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初夏,午后。进入养马岛的跨海大桥宁静安详。车辆少,路面洁净无尘。两旁是沉静的海面,船只精巧,如棕色的狭长树叶,正收拢身体进入睡眠。日光是初夏应有的热度——温煦,稍带那么一丁点的灼炙,但绝不暴烈逼人,是柔软和生命力的恰切糅合。
前方是葱郁的海岛,如精致安静的巨大盆景。在桥上,听不到马的嘶鸣——那最能代表动物活力的猛烈状态,恰恰被一种宁静的形象世界所呈现。瑰丽的想象世界,因此更为富饶,令眼光伸展,投向更为阔宽的事物。比如传说。假如秦始皇真的曾把这里作为皇家养马岛来经营,那,再没有什么传说,比秦始皇东巡、徐福东渡更为神秘的了。方士、仙药、神山、生命永恒不逝的召唤,这是多么强大的悲观主义!类似迷狂荒谬的信仰,浓烈执着,带着不可一世的难言的痛楚。
我们已习惯于创造人物。在小说中,给人物创造看似活生生的性格。同样,那些关于秦始皇的影像——《英雄》《荆轲刺秦王》《楚汉传奇》……我们看到陈道明、于和伟等各种版本的秦始皇。演员无不在努力塑造这位不可一世者的性格。影视作品妄图通过形象、小说妄图通过言词,令一个虚幻的人物在现实中不朽。而事实是,当你为他倾尽所有的才情,艺术作品完成后,秦始皇抽身而去。这时你才发现,你对他知之甚少。
你如何能完满地描述这样一个人?他是强力、飙狂的飓风,是骑在世界背上奔驰的人。他是一个荒谬的存在。
是的,艺术的美,有时恰恰源于它的荒谬性。徐福东渡,为的是给秦始皇寻找长生之药。秦始皇为此数次东巡,失望与希望并生互绕。当他遥望大海中央这座葱翠茂盛的海岛,并萌生在此养马的念头时,海岛进入了与君王互绕的历史。直至今日,岛与君王的相遇,仍在互相照亮与释说,带着不可避免的荒谬之美。
多么神秘,伟大的相遇,一种荒诞!却富饶高贵,内里充满了原始的、动物的、本能的激情、幻想和生命力。精巧的海岛,就这么宿命地成为历史的深远背景。几千年来,它拥有多么深刻、广博、奇异的经历和体验,我们无法想象!任何关于它的文字,都无法用经验中那些艺术的想象来处理。小说家的灵感和天赋,也无法与它的千年体验一较高下。
2
这是一种奇异的进入方式。
——桥。
桥,它的异常伸展,是一类我们不熟悉的、无限强劲的运动,奥运会所有运动项目都无法与之媲美。行在桥上,它既绝尘而去,又迎面而来,如岩浆和涌流奔淌。它来去之处无头无尾,引人猜想。因为它天衣无缝地跟更广远的事物缀接。
它的存在也是奇迹。旷野、大水——它于它们之上滋长,然后凌空伸展。它是如此地赋予自己一种魔力,把近景光学拉长为远景联想。
我于这种让我迷醉的事物之上缓慢行驶,进入养马岛。这种奇异的进入方式,是我对美、诗意、传说的投入,也是它对我的投入的迎合。这就是美的艺术的交互绕结,彼此赋予。是生命力,是好奇,是敏感——这关乎艺术的一切强健有力的要素,需要我和它共同给予。
由于这种奇异的进入,海岛在一寸寸地还原,朝历史远处收缩。多么富有弹性的收缩啊,它面对一个敏感的人,向此人呈现出的有力暗示,使自己充满了时间性,同时又失去了时间性。
酒店落地玻璃窗外,黄土皑皑的赛马场诡异地沉默着。恰是因为这沉默,它同样地充满了时间性,又失去了时间性。一个敏感的人,可以轻易地看到,马匹在骏捷地突奔,鬃毛凛冽如帜,马的目光被栅栏围绕。痛苦而放纵的嘶鸣,那夺冠的野心和炽热欲望,令一切平凡之物目瞪口呆,簌簌发抖。
这个站在落地玻璃窗内的人,内心里也被夺冠的野心和炽热欲望所烧灼,焚烤之痛让其悲伤得无法自抑。
我试图推开一扇门。它就在我的手边,没有锁,像古代某扇虚掩的木门。门外一排排的座椅虚席以待。倘若坐在座椅上,面对空旷的赛马场,观赏一场想象中的赛马——这一定是对抗筋疲力尽、枯竭、衰微、贫乏的一场激烈旺盛的冲撞和洗涤。门被我打开了一条缝,然而,外面有风。激烈的风,压迫着门扇,我感觉到了强劲的力量,那种内在的丰富的传递。我收到了,那些传递,来自时间之外。因此,最终我关上了门,退居在时间以内。
