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d554433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传承中国文化的最主要的载体就是经典古诗文。它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原创性和源泉性的根本,应该与学校的教育紧密的结合,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就对它有所了解,有所领悟。
  关键词:学习古诗文兴趣 ; 新课改 ; 古诗阅读赏析
  古代许多著名的诗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作,这些诗作是我国灿烂文化中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最经典的诵读文章。这些诗句严谨工整,意境深邃,造诣极深,蕴涵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琅琅读之可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若对这些光彩夺目的诗句视而不见,岂不是语文教学的最大遗憾?而且《新课程标准》也特别要求了7至9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80篇。那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呢?
  一、拓展阅读面,丰富诗感
  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有很多古诗,绝大部分都是中华经典诵读其中的名篇。其实在学生充分预习古诗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半节课即可进行完一首古诗的讲解。如果剩余的课堂时间都用在朗读古诗和理解诗意上,学生就会产生厌倦古诗学习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不如讲解些相关的经典古诗文加以拓展延伸,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又擴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可谓一举两得。例如在课堂上教学完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后,学生都已掌握这是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文。然后我又结合《夏日绝句》、《秋词》、《江雪》等经典的古诗文,让学生见识了解下我国古代诗人是如何描写一年四季的美丽风光的。学生学习起来觉得很有意思,都读得趣味盎然,没过多久就把古诗文背诵得滚瓜烂熟了。我还要求学生课下再去搜集有关于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的古诗文进行比较和诵读。这样,我国古人诗篇中描述的五光十色的四季美景便在学生的废寝忘食的学习劲头下,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中了。
  二、因势利导,理解诗意
  对于古诗文的学习,单凭学生一时的兴趣去搜集、课堂上老师要求的背诵是远远不够的。作为语文老师,要独具慧眼,善于捕捉生活中稍纵即逝的瞬间,把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和生活实际紧密的联合在一起,更好的理解诗意。如在传统的清明时节,让学生诵读起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诗词。外出春游登山到高处,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登高望远名句就能脱口而出。眼前景如口中诗,口中诗如眼前景。学生在这种情形下,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怎能不兴致勃勃呢?有了兴趣,再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就容易多了。要理解诗意,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法:
  1.寓历史故事于解诗之中,加深理解
  就诗论诗,学生会觉得抽象枯燥,从而影响对诗歌的理解。而适当地介绍与此诗相关的社会背景,文化习俗,能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激发兴趣。因此,我们教师要将有关的知识或小故事贯穿于解诗之中。如教学宋代文人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时,学生读了可以理解这篇文章描写的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和洞庭湖的美景,给学生的初步印象是作者是在赞美景色。这时我再给学生讲了一个历史小故事——范仲淹变革。这样学生就进一步理解到原来诗人是借物言志,通过文章来抒发自己的政治情怀和远大的抱负。
  2.融诗于图画之中,诗画结合
  初中的大部分古诗文不但读起来脍炙人口,妙趣横生,而且古诗文中还蕴含有优美的图画,我们应该充分地使用多媒体、幻灯片或者挂图等教学手段,这样可以使古诗的教学形象化,同样也符合中学生的心理与接受能力。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古诗文和图画对照中去理解诗意。一幅栩栩如生的图画,极自然地把学生的心带入了古诗文的意境之中,他们会从图画之中体会到诗人遣词用句的精练,准确,体会到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更真实贴切地触摸到诗人的内心世界。较简单的图画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临摹。这样学生在愉快地看图、绘画中就理解了古诗文,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也会油然而生。
