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文学的自觉”的时代。人格意识、生命意识、时间意识与重情感、重性情的思潮成为人们创作的源泉,文学开始成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进而从“言志”走向“缘情”,又发展为“感物”。刘勰的《文心雕龙·物色》集先贤之大成,全面地阐发了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生命精神。同时,又从历史和时代精神出发,提出了“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的思想,对山水诗的发展起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物感;天人合一;生命精神;山水诗
一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士的自觉”的时代。汉末军阀割据,国家分裂,汉武帝以来一统天下的儒学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土崩瓦解,玄学、佛学相继进入思想家的视野,与儒学相激荡,因此“这也是一个思想异常活跃,文化环境较为宽松的时期”。思想的解放孕育着文学的解放,“士的自觉”推动了“文学的自觉”,文学开始成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进而从“言志”走向“缘情”,又发展为“感物”。文人们在乱世的磨难中倍感生命的可贵,于是,人格意识、生命意识、时间意识与重情感、重性情的思潮成为人们创作的源泉,这正是生命精神的喷薄。永嘉南渡后,从以玄理看山水发展为以情眼看山水,在晋末宋初,形成了成熟的山水诗。文学理论家敏感地捕捉到这种生命精神,提出了“感物”说,陆机道:“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刘勰的《文心雕龙·物色》集先贤之大成,全面地阐发了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生命精神。
二
生命精神是与生命意识紧紧相连的,生命意识的自觉是生命精神的象征。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命题,人的生命是与天地宇宙同构的。不管是荀子的“人与天地参”还是庄子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都是如此。人的生命来自于天地,又与天地共生,《周易·说卦》道:“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的生灭枯荣,时光的流转,无不时时感动着人们的心灵,这些都是发自生命本真的情怀。关于物色之名,王元化先生认为:“……解释为外境,或解释为自然,或解释为万物,都是可以说得通的。”
在《物色》篇中,刘勰首先并明确提出了物感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在《礼记·乐记》中,有“凡音之起,由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之说。而刘勰从时令变迁到阴阳变化全面论述了物与人的相感。作为个体的生命生于天地之间,个体生命意识既已觉醒,必然会有自身的情感而非行尸走肉。生命意识的第一层便是对时间的感悟。而更为真切的则是季节的变换:“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
关于四时盛衰与人的情感的关系,前人多有感悟。秋因万物衰败生命凋残使人想到人生的飘零,生命易逝的无奈,引发人的悲慨。而刘勰进一步论述了心物交融的具体过程:“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由物到人,外物的盛衰唤起人的共鸣,自我映射于外物,从而达到了内外交融,情感由此被唤起,外物被情感过滤,成为心象。接着,由物情及人情,心象发而为辞,便成了艺术形象。笔下的声采气貌一方面来自于外物“随物以宛转”,又是内心情感的抒发“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出日之容,‘瀌瀌’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皎日’、‘嘒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连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虽复思经千载,将何易夺?”
心象通过高超的描写外化为艺术形象,“立象以尽意”,艺术形象的描绘越是“情貌无遗”,作者心中的情感和意志就被表现得越加清晰。那么,应当如何去描绘才能最好地传达出自己的心声呢?刘勰上面称引的《诗经》中的句子是很好的表率,同时,他又对汉代大赋的夸饰不实提出了批评。在此基础上,刘勰总结了当时人们的创作经验,指出:“自近代以来,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吟咏所发,志惟深远,体物为妙,功在密附。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毫芥。故能瞻言而见貌,即字而知时也。”《诗经》于物象描写并非穷形尽象,而多是用字传神,而南朝当时的文风则是力求细腻逼真,“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文心雕龙·明诗》)。
当然,“曲写毫芥”流于末流便是枯燥无味的白描。针对“不加雕削”的繁缛风气,刘勰指出经典的描写方式“并以少总多”。这是因为,描写是基于心象的,而心象是外物的内化,因此,描写即应当力求形神兼备,又应当注意到“立象以尽意”的需要,而不是无节制无选择的,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地通过物我交融的境界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自我的精神才能真正地灌注于自然,这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刘勰推崇《诗》、《骚》,正是因为它们符合了这种天人合一的生命精神:“且《诗》、《骚》所标,并据要害,故后进锐笔,怯于争锋。莫不因方以借巧,即势以会奇,善于适要,则虽旧弥新矣。是以四序纷回,而入兴贵闲;物色虽繁,而析辞尚简;使味飘飘而轻举,情晔晔而更新。古来辞人,异代接武,莫不参伍以相变,因革以为功,物色尽而情有余者,晓会通也。”刘勰在这里提出了新变的途径,即,不同的人对外物的感悟是不同的,即使同样的事物,也会因观者心态的不同引发观者不同的情感。
