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可是农村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阅读数量少而单一、内容乱而无益、认知浅而费时、教学收获少等问题,文章就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身示范、循序渐进、灵活安排、重视分享等四个方面的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阅读教学;创新;对策;效率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然而,当前农村语文阅读教学中却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一、当前农村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阅读数量少而单一
农村学生阅读数量少而且单一,是当前语文阅读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农村学校往往受办学条件、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学生阅读量相当有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学校也有了自己的图书馆,这原本是好事情。可是图书馆内的图书内容适合学生读的,让学生喜欢读的还真是不多。要么是高深的经济企业类,要么是紧缩版的人物传记,就算有几本杂志也是教学类的,还有的内容过于陈旧而无人问津,就是缺少那些励志方面、故事性强的,或者更具学习性的书籍。社会上自然更缺少读书的氛围了,家里能买几本书来看的也是很少的,由此看来,有的学生根本没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也就不足为奇了。
2.阅读内容乱而无益
农村学生对阅读内容选择的随意性,造成了阅读内容的杂乱。例如漫画书、口袋书。很多漫画书的内容是很无聊的,最多是博人一笑只作消遣而已;口袋书的色情成分描写很多,而且故事情节也是哗众取宠。像这样的书籍在学生当中却非常流行,读多了也毫无益处,无非是得了一时的消遣而已。如果在上课期间阅读这样的书籍,更是影响了课堂学习。
3.阅读认知浅而费时
农村学生对阅读内容的认知浅,从他们对阅读内容的选择就可以看出来。有人说过现在是读图时代,现在的快餐文化就是这样的特点。图片多过文字,无非是明星绯闻、无聊八卦之类的,这样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没有什么益处,只是在浪费时间罢了。时代发展快了,阅读也变得浮躁起来。
4.阅读教学收获少
整个学期,语文课大部分的时间是在进行阅读教学,可往往是教师在上面辛辛苦苦地讲,学生在下面昏昏沉沉地听;教师在上面有条不紊地写,学生在下面老老实实地记。教师总是把一些预设好了的问题和答案轮流着上演,结果每次考试,阅读理解失分率总是居高不下,总让人百思不解的是教了那么多的阅读理解,阅读了那么多的名人名作,分析了那么多的精彩片段,为什么收获总是那么少。
二、解决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1.以身示范,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兴趣
新《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身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们要积极拓展渠道,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让学生徜徉在书海中。语文教师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是一件很美的事情,因为全班几十人当中肯定会有很多学生对这样的情景难以忘怀。有的学生日后常常能够回忆起自己中学时的语文老师朗读文章的情景,这就是语文教师的示范作用,这种具体的行动比任何说教都有说服力。不只这样,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一起阅读,在教室里、在图书室、在校园一角都可以。教师还可以举行“亲子共读书”活动,让家长参与到我们的读书活动当中来。家长要以身作则,养成经常看书的习惯,时常在子女面前阅读,让孩子受到感染,这样孩子就养成了习惯,以此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循序渐进,培养学生会读多读的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语言文学的学习要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只有养成了这种习惯,才算是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凡事都是一步一个脚印做出来的。阅读也要循序渐进,不必操之过急。首先会读,也就是学习读书的方法,精读精彩文段,略读故事梗概,浏览标题,能有感情地朗读,养成默读的习惯,有选择的阅读,有效率的阅读。新《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部分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又强调:“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可见要增加阅读量必须逐渐培养多阅读、自主阅读的习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平时也很重视阅读教学常规的建立,如规定每个学期开学前学生通读新的语文课本,当作固定的作业完成,并始终如一地坚持执行,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所以,坚持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前提,并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3.灵活安排,保障学生课外阅读的自由
如何才能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呢?图书馆虽然简陋,但也是会按时开放的,应该鼓励学生多借书看。语文教师须认识到学习语文必须有阅读的安排。学生仅仅上几节阅读课,也是比较呆板的,富余的课可以安排学生阅读,这也是增加阅读量的好办法。有这样一个例子,某中学因为缺少语文教师,每逢语文课,某班只好由教师带去图书室自由阅读,一个学期下来,奇迹出现了,自由阅读的班级比有教师上课的班级成绩要好。可见,学习语文加强阅读必不可少。某教师安排学生每周一节阅读课,学生自己备书,书籍必须是健康的有益读物、名著,励志的、故事性的、人物传记等最好,不带书回来的学生将被扣分。新《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建议:“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有的教师在课室一角布置一个阅读角,学生自由选择捐献一些书籍,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还有的教师针对当前很多同学懒读书的现象,安排学生在课前五分钟要读书并且形成习惯,不可间断。这样安排必然能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4.重视分享,展示学生阅读能力的成果
新《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当学生阅读经过了一段时间,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享,让学生看到自己阅读的收获,也感受到别人努力后的成果,激发他们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比如讲故事,有一个学生平时听课不认真,但要他讲故事却娓娓道来,学生只要一听到讲故事,吵嚷声马上停止,他果然不负众望,讲了一段《半夜鸡叫》的故事,听得大家前仰后合,乐不可支。从此,这位学生成了他们班的名人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评人物、说情节、写读后感、结对子,也可以围绕阅读中的问题进行辩论。活动中能展示学生阅读后的感想,感想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领悟,领悟之后作出判断。这样的活动是很受学生欢迎的,在分享中展示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同时对他们的阅读能力也是一种促进和激励。
