肠后2h肌注654-2 15mg,25 min后左侧卧位注入空气1000-1500 ml,以病人感觉腹胀为度。所有病例均行CT及腹部平片检查,CT先进行平扫,71例进行增强扫描,行双期或三期扫描。
1.3 肠梗阻判断标准:肠管内径小肠>2.5 cm,结肠>6 cm,近端扩张肠管与远端塌陷或正常肠管之间出现“移行带”。
2 结果
2.1 腹部平片检查结果82例中明确诊断为肠梗阻者46例(不完全性梗阻28例,完全性梗阻18例),16例腹部平片仅见细小液平,而CT发现肠管扩张其内积聚大量液体,15例梗阻部位与手术相符,全部病例未能提示病因诊断。
2.2 CT检查结果:本组82例中79例明确诊断为肠梗阻,其中小肠梗阻29例,结肠梗阻33例,直肠梗阻20例。小肠癌4例,结肠癌31例,直肠癌10例,淋巴瘤15例,间质瘤13例,脂肪瘤3例,腺瘤3例,类癌2例,副神经节瘤1例。肿瘤伴肠套叠28例。本组病例所显示梗阻部位与手术及内窥镜相符,78例作出的病因诊断与手术及内窥镜相符(89%)。
2.3 CT表现: 本组移行带均见明确病变,表现为梗阻部位肠壁局限性增厚或软组织肿块,部分病例伴有肠套叠。
2.3.1 小肠癌:发生部位以十二指肠为最高,尤以降部、壶腹部周围为甚,其次为空肠、回场。临床上将其分为肿块型、侵润狭窄型。a 肿块型 肿瘤起源于粘膜上皮向肠腔内息肉状突起或向腔内外生长。CT表现为腔内或腔内外局部软组织肿块伴邻近肠壁增厚,增强显示肿块有中度强化,密度可不均匀。较大的肿块,可出现溃疡和坏死,口服造影剂,出现肠腔内充盈缺损,形态可不规则。 b 侵润狭窄型 肿瘤沿着肠壁轴向侵润,管壁增厚。CT表现为局部肠壁环状或偏心性增厚,增厚的肠壁可大于10mm,肠壁僵硬,肠腔狭窄。
2.3.2 结肠癌:a 肠壁局限性增厚25例,厚度>8 mm,大部分为环形增厚,少数为偏侧性增厚,管壁僵硬,肠腔狭窄,与正常肠壁分界截然,其近端肠腔明显扩张伴积液,远端肠管萎陷。 b 肠腔内软组织肿块16例,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致局部肠腔变窄,MPR与 CTVC可直观反映肿块情况。 c 22例浆膜面毛糙,见棘状突起。 d 增强扫描病灶见不同程度强化。 e III期及IV的结肠癌可见邻近脏器受侵征象18例:肿瘤与其间的脂肪层消失,其内发现肿块或密度增高;还可见到淋巴结肿大11例,肝转移9例,骨转移3例,腹水11例,胸水2例,6例伴肠套叠。
2.3.3 淋巴瘤: 2例病变位于十二指肠,10例病变位于回盲部,2例位于回肠末端,1例位于降结肠;表现为肠腔内软组织肿块12例,肠壁较大范围增厚14例,增强扫描病灶中度强化。11例肿瘤旁及肠系膜根部见多个淋巴结肿大;病灶浆膜面光滑9例,3例伴肠套叠,MIP示:套鞘内见肠系膜末梢血管,其中2例病灶CT表现与结肠癌相似,术前误诊为结肠癌。
2.3.4 胃肠道间质瘤:小肠6例,结肠4例,直肠3例,均表现为肠壁类圆形软组织肿块,>7 cm,其内密度不均匀,见小片状坏死,局部肠腔明显变窄,增强扫描肿块不均匀强化,1例伴肝转移。
2.3.5 脂肪瘤:3例均位于小肠,2例伴可复性肠套叠,肠套叠复位后在阳性造影剂衬托下,肠腔内见类圆形脂肪密度肿块,CT值为-50~-100Hu,边缘清楚,增强扫描肿块未见强化,1例为多发。
2.3.6 腺瘤:小肠1例,2例位于大肠。肿瘤表现为向肠腔内生长的类圆形结节或肿块样充盈缺损影,呈软组织密度,轻到中度强化。
2.3.7 类癌:十二指肠1例,空肠1例。可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有钙化,强化明显,且不均匀。
2.3.8 副节神经瘤 位于小肠。CT表现为肠腔内类圆形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滑,明显强化。
3 讨论
肿瘤性肠梗阻多属肿瘤晚期,常侵及周围组织,往往有远处转移,一方面要扩大扫描范围,最好全腹,以免遗漏转移灶;另一方面增强扫描也很重要,不仅能显示肿块及肠壁的血供,MIP提供的血管影像,特别是64排以上螺旋CTMIP提供的血管影像可与DSA相媲美,对手术和临床治疗能提供有效帮助。
