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种特殊的教学内容,它既不同于一般课文,又不同于诗歌。它文中有诗,“诗”是“文”的故事中心和思想升华,“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因此,此类课文的教学应根据“文包诗”课文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借“文”赏“诗”,披文入境
在“文包诗”型课文里,有的先出现“诗”,然后以“文”诠释诗意;有的“诗”出现在文中,用以点睛;有的先以“文”阐述背景,后出现诗句。教学时,可根据诗文的难易程度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一般低年级学段或诗文内容较深奥的课文可以由“文”到“诗”,而高年级学段或诗文浅显的课文,则由“诗”到“文”。如教学《游子吟》时,我先出示古诗,让学生自由朗读几遍,再指名读,齐读,让学生读准每一句诗句,初步了解诗意,然后让学生在自由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文中与诗句意思有关的句子,扣住重点字词仔细品读。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课文,获得了身临其境的感受,达到一种“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境界,在此基础上,再来品读、欣赏诗句。我们不仅可以借文学诗,凭借短文的浅显叙述去理解古诗艰深难懂的诗句;还可以借文赏诗,凭借短文对古诗意境的形象描绘,进一步展开语言想象力,深入挖掘、品味、鉴赏古诗内在的意蕴美、情境美和语言音韵美。
二、含英咀华,“诗”“文”共赏
“文包诗”中的短文,不只是对古诗背景资料的介绍和对诗句意义的诠释,也是作者根据诗歌的背景写出来的一篇篇语言优美的散文。所以,我们既可以借助短文学习和欣赏诗句,借助短文深入品味诗句,更可以读文吟诗,诗文共赏。教学时要强调“文”、“诗”对照,要抓住短文中与古诗联系紧密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认真朗读感悟,并与古诗诗句对应比较品读,寻找文与诗的内在联系,了解古诗写作的来龙去脉,探索理解古诗的丰富内涵,深化对古诗意境的领悟,提高古诗鉴赏能力,又要从短文中学习语言、增强语感,提高理解与表达能力,收到读文学诗的双重功效。比如《黄鹤楼送别》就是一篇优美的叙事散文与李白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完美结合。短文对“暮春三月”的环境描写,对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的场景描绘,对两人的话别,对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的情境的细腻刻画,的确是十分精彩的。如果仅仅把它作为理解古诗的“拐棍”,是很可惜的。如果把它作为一篇美文,与古诗一块进行反复赏读、吟诵、玩味,不仅能引领学生感受古诗凝练的美,也感受现代语言形象生动的美,这古今之美互相辉映,互相补充,学生获得的是精神的滋养,文化的积淀!
三、“诗”“文”对读,加深体验
“文包诗” 它既具有古诗的凝练美,意境美,又具有现代语言的抒情美,形象美,反复诵读记忆自然是必不可少。学生只有通过一次次朗读、品味、体验,这古今之美才能在学生的心灵中一次次撞击、激荡,产生情感的升华,也有效地积累了语言。只有引导学生读好,文章的精彩片断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内化为“内心的喜悦”,这样的教学才有效果。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别》时,学生通过诗文对照,理解诗意,含英咀华,品味诗情后,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诗文对读,体会意境美,情感美。我让学生同桌对读,一人高声诵读诗句,一人朗读相关的语句,然后交换朗读体验。在最后李白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情不自禁地吟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时,我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指名朗诵,齐声诵读,感情背诵这首诗,至此,古诗的积累,情感的积淀已是水到渠成。
“文包诗”,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文本,也提供了探索的舞台,只要我们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就一定能上出“文包诗”课文的应有特色。
(江苏省丹阳市陵口中心小学)
一、借“文”赏“诗”,披文入境
在“文包诗”型课文里,有的先出现“诗”,然后以“文”诠释诗意;有的“诗”出现在文中,用以点睛;有的先以“文”阐述背景,后出现诗句。教学时,可根据诗文的难易程度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一般低年级学段或诗文内容较深奥的课文可以由“文”到“诗”,而高年级学段或诗文浅显的课文,则由“诗”到“文”。如教学《游子吟》时,我先出示古诗,让学生自由朗读几遍,再指名读,齐读,让学生读准每一句诗句,初步了解诗意,然后让学生在自由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文中与诗句意思有关的句子,扣住重点字词仔细品读。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课文,获得了身临其境的感受,达到一种“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境界,在此基础上,再来品读、欣赏诗句。我们不仅可以借文学诗,凭借短文的浅显叙述去理解古诗艰深难懂的诗句;还可以借文赏诗,凭借短文对古诗意境的形象描绘,进一步展开语言想象力,深入挖掘、品味、鉴赏古诗内在的意蕴美、情境美和语言音韵美。
二、含英咀华,“诗”“文”共赏
“文包诗”中的短文,不只是对古诗背景资料的介绍和对诗句意义的诠释,也是作者根据诗歌的背景写出来的一篇篇语言优美的散文。所以,我们既可以借助短文学习和欣赏诗句,借助短文深入品味诗句,更可以读文吟诗,诗文共赏。教学时要强调“文”、“诗”对照,要抓住短文中与古诗联系紧密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认真朗读感悟,并与古诗诗句对应比较品读,寻找文与诗的内在联系,了解古诗写作的来龙去脉,探索理解古诗的丰富内涵,深化对古诗意境的领悟,提高古诗鉴赏能力,又要从短文中学习语言、增强语感,提高理解与表达能力,收到读文学诗的双重功效。比如《黄鹤楼送别》就是一篇优美的叙事散文与李白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完美结合。短文对“暮春三月”的环境描写,对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的场景描绘,对两人的话别,对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的情境的细腻刻画,的确是十分精彩的。如果仅仅把它作为理解古诗的“拐棍”,是很可惜的。如果把它作为一篇美文,与古诗一块进行反复赏读、吟诵、玩味,不仅能引领学生感受古诗凝练的美,也感受现代语言形象生动的美,这古今之美互相辉映,互相补充,学生获得的是精神的滋养,文化的积淀!
三、“诗”“文”对读,加深体验
“文包诗” 它既具有古诗的凝练美,意境美,又具有现代语言的抒情美,形象美,反复诵读记忆自然是必不可少。学生只有通过一次次朗读、品味、体验,这古今之美才能在学生的心灵中一次次撞击、激荡,产生情感的升华,也有效地积累了语言。只有引导学生读好,文章的精彩片断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内化为“内心的喜悦”,这样的教学才有效果。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别》时,学生通过诗文对照,理解诗意,含英咀华,品味诗情后,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诗文对读,体会意境美,情感美。我让学生同桌对读,一人高声诵读诗句,一人朗读相关的语句,然后交换朗读体验。在最后李白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情不自禁地吟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时,我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指名朗诵,齐声诵读,感情背诵这首诗,至此,古诗的积累,情感的积淀已是水到渠成。
“文包诗”,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文本,也提供了探索的舞台,只要我们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就一定能上出“文包诗”课文的应有特色。
(江苏省丹阳市陵口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