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教与学方式转变的课改潮流中,我们要解放思想,努力探索,不能再拘泥于教材,带着学生的质疑生成导学. 在课堂里要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鼓励学生的大胆“质疑”, 积极讨论,让课堂小组学习 “活”起来.
【关键词】 问题情境;导学;质疑;引疑
一、精心设计问题情境,由质疑生成小组导学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从不同方向看”这一新课的教学时,我朗诵起学生熟悉的古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并提问:哪名同学能说说苏东坡当时是怎样观察庐山的?生:横看、侧看、近看、在山中看. 师:回答得非常好!今天我们的数学课就与这首古诗中的“看”有关,它体现了我们观察物体的一些方法,这也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从不用方向看.
接下来展示实验器材:热水瓶、杯子、乒乓球等,先用布盖好. 我请了三名同学站在不同的三个方向,然后掀开盖布. 分别提问三名同学:你看到了什么?我让三名学生分别在黑板上大致地画出所看到的图形,结果都是不一样的图形.
我进而提出“那么,是不是同一物体,从不同方向看结果都一定不一样呢?”这个问题提醒了学生,发现了特殊情况. 于是很多同学想到了球体. 接着,我在讲台上分别摆出长方体、四棱锥、正方体、圆柱等模型,同时布置了小组思考题:同学们想一想从不同方向看 分别会得到什么图形?经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最终归纳出“同一物体,从不同方向看结果可能不一样”的结论,在老师三维动画演示的配合下,结合课本,学生自主积极地获取了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的概念. 整节课学生异常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妙设疑、引疑,有效激活合作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寻找疑点,启迪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疑”是自主学习的需要,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开端,是思维与创造的基础. 有疑问,才会激发学生去合作,去讨论.
1. 设问式引疑. 就是教师在知识的关键处或需要加深认识的地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 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顶点、棱、面这些知识点后,我作出横截的手势设问:把一个长(正)方体横截一刀后,它的面与原来比,有什么变化吗?如果截两刀呢?这里有没有规律可找?引导学生从满足再次产生疑问. 然后使学生得出每截一刀,增加两个面的规律. 设问式引疑,能激发学生观察思索,寻求新的发现.
2. 自学式引疑. 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上的例题,找出自己看不懂的地方,想不出的原因,激发学生形成渴求新知识的欲望,并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如在学习完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这三个定理后. 定理反过来,即: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那两直线平行吗?这是为什么?学生通过自学后有存疑、生疑,就会迫切需要释疑,从而就会积极地投入到下阶段的学习中去.
3. 悬念式引疑. 就是教师在知识的重点处设置悬念,让学生存疑、生疑,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如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是:底数不变,指数相加(am·an = am n),我进而提问:那么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应该是怎样的呢?这时学生的悬念促使他们大胆猜测,于是整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学生既学得扎实,又学得活泼.
三、鼓励将“疑问”提炼成“问题”,提升合作学习思维层次
学生对知识产生疑问,就会思考如何释难与解疑. 因此还必须要鼓励学生把“疑”转化并形成问题提出来. 为了鼓励学生敢于问、善于问,首先我们老师要转变教育思想,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融洽师生感情,与学生打成一片. 学生们从不想问,到举手提问的人多了起来,提问还必须有针对性,要围绕本节课的内容,抓住重点来提.
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提问的质量有了提高. 现在他们的问题能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能抓住新课的重点与难点,逐渐地善于问了. 如在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后,学生看书预习后提问:(1)前面我们学的知识都是三角形全等之后得出对应角、对应边相等,要是题目没有先说两个三角形全等呢?(2)书上的“想一想”问我们怎么样说明一对三角形全等?有哪些方法呢?学生的这些提问不再就事论事,细小琐碎,而是能抓住新旧知识的不同点来思考问题,这正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与难点. 学生的提问有时也会对教材,对教师的解题方法提出异议. 提问使他们想得深、想得远,形成了爱提问题的好习惯,也提高了思维的深刻性. 学生敢于问、善于问,为新知识的学习开辟了道路.
当学生对新知识疑惑不解,产生问题时,教师就要抓住时机释疑,解决问题. 学生在小组学习探求知识的过程中,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培养思维的开阔性. 小组讨论这个环节,可以激励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可以避免部分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也可以调动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自始至终参与教学全过程,课堂学习气氛格外浓厚,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由质疑生成导学,让学生小组学习围绕某个疑问进行激烈讨论,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可以改变以教师“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变“讲”为“导”. 让学生在小组自主学习中,积极主动获取新知,在合作学习中有效研究、讨论. 课堂学生的思维被不断地激活着,学生由被动的客体转为主动的吸取者. 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使课堂变成真正的学堂.