接着,刘勰从总体上论述天人合一的物感论之后,提出了山水对于文思的启发。情以景生,辞以情发,山水之美激发了创作主体的热情,这正是晋末宋初以来山水诗兴起的原因之一。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山水精神何以在此时此地发生,其原因可以从客体与主体两方面探讨。
一方面,人生天地间,本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的时序变迁与盛衰变幻时时牵动着人的情思。会稽的明山秀水是山水情怀产生的温床。梁启超论南北地理环境的差异对思想文化的影响,道:“其(南方)气候和,其土地饶,其谋生易,其民族不必唯一身一家之饱暖是忧,故常达观于世界之外。……不屑屑于实际,故不重礼法;不拘拘于经验,故不崇先王……探玄理,出世界;齐物我,平阶级;轻私爱,厌烦文;明自然,顺本性……”可见,自然环境对于文化性格的塑造是不可忽视的,而这又与作为欣赏与创作主体的文人的主观原因不可分割。
另一方面,身在乱世偏安江南的文人追求宁静闲散的风神,醉心于文学艺术和玄谈。玄学揭示了“道”的“自然”精神,提高了自然山水在文化结构中的地位,强化了自然山水与人们的精神联系。而更重要的是与时代精神紧密联系的士人的心态:“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南渡的文人无法摆脱怀乡之感,但事实却又让他们无可奈何,南北对峙中离乡的失落感,权力斗争中的危机感,使他们更加愿意把自己沉浸于玄思与山水,去寻求一个精神家园,达到精神生活的自由与延伸。最为突出的例子便是谢灵运,史载灵运好游,“出为永嘉太守。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正是政治生活的失意让他醉心山水,“清晖能娱人,游子澹忘归”,于是,“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外在的自然之美与内在的生命精神融合,使谢灵运能独得山水之妙,成为山水诗大家。而山水诗也从此成为“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生命精神的典型代表之一。刘勰以敏锐的眼光发现了这一点并加以论述,不愧是中国文论史上伟大的先驱。
三
《文心雕龙·物色》篇从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层面探究了大千世界与创作主体的关系,上承儒家与道家哲学的生命精神,总结了前贤的物感学说,创造出了充满生命精神的“物色”论,这种生命精神贯注于后世的文论和创作,成为壮观的长江大河。同时,又从历史和时代精神出发,提出了“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的思想,对山水诗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物感;天人合一;生命精神;山水诗
一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士的自觉”的时代。汉末军阀割据,国家分裂,汉武帝以来一统天下的儒学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土崩瓦解,玄学、佛学相继进入思想家的视野,与儒学相激荡,因此“这也是一个思想异常活跃,文化环境较为宽松的时期”。思想的解放孕育着文学的解放,“士的自觉”推动了“文学的自觉”,文学开始成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进而从“言志”走向“缘情”,又发展为“感物”。文人们在乱世的磨难中倍感生命的可贵,于是,人格意识、生命意识、时间意识与重情感、重性情的思潮成为人们创作的源泉,这正是生命精神的喷薄。永嘉南渡后,从以玄理看山水发展为以情眼看山水,在晋末宋初,形成了成熟的山水诗。文学理论家敏感地捕捉到这种生命精神,提出了“感物”说,陆机道:“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刘勰的《文心雕龙·物色》集先贤之大成,全面地阐发了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生命精神。
二
生命精神是与生命意识紧紧相连的,生命意识的自觉是生命精神的象征。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命题,人的生命是与天地宇宙同构的。不管是荀子的“人与天地参”还是庄子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都是如此。人的生命来自于天地,又与天地共生,《周易·说卦》道:“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的生灭枯荣,时光的流转,无不时时感动着人们的心灵,这些都是发自生命本真的情怀。关于物色之名,王元化先生认为:“……解释为外境,或解释为自然,或解释为万物,都是可以说得通的。”
在《物色》篇中,刘勰首先并明确提出了物感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在《礼记·乐记》中,有“凡音之起,由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之说。而刘勰从时令变迁到阴阳变化全面论述了物与人的相感。作为个体的生命生于天地之间,个体生命意识既已觉醒,必然会有自身的情感而非行尸走肉。生命意识的第一层便是对时间的感悟。而更为真切的则是季节的变换:“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
关于四时盛衰与人的情感的关系,前人多有感悟。秋因万物衰败生命凋残使人想到人生的飘零,生命易逝的无奈,引发人的悲慨。而刘勰进一步论述了心物交融的具体过程:“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由物到人,外物的盛衰唤起人的共鸣,自我映射于外物,从而达到了内外交融,情感由此被唤起,外物被情感过滤,成为心象。接着,由物情及人情,心象发而为辞,便成了艺术形象。笔下的声采气貌一方面来自于外物“随物以宛转”,又是内心情感的抒发“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出日之容,‘瀌瀌’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皎日’、‘嘒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连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虽复思经千载,将何易夺?”
