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PV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文学的自觉”的时代。人格意识、生命意识、时间意识与重情感、重性情的思潮成为人们创作的源泉,文学开始成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进而从“言志”走向“缘情”,又发展为“感物”。刘勰的《文心雕龙·物色》集先贤之大成,全面地阐发了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生命精神。同时,又从历史和时代精神出发,提出了“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的思想,对山水诗的发展起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物感;天人合一;生命精神;山水诗
  
  一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士的自觉”的时代。汉末军阀割据,国家分裂,汉武帝以来一统天下的儒学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土崩瓦解,玄学、佛学相继进入思想家的视野,与儒学相激荡,因此“这也是一个思想异常活跃,文化环境较为宽松的时期”。思想的解放孕育着文学的解放,“士的自觉”推动了“文学的自觉”,文学开始成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进而从“言志”走向“缘情”,又发展为“感物”。文人们在乱世的磨难中倍感生命的可贵,于是,人格意识、生命意识、时间意识与重情感、重性情的思潮成为人们创作的源泉,这正是生命精神的喷薄。永嘉南渡后,从以玄理看山水发展为以情眼看山水,在晋末宋初,形成了成熟的山水诗。文学理论家敏感地捕捉到这种生命精神,提出了“感物”说,陆机道:“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刘勰的《文心雕龙·物色》集先贤之大成,全面地阐发了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生命精神。
  
  二
  
  生命精神是与生命意识紧紧相连的,生命意识的自觉是生命精神的象征。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命题,人的生命是与天地宇宙同构的。不管是荀子的“人与天地参”还是庄子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都是如此。人的生命来自于天地,又与天地共生,《周易·说卦》道:“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的生灭枯荣,时光的流转,无不时时感动着人们的心灵,这些都是发自生命本真的情怀。关于物色之名,王元化先生认为:“……解释为外境,或解释为自然,或解释为万物,都是可以说得通的。”
  在《物色》篇中,刘勰首先并明确提出了物感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在《礼记·乐记》中,有“凡音之起,由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之说。而刘勰从时令变迁到阴阳变化全面论述了物与人的相感。作为个体的生命生于天地之间,个体生命意识既已觉醒,必然会有自身的情感而非行尸走肉。生命意识的第一层便是对时间的感悟。而更为真切的则是季节的变换:“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
  关于四时盛衰与人的情感的关系,前人多有感悟。秋因万物衰败生命凋残使人想到人生的飘零,生命易逝的无奈,引发人的悲慨。而刘勰进一步论述了心物交融的具体过程:“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由物到人,外物的盛衰唤起人的共鸣,自我映射于外物,从而达到了内外交融,情感由此被唤起,外物被情感过滤,成为心象。接着,由物情及人情,心象发而为辞,便成了艺术形象。笔下的声采气貌一方面来自于外物“随物以宛转”,又是内心情感的抒发“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出日之容,‘瀌瀌’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皎日’、‘嘒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连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虽复思经千载,将何易夺?”
  心象通过高超的描写外化为艺术形象,“立象以尽意”,艺术形象的描绘越是“情貌无遗”,作者心中的情感和意志就被表现得越加清晰。那么,应当如何去描绘才能最好地传达出自己的心声呢?刘勰上面称引的《诗经》中的句子是很好的表率,同时,他又对汉代大赋的夸饰不实提出了批评。在此基础上,刘勰总结了当时人们的创作经验,指出:“自近代以来,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吟咏所发,志惟深远,体物为妙,功在密附。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毫芥。故能瞻言而见貌,即字而知时也。”《诗经》于物象描写并非穷形尽象,而多是用字传神,而南朝当时的文风则是力求细腻逼真,“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文心雕龙·明诗》)。
  当然,“曲写毫芥”流于末流便是枯燥无味的白描。针对“不加雕削”的繁缛风气,刘勰指出经典的描写方式“并以少总多”。这是因为,描写是基于心象的,而心象是外物的内化,因此,描写即应当力求形神兼备,又应当注意到“立象以尽意”的需要,而不是无节制无选择的,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地通过物我交融的境界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自我的精神才能真正地灌注于自然,这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刘勰推崇《诗》、《骚》,正是因为它们符合了这种天人合一的生命精神:“且《诗》、《骚》所标,并据要害,故后进锐笔,怯于争锋。莫不因方以借巧,即势以会奇,善于适要,则虽旧弥新矣。是以四序纷回,而入兴贵闲;物色虽繁,而析辞尚简;使味飘飘而轻举,情晔晔而更新。古来辞人,异代接武,莫不参伍以相变,因革以为功,物色尽而情有余者,晓会通也。”刘勰在这里提出了新变的途径,即,不同的人对外物的感悟是不同的,即使同样的事物,也会因观者心态的不同引发观者不同的情感。
  接着,刘勰从总体上论述天人合一的物感论之后,提出了山水对于文思的启发。情以景生,辞以情发,山水之美激发了创作主体的热情,这正是晋末宋初以来山水诗兴起的原因之一。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山水精神何以在此时此地发生,其原因可以从客体与主体两方面探讨。
  一方面,人生天地间,本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的时序变迁与盛衰变幻时时牵动着人的情思。会稽的明山秀水是山水情怀产生的温床。梁启超论南北地理环境的差异对思想文化的影响,道:“其(南方)气候和,其土地饶,其谋生易,其民族不必唯一身一家之饱暖是忧,故常达观于世界之外。……不屑屑于实际,故不重礼法;不拘拘于经验,故不崇先王……探玄理,出世界;齐物我,平阶级;轻私爱,厌烦文;明自然,顺本性……”可见,自然环境对于文化性格的塑造是不可忽视的,而这又与作为欣赏与创作主体的文人的主观原因不可分割。
  另一方面,身在乱世偏安江南的文人追求宁静闲散的风神,醉心于文学艺术和玄谈。玄学揭示了“道”的“自然”精神,提高了自然山水在文化结构中的地位,强化了自然山水与人们的精神联系。而更重要的是与时代精神紧密联系的士人的心态:“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南渡的文人无法摆脱怀乡之感,但事实却又让他们无可奈何,南北对峙中离乡的失落感,权力斗争中的危机感,使他们更加愿意把自己沉浸于玄思与山水,去寻求一个精神家园,达到精神生活的自由与延伸。最为突出的例子便是谢灵运,史载灵运好游,“出为永嘉太守。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正是政治生活的失意让他醉心山水,“清晖能娱人,游子澹忘归”,于是,“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外在的自然之美与内在的生命精神融合,使谢灵运能独得山水之妙,成为山水诗大家。而山水诗也从此成为“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生命精神的典型代表之一。刘勰以敏锐的眼光发现了这一点并加以论述,不愧是中国文论史上伟大的先驱。
  
