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急性心肌梗死(AMI)大多数有明显的胸骨后剧烈持续性疼痛或心前区压榨窒息样疼痛,结合心电图的变化及心肌酶谱变化诊断比较容易。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心肌梗死都有如此典型易辨的症状,相当一部分心肌梗死患者从起病,甚至整个病程中都无胸痛发生,而是以其他系统症状为首发症状,甚至无任何症状,称为无痛性心肌梗死(PMI),又称不典型心肌梗死。
发生率
有资料研究表明,PMI占所有心肌梗死的30%,且随年龄增大,发生率增加。国外报道65岁以上老年心肌梗死无痛型30%~60%[1]。然而,以上数据可能也抵估了PMI的实际发生率:①以往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主要依据异常Q波,因而非Q波心肌梗死没有被发现;②心肌梗死易导致心脏猝死,没有尸检证据而未发现;③一部分心肌梗死患者心电特征随时间的推移而恢复正常,如果在梗死前短期内未做心电图检查,又无典型症状,这部分患者将被漏诊,故此PMI实际发生率远远高出以上统计数据。
发病机制
PMI发病机制没有明确定论,有报导称可能与神经病变、精神心理因素及免疫系统激活有关。心脏的感受器和传入神经在心肌缺血的感知中起重要作用。冠状动脉突然闭塞,在尚未释放足量代谢产物引起疼痛前,相应心肌已坏死,因此可产生PMI。冠状动脉狭窄是逐渐形成,心肌长期缺血、缺氧,代偿性侧枝循环形成AMI后不易引起疼痛。糖尿病患者心脏自主神经纤维变形、断裂,数量减少甚至消失,致使疼痛的感觉及传导阻滞。高龄患者神经系统敏感性差,痛觉阈值升高,这也是高龄患者多发生PMI的原因,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慢性病,原有疾病症状可能掩盖疼痛而致无痛。Conto认为既往有心衰、脑卒中、年龄>75岁、糖尿病、非白种人及女性是PMI的6大危险因素。
临床症状
PMI首发症状多见于以下几个方面:①心力衰竭:以心衰为主要以PMI在老年患者中多见,主要表现突发性胸闷、憋气、阵发性呼吸困难、咳嗽、咳痰、肺部啰音、肺部感染等,可以是原有心衰加重或新发生心衰。来自EMMACE研究小组的资料表明,PMI最多见的症状是气短31.8%,其次是虚脱。②胃肠道症状:胃肠道症状可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呃逆、消化不良等,特别是下后壁梗死,疼痛发生在上腹部,易于消化道疾病混淆。呃逆常见于疾病严重患者,且很顽固,少数可有消化道出血或肠麻痹,甚至在查体时可有上腹部压痛及肌紧张。这类患者多伴有窦性心动过缓或其他缓慢型心律失常。③低血压或休克:以休克首发症状常由于大面积心肌梗死(心肌损害达40%以上)或乳头肌、心室壁、室间隔穿孔,破裂所致。由于心排血量过低引起的脑缺血,患者感到虚弱、大汗、虚脱或有一过性意识丧失。④脑部症状:PMI并发神经系统表现,主要为脑供血不足和脑血栓形成,神经系统症状与心肌梗死症状同时发生或在短期内先后出现,称为“心脑卒中”。更重要的是神经系统症状可能掩盖心肌梗死症状,主要表现有大脑局灶性障碍,大脑供血不足,以致意识障碍。⑤精神症状:心肌梗死患者可以出现晕厥,恐惧、紧张、躁狂、精神病等精神症状。这些症状在老年患者较年轻患者更多见,多由于脑供血不足引起。⑥外周血管栓塞:外周血管栓塞在极少数情况下能使医生考虑到心脏黏液瘤的诊断,但也可能是心肌梗死的一个信号,所以患者突然出现下肢变冷、湿润,出现肢端无脉是心肌梗死的另一个线索。⑦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早博多见,还可有房性心律失常及不同程度房室传导阻滞,在60岁以上患者多见。近一半的左束支阻滞的心肌梗死患者无胸痛症状。⑧异位疼痛:异位疼痛可能表现为上腹痛、牙痛、颈部痛,软腭痛,肩臂痛,右侧胸痛、上颌痛等,罕见的部位有头部或大腿内侧。⑨完全无症状:此类患者自始至终无任何症状,仅有ECG可疑心肌梗死图形,而无心肌酶学改变,可被核素扫描或心电向量证实,多见于灶性或陈旧性心肌梗死。有约一半的PMI患者無任何症状。
鉴别诊断
对来院就诊具上述症状的患者,急诊鉴别时,应重点考虑以下4个方面:①患者的年龄:对40岁以上的患者,要特别警惕;②仔细高血压冠心病史;③注意心肌梗死的诱发因素;④行心电图检查。
预 后
PMI死亡率高于典型AMI症状。PMI住院死亡率可高达64.9%,因此早期识别PMI十分重要。如在溶栓时间窗内要尽早溶栓,目的是使梗死相关血管早期(30~90分钟)、完全(血流达TIM 3级)及持续开放;缩小梗死面积、改善心脏功能,使住院患者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室间隔破裂的发生率明显减少,出院后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得到改善。此疗法使AMI的30天病死率由25%~30%降低7%~8%;PMI者确诊时间延迟,造成静脉内溶栓率低,治愈率大大下降。另外,年龄越大,死亡率越高;对具有糖尿病史、心功能不全史、脑卒中来院就诊的高龄女性应高度警惕是否为心肌梗死,及时进行全导心电图、血清心肌酶及肌钙蛋白检测,及早诊断,有效救治;对冠心病高危人群及冠心病患者普及AMI有关知识,尽量缩短就诊时间,及早诊治;一旦发生紧急情况立即抢救,待病情稳定,由医护人员推车护送入院治疗,以免发生意外。
