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坐在此处,却总是疑心一个貌似我们的影子,于彼处正在别人的话语、目光、尺度中徘徊、呼吸、生长。我们被他者所言说,所创造,所臆想,所涂抹。我们的影子时而弯曲,时而挺拔,时而红脸,时而黑脸,时而端正,时而歪斜,时而正直,时而小丑……在话语、目光、尺度的异乡里,影子独自行走,他显得暧昧不清,似是而非,被层层误解的累赘所包裹。
我们的影子,那个活在异乡的影像,并非完全由我们的思维,我们的历史,我们的品性,甚至是我们的相貌与行为决定的。按说,人与他的影子是互相依存的,有什么样的主体,就应该映现什么影子。山峰会映现出山峰的影子,骆驼会映现出骆驼的影子。哪能如此确定,一张弓却映现出了蛇的影子,几根手指的参差扭动,却映现出鸡、狗、凤凰等不同动物的影子。一个人的头部,在烛光下会虚胀许多倍,看着像个小山丘,而在阳光下,比真正的头部也大不了多少。
独自行走的影子,闪烁不定的影子,脱离主体后便产生了变异,这事让人吃惊与不解。在一片百合花盛开的土地上,我们会采回洁白的百合,在一片不毛之地上,我们除了沙砾什么也带不回来。影子发生变异后,在不毛之地上我们可以采回朵朵洁白的百合,在百合花盛开的地方,我们却一无所获。看这世界上熙熙攘攘的人,熙熙攘攘的车,熙熙攘攘的脸孔,熙熙攘攘的大嘴巴,熙熙攘攘的脚指头,在风片与光影中不停地晃漾,可晃漾的到底是他们的实体,还是他们的影子呢?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事件,一个历史人物,一座倒塌的宫殿,一座芜没的城池,一桩消逝的霸业,一位著名的作家,一部经典的作品,他们的身后往往有着语言之山般的中间物(中间物中会掺杂着许多偏见,许多锈垢),我们在别人的语言之山遮挡下,评价的是他们的影子,还是他们的主体呢?
年代越久远,影子越浓重,时光的流逝,对文本的误读,对人物的误解,对事件的误判,第一个影子还是薄脆的,第二个影子还是些微透明的,待到第三个影子叠加上来,事件、人物、作品的本来的形体,便一点一点被虚化,被歪曲,变形起步了,影子的五官渐渐成形,体格渐渐壮大,影子匪夷所思地成为了一个饱满的生命个体,开始行走江湖。如此,影子压倒了主体,影子成了主体。不是神允诺影子成为主体,是他者的话语、目光与尺度完成了这件事。更为麻烦的是人们会根据影子来评价人与事件的价值,而这种评价带来的荒诞与谬误,会使主体风化,剥落,甚至坍塌。
影子,往往就是那个被说坏的人,与被说坏的事。
鲁迅先生身上的叠影重重,是政治说“坏”了他,使他成了刻薄的象征,峻急的象征,谩骂的象征,寒冷的象征,无情的象征。不是谁都能怀着一颗纯净的心灵,朴素的不带杂质的眼睛,摆脱影子的影响,去阅读原著,自己踩出一条清静明朗的小径,不踏入妄谈者设下的未必不带歹意的裂痕里,去咀嚼大师们思想之树上的果实,自己品出它的滋味。望风捕影,捕风捉影,一犬吠形,百犬吠声,跟在影子后面晃晃悠悠,人云亦云,既防止了被真话的光芒——刀锋上的光芒所切割,又省去了独立思考时所耗费的脑力精髓与所洒下的近于笨伯的汗水,别人种下一棵什么苗,他伸手随便摸一下,就说有了收获。于是,浅薄便以高深的假面出现了,向主体喷射出他抄袭来的恶意。我认识一位也算得上是个读书的人,他说:“我最厌恶鲁迅,文坛与政坛上的许多不洁都从鲁迅始。”文坛与政坛——我离此二坛都相当遥远,不知那里的“洁”与“不洁”为何物,所以没有发言权。但鲁迅我多少还是读过的,我说:“你对鲁迅是全部厌恶吗?鲁迅的《野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今日仍然还可称文坛执牛耳者。