【关键词】 问题情境;导学;质疑;引疑
一、精心设计问题情境,由质疑生成小组导学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从不同方向看”这一新课的教学时,我朗诵起学生熟悉的古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并提问:哪名同学能说说苏东坡当时是怎样观察庐山的?生:横看、侧看、近看、在山中看. 师:回答得非常好!今天我们的数学课就与这首古诗中的“看”有关,它体现了我们观察物体的一些方法,这也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从不用方向看.
接下来展示实验器材:热水瓶、杯子、乒乓球等,先用布盖好. 我请了三名同学站在不同的三个方向,然后掀开盖布. 分别提问三名同学:你看到了什么?我让三名学生分别在黑板上大致地画出所看到的图形,结果都是不一样的图形.
我进而提出“那么,是不是同一物体,从不同方向看结果都一定不一样呢?”这个问题提醒了学生,发现了特殊情况. 于是很多同学想到了球体. 接着,我在讲台上分别摆出长方体、四棱锥、正方体、圆柱等模型,同时布置了小组思考题:同学们想一想从不同方向看 分别会得到什么图形?经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最终归纳出“同一物体,从不同方向看结果可能不一样”的结论,在老师三维动画演示的配合下,结合课本,学生自主积极地获取了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的概念. 整节课学生异常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妙设疑、引疑,有效激活合作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寻找疑点,启迪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疑”是自主学习的需要,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开端,是思维与创造的基础. 有疑问,才会激发学生去合作,去讨论.
1. 设问式引疑. 就是教师在知识的关键处或需要加深认识的地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 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顶点、棱、面这些知识点后,我作出横截的手势设问:把一个长(正)方体横截一刀后,它的面与原来比,有什么变化吗?如果截两刀呢?这里有没有规律可找?引导学生从满足再次产生疑问. 然后使学生得出每截一刀,增加两个面的规律. 设问式引疑,能激发学生观察思索,寻求新的发现.
2. 自学式引疑. 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上的例题,找出自己看不懂的地方,想不出的原因,激发学生形成渴求新知识的欲望,并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如在学习完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这三个定理后. 定理反过来,即: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那两直线平行吗?这是为什么?学生通过自学后有存疑、生疑,就会迫切需要释疑,从而就会积极地投入到下阶段的学习中去.
3. 悬念式引疑. 就是教师在知识的重点处设置悬念,让学生存疑、生疑,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如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是:底数不变,指数相加(am·an = am n),我进而提问:那么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应该是怎样的呢?这时学生的悬念促使他们大胆猜测,于是整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学生既学得扎实,又学得活泼.
三、鼓励将“疑问”提炼成“问题”,提升合作学习思维层次
学生对知识产生疑问,就会思考如何释难与解疑. 因此还必须要鼓励学生把“疑”转化并形成问题提出来. 为了鼓励学生敢于问、善于问,首先我们老师要转变教育思想,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融洽师生感情,与学生打成一片. 学生们从不想问,到举手提问的人多了起来,提问还必须有针对性,要围绕本节课的内容,抓住重点来提.
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提问的质量有了提高. 现在他们的问题能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能抓住新课的重点与难点,逐渐地善于问了. 如在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后,学生看书预习后提问:(1)前面我们学的知识都是三角形全等之后得出对应角、对应边相等,要是题目没有先说两个三角形全等呢?(2)书上的“想一想”问我们怎么样说明一对三角形全等?有哪些方法呢?学生的这些提问不再就事论事,细小琐碎,而是能抓住新旧知识的不同点来思考问题,这正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与难点. 学生的提问有时也会对教材,对教师的解题方法提出异议. 提问使他们想得深、想得远,形成了爱提问题的好习惯,也提高了思维的深刻性. 学生敢于问、善于问,为新知识的学习开辟了道路.
当学生对新知识疑惑不解,产生问题时,教师就要抓住时机释疑,解决问题. 学生在小组学习探求知识的过程中,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培养思维的开阔性. 小组讨论这个环节,可以激励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可以避免部分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也可以调动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自始至终参与教学全过程,课堂学习气氛格外浓厚,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由质疑生成导学,让学生小组学习围绕某个疑问进行激烈讨论,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可以改变以教师“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变“讲”为“导”. 让学生在小组自主学习中,积极主动获取新知,在合作学习中有效研究、讨论. 课堂学生的思维被不断地激活着,学生由被动的客体转为主动的吸取者. 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使课堂变成真正的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