发生率
有资料研究表明,PMI占所有心肌梗死的30%,且随年龄增大,发生率增加。国外报道65岁以上老年心肌梗死无痛型30%~60%[1]。然而,以上数据可能也抵估了PMI的实际发生率:①以往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主要依据异常Q波,因而非Q波心肌梗死没有被发现;②心肌梗死易导致心脏猝死,没有尸检证据而未发现;③一部分心肌梗死患者心电特征随时间的推移而恢复正常,如果在梗死前短期内未做心电图检查,又无典型症状,这部分患者将被漏诊,故此PMI实际发生率远远高出以上统计数据。
发病机制
PMI发病机制没有明确定论,有报导称可能与神经病变、精神心理因素及免疫系统激活有关。心脏的感受器和传入神经在心肌缺血的感知中起重要作用。冠状动脉突然闭塞,在尚未释放足量代谢产物引起疼痛前,相应心肌已坏死,因此可产生PMI。冠状动脉狭窄是逐渐形成,心肌长期缺血、缺氧,代偿性侧枝循环形成AMI后不易引起疼痛。糖尿病患者心脏自主神经纤维变形、断裂,数量减少甚至消失,致使疼痛的感觉及传导阻滞。高龄患者神经系统敏感性差,痛觉阈值升高,这也是高龄患者多发生PMI的原因,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慢性病,原有疾病症状可能掩盖疼痛而致无痛。Conto认为既往有心衰、脑卒中、年龄>75岁、糖尿病、非白种人及女性是PMI的6大危险因素。
临床症状
PMI首发症状多见于以下几个方面:①心力衰竭:以心衰为主要以PMI在老年患者中多见,主要表现突发性胸闷、憋气、阵发性呼吸困难、咳嗽、咳痰、肺部啰音、肺部感染等,可以是原有心衰加重或新发生心衰。来自EMMACE研究小组的资料表明,PMI最多见的症状是气短31.8%,其次是虚脱。②胃肠道症状:胃肠道症状可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呃逆、消化不良等,特别是下后壁梗死,疼痛发生在上腹部,易于消化道疾病混淆。呃逆常见于疾病严重患者,且很顽固,少数可有消化道出血或肠麻痹,甚至在查体时可有上腹部压痛及肌紧张。这类患者多伴有窦性心动过缓或其他缓慢型心律失常。③低血压或休克:以休克首发症状常由于大面积心肌梗死(心肌损害达40%以上)或乳头肌、心室壁、室间隔穿孔,破裂所致。由于心排血量过低引起的脑缺血,患者感到虚弱、大汗、虚脱或有一过性意识丧失。④脑部症状:PMI并发神经系统表现,主要为脑供血不足和脑血栓形成,神经系统症状与心肌梗死症状同时发生或在短期内先后出现,称为“心脑卒中”。更重要的是神经系统症状可能掩盖心肌梗死症状,主要表现有大脑局灶性障碍,大脑供血不足,以致意识障碍。⑤精神症状:心肌梗死患者可以出现晕厥,恐惧、紧张、躁狂、精神病等精神症状。这些症状在老年患者较年轻患者更多见,多由于脑供血不足引起。⑥外周血管栓塞:外周血管栓塞在极少数情况下能使医生考虑到心脏黏液瘤的诊断,但也可能是心肌梗死的一个信号,所以患者突然出现下肢变冷、湿润,出现肢端无脉是心肌梗死的另一个线索。⑦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早博多见,还可有房性心律失常及不同程度房室传导阻滞,在60岁以上患者多见。近一半的左束支阻滞的心肌梗死患者无胸痛症状。⑧异位疼痛:异位疼痛可能表现为上腹痛、牙痛、颈部痛,软腭痛,肩臂痛,右侧胸痛、上颌痛等,罕见的部位有头部或大腿内侧。⑨完全无症状:此类患者自始至终无任何症状,仅有ECG可疑心肌梗死图形,而无心肌酶学改变,可被核素扫描或心电向量证实,多见于灶性或陈旧性心肌梗死。有约一半的PMI患者無任何症状。
鉴别诊断
对来院就诊具上述症状的患者,急诊鉴别时,应重点考虑以下4个方面:①患者的年龄:对40岁以上的患者,要特别警惕;②仔细高血压冠心病史;③注意心肌梗死的诱发因素;④行心电图检查。
预 后
PMI死亡率高于典型AMI症状。PMI住院死亡率可高达64.9%,因此早期识别PMI十分重要。如在溶栓时间窗内要尽早溶栓,目的是使梗死相关血管早期(30~90分钟)、完全(血流达TIM 3级)及持续开放;缩小梗死面积、改善心脏功能,使住院患者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室间隔破裂的发生率明显减少,出院后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得到改善。此疗法使AMI的30天病死率由25%~30%降低7%~8%;PMI者确诊时间延迟,造成静脉内溶栓率低,治愈率大大下降。另外,年龄越大,死亡率越高;对具有糖尿病史、心功能不全史、脑卒中来院就诊的高龄女性应高度警惕是否为心肌梗死,及时进行全导心电图、血清心肌酶及肌钙蛋白检测,及早诊断,有效救治;对冠心病高危人群及冠心病患者普及AMI有关知识,尽量缩短就诊时间,及早诊治;一旦发生紧急情况立即抢救,待病情稳定,由医护人员推车护送入院治疗,以免发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