螺旋CT尤其是64层以上螺旋CT扫描具有快速、大范围、薄层扫描特点,进一步提高了空间分辨率,减少了胃肠道蠕动及呼吸伪影的干扰,不但能对肠梗阻提出明确诊断,且有利于梗阻点的定位。本组病例CT对梗阻点定位的准确率为100%,腹部平片只有12例(14/22)对梗阻点定位与手术相符,因此在梗阻点的术前定位上CT具有明显优势。
CT的原起横断图像与三维重建结合,大大丰富了病灶的信息,明显提高了肿瘤性肠梗阻的病因诊断,本组CT病因诊断与手术及内窥镜的符合率为95%,而腹部平片无法作出病因诊断。梗阻移行带是CT观察的重点,一旦引起梗阻的肿瘤往往较大,CT多能显示肿瘤性移行带的特点。梗阻部位肠壁增厚或软组织肿块,病变范围较局限,与正常肠管间分界截然。无手术史的老年肠梗阻病人及成人肠套叠,肿瘤的可能性很大,必须仔细寻找梗阻部位有无新生物。 总之,螺旋CT在肿瘤性肠梗阻的检查中有着特殊的优越性,具有其它检查无法替代的价值,临床或腹部X线平片疑有肠梗阻时做CT检查十分必要,及早CT检查对于明确病因、选择治疗和改善预后有较大意义。
目的: 探讨CT对肿瘤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内窥镜活检证实的82例肿瘤性肠梗阻病例的临床资料,并与手术病理及内窥镜结果对照。结果:82例病例中73例手术病理及内窥镜活检与CT表现符合。CT诊断肠梗阻的准确率为96%,病因诊断准确率为89%。结论:CT在肿瘤性肠梗阻的检查中有其独特的优势,不仅能明确肠梗阻存在与否,而且在梗阻点定位、病因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中均有重要价值。
【中图分类号】
R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6-0075-01
肠道肿瘤是消化道常见病,部分病人的首发症状为肠梗阻症状,临床表现常常无特异性。以往在肠梗阻的诊断中应用最多的为腹部X线平片,但因其信息量不足,仍对部分病人不能提出肯定诊断,而且无法对梗阻作出病因诊断。CT检查可显著提高肠梗阻诊断的准确性。笔者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与内窥镜活检证实的82例肿瘤性肠梗阻病例,旨在探讨肿瘤性肠梗阻的CT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收集我院2005-20012年经CT检查有手术病理及内窥镜活检资料的病例82例,男52例,女30例,年龄34-89岁,除4例高龄患者通过内窥镜活检证实外,其余均进行了手术治疗。临床症状主要为腹痛、腹胀、腹部包块、血便及肛门停止排便排气。
1.2 检查方法:使用GE High prospee DX/I 螺旋CT、PHLIPS Brilliance 型64排螺旋CT,进行1次屏气全腹容积扫描,将采集数据进行后处理,分别进行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阴影成像(SSD)、CT仿真内窥镜(CTVC)、最大密度投影(MIP);并调节不同的窗宽、窗位以显示病变部位。急危重病人利用自然对比直接扫描,部分症状轻缓的病人扫描前清洁灌肠,灌肠后2h肌注654-2 15mg,25 min后左侧卧位注入空气1000-1500 ml,以病人感觉腹胀为度。所有病例均行CT及腹部平片检查,CT先进行平扫,71例进行增强扫描,行双期或三期扫描。
1.3 肠梗阻判断标准:肠管内径小肠>2.5 cm,结肠>6 cm,近端扩张肠管与远端塌陷或正常肠管之间出现“移行带”。
2 结果
2.1 腹部平片检查结果82例中明确诊断为肠梗阻者46例(不完全性梗阻28例,完全性梗阻18例),16例腹部平片仅见细小液平,而CT发现肠管扩张其内积聚大量液体,15例梗阻部位与手术相符,全部病例未能提示病因诊断。
2.2 CT检查结果:本组82例中79例明确诊断为肠梗阻,其中小肠梗阻29例,结肠梗阻33例,直肠梗阻20例。小肠癌4例,结肠癌31例,直肠癌10例,淋巴瘤15例,间质瘤13例,脂肪瘤3例,腺瘤3例,类癌2例,副神经节瘤1例。肿瘤伴肠套叠28例。本组病例所显示梗阻部位与手术及内窥镜相符,78例作出的病因诊断与手术及内窥镜相符(89%)。