‘有人曾问罗伯·格里耶什么是新小说,他回答说,新小说已经很老了,就是卡夫卡。’在中国,新小说也已经很老了,那就是鲁迅。”他用睥睨的眼光瞟了我一下说:“我从来不读鲁迅。”从来不读鲁迅的人,有什么资格厌恶鲁迅呢?他一定是从哪儿见过鲁迅歪歪斜斜的影子,听过别人对鲁迅的指责与詈骂。别人吠形,他便吠声了。鲁迅不是不能被“厌恶”,“厌恶权”也是人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谁说我们人活着只有喜欢权,没有厌恶权了?我们都会厌恶一些人,也会被他人所厌恶。对峙,也是一种生动与张力,完全的和谐在臆想的乌有之乡桃花源里。但必须是了解才能产生拒斥和喜爱。影子只是光晕,并不是实体,用光晕来界定一个人,它大概会像一个哈哈镜,使人变异得自己都无法辨认。
人,谁也无法阻挡自己生活在此处,影子在彼处独自行走。每一次,你在他人的话语中出现,都会伴随着你自己真正面貌不同程度的歪斜。我们当然都不会赞同偷听,但因机缘凑巧,你恰好在他人谈论你的时候偷听到了,你的感觉十有八九如坠梦寐。他人所编织的密密实实的语言网所网住的那个人,根本不可能是你,他们可能在谈论一条鱼,谈论的也不是你。当他们口中吐出你的名字时,你会目瞪口呆,你以为刚才只是听了一通与已无关的“小广播”,却不料那个“小广播”中的主人公就是你呀。使你甚感悲凉的是,有一天,影子会将你这样定格,“当你死去的时候,这些错误的评价却留了下来”(艾丽丝·门罗)。
当然,对于我们平凡的人,所谓死后的评价会稀薄得如珠穆朗玛峰上的空气,青草之上,我们默默无闻,青草之下,我们寂静无声。我们的存在,经常以缺失的面貌出现。评价,有评价吗?如果有,也是那些与你相识的平凡人,在茶余饭后,偶尔想起了某件往事,你还在那件往事里行走,因而会有几句闲话掠过你的脸庞,后来认识你的那些平凡人,或因记忆衰败,或因记忆疲憊,你活动在他者记忆中的影子,也就渐渐淡去。再后来,那些人也已离世,有一天,你与他们在青草之下重聚,喝完忘川之水后,彼此以无言的姿态在冥界飘荡,听秋虫唧唧或云雀啁啾,而尘世、家山与生之轨迹,早已成了迷雾一团。
虽然如此,我们在世的时候,还会为自己的影子歪歪斜斜而不爽,无论它向哪个方面倾斜——膨大,抽缩,拔高,矮化,我们都被篡改了,歪曲了,模糊了。
婆婆去世时,我与爱人回老家办理丧事,见到了许多相熟的人,守灵的时候,长夜漫漫,亲人悼念的泪水不干,却不能要求别的人——即便是那些相熟的人——也流下同样的泪水,随着瓜子皮、花生壳的到处飞溅,大家的话语之流是那么活跃。他们首先谈起了我中学时的一位同学,现在是既富且贵了。大家说他在中学时功课十分优秀,特别是数学和化学,更是优中之优,全班同学都要抄袭他的作业。一次,他生病了,住院一个星期,全班同学就一个星期没能完成这两门功课的作业。我像熟悉教室里那把平淡无奇的尖嘴洒水壶一样熟悉这位同学,我的记忆力还没有败坏到一片荒芜,那位同学在中学时,数学与化学最劣,考试时从来不及格。到底是从什么主体上衍生出来这么个又大又胖又虚的影子呢?全班同学都抄袭他的作业,可是他做过作业吗?在人们语言的坦途上,这个影子蹦跶得是多么志得意满啊! 更令我惊异的事情还在后头,他们替我编纂了一段历史。退一万步说,我对那位同学的记忆有空洞,我还不了解我自己的履历吗?我的脚印是留在了泥泞的乡间小路上,还是留在了寸草不生的城市柏油马路上,我清明如水。不,我一片混沌。面对主体,我的影子竟然脱离我,在我眼前不到半米远的地方独自行走。言说者为我编纂的履历是这样的:我是一位工农兵学员,上的是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后自愿回乡做赤脚医生,后来又回到中国医大附属第一医院做内科医生。他们在说谁?难道在某个细雨蒙蒙的秋夜,我的影子脱离了我,在另一维世界里完成了这一系列诡异的行动?难道我的影子冒充我在人间另有生活?难道真像特朗斯特罗姆所说的“我们的生活有一条姐妹船,航行在一条截然不同的航道上”?可我的真实履历与这些人语言中的履历毫不沾边。