风声。海岛的风,几天里持续地奔突和嘶鸣。这是不竭的充溢和生机,毫不浮夸和过分。
3
时间蛮横地存在,又虚幻地悬浮着。
每遇到这种感觉,我就要想起我的槐花洲。这个虚构之地,恰如海岛,跟世界只有一条奇异的通道。进入既是终点和迷失,也是目的和回归。《大雪》《去槐花洲》《再去槐花洲》《浮世筑》《见识冰块的下午》《浮世音》《一九三八年的铁》,这些小说中,都有槐花洲的存在。它是坚实的根基,又是凌驾于内容之上的悬浮之物,是某种类似于灵感的不确切的、漫无节制的、安放于静静岁月背后的……革命、咆哮、怒意。它与我的创作、沉默、勤耕苦读相互平衡。
是的,槐花洲是我创造出来的,但它一经诞生,就强劲地脱离了我。它一次次地引诱我皈依于它,附着于它。它管辖着我的小说、我脆弱而敏感的神经、我的艺术逻辑和一切想象。它是博大的方寸之地。
我曾像游子一样披露,槐花洲的诞生,源于我故乡附近的一个村名,及故乡无处不在的槐树。槐如温谦君子,在我的艺术生活中承担着关于故乡的所有暗示意义。它来自虚构,却概括了我的整个故乡,这大约是我潜意识中赋予故乡的一种不朽。
当然!这种不朽,来自对赋予生命的母体的感激和爱。于我而言,不仅如此,它还提示着我艺术生命的所有特质和渴慕。
我们陌路途经的时日,
决意在将来成为赠礼。
谁在计算我们的收成?谁将我们
从旧的、消逝的岁月中分离?
里尔克的诗。我经常默念的部分。
对于养马岛,我没有旅行感。那是因为,我就生活在它的近旁。但我为何会时时想起里尔克的诗——我们陌路途经的时日?大约仍是因为,这海岛跟那么强悍的历史相依互绕。它在尘世之中,又在尘世之外。如我小说中的槐花洲,它存在,又不存在。
在岛上两日。黄昏,离开海岛。依然是初夏的温度,比来时的午后稍显清凉。跨海大桥依然安静,车辆极少。快到桥头时,停在路边接听电话,暮色悄悄盖下。再上路时,感觉已是恍惚数年过去。
初夏,午后。进入养马岛的跨海大桥宁静安详。车辆少,路面洁净无尘。两旁是沉静的海面,船只精巧,如棕色的狭长树叶,正收拢身体进入睡眠。日光是初夏应有的热度——温煦,稍带那么一丁点的灼炙,但绝不暴烈逼人,是柔软和生命力的恰切糅合。
前方是葱郁的海岛,如精致安静的巨大盆景。在桥上,听不到马的嘶鸣——那最能代表动物活力的猛烈状态,恰恰被一种宁静的形象世界所呈现。瑰丽的想象世界,因此更为富饶,令眼光伸展,投向更为阔宽的事物。比如传说。假如秦始皇真的曾把这里作为皇家养马岛来经营,那,再没有什么传说,比秦始皇东巡、徐福东渡更为神秘的了。方士、仙药、神山、生命永恒不逝的召唤,这是多么强大的悲观主义!类似迷狂荒谬的信仰,浓烈执着,带着不可一世的难言的痛楚。
我们已习惯于创造人物。在小说中,给人物创造看似活生生的性格。同样,那些关于秦始皇的影像——《英雄》《荆轲刺秦王》《楚汉传奇》……我们看到陈道明、于和伟等各种版本的秦始皇。演员无不在努力塑造这位不可一世者的性格。影视作品妄图通过形象、小说妄图通过言词,令一个虚幻的人物在现实中不朽。而事实是,当你为他倾尽所有的才情,艺术作品完成后,秦始皇抽身而去。这时你才发现,你对他知之甚少。
你如何能完满地描述这样一个人?他是强力、飙狂的飓风,是骑在世界背上奔驰的人。他是一个荒谬的存在。
是的,艺术的美,有时恰恰源于它的荒谬性。徐福东渡,为的是给秦始皇寻找长生之药。秦始皇为此数次东巡,失望与希望并生互绕。当他遥望大海中央这座葱翠茂盛的海岛,并萌生在此养马的念头时,海岛进入了与君王互绕的历史。直至今日,岛与君王的相遇,仍在互相照亮与释说,带着不可避免的荒谬之美。
多么神秘,伟大的相遇,一种荒诞!却富饶高贵,内里充满了原始的、动物的、本能的激情、幻想和生命力。精巧的海岛,就这么宿命地成为历史的深远背景。几千年来,它拥有多么深刻、广博、奇异的经历和体验,我们无法想象!任何关于它的文字,都无法用经验中那些艺术的想象来处理。小说家的灵感和天赋,也无法与它的千年体验一较高下。