心象通过高超的描写外化为艺术形象,“立象以尽意”,艺术形象的描绘越是“情貌无遗”,作者心中的情感和意志就被表现得越加清晰。那么,应当如何去描绘才能最好地传达出自己的心声呢?刘勰上面称引的《诗经》中的句子是很好的表率,同时,他又对汉代大赋的夸饰不实提出了批评。在此基础上,刘勰总结了当时人们的创作经验,指出:“自近代以来,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吟咏所发,志惟深远,体物为妙,功在密附。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毫芥。故能瞻言而见貌,即字而知时也。”《诗经》于物象描写并非穷形尽象,而多是用字传神,而南朝当时的文风则是力求细腻逼真,“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文心雕龙·明诗》)。
当然,“曲写毫芥”流于末流便是枯燥无味的白描。针对“不加雕削”的繁缛风气,刘勰指出经典的描写方式“并以少总多”。这是因为,描写是基于心象的,而心象是外物的内化,因此,描写即应当力求形神兼备,又应当注意到“立象以尽意”的需要,而不是无节制无选择的,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地通过物我交融的境界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自我的精神才能真正地灌注于自然,这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刘勰推崇《诗》、《骚》,正是因为它们符合了这种天人合一的生命精神:“且《诗》、《骚》所标,并据要害,故后进锐笔,怯于争锋。莫不因方以借巧,即势以会奇,善于适要,则虽旧弥新矣。是以四序纷回,而入兴贵闲;物色虽繁,而析辞尚简;使味飘飘而轻举,情晔晔而更新。古来辞人,异代接武,莫不参伍以相变,因革以为功,物色尽而情有余者,晓会通也。”刘勰在这里提出了新变的途径,即,不同的人对外物的感悟是不同的,即使同样的事物,也会因观者心态的不同引发观者不同的情感。
接着,刘勰从总体上论述天人合一的物感论之后,提出了山水对于文思的启发。情以景生,辞以情发,山水之美激发了创作主体的热情,这正是晋末宋初以来山水诗兴起的原因之一。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山水精神何以在此时此地发生,其原因可以从客体与主体两方面探讨。
一方面,人生天地间,本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的时序变迁与盛衰变幻时时牵动着人的情思。会稽的明山秀水是山水情怀产生的温床。梁启超论南北地理环境的差异对思想文化的影响,道:“其(南方)气候和,其土地饶,其谋生易,其民族不必唯一身一家之饱暖是忧,故常达观于世界之外。……不屑屑于实际,故不重礼法;不拘拘于经验,故不崇先王……探玄理,出世界;齐物我,平阶级;轻私爱,厌烦文;明自然,顺本性……”可见,自然环境对于文化性格的塑造是不可忽视的,而这又与作为欣赏与创作主体的文人的主观原因不可分割。
另一方面,身在乱世偏安江南的文人追求宁静闲散的风神,醉心于文学艺术和玄谈。玄学揭示了“道”的“自然”精神,提高了自然山水在文化结构中的地位,强化了自然山水与人们的精神联系。而更重要的是与时代精神紧密联系的士人的心态:“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南渡的文人无法摆脱怀乡之感,但事实却又让他们无可奈何,南北对峙中离乡的失落感,权力斗争中的危机感,使他们更加愿意把自己沉浸于玄思与山水,去寻求一个精神家园,达到精神生活的自由与延伸。最为突出的例子便是谢灵运,史载灵运好游,“出为永嘉太守。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正是政治生活的失意让他醉心山水,“清晖能娱人,游子澹忘归”,于是,“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外在的自然之美与内在的生命精神融合,使谢灵运能独得山水之妙,成为山水诗大家。而山水诗也从此成为“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生命精神的典型代表之一。刘勰以敏锐的眼光发现了这一点并加以论述,不愧是中国文论史上伟大的先驱。
三
《文心雕龙·物色》篇从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层面探究了大千世界与创作主体的关系,上承儒家与道家哲学的生命精神,总结了前贤的物感学说,创造出了充满生命精神的“物色”论,这种生命精神贯注于后世的文论和创作,成为壮观的长江大河。同时,又从历史和时代精神出发,提出了“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的思想,对山水诗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