  三
  
  《文心雕龙·物色》篇从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层面探究了大千世界与创作主体的关系,上承儒家与道家哲学的生命精神,总结了前贤的物感学说,创造出了充满生命精神的“物色”论,这种生命精神贯注于后世的文论和创作,成为壮观的长江大河。同时,又从历史和时代精神出发,提出了“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的思想,对山水诗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他文献
【摘 要】《孔雀东南飞》长期以来被编入中学语文课本,李若水同志认为刘焦二人为爱情投水、自缢的做法是极端行为。本文从兰芝的表现、仲卿殉情的可贵、故事的悲剧性审美价值、焦刘殉情对于追求自由与民主这一思想认识发展的历史意义四个角度来说明:就《孔》诗对于中学生的教育来说,关键在于如何根据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辨“走极端”的行为方式,做出正确的选择。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 悲剧 审美价值    《孔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学顺序的组织有着许多丰富的技巧,只要我们安排得当,就会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课程设计;组织教材;教学顺序;教材教法    语文教学内容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多結构的美学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最重要的是教材的组织。所谓组织教材,就是对教材作必要的教学法上的加工,使它成为学生便于接受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文章的讲解顺序是非常重
【摘 要】情景交融是诗词创作的一大特色,本文从此入手,分析了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所绘之景,所抒之情。  【关键词】毛泽东诗词 情景交融 艺术特色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谢榛语)。情景交融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的主要艺术特色,也是解读这首词的意境、领会诗人豪情壮志的重要门径。  上阕记今游,重在绘景,而诗情含蕴其中。远眺群山,经秋霜后的枫林如一团团
据法国高等教育、研究與创新部官网2020年2月10日消息,高等教育、研究与创新部长弗蕾德里克·维达尔和团结卫生部长阿涅斯·布赞,近日与“针对新兴传染性疾病的研究及行动”(REsearch and ACTion targeting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REACTing)联盟进行了访谈与交流。访谈结束后,两位部长共同宣布国家将新增250万欧元用于支持新型冠状病毒研
據澳大利亚教育和培训部2019年11月1日消息,澳大利亚教育部长10月13日发布了名为《吸引更多留学生到澳大利亚偏远地区学习》的公告,称联合政府明年将提供总额达到1950万澳元的近1200种奖学金奖项,供偏远地区的大学或职业教育机构的学生学习。他表示,通过“留学澳大利亚”这一项目,国内外学生可以申请这些奖学金。同时,教育部长正式宣布:从2020年起,将有35个高等教育机构和职业教育机构在84个地点
2018年1月22-23日,由德国大学校长联席会议(HRK)和巴符州文教部联合主办的高校校長欧盟战略日在布鲁塞尔举行。期间,主办方邀请来自政界和学界的专家共同研讨,讨论热点之一是日前欧盟政府首脑提议的“欧洲大学”设想。  德国大学的校长们总体对欧盟政府首脑和欧盟委员会以“欧洲大学”概念创建强大的大学网络这个想法持支持态度。他们认为,大学、学者和学生都将从欧洲大学的这种战略合作关系中受益。  HRK
编者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提高小学教育质量联合革新计划”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由甘肃省代表中国参与实施的一项小学教育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为了探索通过此项国际交流合作项目提升小学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新时代教育发展改革提供积极的借鉴和促进作用,甘肃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历经4年时间,完成了《教育革新之路——回首JIP在甘肃》的史料收集和編撰工作,该书于2019年12月由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
【摘 要】以陈羽和王昌龄的两首《从军行》为例,运用“一审”“二想”“三找”“四分”“五结”五步“诀”练习古诗歌鉴赏法。  【关键词】五步诀 古诗歌鉴赏 演练    古诗歌的赏析在高考中虽只占8分,但遗憾的是平时的考试中能真正拿到8分的学生却不多。古诗词作为中国古文化中的精粹部分,在高考试卷中已稳占了一席之地,且随着今年主观题比分的加大,古诗词赏析部分的分值呈现有增无减之势,本着“稳做中档题,一分都
摘 要:作为中国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缅甸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国家,是连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纽带。“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互联互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果。文章分析了缅甸的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梳理了中国与缅甸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两国未来的高等教育合作与发展提出了建议。文章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等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成
【摘要】语文教学中,拥有“一字不肯放松谨严”的态度非常重要。本文就人教版《语文》第三册《孔雀东南飞》中“牛马嘶”,《诗经·卫风·氓》中“蚩蚩”等释注提出质疑,以期同广大教师交流、探讨真义。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释注;指瑕    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在他的《咬文嚼字》(现选入高中语文课本)一文中提出“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本人对此非常赞同,并想在教学中实践这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