  3.点拨精巧,整体渗透
  古人留下的不朽诗作,在语言的锤炼上达到了极高境界。这也是古诗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点,教学中要抓好重点字词的理解,从而加深学生对全诗的理解。例如,在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时,让学生将“绿”字换掉体会诗句的效果。他们会提出多种改法,如“回、到、吹、来”等。但相比较之下,这些词语都体现不出诗中“绿”字所要表达的意思,不能给人一种形象鲜明的感觉,不能把如画的春景写活。一番点拨,学生仿佛与归途的诗人乘着一叶轻舟,疾行在披着绿装的江南两岸之间,对此诗便有了更深入地理解。
  三、尝试作诗,学以致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学生们在对经典古诗文学习的基础上,难免会手痒痒的,他们也想尝试尝试作诗的乐趣。在这时,语文教师就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尝试着作诗。要求他们平时在生活中多注意观察生活,然后在作文或者日记中巧妙地体现出来。于是,他们的本子上出现了五彩缤纷的诗句:“茸茸绿草满天涯,涓涓细水透黄沙”,“翡翠碧帘摇明月,栀子花开似有声,千树万枝吐翠绿,万物勃勃正此时” ……这些优美的诗句简直可以和古人相媲美。让人惊叹于学生在阅读经典诗文中所激发出的潜力。
  现代的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从而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经典古诗文。现在就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亲近经典诗文,热爱经典诗文,在学习经典诗文的过程中提高人文素养,这应该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应该努力去做的。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本》(中学篇) 海峡文艺出版社
  (作者单位:河南省商丘市第六中学 476000)
其他文献
一  瑟尔基河,一条在当地很有名的河。  瑟尔基系蒙古语,意为水流很湍的河。打开中国地图,是找不到瑟尔基河的,但是,这条河确确实实就流淌在我的眼前。它从一个名叫小水泉的源头而来,在山间蜿蜒前行,经小西沟、豆腐窑、土木路、勿乱沟、南营盘等地,一路奔流而下汇入东洋河,进入北京重要水源地之一的官厅水库。  瑟尔基河位于河北省尚义县明长城脚下,这里属西北阴山支脉大青山西部,坝下切割中山区,山势陡峭,冈峦起
期刊
张国荣笔名萧木,号闲适斋主。1965年12月生于姜维故里甘谷县。1991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并留校任教至今,现为美术学院副教授,实践教学部主任。1987年-1989年在中央美术
期刊
若即若离  1  走着走着,雨丝飘落下来  走着走着,阳光倾洒下来  用一段湖水替代鸟鸣  听流出的时间  树木葱茏,风清凉鱼贯而来  撩动衣角和水草,摇曳起舞  阴山无人,在虚幻的夏意里沉浸  仿佛回到少年的秋天  被香烟点燃的黄昏  翅膀里回不去的故乡  那个秋天是金黄色的  通红的晚霞那么远,又是那么近  2  未开灯,站在窗口  清风,一阵凉,一阵热  越来越遥远的留白,是夏的况味  花静
期刊
人们常说“命运是灰色的”,在这里诗人却对命运进行了另外的一番解释,给命运涂抹上了另一种色调:绿色。  冯至先生曾被鲁迅先生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如果要问他的诗究竟具有怎样的特点,拥有什么样的价值,是什么让以严谨与严格著称的鲁迅先生也为其诗做出了如此高的评价,大概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悲悯的情怀与忧郁的气质,二是对于自然景物观察的精细,三是对于人与天、古与今、梦想与现实等哲学问题的思考
期刊
魏清河乃河北大城人氏,河北师范学院美术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后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进修。他说,他始终对人物画由衷地喜爱。他的水墨人物画多取材于农村生活,那些嫁娶、祝寿、庙会、唱戏、接神等民俗场面,不仅仅是模仿、再现,更是去观察、去比较、去揣摩、去体味和发挥,人物或幽默、或含情、或稚趣,令人有置身其中的真实感,显示了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笔墨风情。  他画得喜性,善于表现丰收之乐、胜利之乐、田园之乐、节庆之乐
期刊
陈凤壬的绘画构图巧妙而严谨,绘画功力深厚,造型精确而富有美感,更重要的是,在他的画幅中始终散溢着静谧、典雅、超拔的气息.作家李浩赞誉他的画中有种“安静之美,超然之美”
期刊
1  1999年,我从老家调到贺兰山下的移民区工作。  一辆卡车,一晚上把我们一家子送到了400公里以外的一个名叫闽宁村的地方。  我记得是八月份,虽然是秋天了,但这里依然很热。满目的荒凉里唯一的一栋教学楼矗立在荒原之上,毫无疑问这是移民的希望,我将在这里为他们的孩子服务。  新开辟的土路黄雾乱飞。被推土机推起来的庄台子高于荒原之上,庄台子之下是一大深坑,就像把土地随意撕开的重伤。偶尔有几个人出没
期刊
玩具的启示1980年,哈佛大学的机器人专家托马斯·麦克马汉着迷上了一种简单的玩具,这种名为威尔逊步行者的东西很像一只企鹅,它能在无动力的情况下用它的两只脚摇摇晃晃地走
1  在西藏,一把草,把我引向茂盛,一口氧气,把我引向生命,一份执着,把我引向高空。  在西藏,一块石头把时间注释,一只苍鹰飞过山峰,一座铁塔,折射出太阳的光芒。  在西藏,一个电力施工者,站在东达山垭口的铁塔下,张大嘴喘气,缓慢说出,缺氧,不缺斗志。  西藏,西藏,一个灵魂高飞的地方,一个离天堂最近的地方。  2  谁能说清西藏的山有多大?有多高?  进入西藏,双脚扎扎实实站在茫茫的雪域高原之上
期刊
孙中山一生为革命奔走呼号,对南京情有独钟.他在中称赞道:“南京为中国古都,在北京之前,而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