2.3 CT表现: 本组移行带均见明确病变,表现为梗阻部位肠壁局限性增厚或软组织肿块,部分病例伴有肠套叠。
2.3.1 小肠癌:发生部位以十二指肠为最高,尤以降部、壶腹部周围为甚,其次为空肠、回场。临床上将其分为肿块型、侵润狭窄型。a 肿块型 肿瘤起源于粘膜上皮向肠腔内息肉状突起或向腔内外生长。CT表现为腔内或腔内外局部软组织肿块伴邻近肠壁增厚,增强显示肿块有中度强化,密度可不均匀。较大的肿块,可出现溃疡和坏死,口服造影剂,出现肠腔内充盈缺损,形态可不规则。 b 侵润狭窄型 肿瘤沿着肠壁轴向侵润,管壁增厚。CT表现为局部肠壁环状或偏心性增厚,增厚的肠壁可大于10mm,肠壁僵硬,肠腔狭窄。
2.3.2 结肠癌:a 肠壁局限性增厚25例,厚度>8 mm,大部分为环形增厚,少数为偏侧性增厚,管壁僵硬,肠腔狭窄,与正常肠壁分界截然,其近端肠腔明显扩张伴积液,远端肠管萎陷。 b 肠腔内软组织肿块16例,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致局部肠腔变窄,MPR与 CTVC可直观反映肿块情况。 c 22例浆膜面毛糙,见棘状突起。 d 增强扫描病灶见不同程度强化。 e III期及IV的结肠癌可见邻近脏器受侵征象18例:肿瘤与其间的脂肪层消失,其内发现肿块或密度增高;还可见到淋巴结肿大11例,肝转移9例,骨转移3例,腹水11例,胸水2例,6例伴肠套叠。
2.3.3 淋巴瘤: 2例病变位于十二指肠,10例病变位于回盲部,2例位于回肠末端,1例位于降结肠;表现为肠腔内软组织肿块12例,肠壁较大范围增厚14例,增强扫描病灶中度强化。11例肿瘤旁及肠系膜根部见多个淋巴结肿大;病灶浆膜面光滑9例,3例伴肠套叠,MIP示:套鞘内见肠系膜末梢血管,其中2例病灶CT表现与结肠癌相似,术前误诊为结肠癌。
2.3.4 胃肠道间质瘤:小肠6例,结肠4例,直肠3例,均表现为肠壁类圆形软组织肿块,>7 cm,其内密度不均匀,见小片状坏死,局部肠腔明显变窄,增强扫描肿块不均匀强化,1例伴肝转移。
2.3.5 脂肪瘤:3例均位于小肠,2例伴可复性肠套叠,肠套叠复位后在阳性造影剂衬托下,肠腔内见类圆形脂肪密度肿块,CT值为-50~-100Hu,边缘清楚,增强扫描肿块未见强化,1例为多发。
2.3.6 腺瘤:小肠1例,2例位于大肠。肿瘤表现为向肠腔内生长的类圆形结节或肿块样充盈缺损影,呈软组织密度,轻到中度强化。
2.3.7 类癌:十二指肠1例,空肠1例。可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有钙化,强化明显,且不均匀。
2.3.8 副节神经瘤 位于小肠。CT表现为肠腔内类圆形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滑,明显强化。
3 讨论
肿瘤性肠梗阻多属肿瘤晚期,常侵及周围组织,往往有远处转移,一方面要扩大扫描范围,最好全腹,以免遗漏转移灶;另一方面增强扫描也很重要,不仅能显示肿块及肠壁的血供,MIP提供的血管影像,特别是64排以上螺旋CTMIP提供的血管影像可与DSA相媲美,对手术和临床治疗能提供有效帮助。
螺旋CT尤其是64层以上螺旋CT扫描具有快速、大范围、薄层扫描特点,进一步提高了空间分辨率,减少了胃肠道蠕动及呼吸伪影的干扰,不但能对肠梗阻提出明确诊断,且有利于梗阻点的定位。本组病例CT对梗阻点定位的准确率为100%,腹部平片只有12例(14/22)对梗阻点定位与手术相符,因此在梗阻点的术前定位上CT具有明显优势。
CT的原起横断图像与三维重建结合,大大丰富了病灶的信息,明显提高了肿瘤性肠梗阻的病因诊断,本组CT病因诊断与手术及内窥镜的符合率为95%,而腹部平片无法作出病因诊断。梗阻移行带是CT观察的重点,一旦引起梗阻的肿瘤往往较大,CT多能显示肿瘤性移行带的特点。梗阻部位肠壁增厚或软组织肿块,病变范围较局限,与正常肠管间分界截然。无手术史的老年肠梗阻病人及成人肠套叠,肿瘤的可能性很大,必须仔细寻找梗阻部位有无新生物。 总之,螺旋CT在肿瘤性肠梗阻的检查中有着特殊的优越性,具有其它检查无法替代的价值,临床或腹部X线平片疑有肠梗阻时做CT检查十分必要,及早CT检查对于明确病因、选择治疗和改善预后有较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