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老先生手拿戒尺带领诸多童子诵读诗文的情形,似乎成了我们对“私塾”的定格印象。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其中三个动词“传”“受”(通假字,同授)“解”更是彰显了教师的主导地位。长期以来,在中国教育界,教师(包括幼儿园教师)有绝对控制权的意识根深蒂固,影响深远。因此,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由教师掌控的集体活动所占比例不低,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随处可见。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开始影响我国,“瑞吉欧教育体系”“高瞻课程”等课程与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对中国学前教育产生了巨大冲击,让幼儿自由探索,注重激发幼儿的内在学习动机,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幼儿,等等,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教师信奉的教育理念。教育部2013年颁布实施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更是强调要关注幼儿自主、探索等学习品质的形成,反复提及要让幼儿自主选择、自主决定,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于是,我们欣喜地看到,无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幼儿园一线管理者和教师,都在积极探索激发幼儿内在学习动机,让幼儿自主表达、表现的有效策略和途径。上海芷江中路幼儿园的自主性“探索—表达”教育活动(见图1)、上海东方幼儿园的科学探索活动、上海南西幼儿园的游戏活动,等等,可谓精彩纷呈。由此,我们看到,许多幼儿园注重开展区角活动,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区角、去户外探索、学习,幼儿的自主选择有了很大的空间。
但是,在不少幼儿园为此取得不小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历史的惯性和地区的差异所导致的实践问题也不少。
图2是我们近日在某地幼儿园看到的一幕令人震惊的场景:所有幼儿都将手放在背后,整齐划一地坐成了三排。当我们询问教师为什么要规定幼儿这样坐时,教师的回答更令我们瞠目结舌:怕孩子们的手乱动,所以让他们把手背在后面,每天至少30分钟。
这是典型的教师显性的外在控制现象,需要指出的是,在幼儿园的寻常时刻,教师隐性的外在控制现象更是不胜枚举。
例如,图3展示的是某地幼儿园大班幼儿的美术作品。本来,每个幼儿心中的桃树应是各不相同的,幼儿吹画的角度、力度肯定不同,因此画面应是千姿百态的,但令人惊讶的是这里所展示的幼儿的吹画作品几乎如出一辙,究其原因,或许是与教师将照片作为范画,幼儿的整个创作过程由教师全程控制和指引有关。
又如,某地教师在组织一个让幼儿探索透过水瓶看姚明图片会发现什么的活动时,面对幼儿说出的各种答案,教师面无表情,只有当某幼儿说出“横看胖、竖看瘦”这一教师预设的答案时,教师才如释重负地让全班幼儿为这个“标准答案”鼓掌。的确,在幼儿园,有很多游戏内容和游戏过程都是教师预设好的,例如,有教师表面上是鼓励幼儿用“乐高”积木进行自主建构,但实际上用一个自己先拼搭好的小鸭子作为范例,供所有幼儿模仿,这类用低结构材料开展高结构活动的例子绝非个别。此外,幼儿园内很多规则也在束缚幼儿的自主发展。有位研究生在论文中提到,某园为小班幼儿制定的常规竟多达108个。
教师“知行不一”的原因究竟何在?笔者认为,既有班额大,教师无法同时关注每个幼儿的内在需求的客观原因,也有教师习惯于统一控制幼儿的惯性思维和认为外在控制更便于管理的主观原因。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需要每个教师真正认识到自主在幼儿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把激发幼儿内在学习动机视为自己不可推卸的专业责任,从而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注重为幼儿创造可让幼儿自主管理、自主游戏和自主决策等的机会。让我们共同努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开始影响我国,“瑞吉欧教育体系”“高瞻课程”等课程与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对中国学前教育产生了巨大冲击,让幼儿自由探索,注重激发幼儿的内在学习动机,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幼儿,等等,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教师信奉的教育理念。教育部2013年颁布实施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更是强调要关注幼儿自主、探索等学习品质的形成,反复提及要让幼儿自主选择、自主决定,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于是,我们欣喜地看到,无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幼儿园一线管理者和教师,都在积极探索激发幼儿内在学习动机,让幼儿自主表达、表现的有效策略和途径。上海芷江中路幼儿园的自主性“探索—表达”教育活动(见图1)、上海东方幼儿园的科学探索活动、上海南西幼儿园的游戏活动,等等,可谓精彩纷呈。由此,我们看到,许多幼儿园注重开展区角活动,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区角、去户外探索、学习,幼儿的自主选择有了很大的空间。
但是,在不少幼儿园为此取得不小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历史的惯性和地区的差异所导致的实践问题也不少。
图2是我们近日在某地幼儿园看到的一幕令人震惊的场景:所有幼儿都将手放在背后,整齐划一地坐成了三排。当我们询问教师为什么要规定幼儿这样坐时,教师的回答更令我们瞠目结舌:怕孩子们的手乱动,所以让他们把手背在后面,每天至少30分钟。
这是典型的教师显性的外在控制现象,需要指出的是,在幼儿园的寻常时刻,教师隐性的外在控制现象更是不胜枚举。
例如,图3展示的是某地幼儿园大班幼儿的美术作品。本来,每个幼儿心中的桃树应是各不相同的,幼儿吹画的角度、力度肯定不同,因此画面应是千姿百态的,但令人惊讶的是这里所展示的幼儿的吹画作品几乎如出一辙,究其原因,或许是与教师将照片作为范画,幼儿的整个创作过程由教师全程控制和指引有关。
又如,某地教师在组织一个让幼儿探索透过水瓶看姚明图片会发现什么的活动时,面对幼儿说出的各种答案,教师面无表情,只有当某幼儿说出“横看胖、竖看瘦”这一教师预设的答案时,教师才如释重负地让全班幼儿为这个“标准答案”鼓掌。的确,在幼儿园,有很多游戏内容和游戏过程都是教师预设好的,例如,有教师表面上是鼓励幼儿用“乐高”积木进行自主建构,但实际上用一个自己先拼搭好的小鸭子作为范例,供所有幼儿模仿,这类用低结构材料开展高结构活动的例子绝非个别。此外,幼儿园内很多规则也在束缚幼儿的自主发展。有位研究生在论文中提到,某园为小班幼儿制定的常规竟多达108个。
教师“知行不一”的原因究竟何在?笔者认为,既有班额大,教师无法同时关注每个幼儿的内在需求的客观原因,也有教师习惯于统一控制幼儿的惯性思维和认为外在控制更便于管理的主观原因。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需要每个教师真正认识到自主在幼儿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把激发幼儿内在学习动机视为自己不可推卸的专业责任,从而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注重为幼儿创造可让幼儿自主管理、自主游戏和自主决策等的机会。让我们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