2
这是一种奇异的进入方式。
——桥。
桥,它的异常伸展,是一类我们不熟悉的、无限强劲的运动,奥运会所有运动项目都无法与之媲美。行在桥上,它既绝尘而去,又迎面而来,如岩浆和涌流奔淌。它来去之处无头无尾,引人猜想。因为它天衣无缝地跟更广远的事物缀接。
它的存在也是奇迹。旷野、大水——它于它们之上滋长,然后凌空伸展。它是如此地赋予自己一种魔力,把近景光学拉长为远景联想。
我于这种让我迷醉的事物之上缓慢行驶,进入养马岛。这种奇异的进入方式,是我对美、诗意、传说的投入,也是它对我的投入的迎合。这就是美的艺术的交互绕结,彼此赋予。是生命力,是好奇,是敏感——这关乎艺术的一切强健有力的要素,需要我和它共同给予。
由于这种奇异的进入,海岛在一寸寸地还原,朝历史远处收缩。多么富有弹性的收缩啊,它面对一个敏感的人,向此人呈现出的有力暗示,使自己充满了时间性,同时又失去了时间性。
酒店落地玻璃窗外,黄土皑皑的赛马场诡异地沉默着。恰是因为这沉默,它同样地充满了时间性,又失去了时间性。一个敏感的人,可以轻易地看到,马匹在骏捷地突奔,鬃毛凛冽如帜,马的目光被栅栏围绕。痛苦而放纵的嘶鸣,那夺冠的野心和炽热欲望,令一切平凡之物目瞪口呆,簌簌发抖。
这个站在落地玻璃窗内的人,内心里也被夺冠的野心和炽热欲望所烧灼,焚烤之痛让其悲伤得无法自抑。
我试图推开一扇门。它就在我的手边,没有锁,像古代某扇虚掩的木门。门外一排排的座椅虚席以待。倘若坐在座椅上,面对空旷的赛马场,观赏一场想象中的赛马——这一定是对抗筋疲力尽、枯竭、衰微、贫乏的一场激烈旺盛的冲撞和洗涤。门被我打开了一条缝,然而,外面有风。激烈的风,压迫着门扇,我感觉到了强劲的力量,那种内在的丰富的传递。我收到了,那些传递,来自时间之外。因此,最终我关上了门,退居在时间以内。
风声。海岛的风,几天里持续地奔突和嘶鸣。这是不竭的充溢和生机,毫不浮夸和过分。
3
时间蛮横地存在,又虚幻地悬浮着。
每遇到这种感觉,我就要想起我的槐花洲。这个虚构之地,恰如海岛,跟世界只有一条奇异的通道。进入既是终点和迷失,也是目的和回归。《大雪》《去槐花洲》《再去槐花洲》《浮世筑》《见识冰块的下午》《浮世音》《一九三八年的铁》,这些小说中,都有槐花洲的存在。它是坚实的根基,又是凌驾于内容之上的悬浮之物,是某种类似于灵感的不确切的、漫无节制的、安放于静静岁月背后的……革命、咆哮、怒意。它与我的创作、沉默、勤耕苦读相互平衡。
是的,槐花洲是我创造出来的,但它一经诞生,就强劲地脱离了我。它一次次地引诱我皈依于它,附着于它。它管辖着我的小说、我脆弱而敏感的神经、我的艺术逻辑和一切想象。它是博大的方寸之地。
我曾像游子一样披露,槐花洲的诞生,源于我故乡附近的一个村名,及故乡无处不在的槐树。槐如温谦君子,在我的艺术生活中承担着关于故乡的所有暗示意义。它来自虚构,却概括了我的整个故乡,这大约是我潜意识中赋予故乡的一种不朽。
当然!这种不朽,来自对赋予生命的母体的感激和爱。于我而言,不仅如此,它还提示着我艺术生命的所有特质和渴慕。
我们陌路途经的时日,
决意在将来成为赠礼。
谁在计算我们的收成?谁将我们
从旧的、消逝的岁月中分离?
里尔克的诗。我经常默念的部分。
对于养马岛,我没有旅行感。那是因为,我就生活在它的近旁。但我为何会时时想起里尔克的诗——我们陌路途经的时日?大约仍是因为,这海岛跟那么强悍的历史相依互绕。它在尘世之中,又在尘世之外。如我小说中的槐花洲,它存在,又不存在。
在岛上两日。黄昏,离开海岛。依然是初夏的温度,比来时的午后稍显清凉。跨海大桥依然安静,车辆极少。快到桥头时,停在路边接听电话,暮色悄悄盖下。再上路时,感觉已是恍惚数年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