我承认,那一刻我十分紧张,甚至紧张到恐惧。我被我的影子偷走了,调包了,吞没了。影子成了我,我成了“无”。我并不是说我影子的履历有什么污点,可它不属于我。我张大嘴巴,大声地抗议、申述,指出他们的谬误,袒露我的真实。他们起先嘲笑我,继而说我虚伪,怕他们去城里看病求着我。最后则不再理睬我,更别说理解我,听我厘清我的履历了。语言之流业已流向了别处。他们将继续与我的影子交谈,握手,共处,指责我,批评我,蔑视我。我在一个非我的滩涂上飘浮着。面对着一个从语言中生殖出来的我的虚幻幽暗的影子,我竟然无计可施。
我灭不掉我的影子,你也一样。即使我们自己灭掉了,影子也会留存一段时间。人的影子总比本人多活些日子。现在令我沮丧的是我将以面目全非的姿势继续行走在某些乡人的目光与记忆中。令我更为沮丧的是有一天,影子成了主体,我自身却成了影子,而我也很可能怀疑自己就是个影子,而影子才是主体,角色发生致命反转。这绝非危言耸听,虽然这的确使人眩晕和不解。自身在黑暗中踉跄摸索,影子在阳光下自在滑行。
奥克塔维奥·帕斯曾惊异地与自己的影子相遇。“一到家就在开门的时刻,我看见自己出来了。”这个“自己”不是从语言中,不是从幻觉中,而是从三维世界切切实实地走出来了,且与他的主体迎面相撞。此时,帕斯疑惑惶恐,如果有一天你面对自己的影子,而影子又在你面前高视阔步,你会如何?帕斯在疑虑中跟随影子进了一家酒吧,他们站在柜台边喝起酒来。帕斯认为有必要申明自己为帕斯的正版“版权”,因此他长时间目不转睛地盯着影子看,并且说:“相似不能成其为借口。因为不是相似而是取代问题。”影子却说:“先生,请您原谅,可我想我不认识您。”影子虚伪地说他不认识主体,他的否认多么坚硬,他的底气从何而来?彼此语言上的摩擦渐渐飞溅起愠怒的火花。一位酒吧的老主顾,以前经常和帕斯站在一起喝酒的人,出来为影子作证,声称“我认识这位先生”。他真的认识这位先生吗?他的记忆对象是帕斯,不是身边的这个影子,可此时他却为影子作证。(我们在很多时候,是否也在为一表面轮廓清晰,实则一捏便是一地碎片的影子作证呢?)影子本身为一团光晕,他者的谬证又使影子的光晕增厚了一层。影子更加自信自身存在的正当性。帕斯被影子挤压得越来越边缘化了。“我双眼几乎充满了泪水,抓住他的衣领叫道:‘你真的不认识我吗,你不知道我是谁?’”如此强劲的提问是一种挑衅,影子与酒吧的所有顾客都愤怒了,影子——民心所向的影子向帕斯高喊:“我要向诸位说明情况,这位先生在欺骗你们,这位先生是个骗子……”
结果,帕斯被影子打了个满脸花,众人帮助影子把帕斯举到空中,并扔到了河沟里。他们还大叫:“他要是再回来,咱们就叫警察。”影子在众目睽睽中取得了完整的生存正当性,就像鼻子在脸上取得了完整的生存正当性一样。
狼狽不堪的帕斯衣服破了,嘴唇肿胀,舌头发干,浑身疼痛。穹顶之下,万物哪里是清晰可辨,丁是丁,卯是卯,方方正正,无一丝缭乱,无一点错榫。如此,事情变得十分缠绕,十分迷茫,在酒吧里被影子和老熟人双重否定后,帕斯带着满身的伤痛,趔趔趄趄地往家里走去,就在回家的路上,一股不祥的思绪黑暗潮水般向他袭来,使他至今难以入睡:“如果不是他,而是我……?”(引自《相遇》,奥克塔维奥·帕斯)
帕斯自己陷入了恍惚与恐慌中,他曾坚定地否定影子,推挡影子,质疑影子,他现在开始质疑自己,推挡自己,否定自己。你能准确无误地辨认出已经走出家门,和即将走进家门的这两位,哪一位是真正的奥克塔维奥·帕斯,哪一位是他的影子吗?
