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维特根斯坦反“私人语言”论证的一种解释

来源 :自然辩证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j13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维特根斯坦首先提出了反“私人语言”论证。但是本文认为,他的论证并不充分。为了令人满意地论证“私人语言”或私人概念的不可能性,人们不能不求助于人有理性这一事实。在该事实的基础上,本文论证了这一不可能性。
其他文献
70年代,戴维森提出在“无律则一元论”的纲领下解决心物关系问题,同时还借用了随附性来描绘他的这种非还原物理主义的心物图景。这一学说遭到了金在权等还原论者的强烈批评。戴
界定了地理学中事理、物理、人理的概念,论述了事-物-人"三理和谐"与复杂地理问题研究的关系.以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为例,说明了复杂地理问题研究中事-物-人"三理和谐"的目标和
曹天予提出的结构实在论知识论版本在科学哲学界有很大影响,并引发了《综合》期刊专刊讨论。他既批评反实在论的观点,也对结构实在论的知识版本与本体版本有所批判。他从结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之间,既存在着中国文化“重伦理,轻科技”价值取向,“畏天命”、“顺天命”和“自然无为”的自然观,以及科学技术应用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瓦解力,这
布伦塔诺和胡塞尔开创了近现代的意向性研究,但其理论根据则是某种心理二元结构现。本文试从心理一元结构观对它提出质疑,并指出意向性非心理现象的本质,心理的本质应是“知”(觉
近代哲学的"发展天然合理论"导致了发展观的价值危机;而把"能够做"看成一定是"应当做"的,又必然导致发展观上的伦理危机.主体性哲学无限夸大了人在自然界面前的主体地位,造成