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的使命与批评家的自觉——中国当代艺术批评二十年(2000-2020)回顾

来源 :艺术当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phy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康德把实践理性与判断的能力跟理论知识的能力区别开来,并把它们置于各自的基础之上……到18世纪末,科学、道德与艺术已被体制化地区分为不同的活动领域,其中,真理、正义和趣味的问题被各自自主地确立起来,也就是说,处于各自独立的有效性层面上.rn——哈贝马斯rn上述引言说明,正是康德的理论贡献和哈贝马斯对认知、伦理与审美判断诸有效性领域的进一步划分,使独立的审美判断成为可能,使艺术批评的写作成为现实.我们作为批评家的工作前提正是建立在这一理论基点之上.rn我曾在1986年应《美术》之约写过一篇回顾美术批评的文章,题为《批评本体意识的觉醒——美术批评二十年回顾》,其实在那个历史时段,真正可回顾的“批评”也就是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的六七年中发生的事情.我记不清当时为什么要将“回顾”上溯二十年,大概是想说从1966年的“文革”到改革开放前这十多年间批评的缺失与批评的异化吧.有趣的是,现在又要来作一篇“美术批评二十年回顾”的文章,但这次是真真切切的二十年,全部加起来应该是四十年——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已经走过四十年的路程.
其他文献
枝头上夏蝉长呜宣告了这一季盛夏的开始,望着车窗外的阿勃勒,那鲜黄的花瓣随风摇曳生姿,如彩蝶双翼飞舞在树梢上.我与孩子相视而笑,这真是个美好的早晨.夏日的阳光将每个等车
期刊
今天回头来看“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青年艺术”,我想从一个在当今中国当代艺术史上不那么显性的角度来讨论.对这个角度的思考源于我2018年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划的“十面埋
期刊
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曾经撰写了一部名为《蛙》的长篇小说,在这部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力作中,作家以一位乡村女医生的一生,深刻反思
期刊
从2006年开始,隋建国的艺术面貌发生了一次比较明显的转型.具体来说,是以2006年创作的《时间的形状》和《张江艺术摆渡车》等作品作为标志(当然这条思路可能出现得更早,在20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