如果有一天当你和自己的影子撞个满怀时,你真的有办法自证影子是影子,你是你吗?
【责任编辑】 宁珍志
我们的影子,那个活在异乡的影像,并非完全由我们的思维,我们的历史,我们的品性,甚至是我们的相貌与行为决定的。按说,人与他的影子是互相依存的,有什么样的主体,就应该映现什么影子。山峰会映现出山峰的影子,骆驼会映现出骆驼的影子。哪能如此确定,一张弓却映现出了蛇的影子,几根手指的参差扭动,却映现出鸡、狗、凤凰等不同动物的影子。一个人的头部,在烛光下会虚胀许多倍,看着像个小山丘,而在阳光下,比真正的头部也大不了多少。
独自行走的影子,闪烁不定的影子,脱离主体后便产生了变异,这事让人吃惊与不解。在一片百合花盛开的土地上,我们会采回洁白的百合,在一片不毛之地上,我们除了沙砾什么也带不回来。影子发生变异后,在不毛之地上我们可以采回朵朵洁白的百合,在百合花盛开的地方,我们却一无所获。看这世界上熙熙攘攘的人,熙熙攘攘的车,熙熙攘攘的脸孔,熙熙攘攘的大嘴巴,熙熙攘攘的脚指头,在风片与光影中不停地晃漾,可晃漾的到底是他们的实体,还是他们的影子呢?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事件,一个历史人物,一座倒塌的宫殿,一座芜没的城池,一桩消逝的霸业,一位著名的作家,一部经典的作品,他们的身后往往有着语言之山般的中间物(中间物中会掺杂着许多偏见,许多锈垢),我们在别人的语言之山遮挡下,评价的是他们的影子,还是他们的主体呢?
年代越久远,影子越浓重,时光的流逝,对文本的误读,对人物的误解,对事件的误判,第一个影子还是薄脆的,第二个影子还是些微透明的,待到第三个影子叠加上来,事件、人物、作品的本来的形体,便一点一点被虚化,被歪曲,变形起步了,影子的五官渐渐成形,体格渐渐壮大,影子匪夷所思地成为了一个饱满的生命个体,开始行走江湖。如此,影子压倒了主体,影子成了主体。不是神允诺影子成为主体,是他者的话语、目光与尺度完成了这件事。更为麻烦的是人们会根据影子来评价人与事件的价值,而这种评价带来的荒诞与谬误,会使主体风化,剥落,甚至坍塌。
影子,往往就是那个被说坏的人,与被说坏的事。
鲁迅先生身上的叠影重重,是政治说“坏”了他,使他成了刻薄的象征,峻急的象征,谩骂的象征,寒冷的象征,无情的象征。不是谁都能怀着一颗纯净的心灵,朴素的不带杂质的眼睛,摆脱影子的影响,去阅读原著,自己踩出一条清静明朗的小径,不踏入妄谈者设下的未必不带歹意的裂痕里,去咀嚼大师们思想之树上的果实,自己品出它的滋味。望风捕影,捕风捉影,一犬吠形,百犬吠声,跟在影子后面晃晃悠悠,人云亦云,既防止了被真话的光芒——刀锋上的光芒所切割,又省去了独立思考时所耗费的脑力精髓与所洒下的近于笨伯的汗水,别人种下一棵什么苗,他伸手随便摸一下,就说有了收获。于是,浅薄便以高深的假面出现了,向主体喷射出他抄袭来的恶意。我认识一位也算得上是个读书的人,他说:“我最厌恶鲁迅,文坛与政坛上的许多不洁都从鲁迅始。”文坛与政坛——我离此二坛都相当遥远,不知那里的“洁”与“不洁”为何物,所以没有发言权。但鲁迅我多少还是读过的,我说:“你对鲁迅是全部厌恶吗?鲁迅的《野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今日仍然还可称文坛执牛耳者。‘有人曾问罗伯·格里耶什么是新小说,他回答说,新小说已经很老了,就是卡夫卡。’在中国,新小说也已经很老了,那就是鲁迅。”他用睥睨的眼光瞟了我一下说:“我从来不读鲁迅。”从来不读鲁迅的人,有什么资格厌恶鲁迅呢?他一定是从哪儿见过鲁迅歪歪斜斜的影子,听过别人对鲁迅的指责与詈骂。别人吠形,他便吠声了。鲁迅不是不能被“厌恶”,“厌恶权”也是人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谁说我们人活着只有喜欢权,没有厌恶权了?我们都会厌恶一些人,也会被他人所厌恶。对峙,也是一种生动与张力,完全的和谐在臆想的乌有之乡桃花源里。但必须是了解才能产生拒斥和喜爱。影子只是光晕,并不是实体,用光晕来界定一个人,它大概会像一个哈哈镜,使人变异得自己都无法辨认。
