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是中国20世纪里一首出色的现代别离诗,是徐志摩写给母校——剑桥大学的一曲恋歌,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返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达了作者在即将离别母校时那殷殷的挚爱和深深的依恋之情。
教师应该在领会编者意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采用适合诗歌特点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感情解读诗歌,形成初步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美好情感。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
(一)教学目标
1.明确诗歌的意象、意境以及它们对于诗歌的重要作用。
2.了解新月诗派的“三美”主张,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3.了解徐志摩的创作风格,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的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鼓励学生热爱美丽的自然,珍惜生活中的人情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再别康桥》美在何处?
2.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朗读过程
1.提出问题
请学生带着如下问题进行朗读,要求放得开,读得起来,读出气氛,初步感知诗歌。
(1)这首诗美在何处?
(2)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点评朗读
明确:诗歌的美不仅仅在于它那如音乐般的轻盈、舒缓和悦耳,更在于要用心体会才能感受出来的如梦幻般的情调和柔婉的、淡淡的情思。
3.情有“读”钟,“读”美康桥
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章节来读,要求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问题探究
1.诗歌美在何处
(1)选择金柳这一种意象进行详细分析
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既与夕阳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里可能是金色的,给柳树披金似乎没见到过),金又是最富贵的一种颜色。这里的柳已经不是普通柳树了,而是代表着整个康桥,作者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来加以描绘,还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時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2)教师小结
柳草本无情,有情的是诗人,当它们变为诗人笔下的形象时,也就饱含了诗人的情感。诗人好像高明的画家,把康河岸上、水中的景色涂抹成一幅整体画卷,从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苔,河中的水草,榆阴下的清泉,到梦幻般的彩虹,斑斓的星辉,飘动的彩云,不仅物象鲜明、色彩柔和,而且由近及远,层次分明,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黄昏康河美景图。
2.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诗的开始用了三个“轻轻的”,仿佛母亲怕惊醒熟睡的婴孩一样,诗人对康桥的那份怜惜,那份依恋跃然纸上。因为眷恋,所以当诗人即将离去时,寻常的景物在诗人充满感情的目光中也变得不寻常起来。康桥水光潋滟,美丽中浸着一层凄迷。
(2)油油的水草是康河伸出的—只只小手,像在欢迎,又像在挽留;榆树下的清潭,沉淀着往昔的康桥生活,那些美好的日子像陈年老窖,发出阵阵醇香……诗人几乎控制不住自己,想要撑一只长篙,划向康河深处放歌。然而梦毕竟是梦,诗人不得不面对现实,把对康桥的眷恋之情压在心底,悄悄地离开,不惊醒这里的一花一草,整个康桥世界都在为诗人的离去而沉默。
(3)教师小结
徐志摩用他的诗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然而他的生命最终却真的像一片云一样飘逝了。“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他就这样轻轻地来又悄悄地走了,这来去之间流露出多少对康桥深深的依恋。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学子,一个美轮美奂的异域学府,谱写了一曲如歌如泣的乐曲。
诗歌的欣赏应该是多元化的,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不应仅仅局限于一些概念化和经验化的解读,在鉴赏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力求让学生从更深刻、更新颖的层面去阅读文本。
“以读带讲”一直是诗歌教学奉行的教学准则,而《再别康桥》本身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学生对这首诗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只是学生不一定真的能够理解其中的丰富内涵,“以讲带读”或许可以帮助学生真正感悟这首诗的真意。
基于以上的考虑,在教学中最好辅以多媒体,以提供更为全面更为广泛的相关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作品。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黄双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考试周刊,2009(29).
(责任编辑 刘宇帆)
《再别康桥》是中国20世纪里一首出色的现代别离诗,是徐志摩写给母校——剑桥大学的一曲恋歌,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返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达了作者在即将离别母校时那殷殷的挚爱和深深的依恋之情。
教师应该在领会编者意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采用适合诗歌特点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感情解读诗歌,形成初步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美好情感。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
(一)教学目标
1.明确诗歌的意象、意境以及它们对于诗歌的重要作用。
2.了解新月诗派的“三美”主张,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3.了解徐志摩的创作风格,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的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鼓励学生热爱美丽的自然,珍惜生活中的人情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再别康桥》美在何处?
2.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朗读过程
1.提出问题
请学生带着如下问题进行朗读,要求放得开,读得起来,读出气氛,初步感知诗歌。
(1)这首诗美在何处?
(2)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点评朗读
明确:诗歌的美不仅仅在于它那如音乐般的轻盈、舒缓和悦耳,更在于要用心体会才能感受出来的如梦幻般的情调和柔婉的、淡淡的情思。
3.情有“读”钟,“读”美康桥
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章节来读,要求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问题探究
1.诗歌美在何处
(1)选择金柳这一种意象进行详细分析
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既与夕阳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里可能是金色的,给柳树披金似乎没见到过),金又是最富贵的一种颜色。这里的柳已经不是普通柳树了,而是代表着整个康桥,作者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来加以描绘,还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時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2)教师小结
柳草本无情,有情的是诗人,当它们变为诗人笔下的形象时,也就饱含了诗人的情感。诗人好像高明的画家,把康河岸上、水中的景色涂抹成一幅整体画卷,从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苔,河中的水草,榆阴下的清泉,到梦幻般的彩虹,斑斓的星辉,飘动的彩云,不仅物象鲜明、色彩柔和,而且由近及远,层次分明,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黄昏康河美景图。
2.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诗的开始用了三个“轻轻的”,仿佛母亲怕惊醒熟睡的婴孩一样,诗人对康桥的那份怜惜,那份依恋跃然纸上。因为眷恋,所以当诗人即将离去时,寻常的景物在诗人充满感情的目光中也变得不寻常起来。康桥水光潋滟,美丽中浸着一层凄迷。
(2)油油的水草是康河伸出的—只只小手,像在欢迎,又像在挽留;榆树下的清潭,沉淀着往昔的康桥生活,那些美好的日子像陈年老窖,发出阵阵醇香……诗人几乎控制不住自己,想要撑一只长篙,划向康河深处放歌。然而梦毕竟是梦,诗人不得不面对现实,把对康桥的眷恋之情压在心底,悄悄地离开,不惊醒这里的一花一草,整个康桥世界都在为诗人的离去而沉默。
(3)教师小结
徐志摩用他的诗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然而他的生命最终却真的像一片云一样飘逝了。“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他就这样轻轻地来又悄悄地走了,这来去之间流露出多少对康桥深深的依恋。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学子,一个美轮美奂的异域学府,谱写了一曲如歌如泣的乐曲。
诗歌的欣赏应该是多元化的,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不应仅仅局限于一些概念化和经验化的解读,在鉴赏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力求让学生从更深刻、更新颖的层面去阅读文本。
“以读带讲”一直是诗歌教学奉行的教学准则,而《再别康桥》本身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学生对这首诗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只是学生不一定真的能够理解其中的丰富内涵,“以讲带读”或许可以帮助学生真正感悟这首诗的真意。
基于以上的考虑,在教学中最好辅以多媒体,以提供更为全面更为广泛的相关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作品。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黄双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考试周刊,2009(29).
(责任编辑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