(作者单位:广东省郁南县南江口中学)
关键词:农村;阅读教学;创新;对策;效率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然而,当前农村语文阅读教学中却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一、当前农村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阅读数量少而单一
农村学生阅读数量少而且单一,是当前语文阅读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农村学校往往受办学条件、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学生阅读量相当有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学校也有了自己的图书馆,这原本是好事情。可是图书馆内的图书内容适合学生读的,让学生喜欢读的还真是不多。要么是高深的经济企业类,要么是紧缩版的人物传记,就算有几本杂志也是教学类的,还有的内容过于陈旧而无人问津,就是缺少那些励志方面、故事性强的,或者更具学习性的书籍。社会上自然更缺少读书的氛围了,家里能买几本书来看的也是很少的,由此看来,有的学生根本没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也就不足为奇了。
2.阅读内容乱而无益
农村学生对阅读内容选择的随意性,造成了阅读内容的杂乱。例如漫画书、口袋书。很多漫画书的内容是很无聊的,最多是博人一笑只作消遣而已;口袋书的色情成分描写很多,而且故事情节也是哗众取宠。像这样的书籍在学生当中却非常流行,读多了也毫无益处,无非是得了一时的消遣而已。如果在上课期间阅读这样的书籍,更是影响了课堂学习。
3.阅读认知浅而费时
农村学生对阅读内容的认知浅,从他们对阅读内容的选择就可以看出来。有人说过现在是读图时代,现在的快餐文化就是这样的特点。图片多过文字,无非是明星绯闻、无聊八卦之类的,这样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没有什么益处,只是在浪费时间罢了。时代发展快了,阅读也变得浮躁起来。
4.阅读教学收获少
整个学期,语文课大部分的时间是在进行阅读教学,可往往是教师在上面辛辛苦苦地讲,学生在下面昏昏沉沉地听;教师在上面有条不紊地写,学生在下面老老实实地记。教师总是把一些预设好了的问题和答案轮流着上演,结果每次考试,阅读理解失分率总是居高不下,总让人百思不解的是教了那么多的阅读理解,阅读了那么多的名人名作,分析了那么多的精彩片段,为什么收获总是那么少。
二、解决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1.以身示范,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兴趣
新《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身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们要积极拓展渠道,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让学生徜徉在书海中。语文教师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是一件很美的事情,因为全班几十人当中肯定会有很多学生对这样的情景难以忘怀。有的学生日后常常能够回忆起自己中学时的语文老师朗读文章的情景,这就是语文教师的示范作用,这种具体的行动比任何说教都有说服力。不只这样,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一起阅读,在教室里、在图书室、在校园一角都可以。教师还可以举行“亲子共读书”活动,让家长参与到我们的读书活动当中来。家长要以身作则,养成经常看书的习惯,时常在子女面前阅读,让孩子受到感染,这样孩子就养成了习惯,以此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循序渐进,培养学生会读多读的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语言文学的学习要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只有养成了这种习惯,才算是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凡事都是一步一个脚印做出来的。阅读也要循序渐进,不必操之过急。首先会读,也就是学习读书的方法,精读精彩文段,略读故事梗概,浏览标题,能有感情地朗读,养成默读的习惯,有选择的阅读,有效率的阅读。新《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部分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又强调:“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可见要增加阅读量必须逐渐培养多阅读、自主阅读的习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平时也很重视阅读教学常规的建立,如规定每个学期开学前学生通读新的语文课本,当作固定的作业完成,并始终如一地坚持执行,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所以,坚持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前提,并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3.灵活安排,保障学生课外阅读的自由
如何才能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呢?图书馆虽然简陋,但也是会按时开放的,应该鼓励学生多借书看。语文教师须认识到学习语文必须有阅读的安排。学生仅仅上几节阅读课,也是比较呆板的,富余的课可以安排学生阅读,这也是增加阅读量的好办法。有这样一个例子,某中学因为缺少语文教师,每逢语文课,某班只好由教师带去图书室自由阅读,一个学期下来,奇迹出现了,自由阅读的班级比有教师上课的班级成绩要好。可见,学习语文加强阅读必不可少。某教师安排学生每周一节阅读课,学生自己备书,书籍必须是健康的有益读物、名著,励志的、故事性的、人物传记等最好,不带书回来的学生将被扣分。新《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建议:“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有的教师在课室一角布置一个阅读角,学生自由选择捐献一些书籍,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还有的教师针对当前很多同学懒读书的现象,安排学生在课前五分钟要读书并且形成习惯,不可间断。这样安排必然能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4.重视分享,展示学生阅读能力的成果
新《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当学生阅读经过了一段时间,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享,让学生看到自己阅读的收获,也感受到别人努力后的成果,激发他们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比如讲故事,有一个学生平时听课不认真,但要他讲故事却娓娓道来,学生只要一听到讲故事,吵嚷声马上停止,他果然不负众望,讲了一段《半夜鸡叫》的故事,听得大家前仰后合,乐不可支。从此,这位学生成了他们班的名人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评人物、说情节、写读后感、结对子,也可以围绕阅读中的问题进行辩论。活动中能展示学生阅读后的感想,感想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领悟,领悟之后作出判断。这样的活动是很受学生欢迎的,在分享中展示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同时对他们的阅读能力也是一种促进和激励。
(作者单位:广东省郁南县南江口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