人,谁也无法阻挡自己生活在此处,影子在彼处独自行走。每一次,你在他人的话语中出现,都会伴随着你自己真正面貌不同程度的歪斜。我们当然都不会赞同偷听,但因机缘凑巧,你恰好在他人谈论你的时候偷听到了,你的感觉十有八九如坠梦寐。他人所编织的密密实实的语言网所网住的那个人,根本不可能是你,他们可能在谈论一条鱼,谈论的也不是你。当他们口中吐出你的名字时,你会目瞪口呆,你以为刚才只是听了一通与已无关的“小广播”,却不料那个“小广播”中的主人公就是你呀。使你甚感悲凉的是,有一天,影子会将你这样定格,“当你死去的时候,这些错误的评价却留了下来”(艾丽丝·门罗)。
当然,对于我们平凡的人,所谓死后的评价会稀薄得如珠穆朗玛峰上的空气,青草之上,我们默默无闻,青草之下,我们寂静无声。我们的存在,经常以缺失的面貌出现。评价,有评价吗?如果有,也是那些与你相识的平凡人,在茶余饭后,偶尔想起了某件往事,你还在那件往事里行走,因而会有几句闲话掠过你的脸庞,后来认识你的那些平凡人,或因记忆衰败,或因记忆疲憊,你活动在他者记忆中的影子,也就渐渐淡去。再后来,那些人也已离世,有一天,你与他们在青草之下重聚,喝完忘川之水后,彼此以无言的姿态在冥界飘荡,听秋虫唧唧或云雀啁啾,而尘世、家山与生之轨迹,早已成了迷雾一团。
虽然如此,我们在世的时候,还会为自己的影子歪歪斜斜而不爽,无论它向哪个方面倾斜——膨大,抽缩,拔高,矮化,我们都被篡改了,歪曲了,模糊了。
婆婆去世时,我与爱人回老家办理丧事,见到了许多相熟的人,守灵的时候,长夜漫漫,亲人悼念的泪水不干,却不能要求别的人——即便是那些相熟的人——也流下同样的泪水,随着瓜子皮、花生壳的到处飞溅,大家的话语之流是那么活跃。他们首先谈起了我中学时的一位同学,现在是既富且贵了。大家说他在中学时功课十分优秀,特别是数学和化学,更是优中之优,全班同学都要抄袭他的作业。一次,他生病了,住院一个星期,全班同学就一个星期没能完成这两门功课的作业。我像熟悉教室里那把平淡无奇的尖嘴洒水壶一样熟悉这位同学,我的记忆力还没有败坏到一片荒芜,那位同学在中学时,数学与化学最劣,考试时从来不及格。到底是从什么主体上衍生出来这么个又大又胖又虚的影子呢?全班同学都抄袭他的作业,可是他做过作业吗?在人们语言的坦途上,这个影子蹦跶得是多么志得意满啊! 更令我惊异的事情还在后头,他们替我编纂了一段历史。退一万步说,我对那位同学的记忆有空洞,我还不了解我自己的履历吗?我的脚印是留在了泥泞的乡间小路上,还是留在了寸草不生的城市柏油马路上,我清明如水。不,我一片混沌。面对主体,我的影子竟然脱离我,在我眼前不到半米远的地方独自行走。言说者为我编纂的履历是这样的:我是一位工农兵学员,上的是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后自愿回乡做赤脚医生,后来又回到中国医大附属第一医院做内科医生。他们在说谁?难道在某个细雨蒙蒙的秋夜,我的影子脱离了我,在另一维世界里完成了这一系列诡异的行动?难道我的影子冒充我在人间另有生活?难道真像特朗斯特罗姆所说的“我们的生活有一条姐妹船,航行在一条截然不同的航道上”?可我的真实履历与这些人语言中的履历毫不沾边。
我承认,那一刻我十分紧张,甚至紧张到恐惧。我被我的影子偷走了,调包了,吞没了。影子成了我,我成了“无”。我并不是说我影子的履历有什么污点,可它不属于我。我张大嘴巴,大声地抗议、申述,指出他们的谬误,袒露我的真实。他们起先嘲笑我,继而说我虚伪,怕他们去城里看病求着我。最后则不再理睬我,更别说理解我,听我厘清我的履历了。语言之流业已流向了别处。他们将继续与我的影子交谈,握手,共处,指责我,批评我,蔑视我。我在一个非我的滩涂上飘浮着。面对着一个从语言中生殖出来的我的虚幻幽暗的影子,我竟然无计可施。
我灭不掉我的影子,你也一样。即使我们自己灭掉了,影子也会留存一段时间。人的影子总比本人多活些日子。现在令我沮丧的是我将以面目全非的姿势继续行走在某些乡人的目光与记忆中。令我更为沮丧的是有一天,影子成了主体,我自身却成了影子,而我也很可能怀疑自己就是个影子,而影子才是主体,角色发生致命反转。这绝非危言耸听,虽然这的确使人眩晕和不解。自身在黑暗中踉跄摸索,影子在阳光下自在滑行。
奥克塔维奥·帕斯曾惊异地与自己的影子相遇。“一到家就在开门的时刻,我看见自己出来了。”这个“自己”不是从语言中,不是从幻觉中,而是从三维世界切切实实地走出来了,且与他的主体迎面相撞。此时,帕斯疑惑惶恐,如果有一天你面对自己的影子,而影子又在你面前高视阔步,你会如何?帕斯在疑虑中跟随影子进了一家酒吧,他们站在柜台边喝起酒来。帕斯认为有必要申明自己为帕斯的正版“版权”,因此他长时间目不转睛地盯着影子看,并且说:“相似不能成其为借口。因为不是相似而是取代问题。”影子却说:“先生,请您原谅,可我想我不认识您。”影子虚伪地说他不认识主体,他的否认多么坚硬,他的底气从何而来?彼此语言上的摩擦渐渐飞溅起愠怒的火花。一位酒吧的老主顾,以前经常和帕斯站在一起喝酒的人,出来为影子作证,声称“我认识这位先生”。他真的认识这位先生吗?他的记忆对象是帕斯,不是身边的这个影子,可此时他却为影子作证。(我们在很多时候,是否也在为一表面轮廓清晰,实则一捏便是一地碎片的影子作证呢?)影子本身为一团光晕,他者的谬证又使影子的光晕增厚了一层。影子更加自信自身存在的正当性。帕斯被影子挤压得越来越边缘化了。“我双眼几乎充满了泪水,抓住他的衣领叫道:‘你真的不认识我吗,你不知道我是谁?’”如此强劲的提问是一种挑衅,影子与酒吧的所有顾客都愤怒了,影子——民心所向的影子向帕斯高喊:“我要向诸位说明情况,这位先生在欺骗你们,这位先生是个骗子……”
结果,帕斯被影子打了个满脸花,众人帮助影子把帕斯举到空中,并扔到了河沟里。他们还大叫:“他要是再回来,咱们就叫警察。”影子在众目睽睽中取得了完整的生存正当性,就像鼻子在脸上取得了完整的生存正当性一样。
狼狽不堪的帕斯衣服破了,嘴唇肿胀,舌头发干,浑身疼痛。穹顶之下,万物哪里是清晰可辨,丁是丁,卯是卯,方方正正,无一丝缭乱,无一点错榫。如此,事情变得十分缠绕,十分迷茫,在酒吧里被影子和老熟人双重否定后,帕斯带着满身的伤痛,趔趔趄趄地往家里走去,就在回家的路上,一股不祥的思绪黑暗潮水般向他袭来,使他至今难以入睡:“如果不是他,而是我……?”(引自《相遇》,奥克塔维奥·帕斯)
帕斯自己陷入了恍惚与恐慌中,他曾坚定地否定影子,推挡影子,质疑影子,他现在开始质疑自己,推挡自己,否定自己。你能准确无误地辨认出已经走出家门,和即将走进家门的这两位,哪一位是真正的奥克塔维奥·帕斯,哪一位是他的影子吗?
如果有一天当你和自己的影子撞个满怀时,你真的有办法自证影子是影子,你是你吗?
【责任编辑】 宁珍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